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萍+靳鳳凰
摘 要:杜威的教育思想包括興趣教育思想、民主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等。這些教育思想對于中國的教育改革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不斷完善,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啟示如下:注重學生興趣的發(fā)揮;注重平等思想的滲透;重視學生優(yōu)良品德的培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關鍵詞:杜威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221-02
杜威的教育思想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重大意義。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因此,必須改進教學模式,積極吸取杜威的教育思想,促進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杜威認為教育分為三部分:兒童即教育的基礎,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學科和學校即教育的工具,教育不能離開學校和學科而獨立存在;社會即教育的目的,教育最終要回到社會生活中,適應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要將這三者緊密結合。杜威的興趣教育、民主主義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適應了我國教育改革的需求,有利于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對于培養(yǎng)“四有”新人有重要意義。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認為教育有兩個必要性,即“生”和“死”,當人類生下來的時候,不能獨立,必須依靠他人,依靠父母,受父母的言語和行動的影響,所以需要教育;當人死的時候,不能把生前的一切知識和經(jīng)驗帶走,必須留給子孫后代,否則就會造成文化的流失。所以,人類的生和死都不能離開教育而存在,必須依賴于教育,教育是我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須得到重視。
1.注重發(fā)展性的興趣教育思想
杜威認為,興趣是某個人對某種特定事情的心理反應及活動,是個人對這種反應所持的一種態(tài)度[1],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形態(tài)。興趣教育思想是指學生對活動的了解和看法,在這個活動中,采取一些激勵手段使學生對活動感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愛好。杜威主張使用游戲、活動和工作等方法來調(diào)動主體的積極性,通過游戲等方法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投入活動中,增加課本之外的知識,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處于中心位置,由自己決定自己的角色。在比較寬松的活動氛圍中,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對于他們養(yǎng)成一種團結互助互通的精神有重要作用。
2.自由平等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
杜威指出:“民主就是自由平等?!盵2]教師要在課程與教材的設計、教學過程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中體現(xiàn)民主的思想。自由要求學生有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表達、自由的交流和自由的探究,而民主就是照顧到每個人的利益,讓所有受教育者都要參加到社會活動當中,并從中使其獲益。平等就是指在教育中,每個人都處于同一地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杜威主張學校即社會,學校實施教育的目的就是為未來社會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讓社會形成人人都能盡職盡責的良好氛圍。
3.知行統(tǒng)一的道德教育思想
杜威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道德教育,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本能和社會聯(lián)系起來,使個人養(yǎng)成內(nèi)在的思想和愿望等方面的習慣。養(yǎng)成這種習慣需要三種方法:一是虛心,虛心就是破除驕傲自大、自私自利、有成見的觀念和心理;二是誠實,即承認事實的價值,承認知識的靈活性;三是責任心,即道德教育要求個人既要做事有責任,又要對自己所做事情的結果負責[3]。而這些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形成與完善最終也是服務于社會的,從知識、情感和能力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因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的人。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張一方面發(fā)展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個性發(fā)展,養(yǎng)成個人的知識情感能力;另一方面還要關注社會生活,為社會盡忠,做出貢獻,達到知行的統(tǒng)一[4]。
4.教育即社會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生活的準備,教育就是生活。”[5]杜威在吸取皮爾斯和詹姆斯的實用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將實用主義思想應用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使實用主義達到頂峰。杜威認為“認識就是行動”,即認識就是應付環(huán)境的活動,就是行動的工具,所以,也稱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為工具主義。
二、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的影響
杜威是20世紀親臨中國的大家之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位教育家,他曾于1919年4月30日—1921年7月11日來華訪問,在中國生活了兩年多。杜威到達中國之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的知識界極其渴望新知識與新學說。杜威所宣傳的民主與科學的主張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口號,他的改良主義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知識界。
1.影響了中國教育目的的確立
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討論教育目的問題時表示,新教育之真義是讓人懂得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造就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教育者不應該通過某種方法來束縛被教育者,應該用平等而自由的眼光看待教學[6]。1922年,中國發(fā)布了七條有關學制的標準,均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有密切聯(lián)系,每一條都包含著杜威的教育理念[7]。
2.影響了中國教育學制的形成
中國六三三教育學制的形成也受到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8]。六三三學制體現(xiàn)的是學生的個性和社會的有機結合。中國新學制主張縮短小學學制、延長中學學制,并且設立高中職業(yè)科,極大地促進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質。另外,隨著教育學制的不斷完善,在人成長的不同時期,要求實施不同的教育制度,遵守不同的學制標準,整個過程都體現(xiàn)了教育的過渡性質。這也是我國教育不斷吸取杜威教育思想成果的體現(xiàn)。
3.影響了教育方法的形成
設計教學法是杜威的學生創(chuàng)立的一種教學方法,他是在吸取杜威“從做中學”的思想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比較系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9]。這種思想在五四運動之后傳入中國,對中國改變傳統(tǒng)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4.對教育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思想理念就是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陶行知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應用于中國的具體實際,經(jīng)過不斷地改造,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對近代中國產(chǎn)生重要影響[10]。這種思想有利于教師樹立與學生平等的觀念,并且使教師最大限度地照顧到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杜威教育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但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現(xiàn)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只是瞬間記憶,甚至有的同學聽課只為了應付考試;一些教師不能平等對待學生,對部分差生另眼相看,同時不能正確處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給部分學生造成心理上的陰影。面對這些問題,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啟示。
1.注重學生興趣的發(fā)揮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興趣的發(fā)揮對于提高一個人的學習成績有重要作用。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是教育效果的體現(xiàn)者,要想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組織活動,一方面把學生的主動性調(diào)動起來,另一方面又能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自己的角色,這樣對于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和所學知識的結合有重要作用。
2.注重平等思想的滲透
首先,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在課堂中得到尊重,教師只不過是比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和經(jīng)驗,在教育面前,教師要懷有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生;其次,教師應該把學校、課堂當作社會的一部分,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能力。
3.重視學生優(yōu)良品德的培育
杜威認為,人的行為的產(chǎn)生是其品格的表現(xiàn),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獲得的。因此,道德教育并不是對于某些善良品格的培養(yǎng),相反,道德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行動力量的品格,是形成人在實踐中的高尚品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對真理的肯定。教師要著重從知識、情感和能力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不僅要教授學生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應輔之以情感活動,并且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實現(xiàn)知識、情感和能力的相互統(tǒng)一。
4.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杜威指出:“教育并非是傳授與習得的被動過程,而是主動、有建設性的過程?!盵11]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僅滿足不了學生多樣化的要求,而且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我們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知識的輸入,讓學生對所學問題有全新的認識,并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隨后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檢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應該直接把答案告知學生,應該讓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傅煜平.論杜威興趣教育思想及其對學生管理的啟示[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杜威.人的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康橋,秦悅.親歷中國叢書·杜威:教育即生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4]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對高校德育的啟示[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5]杜威.杜威文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6]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吳健敏.杜威的教育思想對20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影響[J].教育評論,2002(6):58-60.
[8]周洪宇,向宗平.杜威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59-65.
[9]祁瑋.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J].教育研究,2008(9):158-159.
[10]劉梅梅,陳云奔.杜威教育思想的價值取向[J].教育評論,2013(1):159-161.
[11]王敏.杜威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南方論刊,201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