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軍
摘 要:紫砂壺以其獨有的表現(xiàn)形式,精美的工藝,不僅將大自然的各種神韻融于一身,更將文人的滿腔熱情集于一體,它所包容的文化內涵及其情感、氣質取得了藝術生命的長盛不衰。
關鍵詞:紫砂壺;自然;文人;包容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26-01
紫砂壺藝作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本來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紫砂壺藝與文化藝術的這種關系,并不是生硬的湊合和附加,而是一種氣血相融的多方位的內在結合,因而使紫砂壺在形制、尺度、結構乃至局部處理方面都更符合茶藝的要求,逐漸形成了古樸、典雅、堅實、渾厚、深沉的藝術風格以及濃郁的書卷氣息。
一、借助大自然成形
紫砂壺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歷代陶人和民間藝人以及各路文化人參與,不斷創(chuàng)新的結果。經(jīng)歷朝歷代相繼相承,完成了紫砂壺傳統(tǒng)造型的各大系列?;仡^看時大彬、陳鳴遠、朱可心等各個時代的大師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在紫砂壺的設計、創(chuàng)意與最終完成并定型流傳,往往都借助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基本造型,又加以藝術概括與整合,將壺的各大要素---把、流、蓋、的子、壺身、壺支腳有機完美結合,最終制成高品位的紫砂壺。這給了我們今天還在學習上進的新一代紫砂從藝者一個極大的啟發(fā),也使我們在繼承中有傳世寶壺得以參考,在創(chuàng)新中有了發(fā)展的目標與方向。
紫砂界前輩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財富。自明代供春創(chuàng)制供春樹癭壺起,經(jīng)過萬歷年間時大彬發(fā)揚定制,至明朝末清朝初,制壺名手如陳仲美、李仲芳、徐友泉、陳用卿等大家相互仿制,漸形成了許多茗壺造型的傳統(tǒng)形式。以徐友泉為例,他的作品形式就有苦竹節(jié)君、冬瓜段、分蕉、蟬翼、沙魚皮、天雞等等。以后的紫砂壺名手大都承襲前代的造型在吃透了傳統(tǒng)工藝之后,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二、文人、學者參與
紫砂壺的文化包容性還表現(xiàn)在文人、學者的參與。他們在紫砂壺上題寫切壺、切情、切茗的壺銘,用以記事、寓意、言志、寄情,使紫砂壺匯集文學、書畫、篆刻于一體,從而提高紫砂壺的文化藝術品位,使紫砂壺蘊含更深厚的文化氣質??v觀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文人、學者參與紫砂壺創(chuàng)作,這一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對紫砂壺藝的發(fā)展,無疑是一種推動力。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 曼生是他的號, 浙江杭州人, 曾在宜興鄰近的溧陽擔任地方官多年, 喜歡茶壺, 更喜歡在壺上題字, 曼生書、畫、篆、刻樣樣精通, 是“西冷八大家”之一。陳鴻壽善畫山水, 講究簡淡意遠, 疏朗明秀的效果, 詩詞文賦造詣精深, 他一生酷愛壺藝, 是一位杰出的陶藝設計家, 曾設計壺樣十八式, 與楊彭年兄弟、邵二泉等人合作, 所設計的壺都受文人雅士的喜歡, 稱“曼生壺”。他的壺型都為幾何體, 質樸、簡練、大方, 為前代所沒有, 開創(chuàng)了紫砂壺樣一代新風。曼生壺銘極富文學趣味, 格調清新、生動, 耐人尋味。陳曼生開創(chuàng)了書畫裝飾于壺上, 自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詩、書、畫”三位一體的風格內涵至陳曼生時期完美地與紫砂融為一體, 使宜興紫砂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據(jù)了解,還有一批文人、學者專門研究紫砂,為宜興紫砂著書立說,為紫砂藝人樹碑立傳。如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成書于明末崇禎年間,記述了宜興紫砂壺替代銀、錫、瓷壺的情況,著重介紹了供春、時大彬等三十一位紫砂名藝人的造型技藝及其作品,并將他們列為創(chuàng)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七大類。還記述了紫砂泥料產(chǎn)地及制作工藝,實用功能及藝術特色,是后世研究紫砂的寶貴典籍。清乾隆年間吳騫編著的《陽羨名陶錄》,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有關紫砂壺的專著,分別設立七個專欄,即自序、原始、選材、本藝、家溯、叢談、文翰,包括記、銘、贊、賦、詩等,著重介紹了紫砂壺的起源,詳細評述了紫砂壺所選用的泥料、制作工藝、壺藝特色以及紫砂壺泡茶的特殊功能&工藝價值,并附贊美紫砂壺的詩&詞&銘&賦等文章。日本紫砂壺收藏家奧蘭田編著的《茗壺圖錄》,詳實注明了紫砂茗壺的大小、尺寸、形制特色、壺泥色彩,以及藝人的印章、銘文、款識、摹本,按目次分為:源流、形狀、流板、泥色、品匯、大小、理趣、款識、真假、無款、銜捏、別種、用意、十四章等等。
重要的紫砂專著還有《陽羨茗壺圖譜》《陽羨茗壺賦》《陽羨名陶說》《陽羨砂壺圖考》《壺史》《陶說》《宜興陶器概要》《陶雅》《明清各名家砂壺全形集拓》等數(shù)十種。當代出版的紫砂專著數(shù)量更多。這些著作已經(jīng)成為紫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份, 正是依據(jù)這些資料,才有可能對紫砂壺藝進行比較全面的、系統(tǒng)的研究,紫砂壺藝才得以薪火相傳,一代代發(fā)揚廣大。
泱泱中華, 有著五千年的文明, 作為早期實用茶具的紫砂壺, 從宋朝開始, 由于文人豐富想象力的滲透, 無不昭示著宜興紫砂的發(fā)展, 與歷代文人關系之密切。同時,我們亦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作為新時代的紫砂傳人, 同樣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劉春玲.論晚明士大夫的狂猖之風[J].江漢論壇,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