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
《人民日報》近日刊文指出,在時下流行的許多語文公開課中,“學生齊刷刷起立坐下、齊刷刷回答、齊刷刷鼓掌”已經成為一種慣例。這個慣例被認為是優(yōu)質課堂的必備特征之一,以至于很早就奠定了其“正統(tǒng)”的地位。
長久以來,語文教育飽受詬病,雖然教育界已形成頗多的所謂流派和模式,但在學生這一教學主體的指向上,依然以“大一統(tǒng)”為標準:統(tǒng)一思考、統(tǒng)一書寫、統(tǒng)一答案、統(tǒng)一評價。這背后反映的,正是不折不扣的應試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與工業(yè)化初期的企業(yè)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而必須從事大量培訓、灌輸標準、統(tǒng)一執(zhí)行有關,這也是班級授課制的由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課堂為什么推崇齊刷刷?原因就在于其有助于選拔機構以“非此即彼”的簡單思維,迅速挑出合格的技術工人。于是,高度的紀律性、行為的規(guī)范性、答案的標準性就成了必然趨勢。由于可以度量和復制,這種趨勢又演變成一場名為課堂效率的扭曲競爭。這正如學者卡拉漢所說,今天崇尚技術和操作的課堂,正不斷滑向危險的“效率崇拜”中。
拿語文學科來說,語文是由“語”和“文”共同組成的,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人們如今最關心的是“語”(偏重技巧的語言本身),卻對“文”(語言本身承擔著文化乃至文明)視而不見。僅就語言而言,當然有齊刷刷、統(tǒng)一的邏輯與規(guī)則,但教學僅止于此,未免格局過小,功能也是不完整的。語文的“文”,更多的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了解、熱愛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內在魅力,從而豐潤和健全個人的生命。語文,在古代先賢的眼里,是可以“窺天地之奧,達萬物之極”的,其內涵深刻曠遠,怎么可能齊刷刷地用一個標準答案卡死呢?
此次《人民日報》呼吁語文課轉型,是一次從魯迅所說的“彷徨”中覺醒的“吶喊”,撬動的是語文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革,意義深遠。但我們不妨放大到整個教育領域,教育又哪里是可以“齊刷刷地”辦好的?
當教育進入到后工業(yè)時代,尤其是“互聯(lián)網+”思維下的大數據、云技術正日漸占據我們的生活和世界時,多元性、開放性、生成性和交互性的社會環(huán)境正形塑著孩子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需要做的,是積極地陪伴、引導和幫助,而不是靜止地停留在過去,依然以舊式的齊刷刷思維,來粗暴地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漠視他們的天性、否認教育規(guī)律。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災難性的,因為這不是誨人不倦,而是“毀人不倦”。
臺灣家庭教育專家黃欣雯有句名言:“正確的答案永遠不止一個?!笔堑?,當我們給教育多一把尺子時,就可能多發(fā)現(xiàn)一個天才。以“生活教育”著稱的陶行知先生也提倡教育的多元化,強調對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如果簡單地一味追求齊刷刷,則可能忽視了自己教鞭下的瓦特、冷眼里的牛頓和譏笑中的愛迪生。
語文也好,教育也罷,從孔夫子時代的有教無類開始,從來都不是整齊劃一就可以辦得好的。要知道,凡是能齊刷刷的地方,多是找不到生長點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也就陷入了一潭死水中了。
(選自《教育文摘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