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雨
(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淺談讀《街角社會》對學習民族社會學專業(yè)的幾點啟示
馬夢雨
(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富特·懷特所著的《街角社會——個意大利貧民區(qū)的社會結構》,是一部將參與觀察法運用到現代城市社區(qū)的社會學經典著作。本文通過結合該書經典語句,提出幾點對學習民族社會學專業(yè)受益頗深的啟示。
《街角社會》;田野調查;參與觀察法;社區(qū)
筆者所讀的《街角社會——個意大利貧民區(qū)的社會結構》,是商務印書館經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許可,根據1993年第四版譯出的中譯本。本書包括六部分內容:引言(懷特先生應邀為中譯本寫的序言、第四版序言、科納維爾和它的人們)、第一編“街角青年和男大學生”、第二編“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家”、第三編“結論”、附錄(主要介紹本書的成書過程)和圖表目錄。
本書是美國芝加哥派社會學家威廉·富特·懷特(下文中簡稱“懷特”)在哈佛大學青年研究員基金的資助下,于1936年至1940年期間,對美國波士頓市的一個意大利貧民區(qū)科納維爾進行的實地調查研究。懷特運用參與觀察法,作為參與者的觀察者,將自己置身于被研究群體的生活環(huán)境中,成為被觀察對象“街角幫”的一員,對街角青年的生活情況、活動方式、內部結構以及他們與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活動的關系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研究,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即使在科納維爾這樣一個與貧困、非法活動、犯罪、貪污腐敗相關聯的問題區(qū),也具有一個高度有組織的、完整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
想了解多克的悲劇色彩,我們先理解五個層面的等級制。美國之所以被稱為“文化大熔爐”,是因為美國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這些移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價值觀,種族歧視在美國普遍存在。在美國這一大背景下,科納維爾是意大利移民的聚居區(qū),被看作美國的問題區(qū),這是第一層等級制;在科納維爾社會結構中,因許多北部和中部意大利人先于南方意大利人定居科納維爾,曾擁有較多的經濟機遇和受教育機會的北部意大利人一向看不起南方佬,而西西里人則地位最為低下。這是第二層等級制;隨著在美國出生的意大利人越來越多,科納維爾意大利家庭也被分為兩層,出生在意大利的老一代移民被出生在美國的年青一代稱為“外國佬”,因出生地不同,老一代人不具有許多社會老一代人的權威性。這是第三層等級制;作者將科納維爾的男青年分為街角青年和男大學生兩類,街角青年是學歷低、占多數并處于他們這一年齡組社會底層的這樣一類人:他們的社會活動集中于某些街角地帶以及相鄰的理發(fā)店、小吃店、臺球房或俱樂部活動室。男大學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地位升高到街角青年之上的一小部分男青年。他們力求靠知識改變命運,努力在做向上的社會流動。街角青年的底層地位是第四層等級制。從科納維爾社會結構層面來看,男大學生與街角青年同樣處于底層,他們同科納維爾的絕大多數人一樣屬于“小人物”,只有非法團伙頭頭兒和州參議員是科納維爾最大的人物,小人物與大人物之間又通過中間人互相作用,這是第五層等級制。
多克是街角幫的領袖,他聰明機智、英勇善戰(zhàn)、能言善辯,具有正義感和領導才能,同時他也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如此一位能凝聚人心的風云人物,在走出街角幫,卻面臨著獲得一份穩(wěn)定工作的難題,當科納維爾街坊文教館館長史密斯先生想介紹一份工作給多克并與其面談時,多克感到頭暈目眩。在政治競選中,多克輕而易舉地籠聚人心,獲得人們的支持,他被認為是一名具有實力的候選人,但他卻退出了競賽,究其原因,多年的失業(yè)破壞了他的自信心,并使他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小,他將自己限制在街角了。
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芝加哥學派重視調查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尤其是城市生活問題。懷特從社會結構而非社會問題層面來研究科納維爾社區(qū)。再引申到我國的民族社會學,我們在做田野調查時,可以借鑒懷特的研究切入點,使社區(qū)研究建立在一個更科學的基礎上。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的基本方法論,從馬林諾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書中運用田野調查方法起,田野調查成為學習人類學或民族社會學專業(yè)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本書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提出了一些在田野調查中應注意事項。
(一)克服心理因素,不受環(huán)境限制
作者在附錄“關于《街角社會》的成書過程”中,細致描述了在進入科納維爾初期,不知如何走進被觀察對象之中的忐忑心理。作者產生了“科納維爾近在眼前,卻又好像遠在天邊”的局外人感覺。隨著作者研究方向的調整,積極克服心理因素和環(huán)境限制,才逐漸真正進入了被觀察對象之中。作為一名民族社會工作者,進行田野調查是必不可少的,田野調查點往往是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qū),面對完全陌生,甚至艱苦的環(huán)境,民族社會工作者需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意志力,克服各種心理因素,穩(wěn)扎穩(wěn)打,逐漸適應被觀察對象所處環(huán)境,這也是做田野調查的前提條件。
(二)取得關鍵人物的支持
在作者初到科納維爾無所適從時,他通過當地街坊文教館認識了多克,多克是街角幫的領袖,作者告訴多克他的來意和研究情況,多克十分樂意幫助他,首先多克利用自己在街角幫領袖的社會地位,讓作者作為多克的朋友去參與到被觀察對象之中,“多克的朋友”這一稱號是很有用的,街角青年認可他們的領袖多克,當然他們也認可多克的朋友,這一身份使作者能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街角青年的各項活動中。多克積極為作者提供各種有用的觀察材料,多克從一個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到成為作者的研究合作者,使作者很快融入到街角幫并成為他們的一員。當我們對某一社區(qū)進行田野調查時,首先應與該社區(qū)的領導人物有效溝通,獲得社區(qū)領導人的支持,以便更直接、更快了解該社區(qū)基本情況,準確找到研究方向。
(三)融入被觀察對象的生活,和他們成為朋友,同時要抽離出來
作者說:“我覺得自己之所以能被這一地區(qū)的人們接受,是靠著我建立的私人關系,這比任何解釋都更有用?!边@說明作者已經融入了被觀察對象的生活并成為朋友,這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靠謙虛友好的態(tài)度、真誠執(zhí)著的心態(tài),融入被觀察對象的生活,切不可急于求成,擺高姿態(tài),這樣才有助于調查研究的順利進行。當研究者完全融入到被觀察對象的生活中時,研究者對被觀察對象投入感情,會設身處地的為被觀察對象著想,這樣有可能只作為參與者而忽略自己觀察者的身份,缺乏對被觀察對象客觀公正的評價及研究,所以要懂得及時抽離出來,謹記自己研究者的身份及任務。
(四)注意當地人的風俗和禁忌
作者因為不了解當時風俗禁忌,犯過幾次錯誤,有一次在科納維爾的一棟房子里,作者一走進門就摘下帽子,之后發(fā)現當與男人們在一起時是不用摘掉帽子的,如果周圍有女士,可以摘掉帽子,但絕不是必須得摘。作者還有一次去了一個科納維爾女孩家,這被認為是要和這個女孩結婚的,所以了解當地風俗禁忌是至關重要的。研究者在做田野調查時,被調查地區(qū)多是民族地區(qū),各民族有各種各樣的風俗禁忌,都需要研究者提前了解,嚴格遵守當地風俗習慣。
本書的一大特點就是作者研究方法的運用,作者將參與觀察法運用到現代社會的社區(qū)中,參與觀察法是人類學和民族志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生活在所研究的對象、群體以及社區(qū)中間,對許多現象都能夠得到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同時,他還能夠公開地詢問他想了解的任何問題,可收集到許多采用其他方法難以得到的資料。我們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可以學習借鑒這種研究方法,但根據本書作者的親身經歷,我們在運用參與觀察法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一)避免參與觀察者對被觀察者行為的影響
參與觀察者在客觀上會影響被觀察者的行為方式。多克在幫助作者進行觀察研究的過程中,由于投入與作者的研究,久而久之,做一切事情前習慣于先考慮作者的研究意圖,而無法像往常一樣憑直覺和本能辦事。我們在運用參與觀察法時,若研究者對被觀察者的行為產生影響,研究者需判定被觀察者的行為變化對觀察研究的影響大小,再根據具體情況對這種影響進行調試,研究者可以提示被觀察者更正行為,還可以通過調整研究方法來避免不利影響。
(二)注意談話藝術與溝通技巧
研究者在參與觀察活動中,訪問法是最重要的調查方法之一。訪問的過程實際上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雙方面對面的社會互動過程,訪問資料正是這種社會互動的產物。作者在本書中提到:“需要學會什么時候提問,什么時候不要提問,以及問什么問題”,作者在研究初期,曾不合時宜地隨便說話,曾在未確定與談話對方關系是否可靠時便向對方提出敏感的問題,還曾試圖通過模仿街角青年說話方式來增強對方對自己的好感。這就提醒研究者注意談話藝術與溝通技巧,提高應變能力和條理性,目的明確、由淺入深地與被觀察者交流。
(三)注意資料的整理與分類
作者根據研究進展情況,選擇按社會群體來整理筆記。作者進行資料分類的方法是“設計一個初步的索引系統:一頁紙分為三欄,其中包括每次訪談或觀察報告的日期,被采訪和觀察的人,以及對訪談或觀察記錄的一個簡要小結。”這樣使作者只用5至10分鐘便足以完全記起各種資料的情況。這點對我們的學習研究是十分受用的,研究者需根據自己的研究情況對資料整理分類,當對某一問題產生靈感時,及時記錄及整理,因為靈感往往是一瞬即逝的,抓住思想的閃光點對研究資料的豐富是至關重要的。
[1]威廉·富特·懷特.街角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D6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