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紅
(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比較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以選修課程《中外歷史人物評價》教學為例
顧麗紅
(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憋@然烏申斯基所強調(diào)的是一種思維能力,即比較思維能力。比較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為歷史現(xiàn)象或事件之間有許多相似性,同時相互區(qū)別而形成差異。認識歷史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共性與個性,都必須從比較中實現(xiàn)的。著名歷史學家吳于謹指出:世界歷史包括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縱向發(fā)展所達到的階段和水平,規(guī)定著橫向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廣度。而歷史的縱向聯(lián)系與橫向聯(lián)系,沒有歷史的比較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歷史體系??v向聯(lián)系沒有“比較”,無法區(qū)分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無法認識歷史的發(fā)展。橫向聯(lián)系沒有“比較”,就無法理解時代的本質特征。由此看來,比較法必須貫穿歷史學習的始終;歷史學習離開比較,就很難實現(xiàn)“三維目標”。
比較思維能力是一種多層次、多形式的認知活動能力,它要求把若干不同的或相似的現(xiàn)象或人物進行對照,找出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真?zhèn)渭按嬖诓町惖脑?,并從比較中歸納出具有實質性或有意義的結論?!氨容^法”的常見類型很多,有同一時代的橫向比較、同一區(qū)域的縱向比較、點面比較等。當然對于比較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運用,我們必須遵循相關性原則,即所比較的事物之間必須具有可比性,才有說服力;否則就會造成牽強附會、胡亂對比。因此在對歷史人物比較時,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一原則將其分為同一時代的同一性質人物的比較、不同時代同一性質人物的比較等。下面筆者就以選修課程中外歷史人物評價的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對培養(yǎng)高中學生歷史比較思維能力的認識和做法。
在選修四第四單元《亞洲覺醒的先驅》講授完之后,筆者向學生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樣是亞洲覺醒的先驅,孫中山和甘地在領導民族民主革命上有何不同呢?問題一提出,學生都眉頭緊鎖,感覺手足無措,因為在必修教材的學習中,學生接觸的都是專題史,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思路。碰到這樣的比較題型,不知道從哪里下手。針對這種情況,我給了他們一個總體思路,要求他們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比較:人物所處的時代、當時的國情、階級屬性、革命目標、主要經(jīng)歷、各自的主張、革命道路、主要活動、作出的貢獻、努力的結果、個人品質、階級局限等方面來著手進行比較。在有了整體框架之后,學生似乎輕松許多,眉頭也舒展開來。沒過多久,便形成了一張簡潔明了的表格(見下表)。
相同點(或相似點)孫中山 甘地個人品質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為革命的獻身精神、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人文情懷、不貪戀權位的高尚品質革命前的個人經(jīng)歷時代 都處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情 中印兩國都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階級屬性 兩人都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奮斗目標 都要求民族獨立,建立資產(chǎn)階級政權結果 都沒有能夠實現(xiàn)目標階級局限 都具有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孫中山的改良道路受阻,轉向革命甘地受仁愛等思想的影響指導思想(革命道路)三民主義(采用暴力革命)甘地主義(采取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同點主要事跡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制定《臨時約法》、維護民主共和、促成國共合作同英國政府不合作、手紡車運動抵制英貨、絕食祈禱、食鹽進軍、努力解除教派紛爭主要貢獻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實現(xiàn)了中國20世紀的第一次歷史巨變?yōu)榉纯褂闹趁窠y(tǒng)治、追求印度的民族獨立作出了突出貢獻
通過以上的比較,幫助學生區(qū)分歷史人物的個性與共性、歷史事件的本質特征與一般規(guī)律,從而了解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識的網(wǎng)絡結構,從而加深對各種事物性質、特點的認識,提高分析綜合能力。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習,學生在以后遇到對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的比較,對克倫威爾、華盛頓和拿破侖的比較等類似的比較就能夠應付自如了。
通過以上比較學習法的實踐和體驗,學生已經(jīng)知道在碰到歷史人物比較時該如何著手。同樣對于不同時期同一性質人物的比較也不外乎以上角度,我們不妨就舉孫中山和華盛頓比較的例子(同樣可以形成以下表格)。
運用能力的訓練時間相對要充裕得多。
(四)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走讀寫結合的道路,以讀促寫
從新高考的題型設計上可以明顯看出,新高考采用的是一種綜合性的測試模式。尤其是新增的兩種寫作題型,概要寫作與讀后續(xù)寫,不是單純的寫作題,而是在原有語篇的正確理解和整體把握上的寫作。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走讀寫結合的道路,以讀促寫。
讀寫結合是在信息加工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把閱讀和寫作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強調(diào)信息的輸入,又強調(diào)對輸入信息的選擇、組織、儲存和運用。閱讀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學生寫的過程則是一個模仿的過程。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可以從中學習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技巧。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除了要讓學生理解語篇的大意外,還要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該篇文章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的篇章結構、名言佳句及詞語運用,為他們?nèi)蘸蟮膶懽鞔蛳禄A。高考復習中,我們也要盡可能地利用現(xiàn)有的閱讀材料進行相應的讀寫結合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五)重視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敘事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這幾種能力是新增題型的考查重點,要引起我們大家的高度重視,要做一些針對性強的訓練和指導。比如,讀后續(xù)寫這道題,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敘事能力。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理解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構思續(xù)寫內(nèi)容。同時引導學生從人物活動的時間順序、空間位置變換的順序、事件發(fā)生的順序或人物的主次性格特征順序入手,思路清晰,有條有理地敘述故事,不斷提高自己的敘事能力。
新的高考毫無疑問會給廣大教師帶來教學上的極大挑戰(zhàn)。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新高考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歷史機遇,讓我們直接參與了教育教學的改革。我們應該沉下心來,好好研究新高考的要求,對比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查找自己在教育教學上的不足,努力改進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成長和深造貢獻我們的力量。
[1]薛金星.《考試說明》全解[M].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6-01.
[2]劉慶思,陳康.教育部考試中心關于一年兩考高考英語試卷中讀后續(xù)寫設計的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1).
[3]黃冰新.高中英語教學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實踐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3(17).
[4]王初明.讀后續(xù)寫:提高外語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J].外語界,2012(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