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建寧 劉志君(蘭州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
基于感性工學的傳統(tǒng)器物形態(tài)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研究
文/蘇建寧 劉志君(蘭州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
DOl編碼:10.3969/J.lSSN.1674-4187.2016.06.014
傳統(tǒng)器物反映著先民的生活習俗、倫理道德等,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征[1],其設計元素與承載的豐富意象成為現(xiàn)代產品設計的重要靈感源泉[2]。
產品設計作為一種人造物的活動,其形態(tài)方面的創(chuàng)新是設計的重要方面之一。產品形態(tài)的“形”是產品的物質形體,單指外顯的產品的形;產品形態(tài)的“態(tài)”則是可感覺的產品神態(tài),也可理解為內隱的產品表情因素。作為人造形態(tài)的不同產品,對于人們的視覺感官都有不同的沖擊,因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情模樣。當人們接觸不同表情模樣的產品時,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因此而產生不同的反應。所以在產品設計中,要賦予產品何種性格的表情,就需要在形態(tài)上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出來。
產品設計的理念經歷了“追隨功能—追隨形式—形式追隨情感—追隨體驗”的演變過程,如今的人們購買產品時更需要獲得自身價值的存在感和精神層面的心理體驗,或者自己的感性需求能夠得到滿足?!扒橐晕锱d、物以情觀”,如果一個產品的形態(tài)能夠喚起消費者的美好情感,那它將是一件成功的產品。所以,本研究應用感性工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傳統(tǒng)器物的現(xiàn)代設計為對象,將人的感性反應定性推理產生產品原型,然后在定量層面建立一套滿足用戶體驗的智能進化設計系統(tǒng),為傳統(tǒng)器物形態(tài)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一種新的輔助設計方法。
伴隨著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興起,傳統(tǒng)器物的現(xiàn)代設計迎來了新的發(fā)展熱潮[3],它強調體現(xiàn)設計的人文內涵、地域性、故事性、教育性、獨特性、價值性以及審美體驗等,適宜地將“物與人”、“物與物”以及“人與人”聯(lián)系起來。
傳統(tǒng)器物形態(tài)創(chuàng)新設計的核心是分析形態(tài)元素并轉化應用于現(xiàn)代產品的設計中,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外在形態(tài)層次上的設計,是將外顯的色彩、線條、材質、形態(tài)、細節(jié)構造等元素應用到現(xiàn)代產品設計中,保留明顯的文化特點,多用于旅游紀念品設計,如圖1所示運用敦煌飛天元素設計的餐具;二是功能行為層次上的設計,是在分析傳統(tǒng)器物功能性、便利性、操作性、結構性等的基礎上,進行功能行為的創(chuàng)新轉換,為傳統(tǒng)器物賦予新的內涵,傳遞原有的社會價值和情感意義,如圖2所示基于馬家窯尖底瓶創(chuàng)作的茶具;三是意識形態(tài)層次上的設計,是提取文化內隱的深層內涵,外顯轉化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使其本身能訴說故事,對消費者的心理情感產生影響。
圖1 “飛動”的餐具(設計者:劉志君)
圖2 傾斜的餐具(設計者:屈龍斌)
圖3 感性工學系統(tǒng)
圖4 酒樽
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概念是由馬自達汽車集團前會長山本健一于1986年在密西根大學發(fā)表題為《汽車文化論》的演講中首次提出[4],是一種運用工學技術來探討“人”的感性意象與“物”的設計特性間關系的理論方法[5]。在產品設計領域,是將人對“物”(包括已有產品、數(shù)字或虛擬產品)的感性意象定量、半定量地表達出來,與產品設計特性相關聯(lián),如圖3所示,以實現(xiàn)在產品設計中體現(xiàn)“人”(包括用戶、設計師、工程師等)的感性意象,設計出符合“人”的感覺期望的產品[6]。
感性工學依據(jù)研究的不同而分為類目層級法、感性工學系統(tǒng)、復合式感性工學系統(tǒng)、感性工學數(shù)學模型、虛擬感性工學、交互式感性工學系統(tǒng)等類型[7]。其主要應用一是用戶決策輔助系統(tǒng),即由用戶輸入其偏好的感性意象,系統(tǒng)經過推理而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輸出符合感性需求的產品;二是設計師決策輔助系統(tǒng),用于協(xié)助設計師掌握產品的特性,了解產品設計要素與用戶感性意象的關系。本研究首先以用戶對傳統(tǒng)器物的現(xiàn)代設計偏好為基礎,應用類目層次法定性推理產生原型;然后應用進化算法,建立交互式感性工學系統(tǒng),基于用戶體驗進而展開細化設計。
中國傳統(tǒng)器物品類繁多,對現(xiàn)代產品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啟示作用[8]。如圖4所示的酒樽在中國酒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常使用于文人雅客會面的正式場合,是古人飲酒、倒酒的禮器。
發(fā)展到現(xiàn)代,人們對于高雅場所使用的盛酒、倒酒器物有了新的要求,其中的醒酒器是一類典型的產品。類目層次法是從用戶對產品的感性需求(即0級感性概念)出發(fā),以定性推論的方式進行依次分解,從而得到設計細節(jié)的過程[9]。本研究以醒酒器為設計目標,應用該方法提取內隱的傳統(tǒng)酒文化內涵,定性推理出外顯的設計要素,如圖5所示。
確定“品樽酒器”為0級母概念,為了凸顯設計目標的高雅感、品質感,以及傳統(tǒng)器物文化的特征,經過網(wǎng)絡、期刊、書籍、專家訪談等多途徑收集,整理出四個1級子概念:高雅感、美觀感、現(xiàn)代感和舒適感。2級和3級子概念根據(jù)專家訪談法和小組討論法確定,如將高雅感進一步分解為文化感、意境感和高檔感,而文化感又分解為凸顯酒樽造型特征和酒樽文化內涵體現(xiàn)等??梢钥闯龈拍畹纳钊氤孰A梯式地增長,在推論至3級子系統(tǒng)概念時與醒酒器相關的訴求陸續(xù)出現(xiàn)。如從意境感推出使用方式優(yōu)雅、與環(huán)境相映襯等。將每個訴求對應到設計要素上,推理出其中一款如圖6所示的設計原型樣本。該樣本傳承了酒樽的使用意境,具有較好的人機環(huán)境協(xié)調性;開口形狀采用敞口設計,把手單獨掛于腰腹部,其曲面符合手掌握姿,與手掌貼合,具有良好的親和感和人機交互性;整體造型錯落有秩、形態(tài)生動、比例勻稱,且型面過渡平滑,美觀性好;使用先進工藝制成的玻璃材質,凸顯出產品的現(xiàn)代感。基于此類設計樣本,可依據(jù)用戶體驗,進一步對方案進行定量細化設計。
一般的產品形態(tài)設計主要依賴于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由于設計思維的疲勞性和認知范圍的不全面性,使得設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憑借高效率、強大的圖形衍化能力和邏輯性,可有效地輔助設計師進行形態(tài)創(chuàng)新設計[11]。遺傳算法是模擬生物界“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思想而產生的一種進化算法,其一般操作流程如圖7所示,在產品形態(tài)進化設計中有比較廣泛的應用12]。
圖5 類目層次法獲取醒酒器設計要素的過程
圖6 依據(jù)類目層次法定性推理出的醒酒器設計原型樣本
圖7 遺傳算法操作流程
圖8 醒酒器樣本形態(tài)設計關鍵點
以定性推理設計得到的醒酒器原型作為初始樣本,基于遺傳算法建議輔助設計系統(tǒng),進行形態(tài)定量進化設計:首先,設計師對樣本進行設計分析,設置形態(tài)設計關鍵點的變化范圍;然后依據(jù)算法要求進行編碼;最后用戶按照需求設置參數(shù),系統(tǒng)將依據(jù)用戶選擇展開進化設計。
(1)醒酒器形態(tài)設計分析
定性推理的醒酒器樣本形態(tài)包含脖頸及開口、腰部、腹部、底部和把手等部分,其中腰部、腹部、底部瓶體是左右軸對稱。為保證形態(tài)變化的豐富性,設定如圖8所示的26個關鍵點對其形態(tài)設計進行控制。
對關鍵點設計參數(shù)進行分析,對同類參數(shù)進行歸類、合并處理,確定由10個變量控制26個形態(tài)設計關鍵點:設點10到y(tǒng)軸的距離為x10,取值范圍為[15,25],到x軸的距離為y10,取值范圍為[145,155];點9到點10的x軸距離為k910,取值范圍為[3,8];點1到點2的y軸距離為h12,取值范圍為[3,8];點11到y(tǒng)軸的距離為x11,取值范圍為[20,20.5],到x軸的距離為y11,取值范圍為[185.5,186];點15到點16的x軸距離為k1516,取值范圍為[3,7],y軸距離為h1516,取值范圍為[15,25];點21到點22的x軸距離為k2122,取值范圍為[13,13.5],y軸距離為h2122,取值范圍為[2.2,2.7],由此控制的關鍵點坐標如表1所示。
(2)醒酒器形態(tài)設計編碼
為了確保定量進化設計過程中形態(tài)的多樣性,將10個變量分別劃分為16個離散等級進行編碼。例如點10的y坐標編碼結果如表2所示,初始樣本中其坐標為(-19.97,150.98),y10取值范圍為[145,155],150.98最接近151,則初始樣本y10的編碼為1001。
(3)醒酒器細化設計
依據(jù)上述分析結果,應用遺傳算法建立進化設計輔助系統(tǒng)。系統(tǒng)按照用戶設置的交叉概率、變異概率、遺傳代數(shù)等的約束,進行選擇、交叉、變異操作,對方案展開細化設計。如一名用戶操作過程中設置交叉概率為0.2、變異概率為0.3、遺傳代數(shù)為6,得出比較豐富的醒酒器子代樣本,經解碼、建模和渲染后得到的實際效果展示如圖9所示。
最后由五名用戶依據(jù)個人偏好對醒酒器進行方案細化設計操作,結果表明基本上都能在比較豐富的進化結果中找到個人喜愛的產品形態(tài)。
表1 醒酒器樣本形態(tài)設計關鍵點坐標
表2 形態(tài)設計關鍵點10的y坐標編碼
圖9 進化設計得到的醒酒器樣本
當代對于產品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功能,對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越來越關注,因此傳統(tǒng)器物的現(xiàn)代設計有著良好的發(fā)展前景。本研究立足傳統(tǒng)器物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新設計,從用戶的感性需求出發(fā),設計師通過類目層次法定性推理得到設計原型,然后根據(jù)用戶個人體驗,應用基于遺傳算法建立的輔助設計系統(tǒng),定量進化出符合需求的目標產品形態(tài)。醒酒器設計的實例表明,該方法可有效提升此類傳統(tǒng)器物現(xiàn)代創(chuàng)新設計的廣度和深度。
(責任編輯 張同標)
[1] 薛曉霞. 中國傳統(tǒng)器物對現(xiàn)代產品設計的啟示[J]. 藝術探索, 2008, 22(5): 104-105.
[2] 景楠, 蘇建寧, 張書濤. 基于傳統(tǒng)器物認知重構的產品造型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 2016, 37(14): 90-94.
[3] 饒倩倩, 許開強, 李敏.“體驗”視角下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J]. 設計, 2016, (9): 30-31.
[4] Yamamoto K. Kansei Engineering-the Art of Automotive Development at Mazda[A]. Special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C].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6. 1~24.
[5] Matsubara Y., Nagamachi M. Hybrid Kansei Engineering System and Design Suppor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1997, 19(2): 81~92.
[6] 蘇建寧,江平宇,朱斌,李鶴岐. 感性工學及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4,38(1):60-63.
[7] Nagamachi M. Kansei engineering as a Powerful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J]. Applied Ergonomics, 2002, 33(3): 289~294.
[8] 羅利峰. 傳統(tǒng)器物與現(xiàn)代產品設計類比應用研究[J]. 現(xiàn)代裝飾(理論), 2015, (1) :110-111.
[9] 蘇建寧, 王瑞紅, 趙慧娟,張書濤. 基于感性意象的產品造型優(yōu)化設計[J]. 工程設計學報, 2015, 22(1): 35-41.
[10] 蘇建寧, 張秦瑋, 吳江華,劉蕓. 產品多意象造型進化設計[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 2014, 20(11): 2675-2682.
[11] 蘇建寧, 張秦瑋, 張書濤,吳江華,劉蕓.產品意象造型進化設計研究進展[J]. 機械設計, 2014, 31(2): 97-102.
[12] 蘇建寧, 陳肖, 張書濤, 張新新. 基于進化算法的產品造型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研究 [J]. 工程設計學報, 2016, 23(2) : 136-142.
A Research of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ology for the Modality of Traditional Utensils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Kansei Engineering
立足傳統(tǒng)器物的現(xiàn)代設計,從用戶的感性需求出發(fā),通過感性工學中的類目層次法定性推理出設計原型;然后基于遺傳算法建立一套依據(jù)用戶體驗而展開的定量進化輔助設計系統(tǒng),從而快速獲得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形態(tài)。借鑒酒樽形態(tài)的醒酒器設計表明,該方法可有效輔助傳統(tǒng)器物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新設計。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modern design of traditional utensils and user's emotional needs, aiming to ratiocinate the design prototype qualitatively by means of category hierarchical algorithm from Kansei Engineering. The researchers establish a set of aided designing system which can carry on a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user experience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s so that they can quickly obtain the product modality which meets the need of users. The design of wine decanter which borrows the form of wine bottle indicates that this methodology is effectively helpful for modern innovative design of traditional utensils.
感性工學;傳統(tǒng)器物;形態(tài)創(chuàng)新;類目層次法;進化設計
Kansei Engineering; traditional utensils; modality innovation; category hierarchical algorithm; evolutionary design
蘇建寧,蘭州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人機工程、數(shù)字化工業(yè)設計、感性工學、智能化設計理論及方法、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