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情境教學就是指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化場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以及培養(yǎng)解析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心理機能獲得相應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就學科本體論而言,如何構建和運用有效教學情境呢?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試簡要闡述之策略。
一、以生活化為指引。開展語文情境教學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fā)展需要,教師善于把“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鏈接起來,以實現內外相通、相互促進的課程活動目標,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與知行統一,不斷增強他們的語文學習厚度和綜合能力素養(yǎng),為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首先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增強實際感悟,如張弛有度的課內外學習生活,精彩紛呈的文體娛樂PK等。其次讓學生在充滿溫馨的家庭生活照增強實際感悟。再次讓學生在時事不斷的社會生活中增強實際感悟,如關注國內外時政,對社會生活中“真善美、假惡丑”各類現象的辨識討論,積極開展社會調研實踐性活動等。最后讓學生在妙景奇趣的自然生活中增強實際感悟,如在春夏秋冬轉換中開展野外體驗活動,從“感天地之氣,賞花開花落”中獲取四季之美妙?!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自然這一“綠色的課本”何嘗不是如此呢?
二、以自主化為指引,開展語文情境教學
新課程理念確立了“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新型教學關系,并倡導開展以學生能力素養(yǎng)為核心的“三維目標”教學活動。這就為素質教育下的各類課程實踐做出了戰(zhàn)略性指向和戰(zhàn)術性指導。而有效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核心之核心”元素,能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基鋪路、煥發(fā)活力。如某特級教師教學《孔乙己》時,僅以“孔乙己與酒”(或“孔乙己與偷”)為“一線串珠”,讓學生“不用揚鞭自奮蹄”,通過“個體閱讀一小組合作一集體交流”的形式較好地完成了課程目標,令人切實感受到名家之大氣和能量。再如《看云識天氣》,有教師不落俗套地組織了“云接龍”游戲:讓學生分別擔任“卷云”、“積云”和“高積云”等角色,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介紹自己以及與天氣的關系,“當你看到我早起晨練的時候,千萬不要離家遠行;當你看到我傍晚散步的時候,可以盡情地出門游玩……”形式活潑、語言生動,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語言教學豐富化、修辭化,既激發(fā)了學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
三、以科技化為指引,開展語文情境教學
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以多媒體和網絡信息為時代象征的現代教育技術自登堂入室以來,為校園各類課程教學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良好支撐作用,無論在激發(fā)學習情趣、突破重難內容、提升教學質效上,還是在豐富課程內容、拓展教學視野、開發(fā)學生潛能和促進實踐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能發(fā)揮“耳醉其音、眼醉其形、心醉其情”的優(yōu)化美化作用,從而取得寓教于樂、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良好效果。如教學《天凈沙·秋思》時,筆者沒有直接地進入課堂教學程序,而是首先演繹PPT課件——有位游子騎馬行走在空曠沉寂的古道之上,從遙遠處飄來了費翔原唱的《故鄉(xiāng)的云》,深沉蒼涼的歌聲更加唱出了游子那浪跡天涯的孤寂情懷,唱出了對故鄉(xiāng)那魂縈夢繞的綿綿思緒。在整個課堂導學中,筆者沒有關停課件,只是調低音量后讓它一直陪伴著時教時學的此起彼伏。如此而為,非但沒有影響師生的教學精力,反而讓大家在和諧熏陶中增強了誦讀意蘊,在實際體悟中產生了美妙之感。
四、以個性化為指引,開展語文情境教學
語文課程的個性化特點主要體現在閱讀活動和寫作教學方面。讀寫教學既是語文課程活動體系的有機組成,又在其中享有“半壁江山”的重要份額,也是令師生雙方同時頗感無奈的重難教學內容。筆者從實踐中總結認為,只要始終本著“以生為本、關注個性”的指導思想,堅持以有效情境創(chuàng)設為良好支撐,定能從中贏得化難為易的“情緒智力”效應。
如教學《孔乙己》結束后,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就“我眼中的孔乙己”開展主題性辯討活動,也可就“孔乙己的最終命運如何”來讓學生給出相應的個性化安排。對于這樣的討論和續(xù)寫活動,既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再如《紅樓夢》課外閱讀,學生們對于小說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產生了不同看法。有人贊賞賈寶玉“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執(zhí)著愛情觀,有人批評他“不尊教化、不務正業(yè),整天廝混在大觀園美姐靚妹中”……如果都能如此富有個性,學生讀寫活動還能沒有情趣和沒有特色嗎?
總之,“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而情境教學確實具有“推、拉、吸、引”的魅力與活力。只要善于創(chuàng)設并合理運用,就定能贏得不容忽視的正能量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