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
關于素描展
□ 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
展覽名稱:2016全國素描藝術大展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6年9月23日—10月8日
展覽展廳:中國美術館13號—17號廳、19號—21號廳
展品數(shù)量:近300件
馮夢波 靜物(紙本鉛筆) 78cm×82cm 1988年 中央美術學院
《論語·八佾》中有“繪事后素”的說法,唐代張彥遠說“運墨而五色具”。在黑與白、虛與實、疏與密、具象與抽象之間,我們得見古人對客觀世界與藝術描繪之間關系的認識與把握。線性審美形式貫穿中國造型藝術的始終,樸素的線描勾勒了物質世界的形質,也蘊涵了主客相融的神韻。
與東方傳統(tǒng)的線描不同,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傳統(tǒng)素描在方式方法上更注重對客觀世界的寫實性塑造。理性與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使得素描的意義不僅在于構圖、設計、圖案、意圖、光影、輪廓、明暗、結構,更在于由此具有了形而上的精神超越。
20世紀初,一批胸懷復興中國美術理想的藝術家遠赴西方學習,歸國后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和教學,系統(tǒng)地引進西方繪畫技法。無論從文化理念還是表現(xiàn)方法上,素描都成為了學習西洋美術的起點與重點。
任何一種技法,其背后總有特定文化的支撐。西方的素描經過中國藝術家的理解與再造,便融入了中國文化的意蘊。以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吳作人、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秦宣夫等為代表的留歐藝術家,通過對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現(xiàn)實主義”的造型藝術的學習與研究,深刻地吸收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倫勃朗、安格爾、康勃夫、門采爾等大師的素描藝術精髓,運用于創(chuàng)作與教學中。素描開始對中國固有的造型觀和造型方式發(fā)生影響,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中西合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處于世紀之交的中國美術融入西方美學觀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開辟了新徑。
周 棟 男人體(紙本綜合材料) 120cm×200cm 2007年 中央美術學院
從此,素描超越了方式方法的概念,成為西學東漸的重要內容。它的背后隱含著關于中與西的文化選擇與融合等復雜的問題。中國畫改良,油畫民族化的藝術問題由此生發(fā)。
新中國以來,素描成為美術教學的基礎課和美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功。從這一時期留存的作品來看,畫家們的實踐鮮明地顯示著來自西方的影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向蘇聯(lián)派出一批留學生,他們在涅瓦河畔接受了蘇俄的美術教育。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舉辦也擴大了蘇派素描在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美術新思潮的興起,素描藝術的意義與作用也發(fā)生了很大轉變。8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的崛起使得素描藝術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一方面,在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的沖擊下,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忽略了素描造型基礎的作用,把目光投向了以觀念為主的表現(xiàn)形式。基本功、造型愈顯邊緣化,素描逐漸失去了往昔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大批青年藝術家用獨特的視角和方式拓寬素描藝術的邊界,他們轉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素描觀念,突出反映在素描與不同畫種的關系上——油畫專業(yè)重明暗色調,雕塑專業(yè)重空間結構,中國畫專業(yè)重線條表現(xiàn),設計專業(yè)重裝飾構成,版畫專業(yè)重黑白對比等等?!氨憩F(xiàn)主義”“立體主義”“超級寫實”等流派的現(xiàn)代理念滲透到素描中,一個開放的當代美術教育在素描的影響中呈現(xiàn)。
由此,“素描教學如何展開”,“如何通過對素描藝術本質的學習傳承人類文明,并在當代文化語境中使素描展示新的藝術生命價值”等成為了新時期的新問題。為此中國美術館組織“2016全國素描藝術大展”,一方面是為了回溯中國現(xiàn)代素描藝術發(fā)展的歷程,特別是結合專業(yè)美術院校素描教學和發(fā)展歷程,彰顯素描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特點和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對素描藝術歷史的研究、梳理與展示,為今日藝術創(chuàng)作、美術教育的方向提供借鑒與啟發(fā)。
朱乃正 維納斯石膏像(紙本鉛筆) 73.5cm×40cm 1955年 中央美術學院
曹春生 人體素描(紙本炭筆) 160cm×100cm 1964年 中央美術學院
此次展覽中國美術館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九所專業(yè)美術院校的師生進行素描創(chuàng)作,既展示了每個學院素描教學的傳統(tǒng)與特點,也體現(xiàn)了他們在傳承與拓展素描語言等方面的成果。中國美術館組織與策劃素描大展,體現(xiàn)了我們積極踐行國家美術館文化使命與職責的宗旨,除了觀照那些吸引人的、光鮮的藝術,我們也把目光投向孕育和生產這些藝術的基礎教學,由此形成對整個中國當代美術系統(tǒng)的引導與影響。
由于展覽的組織與策劃適逢暑期放假,各個學院為了保證展覽的順利實施,加班加點,嚴格遴選作品,全力配合中國美術館的工作,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美術館向為展覽付出辛苦勞動的同仁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黃賓虹 黃山寫生稿系列(紙本水墨)40cm×20.5cm×4 1945年 中國美術學院
曹曉陽 二十四節(jié)氣·立春(紙本水墨) 120cm×80cm 2008年 中國美術學院
全山石 站立低著頭的男人體(紙本鉛筆) 75cm×51cm 1957年 中國美術學院
韓黎坤 人體(紙本水墨) 59.5cm×49.5cm 1991年 中國美術學院
朱冠羽 打字機(紙本鉛筆) 54.5cm×78.5cm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張藝馨 混亂金屬(色粉筆) 108cm×77cm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楊子文 油瓶的記憶(綜合材料) 109cm×79cm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郭紹綱 仰臥著的男子(紙本鉛筆) 62cm×85cm 年代不詳 廣州美術學院
劉其敏 高速(紙本鉛筆) 47cm×72cm 1991年 廣州美術學院
黃一山 錯位(紙本鉛筆丙烯) 64cm×48cm 2012年 廣州美術學院
龔婧月 錯位(鉛筆水彩) 105cm×75cm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馮星平 馬賽石膏頭像(紙本鉛筆) 76cm×53cm 1984年 四川美術學院
康 益 農民工藝術家——田棒棒(紙本鉛筆) 76cm×53cm 2007年 四川美術學院
李中輝 一個無盡的傳說(紙本鉛筆) 78.1cm×108.6cm 2016年 四川美術學院
龐茂琨 華之韻(紙本色粉) 102cm×102cm 2014年 四川美術學院
鐘雯丹 女人體(紙本鉛筆) 52cm×79cm 2005年 廣州美術學院
黃海蓉 體積(素描) 102cm×76cm 2002年 湖北美術學院
曹春生 女人體素描(紙本鉛筆) 54.3cm×39cm 1983年 天津美術學院
邱洪峰 風景素描(紙本鉛筆、炭筆) 110cm×190cm 2005年 魯迅美術學院
李志宇 軀干(紙本鉛筆) 107cm×75cm 1996年 魯迅美術學院
吳開煒 擁抱(紙本) 39cm×40cm 2015年 湖北美術學院
劉依聞 肖像寫生一(紙本) 39cm×27cm 1982年 湖北美術學院
武永年 莫里哀石膏胸像(紙本鉛筆) 64cm×48cm 1955年 西安美術學院
賀 榮 半身肖像(紙本索斯) 100cm×70cm 2013年 西安美術學院
侯靜琦 生活素描系列之二(紙本) 54.3cm×39cm 2015年 天津美術學院
于艾君 這代表一個時代(紙本碳筆、鉛筆等) 161cm×277cm 2008年 魯迅美術學院
蔡 錦 梨子(紙本圓珠筆) 150cm×70cm 2015年 天津美術學院
劉健健 人體(紙本索斯) 39cm×27cm 2016年 西安美術學院
人體(素描) 洛鵬 109cm×79cm 2003年 廣州美術學院
人體速寫(紙本鉛筆) 杜大愷 34cm×25cm 2006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李 瑩 課堂習作(紙本炭筆、鉛筆等) 108cm×78cm 2002年 魯迅美術學院
靜物(紙本鋼筆) 宮占雷 78cm×54cm 2014年 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