•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外風”論治眩暈初探

      2017-01-15 20:01:35祝家梁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7年4期
      關鍵詞:外風肝風客觀性

      祝家梁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從“外風”論治眩暈初探

      祝家梁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眩暈病因病機復雜,中醫(yī)學多以“內(nèi)傷”立論,病因基本可以概括為“內(nèi)風”“火”“痰”“虛”“瘀”5類。然而筆者通過中醫(yī)文獻研究、現(xiàn)代醫(yī)學相關認識及個人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外風”亦可致眩暈,且此證型在臨床上急性眩暈中尤為多見。本文將初步探討該病病因病機及治法,并附醫(yī)案1則,進一步驗證。

      外感 風邪 眩暈

      中醫(yī)學對眩暈的認識主要受 《內(nèi)經(jīng)·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影響,多從肝風論治,且從“虛風”“內(nèi)風”立論為多。筆者通過文獻研究、現(xiàn)代醫(yī)學相關認識并結合臨床,發(fā)現(xiàn)“外風”亦可致眩暈,且此證型在臨床上急性眩暈中尤為多見。

      1 眩暈的概念及傳統(tǒng)病機分析

      眩暈(vertigo)是患者對于空間關系的位置覺與平衡覺的障礙,是由于平衡器官(內(nèi)耳、聽神經(jīng)、腦干、小腦內(nèi)前庭神經(jīng)核及其聯(lián)系通路、眼)病變或功能紊亂所導致的一種異常的旋轉運動感覺,并常伴平衡功能的喪失[1],其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類,并根據(jù)有無外物與自身旋轉的感覺,而有真性眩暈與一般性眩暈之別[2],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3]。眩是指眼花或眼前旋轉發(fā)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其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4]。眩言其黑,運言其轉[5]。《內(nèi)經(jīng)·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歷代諸家多以內(nèi)傷傷肝,肝風內(nèi)生,導致肢體抽搐動搖、眩暈之類病癥來解釋本條。劉河間認為“風火相搏”是眩暈的主要原因;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頭?!分赋觥邦^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6],這是痰火致眩學說的雛形;張景岳認為“無虛不作眩,以治虛為主”[7]。楊仁齋提出“瘀滯不行,皆能眩暈”;《醫(yī)家必讀》則指出“瘀血停蓄,上沖作逆,亦作眩暈”。該病病因病機基本可概括為“內(nèi)風”“火”“痰”“虛”“瘀”五大類。對于“外風”致眩的病因病機較少探討,以下結合臨床多角度進行論證,以拋磚引玉。

      2 從文獻看“外風致?!钡目陀^性

      2.1 病因病機的客觀性 外感風邪引動肝風導致眩暈的論述相對較少。筆者發(fā)現(xiàn)《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引目系故也”[8],表明正氣不足,外風入腦為當時認識風頭眩的主要病機。宋《太平圣惠方》中記載“夫風頭旋者,良由體虛,風邪乘與陽脈。諸陽之經(jīng)皆上注于頭面,風邪入腦,遂成頭?!保纯隙送庖驗檠灥闹匾∫??!度驑O一病證方論》亦云“方書所謂頭面風者,即眩暈是也……如中傷風寒暑濕,在三陽經(jīng),皆能眩人,頭重項強……吐逆眩倒,為外所因”[9],明確了外邪所致眩暈的病因病機。與此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清朝醫(yī)家劉默,其在《證治百問》中云“凡眩暈一時暴發(fā)者,必因風暑寒熱郁于肌表,致脈絡滿而經(jīng)脈虛,使外有余而內(nèi)不足……若氣血沖和者,候風寒暑氣痰熱清散即愈”[10],也警醒后輩辨證急性眩暈要考慮外邪致病,學者可以借鑒。由此可大致了解古代諸家對外因(尤其是風邪)導致眩暈的認識,也肯定了該證型在臨床上的客觀性。

      2.2 治法的客觀性 明·秦景明所撰的《癥因脈治》把眩暈分為外感眩暈和內(nèi)傷眩暈兩類,且在外感眩暈中分為風寒、暑濕、燥火3個證型。在風寒眩暈之癥中明確指出“頭痛額痛,骨節(jié)煩痛……躁擾時眩,此風邪眩暈之癥也。若身熱無汗……時時冒眩,此寒邪眩暈之癥也。風寒眩暈之治……太陽風邪者,羌活防風湯,加天麻、黃芩”[11]??梢钥闯?,該書明確地記述外感導致眩暈的分型及治法,從理論到指導臨床都具有相當意義。《醫(yī)方集解》簡述川芎茶調(diào)散主治時云其“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甚,頭暈目?!保?2],在其最后描述的頭暈目眩一癥是由于諸風(外風)上攻所致,用川芎茶調(diào)散疏散其頭目外感之風,眩暈自愈。此方亦提示要從側面認識外風致眩暈的客觀性。

      3 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佐證該證型的客觀性

      前庭神經(jīng)元炎常發(fā)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數(shù)日內(nèi),可能與前庭神經(jīng)元遭受病毒侵害有關。臨床特征為急性起病的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和姿勢不平衡[13]。研究發(fā)現(xiàn)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病與病毒感染有關,不少患者發(fā)病前曾出現(xiàn)過上呼吸道感染,病原體主要包括巨細胞病毒、風疹、水痘、帶狀皰疹等。國外學者已從突聾患者耳內(nèi)分離出以上病毒并證明其活動存在[14]。以上兩疾病都可見到眩暈的表現(xiàn),且均與上感密切相關。從人體解剖結構上看,咽鼓管以咽鼓管鼓室開口于鼓室的前壁。咽部感染可以經(jīng)該通路侵入鼓室,侵犯前庭神經(jīng)元等組織結構,從而引起中耳炎、眩暈等臨床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引發(fā)的局部炎癥可導致寰椎翼狀韌帶和橫韌帶松弛,進而導致寰樞關節(jié)的失穩(wěn)或錯位,影響椎動脈供血而致頸源性眩暈[15]。

      以上眩暈發(fā)病突然且多伴上感或有上感病史,與中醫(yī)認識的外邪致病特性相通。故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理解該證型的客觀性亦值得借鑒。

      4 驗案舉例

      患某,女性,29歲。2010年7月18初診。1 d前患者受涼后出現(xiàn)眩暈,偶有天旋地轉感,無黒朦等,伴咳嗽,痰少略黃,伴鼻塞,無嘔吐,無頭痛,咽癢,無咽痛,納眠可,二便調(diào),舌淡胖苔薄潤,脈弦細,左關滑數(shù)。既往史:無高血壓、頸椎病等病史。查血壓120/85 mmHg,咽紅,扁桃體無明顯腫大,雙側瞳孔等大等圓,轉頸試驗(-),頸椎加強試驗(-),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中醫(yī)辨證為外風引肝風夾痰飲上擾。治法宜疏風鎮(zhèn)肝化痰。處方:荊芥10 g,防風10 g,川芎10 g,白芍10 g,蟬蛻10 g,僵蠶10 g,澤瀉10 g,白術15 g,天麻10 g,草決明、石決明各25 g,生龍骨、生牡蠣各30 g,金銀花12 g。3劑,每劑水煎至300 mL,飯后分3次溫服。方中荊芥、防風疏頭面之外風,川芎活血祛風;蟬蛻、僵蠶利咽疏風;金銀花疏風散熱;澤瀉降上逆之痰飲;白芍、天麻、草石決明、生龍牡合用,平息肝風之力宏,諸藥共奏疏風鎮(zhèn)肝化痰之功。二診2010年7月21日,患者眩暈明顯好轉,現(xiàn)咳嗽為主,痰黃,舌淡胖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辨證屬風溫犯肺,肝風上擾。治法宜疏風清熱化痰。處方:桑葉12 g,菊花12 g,蟬衣10 g,僵蠶10 g,荊芥10 g,防風10 g,桔梗10 g,連翹15 g,梔子12 g,黃芩12 g,薄荷10 g(后下),生石膏30 g,瓜蔞殼12 g,浙貝母12 g,甘草3 g。3劑,煎服同前法。該方乃桑菊飲合桔梗散加減。桑菊、蟬衣合用疏風散熱平肝,荊芥防風引藥上頭面。桔梗、連翹、梔子、黃芩、薄荷、生石膏合清中上二焦郁火,再加瓜蔞殼、浙貝母清熱化痰。方證相合,療效顯著。

      按:該案辨證思路清晰,主以疏風平肝為大法,隨證寒熱變化選方論治。偏風寒選川芎茶調(diào)散加減,偏風熱選桑菊飲加減,夾飲加澤瀉湯,外風偏重選用蟬蛻、僵蠶疏風平肝化痰。眩暈重則加天麻、草石決明、生龍牡重鎮(zhèn)肝陽。此法對外感眩暈的論治值得借鑒。

      5 小 結

      綜上所述,從文獻、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基礎及臨床實踐中探討了“外風致眩暈”的客觀性及臨床實用性,總結了該型疾病的常用方劑,如 “川芎茶調(diào)散”“荊防敗毒散”“升降散”等,且根據(jù)筆者臨床發(fā)現(xiàn),外風致眩一般具有以下特點:近期外感后突然出現(xiàn)眩暈癥狀,伴鼻塞流涕,偶伴耳鳴及其他外感癥狀等;排除耳石癥、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等疾病;配合使用祛風藥物效果明顯。本文觀察病例數(shù)尚少,有待進行擴大樣本的臨床研究驗證,也希望同道共同探索,批評指正。

      [1] 陳亞光,熊波.實用癥狀體征鑒別診斷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614-616.

      [2] 郭子光,熊曼琪,徐木林,等.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學[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20.

      [3] 王永炎,魯兆麟.中醫(y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264.

      [4] 周仲英.中醫(yī)內(nèi)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97

      [5] 楊世瀛.仁齋直指方[M].上海: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6:200.

      [6] 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123.

      [7] 萬小林,王俊力.中醫(yī)論述眩暈[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12(13):64-65.

      [8]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新校版[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268.

      [9] 陳無擇.陳無擇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668.

      [10]劉默.證治百問[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5:23.

      [11]秦景明.癥因脈治[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25.

      [12]汪昂.醫(yī)方集解[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64.

      [13]劉鋼,翟翔.前庭神經(jīng)元炎引起眩暈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原則[J].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5,5(5):308-309.

      [14]劉赟.脈絡寧對突發(fā)性耳聾療效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33(3):334-335.

      [15]郎伯旭,羅建昌.內(nèi)、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在頸性眩暈發(fā)病機制研究中的應用[J].中醫(yī)正骨,2014,26(7):70-72.

      R255.3

      A

      1004-745X(2017)04-0748-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4.061

      2016-12-22)

      猜你喜歡
      外風肝風客觀性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憲法解釋與實踐客觀性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8:08
      徐榮謙對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辨治經(jīng)驗介紹
      客觀性與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20
      “肝風內(nèi)動”理論臨床發(fā)微
      實現(xiàn)“歷史解釋”多樣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
      張仲景“外風”與葉天士“陽化內(nèi)風”論治中風
      論柴靜新聞采訪對客觀性的踐行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黃文政教授對腎風病“內(nèi)風”的認識與用藥經(jīng)驗
      感冒后咳嗽從風咳論治診治思路
      绥化市| 长沙市| 离岛区| 义马市| 江北区| 六安市| 无为县| 茶陵县| 宁河县| 班玛县| 如皋市| 南宫市| 红桥区| 兴安县| 芮城县| 湾仔区| 右玉县| 万山特区| 靖江市| 连江县| 靖远县| 丰城市| 新津县| 阿坝| 嵊泗县| 深圳市| 石屏县| 河曲县| 林西县| 司法| 蓝田县| 海盐县| 海丰县| 松潘县| 南川市| 德阳市| 广宁县| 巨鹿县| 平和县| 桓仁|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