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
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分析
周 斌
目的 探討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吞咽功能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84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單純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chǔ)上應(yīng)用綜合康復治療,治療時間為8周。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4周、6周、8周利用標準吞咽功能評估(SSA)表進行吞咽功能床旁評估,并記錄吸入性肺炎發(fā)生情況。結(jié)果 綜合康復治療2周,SS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周、6周、8周時療效顯著,SSA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的吞咽功能有明顯療效,可在臨床工作應(yīng)用和推廣。
腦卒中;吞咽困難;康復治療;標準吞咽功能評估;吸入性肺炎
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老齡人群呈現(xiàn)增加趨勢,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也呈升高態(tài)勢,然而腦卒中后會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其中大量病人伴有吞咽功能障礙[1-2]。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嚴重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65%,其極易導致脫水、吸入性肺炎、嗆咳、營養(yǎng)不良及心理障礙,甚至窒息危及生命,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存質(zhì)量,顯著增加腦卒中病人的住院時間、致殘率及病死率[3-4]。因此對腦卒中后病人吞咽功能的治療及評估顯得尤為重要。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7月腦卒中后伴有吞咽困難住院病人84例,腦出血38例,腦梗死46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所有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病人一般情況比較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shù)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5],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首次發(fā)生腦卒中病人,病情平穩(wěn)后>48 h,但病程不超過6個月;病人意識清楚,主觀有積極康復意愿,并能配合康復治療;病人存在吞咽困難,并在治療前行洼田飲水試驗評分進行評估。
排除標準:冠心病、心力衰竭、肝腎疾患等嚴重康復禁忌證;意識障礙及精神異常者;發(fā)生吸入性肺炎等并發(fā)癥;上消化道畸形和食道癌等引起吞咽困難。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藥物治療,同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給予康復綜合訓練:①根據(jù)病人體質(zhì)選擇適當進食姿勢,體力較佳者,應(yīng)盡量采取自然舒適坐位姿勢;而體力較弱者,可采取臥位,頭部維持在高于水平30°以上[6]。進食環(huán)境應(yīng)整潔,盡量避免吵鬧、雜亂環(huán)境[7]。②在進行吞咽訓練前,先對吞咽器官進行適當運動牽張訓練,對下頜、面部、腮部等部位可沿該部位肌肉走行方向進行緩慢按摩和牽張訓練,每個部位重復5次~10次;對唇部進行緊閉口唇和鼓腮、吹氣等訓練,每個動作各維持5 s,重復5次~10次;重點是舌肌的運動功能和肌力訓練,給予舌內(nèi)收、外伸、左右偏等運動及在各個方向?qū)ι嗉〉倪m度抗阻訓練,每個動作各維持5 s,重復5次~10次。同時進行閉鎖聲門練習和發(fā)音訓練[8]。③在開始吞咽訓練前,先用冰棉棒依次刺激軟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等部位,盡可能大范圍、長時間地充分接觸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動棉棒前端,左右交替,每次20 min~30 min,然后做一次空吞咽,這樣可在咽部期快速啟動吞咽功能。④感覺促進綜合訓練:用壓舌板向口腔各壁適度施壓,促進口腔壓力覺恢復;用溫水棉棒和冰棉棒交替刺激口腔內(nèi)壁及舌以改善溫度覺;分別用帶有強烈酸、甜、苦、辣味道的棉棒刺激舌面及兩側(cè)味蕾,以加速味覺恢復。⑤在吞咽訓練時先進行空吞咽訓練、交互吞咽、側(cè)方吞咽訓練、點頭樣吞咽訓練,以利于訓練前去除會厭殘存食物。⑥待能適應(yīng)且能熟練掌握各種間接吞咽動作后,可進行直接食物吞咽訓練,開始時使用密度均一、有適當黏性、不易松散、通過咽及食道時不易殘留在黏膜上的糊狀食物,逐步增加難度,使用流質(zhì)、半流質(zhì),然后過渡到半固體、固體[9]。食物的量,為“一口量”,選用薄而小的長柄勺送入口,“一口量”由1/4茶匙(2.5 mL),增至半茶匙(5 mL),一茶匙(10 mL),最后至一匙半(15 mL)。吞咽訓練前后需清潔口腔,去除口腔殘留物,防止發(fā)生誤吸,能熟練掌握一種動作或一種食物后再進行下一步訓練。吞咽訓練時所用食物難度應(yīng)由易到難,食物每次攝入量由少量逐漸增加。⑦吞咽訓練同時給予咽部電子生物反饋治療,用表面電極置于患側(cè)舌骨上及舌骨下肌肉,以“吞咽治療”選項治療,每次15 min~20 min,每日1次,一療程為20次,休息10 d,可再行一療程治療。⑧給予中醫(yī)針灸治療,每日1次,一療程為20次,休息10 d,可再行一療程治療[10]。
1.4 療效標準 標準吞咽功能評分(the standardized swallowingassessment,SSA)由3部分組成:①臨床檢查,包括意識、頭與軀干的控制、呼吸、唇的閉合、軟腭運動、咽反射和自主咳嗽;②讓病人吞咽5 mL水3次,觀察有無喉運動、重復吞咽、吞咽時喘鳴及吞咽后喉功能等情況;③若上述無異常,讓病人吞咽60 mL水,觀察吞咽需要的時間、有無咳嗽等。該量表最低分為17分,最高分為46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吞咽功能越差[11]。
2.1 兩組病人SSA評分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兩組病人吞咽困難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4周、6周、8周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SSA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吸入性肺炎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合并吸入性肺炎9例(11.0%),對照組7例(8.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吞咽障礙是指由于下頜、雙唇、舌、軟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結(jié)構(gòu)和(或)功能受損,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輸送到胃內(nèi)的過程[12]。腦卒中后吞咽困難主要原因為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又稱假性延髓麻痹,是指卒中后雙側(cè)皮層或皮質(zhì)延髓束的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導致吞咽困難、構(gòu)音障礙、伸舌困難等癥狀。
腦卒中病人主要的吞咽障礙存在于口腔前期、口腔期及咽期。綜合康復治療通過對口腔各組肌肉功能訓練,可有效促進食物在口腔前期及口腔期的吞咽和排空,促使食物進入咽期。通過對咽部吞咽動作訓練及電療等,可防止食物在會厭谷及梨狀隱窩等部位殘留,促進吞咽進行,避免食物進入氣管,引發(fā)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卒中后出現(xiàn)的吞咽障礙,其發(fā)病率約占45%[13]。近年來由于我國老年化社會進程加快,卒中發(fā)病率和首發(fā)重病率較高,故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發(fā)病率明顯增加。而以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為主要癥狀的病人,常常因誤食吸入而致肺部感染引起吸入性肺炎,重癥病人也因為痰液阻塞呼吸道導致窒息而危及生命,或因攝入不足表現(xiàn)為嚴重營養(yǎng)不良。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經(jīng)口進食者的肺炎發(fā)生率(54.3%)明顯高于鼻飼者(13.2%)[14],但留置胃管在保證腸道營養(yǎng)同時,也會影響病人生活質(zhì)量?,F(xiàn)代醫(yī)學常以鼻飼和胃造瘺管及靜脈營養(yǎng)等維持治療,且腦卒中后意識清醒伴吞咽困難的病人在最初6個月內(nèi)死亡率明顯高于腦卒中后意識清醒不伴吞咽困難的病人[15]。因此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的康復治療是十分必要的。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的康復綜合治療則是根據(jù)神經(jīng)可塑性,針對吞咽過程每個失能器官功能,循序漸進地反復訓練,從而達到相關(guān)器官的復健或部分復健,并恢復相關(guān)器官功能協(xié)調(diào)[16],進而達到吞咽功能恢復。存在吞咽障礙病人常出現(xiàn)對嗆咳和誤吸的畏懼,或?qū)ν萄使δ芑謴蜎]有信心。因此在吞咽訓練時,對食物種類和量的選擇要慎重,盡量避免嗆咳和誤吸發(fā)生,同時要定時對吞咽功能進行評定,對評定中獲得進步可給予表揚和鼓勵,以提高康復治療的信心。
本研究通過對84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人系統(tǒng)康復綜合治療,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康復綜合治療能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由于吞咽中樞位于雙側(cè)大腦皮質(zhì)運動區(qū)和運動前區(qū),一側(cè)受損后經(jīng)過康復治療,另一側(cè)中樞則可代償受損區(qū)功能,因此康復綜合治療可有效恢復吞咽功能,防止或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有效提高病人生存率,改善生活質(zhì)量。
[1] Daniels SK,Brailey K,Priestly DH,etal.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Arch Phys Med and Rehabil,1998,79(1):14-19.
[2] Smithard DG,O’ill PA,Park C,etal.Can bedside assessment reliably exclude aspiration following acute stroke?[J].Age Aging,1998,27(2):99-106.
[3] Falsetti P,Acciai C,Palilla R,etal.Oropharynge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diagnosis,and clinical predictors inpatients admitted to a neurorehabilitation unit[J].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9,18(5):329-335.
[4] Rosemary M,Norine F,Sanjit B,etal.Dysphagia after s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12):2756-2763.
[5]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分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6] 畢小敏.腦卒中吞咽困難的早期康復治療[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4,4(1):90.
[7] 張臻年.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4,19(14):869-871.
[8] 大西幸子,孫啟良.腦卒中患者攝食-吞咽障礙的評價與訓練[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7,12(3):142.
[9] 繆鴻石.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0:1308-1311.
[10] 李勝利.語言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96-207.
[11] Ellul J,Barer D.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a standardized bedside swallowing assessment[J].Cerebrovasc Dis,1996,6(3):152-153.
[12] 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組,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3年版)[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12(35):916-929.
[13] 朱鏞連.神經(jīng)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547.
[14] Nakajoh K,Nakagawa T,Sekizawa K,etal.Relation between incidence of pneumonia and protective reflexes in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oral or tube feeding[J].J Intern Med,2000,247:39-42.
[15] 申紅菊,康希保,謝宜春,等.神經(jīng)肌肉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40例[J].陜西中醫(yī),2008,6(29):709-710.
[16] 季正華.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應(yīng)用綜合康復訓練的意義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3):280-281.
(本文編輯薛妮)
山西陽煤總院(山西陽泉 045000),E-mail:sxyqzb@126.com
引用信息:周斌.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3):2830-2832.
R743 R255.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3.036
1672-1349(2016)23-2830-03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