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陳麗宇
摘 要:德國的文藝復興滯后于意大利與尼德蘭,這是因為當時德國相對落后。丟勒的人文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丟勒對科學的熱愛,對線條,素描,身體以及解剖的研究,體現(xiàn)在他對裸體繪畫的興趣。另一方面,他對古典文化的興趣,對古希臘文化的興趣。丟勒的作品還融合了本民族和意大利的新風。推崇古典文化的伊拉斯謨稱呼他為“黑色線條的阿佩萊斯?!?/p>
關鍵詞:古典文化;科學性;色彩對比;空間營造;線條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082-01
“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哈姆雷特
米開朗基羅說:“把世界歸還給人,把人回還給人自己?!?/p>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知道思想,它以人為中心,與教會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相對抗。人文主義者主張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quán)”反對“神權(quán)”,以“人道”反對“神道”,反對禁欲主義,蒙昧主義和來世觀念,歌頌世俗生活,人的偉大,贊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需要,提倡個性解放。被譽為“北方的列奧納多”的阿爾布雷希特·丟勒(1471—1520年)是德國文藝復興美術的最大的代表,也是整個北方人文主義色彩的畫家。
一、《四使徒》中所獲得的
雙聯(lián)畫《四使徒》是丟勒晚年的杰作,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德國是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以馬丁.路德為首的改革派。丟勒同情馬丁路德的,所以把《四使徒》獻給那時剛加入到路德派陣營的故鄉(xiāng)——紐倫堡。丟勒選擇約翰,皮德,保羅,馬可作為表現(xiàn)對象,體現(xiàn)了他對新教徒事業(yè)的支持。四位信徒可以分為兩組,對稱的出現(xiàn)在兩塊相同的窄長木板上,丟勒把他們處理成全身立像,讓畫面幾乎容不下他們,從而使他們真正成為頂天立地的偉男子一種能為真理奮斗的象征。
丟勒并沒讓四位信徒并排出現(xiàn)在窄長木板上,那么做會顯得很呆板,他讓他們一前一后地分別出現(xiàn)。這么一來便有主有次,生動自然。丟勒在注意表現(xiàn)四使徒個性的同時,一直沒忽略作品的內(nèi)在精神,他突出四使徒形象棱角分明的地方,回避過于柔和的曲線,以加強他們形體的厚重感和堅實性,利用斗篷的有力垂線衣紋,運用強烈對比的色彩,這一切全是為了高揚四信徒的巨大身份和偉大精神。 《四使徒》融會了意大利繪畫和德國繪畫的特點,對稱均勻的組合,飽滿堅實的形體似乎都屬于前者,個性化的面孔,細膩精微的刻畫,內(nèi)在的緊張和嚴肅,大約會歸于后者。這種綜合的后果就是這四個比真人還高大的莊嚴神圣的形象:讓歌德驚呼“不可思議偉大”的形象。
人文主義努力恢復古典人性和純正的語法,這些努力確立例如基于理性的新的人類理想以及個性的精神自由與自律。丟勒創(chuàng)作的《四使徒》便是要告戒人們當心到來的危險時期和曲解上帝真言的偽預言者。這一點就和人文主義所提倡的尊重人,肯定人不謀而合,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人權(quán),人道得以表現(xiàn)。
二、又從《四騎士》中得知
當時的德國,由于宗教改革和教會分裂,流傳著一種不安的的情緒這種狀況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在這種情況下丟勒創(chuàng)作了《啟示錄》這套版畫?!秵⑹句洝饭灿?4副圖,《四騎士》是其中之一。四位騎士從左到右,從前到后依次是“死亡”“饑荒”“戰(zhàn)爭”“瘟疫”,他們被安排在一條斜線上,身后留著較多的空間,這么處理,使他們具有勢不可擋的前沖意味。他體根本不顧那些被踏在馬足下的生靈,目光盯住畫外的前方,一股不斬盡殺絕誓不罷休的架勢,“死亡”騎士的馬下倒著一位主教,其他人也都擠在畫面的右下方,局促的空間造成一種無處可逃的視覺效果。
在形象的塑造上,四騎士及他們的馬匹,是舒展的,充滿動感的,連馬匹的眼睛也兇光四射整體上顯示出橫掃一切的力量。相反,眾生的形象是收縮的,不穩(wěn)定的,軟塌塌的,他們的效果自然就是落葉般的。丟勒利用活躍多變的線條和黑白的對比,準確的刻畫種種形象。其中丟勒對每位騎士的刻畫中,都注意了線條的科學性的運用,空間的處理。
三、結(jié)語
他在作品中把現(xiàn)實主義的觀察力與大膽的想像力非凡的結(jié)合在一起,他用自己的想像力完全可信的在作品中描繪給那些人們從未見過事物的才能,對那些缺乏想象力的藝術家是富有啟發(fā)性的。
丟勒的全部創(chuàng)作,是對于人,對于人的肉體和靈魂,對于人理智的威力與深度的頌歌,就這一方面而言,可以認為丟勒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人文主義者之一。
參考文獻:
[1]歐陽英.西方繪畫藝術金庫[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2]高奇.文明的歷程[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3]謝祖英.北方文藝復興藝術[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4]俄羅斯藝術科學院美術理論與美術史研究所.文藝復興歐洲藝術(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6]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