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
如今,工匠精神不僅體現(xiàn)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chuàng)造出新成果。
“要有工匠精神,從‘匠心到‘匠魂?!钡谝粋€提出“工匠精神”一詞的著名企業(yè)家、教育家聶圣哲認為:“‘中國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過渡到‘中國精造?!袊旆€(wěn)定了,不怕沒有‘中國創(chuàng)造。千萬不要讓‘中國制造還沒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手藝活兒是自動化的基礎與前提?!?/p>
如今,工匠精神不僅體現(xiàn)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chuàng)造出新成果。
武祥倫:確保品質,不打折扣
一張新鮮的驢皮變成一盒盒成品阿膠,需要99道大工序,300多道小工序,歷時80多天,整個過程全部手工制作,一個環(huán)節(jié)出錯就可能導致整鍋阿膠報廢—這就是宏濟堂傳承百年的“九提九炙”制膠工藝。
在機械化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一絲不茍地遵循古法炮制手工阿膠,出膠率之低可想而知,通常3斤驢皮才能熬制1斤阿膠,但是,作為第三代技藝傳承人的武祥倫和所有宏濟堂人不忘“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百年堂訓,始終堅持以誠信和質量為本,堅持手工熬膠,有效保證了阿膠的質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2016年8月,武祥倫被評為“匠心山東人”,這一殊榮不僅是對他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的肯定,也是對他在傳承基礎上,進行技藝改進和創(chuàng)新的認可。武祥倫說,“我父輩把爺爺他們那代的技藝傳承下來,又在實際生產中進行了改良,然后把所有技藝傳給了我這一代,我應該在傳承的基礎上,繼續(xù)前行,讓這項技藝越來越完善?!?/p>
“每一個工藝點想叫它提高一點,確實不容易,難,得下苦功夫。有時候為了提高一個點、改善一個工藝的某一部分,不是一個月兩個月,有時候得半年以上,甚至一年,來回反反復復琢磨、做實驗,才能成功?!彪m然已經是手工阿膠廠廠長,但是武祥倫并沒有就此停下精進鉆研的腳步,他的敬業(yè)、創(chuàng)新和奉獻精神,也代表著當代企業(yè)最需要的那份“工匠精神”。
劉方毅:變廢為寶的綠色探索
白色泡沫垃圾,是指包括快餐盒以及各種家用電器、商品防壓外包裝等使用的,以發(fā)泡聚苯乙烯塑料為材料的廢舊包裝垃圾(國際英文統(tǒng)稱PS)。隨著人們對產品外包裝重視度的提高,白色泡沫使用量急劇上升,也造成了十分惡劣的環(huán)境污染。
然而這些“白色垃圾”在山東英科環(huán)保再生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方毅的不懈努力之下,成為了“以塑代木、變廢為寶”的PS環(huán)保框條、相框、畫框、鏡框等各種室內外裝飾材料。
“1993年,我在美國留學時發(fā)現(xiàn),廢舊塑料沒人回收且處理這些‘白色垃圾的傳統(tǒng)方法會讓空氣、土壤、河流均受到污染?!眲⒎揭阏f。經過調研,他認識到廢舊塑料是非常好的再生循環(huán)物資,可以作為很好的木材替代品,既能消除污染,又能保護珍貴的森林資源。于是,他在2001年放棄了在美國的工作回到中國,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的準備。
創(chuàng)業(yè)期間,劉方毅不斷地遇到難題,又不斷地攻克難題,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英科”在泡沫塑料資源再生與應用領域不斷創(chuàng)新,獲得了自主研發(fā)的發(fā)明和實用新型專利20多項、外觀專利技術150多項,打通了白色泡沫資源化再生與產業(yè)化應用的產業(yè)鏈。
如今,英科生產的各式相框、鏡框、畫框等遠銷美國、加拿大等全球80多個國家,備受消費者青睞。但劉方毅的目標遠不止于此,他認為英科應將目光放在更前端的泡沫塑料壓縮預處理上,出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與出售產品一同進行。
“造粒機是最核心的機器。造粒機、擠壓機,我們都有自主知識產權,壓花輪、模具也是自己開發(fā),機械設計、產品配方,我們有自己的研發(fā)團隊,不少名校研究生加入到團隊中?!眲⒎揭阏f。
劉方毅不忘保護環(huán)境的初心,2016年英科環(huán)保廢物利用率高達6萬噸,2017年計劃8-10萬噸,也就是說一年消解5萬噸泡沫塑料,避免了約500萬棵樹被砍伐,消解10萬噸廢舊塑料,相當于每年保護1000萬棵樹。
劉方毅將“工匠精神”詮釋成綠色發(fā)展、銳意創(chuàng)新的實際行動。
徐月柱:從手工匠人到琉璃藝術大師
琉璃制作要經過“火里來,水里去”的鳳凰涅槃式過程,或吹、或捻、或拉、或展,歷經十幾道嚴謹?shù)墓ば虿拍芡瓿?,一般制作過程要十幾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
“琉璃之所以被稱為‘瞬間藝術,除去前期在腦海中構思的時間,真正制作的過程不過幾個小時,需要一氣呵成,無法反復,有一點失誤便前功盡棄?!笔讓弥袊鹆囆g大師、人立文創(chuàng)燒制實驗室藝術總監(jiān)徐月柱說。而對于這種“瞬間藝術”,徐月柱卻愛的堅持而悠長。
徐月柱生長的淄博博山,有制作琉璃的悠久歷史,博山琉璃還曾作為宮廷的貢品名噪一時。徐月柱的父母從老一輩人那里學習了琉璃制作工藝,經營著一家琉璃作坊,家里那個燒著煤炭的土爐是徐月柱揮之不去的記憶,對琉璃制作的熱愛正是因此扎根在徐月柱心里。
這熱愛支撐著他在千度高溫的火爐旁,在來回無數(shù)次的燒制與塑型中工作了30多年。2011年,徐月柱被授予“首屆中國琉璃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16年8月,他又被評為“匠心山東人”。
從手工匠人到藝術大師,徐月柱傳承了博山琉璃匠人優(yōu)良的技藝和肯吃苦的精神。30多年的工作實踐中,他不斷探索琉璃制作的新工藝和新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法和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2014年,他與78歲高齡的國際藝術大師韓美林共同研究,將韓美林的墨彩畫與琉璃藝術相結合,成功創(chuàng)造了人立墨彩。
人立墨彩是對琉璃制作工藝的一次顛覆式突破。一方面,人立墨彩創(chuàng)造性地將琉璃藝術與中國傳統(tǒng)墨彩畫相結合,既包含了中國傳統(tǒng)的墨彩元素,又以其獨特的設計造型展現(xiàn)了前沿的時代藝術特征;另一方面,人立墨彩的制作工藝填補了中國國內琉璃藝術熱成型爐變的空白,標志著琉璃文化產業(yè)開啟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新時代。
從人立琉璃藝術博物館會展的首次亮相,到上海、廣州等地國內大型展會備受青睞,再到榮登米蘭世博會、法國(盧浮宮)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殿堂,“人立墨彩”僅用了短短一年便完成了進軍世界性舞臺的三連跳。
之后,徐月柱又與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葉建新合作創(chuàng)作出“人立水墨”;與素有“油畫大師”稱號的黃泓洲先生合作創(chuàng)作出了“人立油彩”。
2015年12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淄博陶瓷學院落戶博山,為博山琉璃行業(yè)輸送了一批極富青春氣息的新鮮血液。這讓徐月柱對琉璃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充滿信心,他寄語這些“年輕藝術家”:希望他們在傳承和弘揚琉璃文化的基礎上,能夠有更多對琉璃創(chuàng)新的思考,不僅僅是從作品的設計形態(tài)上,而且要從琉璃的制作工藝等方面去突破、去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