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少數(shù)民族音樂
——苗族
張薇
“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說話潑辣辣,辣妹子做事潑辣辣,辣妹子待人熱辣辣……”這是我國青年歌唱家宋祖英的代表作《辣妹子》。宋祖英是出生在湖南的苗族人,她婉轉、高昂的歌聲既體現(xiàn)了苗族人能歌善舞的一面,又將湘西妹子爽朗的性格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期,就帶領大家走進這個被稱為“歌舞的民族”——苗族。
苗族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與文化的古老民族,先祖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蚩(chī)尤部落。在經歷過幾次大的遷徙后,現(xiàn)在大部分苗族聚居于貴州、湖南、云南等中國南方省份。另外,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老撾、緬甸也有相當規(guī)模的苗族。
苗族男子服飾
苗族女子服飾
服飾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種類最多的,僅湖南、貴州地區(qū)的苗族服飾就多達200種。在用色上,他們多采用對比強烈的顏色,一般以紅、黑、白、黃、藍5種為主;在形式上,分為盛裝和便裝兩種。盛裝用于大型節(jié)慶與婚嫁穿著服飾,繁雜厚重,用料講究,圖案多以花團錦簇(chù)為主;便裝則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除此之外,苗族服飾還分年齡和性別,有童裝、男裝、女裝之分。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女裝鮮艷與豐富,特別鐘愛百褶(zhě)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shù)多達三四十層。另外,苗族女性喜銀飾,這是她們地位的象征。
圖一為苗族飛歌多人合唱
苗族音樂形式多樣,內容多以苗族日常生活為主,充分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真摯、樸素的性格以及特色的民族文化。它由民間歌曲和民間器樂曲兩大部分組成。
苗族民歌根據(jù)形式可分飛歌、盤歌等。飛歌是流行于貴州、云南等地苗族人民的一種特別的民歌演唱形式,沒有特定的場地,以在山上放聲歌唱為主。它在民間詩歌和傳說故事的基礎上融合而成,也可即興演唱,其方式有獨唱、對唱、多人合唱等,歌曲內容也以日常勞動、愛情為主,有時還會通過對歌來解決民事糾紛。其曲調高亢,這也反映了苗族人民豪邁奔放的性格。
苗族盤歌
盤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對方表達心愿、顯示才能的一種古老的對歌方式。在盤歌中,一般是男子先唱,兩人再對歌。如果男方輸了,女方便用水將男方潑走。潑水在苗家不是惡意,而是一種善意的洗禮。潑水的方式是苗族盤歌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苗族是一個喜愛用樂器的演奏來表達感情的民族,不僅如此,還會配合舞蹈,如最具特色的蘆笙舞,就是以樂器為主要的表演方式。苗族的樂器以蘆笙、芒筒最有特點。
蘆笙
蘆笙表演
蘆笙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它是苗族最為傳統(tǒng)的簧管樂器,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蘆笙曲的使用很嚴格,分為用來喪葬祭祀的祭祀曲,喜慶場面的抒情曲,敘說苗族故事、傳說等的敘事曲這3種。著名蘆笙曲有《諾德仲之歌》《大悲調》《和調》《賽調》等。在苗族,一般在每年農歷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要舉行3天蘆笙節(jié)。在節(jié)日那天,苗族人會身著盛裝,圍著蘆笙演奏者們踏歌而舞,場面壯觀,熱鬧非凡。
芒筒
小型芒筒
中芒筒
大芒筒演奏
芒筒是一種簧氣鳴樂器, 它并非苗族獨有的樂器,卻在苗族地區(qū)發(fā)展得最為完善。苗族的芒筒有大、中、小3種,管身均為竹制,由簧管和共鳴筒兩部分組成。中、小型芒筒,奏者需左手提筒,右手執(zhí)簧管吹奏,可自如跳躍、擺動,音色柔和、圓潤;大芒筒,奏者需將筒斜置地上,左手扶筒身,右手執(zhí)簧管吹奏,聲音偏渾厚。3種芒筒可混合組成一個芒筒隊,或與蘆笙合奏,為蘆笙舞伴奏。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會唱歌、跳舞。幾千年來,舞蹈伴隨著苗族的歷史與發(fā)展,深刻反映了苗族的生活變化與民族風情。其中,以蘆笙舞、鼓舞最具代表性。
蘆笙舞是苗族最傳統(tǒng)、最喜愛的民間群舞。蘆笙舞是舞者手抱蘆笙,并吹響蘆笙為自己伴樂,采用“踩”或“跳”的舞動方式的一種集體性舞蹈。苗族一般會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的花山節(jié),為男女聯(lián)誼而舉辦大型的蘆笙舞表演,古時被稱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風清之夜進行。
鼓舞 鼓舞是一種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苗族的鼓舞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有民族活動時歡快的雙人花鼓舞、以鼓點為節(jié)奏的團圓鼓舞、加入鑼鼓伴奏的跳年鼓舞、慶祝喜慶日子的單人鼓舞、苗族男子單獨表演的猴兒鼓舞、歷史悠久的銅鼓舞等。
雙人花鼓舞
單人鼓
猴兒鼓舞
團圓鼓舞
團銅鼓舞
這期苗族就介紹到這吧,讓我們下期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