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偉 盧 鋒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yī)院感染科,河南 周口 466000)
麻疹并發(fā)肝功能損傷26例臨床分析
張家偉 盧 鋒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yī)院感染科,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探討麻疹患者并發(fā)肝功能損傷的特點。方法選擇2011年9月至2015年5月在周口市中心醫(yī)院感染科收治的169例麻疹患者,分別作麻疹抗體IgM、肝功能、心肌酶、肝炎血清標志物等檢查并做出診斷。結果169例麻疹患者中有26例并發(fā)肝功能損傷(15%),多為輕中度損傷,成人20例,兒童6例。結論麻疹并發(fā)肝功能損傷患者中成人明顯多于兒童,不會導致慢性肝損傷,預后好。
麻疹;肝功能損傷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多見于6個月~5歲兒童,近幾年成人發(fā)病人數(shù)有所上升,本病傳染性極強,主要經(jīng)呼吸道傳播,在人口密集而未廣泛接種麻疹疫苗的地區(qū)易發(fā)生流行。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發(fā)熱、咳嗽、流涕、眼結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膚斑丘疹,可以并發(fā)支氣管肺炎、喉炎、肝損傷、心肌損傷等?,F(xiàn)將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6例麻疹并發(fā)肝功能損傷的患者作一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1年9月至2015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麻疹患者169例。其中男89例,女80例。成人患者36例,年齡14~50歲;兒童133例,年齡6個月~14歲。入院時多為病程的第4~7天。
1.2 診斷標準:①麻疹的診斷符合《感染病學》的診斷標準[1]。②肝功能損傷標準:丙氨酸轉移酶(ALT)、門冬氨酸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至少一項異常。上述指標超出正常上限值、低于2倍為輕度異常,超出正常上限值2倍為中度異常,超出正常上限值5倍為重度異常。③排除甲、乙、丙、戊型肝炎。④排除酒精性肝炎。⑤排除EB病毒、巨細胞病毒所致肝功能損傷。
1.3 觀察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抗病毒及對癥治療,并發(fā)支氣管肺炎者加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或頭孢類抗生素抗感染治療。于住院第2天、臨床癥狀消失以及部分患者出院1個月各化驗一次肝功能。對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者酌情應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還原型谷胱甘肽粉針靜滴護肝治療。
2.1 成人患者中有20例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56%),男12例(60%),女8例(40%),其中ALT升高20例(100%),ALT升高在40~80 U/L有6例(30%),ALT升高在80~200 U/L有10例(50%),ALT升高在200 U/L以上有4例(20%);AST升高16例(80%),AST升高在40~80 U/L有8例(50%),AST升高在80~200 U/L有7例(44%),AST升高在200 U/L以上有1例(6%);TBil升高3例(15%),TBil升高在17~34 μmol/L有2例(67%),TBil升高在34~85 μmol/L有1例(33%)。兒童患者中6例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5%),男3例(50%),女3例(50%),其中ALT升高2例(34%),ALT升高在40~80 U/L有1例(50%),ALT升高在80~200 U/L有1例(50%);AST升高6例(100%),AST升高在40~80 U/L有2例(34%),AST升高在80~200 U/L有4例(66%);無1例出現(xiàn)TBil升高。對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者進一步作上腹部彩超檢查,均不符合慢性肝損傷特點。成人診斷肝功能損傷患者中血清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至少一項異常者3例,均為輕度異常,其余17例均正常。兒童診斷肝功能損傷患者中血清乳酸脫氫酶(LDH)、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6例都超過正常范圍上限值。肝損傷的患者中在性別上男性患者比率較女性患者稍偏高,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年齡分布上成人患者出現(xiàn)肝損傷的比率較兒童患者明顯偏高,統(tǒng)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1)。
2.2 動態(tài)觀察:對26例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的患者于臨床癥狀消失后復查肝功能,有21例恢復正常,5例復查結果不正常,肝損傷指標均有明顯好轉,院外口服復方甘草酸苷片護肝治療,于1個月后門診復查肝功能全部正常。
2.3 成人麻疹患者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較常見,多為輕中度損傷,預后好,不引起慢性肝功能損傷。
麻疹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出疹前后5 d均具有傳染性,并發(fā)肺炎后傳染性可延長至出疹后10 d。隨著麻疹疫苗接種覆蓋率的提高,世界上大多數(shù)地區(qū)成功控制了麻疹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我國自1965年廣泛開展麻疹疫苗接種以來,大范圍流行的強度已經(jīng)得到控制,由于近幾年人口的頻繁流動、麻疹疫苗漏種和遲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以及既往接種人群中抗體滴度的下降,麻疹的發(fā)病人數(shù)有所上升。麻疹發(fā)病過程中可以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由于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易被認為是麻疹中毒癥狀而被忽略,通過化驗肝功能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麻疹并發(fā)肝功能損傷以治療麻疹為主,可根據(jù)肝損傷程度適當給予護肝治療。AST在人體內(nèi)分布較廣,特異性較差,其活力增高可受肝臟、心臟等多因素影響,本組觀察病例中診斷并發(fā)肝功能損傷患者中成人都以ALT升高為主,兒童以AST升高為主,后者是否由心肌損害所致亦值得斟酌。麻疹并發(fā)肝功能損傷的特點:①成人發(fā)病概率明顯高于兒童,男女發(fā)病概率無明顯差別。②多為輕中度損傷,以ALT、AST升高為主,TBil正常或輕度升高。③肝功能損傷多為一過性,不引起慢性肝功能損傷,預后好。麻疹并發(fā)肝功能損傷的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多數(shù)學者認為免疫反應是麻疹并發(fā)肝功能損傷的主要發(fā)病機制,對于病毒是否直接造成肝功能損傷尚有爭議。趙明遠等報道,麻疹性肝損傷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癥,病理表現(xiàn)呈周邊性肝壞死,肝小葉及小靜脈周圍肝細胞受損很輕或基本完好,匯管區(qū)及肝實質內(nèi)的炎癥少,一般認為是一種免疫性損傷而非病毒直接侵犯的損害[2]。這種肝細胞中未能找到麻疹病毒顆粒,提示麻疹病毒未能進入肝細胞內(nèi),是免疫性損傷而非病毒直接侵犯損傷[3]。免疫功能低下是肝細胞損傷的一個原因。兒童合并肝損傷較少的原因考慮:①兒童肝臟再生能力強。②兒童免疫系統(tǒng)處于不成熟階段,此時接觸抗原后易導致免疫耐受。也有學者認為麻疹病毒可直接造成肝細胞損傷,依據(jù)是通過對麻疹并發(fā)肝功能損傷的患者進行肝組織活檢,發(fā)現(xiàn)肝細胞輕度壞死,采用RT-PCR方法在肝細胞內(nèi)檢測到麻疹病毒RNA,從而推斷麻疹病毒對肝細胞的損害是直接作用導致的[4]。
[1] 王宇明.感染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39-145.
[2] 趙明遠,鄧陪媛.麻疹并肝臟損害[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8,6(1):63.
[3] 劉水渠.麻疹的變遷[J].國外醫(y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1990, 17(1):24.
[4] Satoh A,Kohayshi H,Yodhida T,et al.Clinicopatholosical Study on live dysfunction in measles[J] Intemal Med,1999,38(5): 454-457.
R511.1
B
1671-8194(2017)05-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