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四十年來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綜述

      2017-01-25 02:51:07夏令偉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明史家族文學

      夏令偉

      (中山大學 中文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四十年來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綜述

      夏令偉

      (中山大學 中文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四十年來的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是在國內外宋代家族研究、宋代家族文學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宗族文化研究等風氣的影響下開展起來的。它濫觴于海外,先影響及臺灣,后鼓蕩于大陸;研究方式以綜合研究與個體研究為主;在史氏家族的歷史、政治、文學、文獻及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學術成果,并呈現出跨學科的研究趨勢。毋庸諱言,現有研究存在一定問題,也有不小的學術空間,值得進一步開掘。

      史氏家族;研究綜述;綜合研究;個體研究

      如果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學者戴仁柱(Richard L.Davis)從事這一家族研究算起,學界對于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的研究已有四十年。期間相關研究論著甚夥,此于張如安編《寧波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資料索引(1900~2008)》(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及《寧波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資料索引續(xù)編(1900~2014)》(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二書之“史浩”“史彌遠”“史嵩之”“史氏家族”“東錢湖考古與文物”諸條下所收即可窺見。檢視這些論著,可見四十年來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呈現出以下三個特征:(1)以研究時地言,它濫觴于海外,先影響及臺灣,后鼓蕩于大陸;(2)以研究方式言,綜合研究與個體研究相互映襯、相互融合:家族史的勾勒離不開對代表成員的重點探究,而代表成員的個體研究往往又需要置入宏闊的時代、政治背景中才能有所收獲;(3)以研究內容言,家族文獻、家族史、家族政治、家族文學等都受到一定關注,跨學科研究趨勢明顯。基于深化研究的需要,本文擬對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進行學術史梳理,并就此提出一些研究體會與設想。

      一、多重學術背景下的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

      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風氣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多重國內外學術背景。統(tǒng)而言之,約有以下數端:

      1.宋代家族研究風氣使然。宋代社會流動是美國宋史界的一個重要議題,而家族無疑是探討社會流動的最佳標本。戴仁柱的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他對史氏家族興衰史的描述正說明了這一點。其后,港臺史學界受到美國這一研究風氣的影響,對于宋代家族的關注漸多,如臺灣黃寬重在有意開展宋代四明地區(qū)家族研究時,為了不與戴仁柱的研究相重復,“就避開史氏家族,轉而從袁氏家族入手”(《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序》,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對于黃寬重的研究,張邦煒《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讀后》(《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一文曾有評說。他借評該書之機,對宋代家族研究的歷史得失作了總結,認為宋代家族史研究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拓展:“進一步凸現地域個性”;“進一步把握時代共性”;“進一步做長時段研究”。當然,張文的意見是基于已有宋代家族研究的成果提出來的,從馬雪、吉成名《1991年以來宋代家族史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7年第4期)、粟品孝《宋代家族研究論著目錄》(《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及《宋代家族研究論著目錄續(xù)一》(《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三、十四輯下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等文所收羅的成果來看,宋代家族研究作為宋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2.宋代家族文學研究風氣的影響。家族文學研究是宋代文學研究的新風氣,在此方面,張劍《宋代家族與文學——以澶州晁氏為中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可謂開風氣之先。彭玉平師《宋代家族與文學關系研究的拓荒之作——評張劍〈宋代家族與文學——以澶州晁氏為中心〉》一文曾談到該書對于宋代文學研究的意義:“作為中國文學史的重要一翼,家族文學與地域文學、性別文學等一樣,研究空間十分巨大。雖然魏晉和唐代家族文學研究已有一定之規(guī)模,但空白和缺失仍多。至于宋代家族文學的研究,則尚處于起步階段。相信隨著學術界研究格局的調整和關注中心的轉移,宋代家族文學這一廣袤而豐富的寶藏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度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而張劍博士的澶州晁氏家族文學研究,是這一領域最初的一個亮點,其學術理念和研究模式,可能也會對此后的同類研究給予啟迪?!保ā侗本┐髮W學報》2008年第1期)在此之后,張劍、呂肖奐、周揚波合著的《宋代家族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接續(xù)前書關注領域,視野更加開闊,可視為宋代家族文學研究領域的典范之作。從文學角度切入史氏家族研究,無疑受到了這一研究風氣的影響。

      3.地域文化研究風氣所致。史氏家族作為寧波歷史上的望族,對它進行研究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不少研究者如張如安、俞信芳等生活在寧波,很多研究工作如俞信芳的兩項史浩研究都獲得了浙江省及寧波市社科聯的立項資助,而陳恩黎與鄭傳杰、鄭昕的相關研究成果則由寧波出版社予以出版,由此可見地域文化研究與史氏家族研究的聯系所在。

      4.宗族文化研究風氣的影響。在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中,史氏后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史美露、史美珩等史氏后人將對祖先的懷念融入到具體的研究工作中,一些網站如史氏春秋網也對推動史氏家族研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的材料整理與研究

      材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礎,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曾提出著名的二重證據法,主張“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要相互參證;對于“材料”的搜集與使用常常決定了研究的廣深度與可靠性。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的材料整理與研究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其中不乏新材料與新見解。

      1.著述。南宋四明史氏家族著述雖富,但流傳至今的僅有史浩的《鄮峰真隱漫錄》《尚書講義》及史彌寧的《友林乙稿》三種?!多幏逭骐[漫錄》為史浩文集,有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刻本等。《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第四十二、四十三冊影印該書,是以清乾隆四十二年刻本為底本的。今人俞信芳從事該書校點工作,“以乾隆四十二年刻本為底本”,校以清抄本、明抄本、四庫本、永樂大典等,并“所輯佚文、佚詩,計五十二篇”(見《史浩集·前言》)。此點校本《史浩集》三冊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渡袝v義》共二十卷,有四庫全書本。陳良中《史浩〈尚書講義〉思想研究》(《歷史文獻研究》第33輯)一文對于此書的成書、流傳及價值作有詳細討論。

      2.家譜。如《四明古藤史氏宗譜》《蕭山史氏宗譜》等譜牒文獻素為研究者所重,為勾勒史氏家族世系變化提供了主要依據。史美珩《中華姓氏譜·史》(北京:華藝出版社,2002年)以之為主要基礎,在宏觀描述史姓歷史的同時,尤詳于宋代四明史氏。該書第三章專論四明史氏,對其世系遷徙情況、興衰過程及原因作了探究,而其他各章則論述了史氏代表人物(史浩、史彌遠、史嵩之、史宇之等)及史氏家訓。

      3.遺物?!赌纤问芳易孀诋嬒瘛饔浖邦}跋》涵括31位史氏家族代表人物的畫像及傳記,亦有若干清人題跋,原藏于寧波史家祠堂,由寧波市江東區(qū)檔案館于1992年征集收藏,直到2004年始由該館刊行。對此遺物,學界比較重視,楊古城《南宋史氏祖像的繪制年代與冠服考》(《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認為這些畫像乃“宋元初繪,明清重繪”,并據之探討了南宋衣冠服飾制度。劉恒武、王力軍《寧波〈史家祖像、傳記及題跋〉探析》(《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一文的看法有所不同:“《傳記》底本以及大部分《祖像》屬明代成化至萬歷之間作品,其援引資料豐富,敘述客觀周全,可補正史、方志史氏文獻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妒芳易嫦瘛分?4幀明代舊作畫功精湛,筆道純熟,不僅極具文物藝術價值,而且亦是明代浙東畫史研究的珍貴資料?!?/p>

      4.遺跡。史氏家族墓葬、石刻散見于寧波東錢湖周圍,20世紀90年代初寧波市鄞州區(qū)文物管理處陳萬豐及當地的藝術史學家曹厚德和楊古城曾著手編輯相關遺跡目錄。1994年,曹厚德與楊古城以《林染橋史氏家乘》和《四明古藤史氏宗譜》為依據,輯成《東錢湖南宋史氏望族職官、墓葬情況簡表》(見史美露輯《四明史氏》,又見仇國華主編《寧波東錢湖歷史文化·四明史氏篇》,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從文獻上勾勒了史氏家族成員的葬地、寺庵、墓志等情況。陳锽則在1996年進行了實地考查,并相繼寫成《浙江鄞縣東錢湖南宋神道石刻調查》(《南方文物》1998年第4期)、《鄞縣東錢湖南宋神道石刻藝術初探》(《東南文化》1999年第5期》等文。2001年6月,東錢湖南宋石刻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并由此建成了東錢湖南宋石刻博物館。目前,對于史氏家族墓葬、石刻最為全面的介紹見于周時奮《略談東錢湖石刻》(載《故土家國》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一文,共計21處之多。

      除上述研究情況外,對史氏家族材料整理貢獻最大者,當屬史美露。她于2001年編成《四明史氏》(未公開發(fā)行)一書,匯輯史氏資料,頗為豐富。如第二部分“史氏資料匯輯”收有歷代史氏譜牒序跋、人物傳記、敕命記序等125篇,第三部分“史氏畫冊光芒永存”收有《史家祖宗畫像、傳記及題跋》,第四部分“寧人研究四明史氏”,收錄今人曹厚德、楊古城二人的史氏研究文章十余篇,第五部分“四明史氏遺跡實物佐證”收史氏遺跡文物考證之文居多。此后,史美露在該書基礎上又續(xù)有搜羅,成《南宋四明史氏》(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年)一書。與前書相比,《南宋四明史氏》的資料搜集更為豐富,如增加《歷代史氏現存譜目》,專門介紹歷代史氏譜牒編撰及現存情況,又增加今人研究論文多篇,極大地便利了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

      三、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綜合研究

      所謂綜合研究,是指從整體上把握史氏家族的歷史及特征的研究,既可以是線性的史實的描述,也可以是涉及該家族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在綜合研究方面,美國學者戴仁柱是開風氣之先者。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戴仁柱即以史氏家族為研究對象,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并于1986年以《中國宋朝(960~1279)的宮廷與家族:明州史氏的政治成就與家族命運》為題由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2014年,劉廣豐、惠冬譯,戴仁柱修訂的《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戴仁柱前書的中譯本,做了一定刪節(jié)。它分階段描述史氏家族的興衰過程,注重從社會流動的角度發(fā)掘興衰原因;在每一階段又以代表成員作為敘述重心,并輔論其他同代成員。這使得該書在史氏家族綜合研究上頗具開創(chuàng)性與代表性。

      進入21世紀以來,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綜合研究得到加強,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專題學位論文的涌現。如葉偉華《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采用了與戴仁柱相類似的論述策略,聚焦于史氏代表成員,注重家族代系梳理,藉以呈現四明史氏的興衰歷程及其原因;蔡如意《南宋明州史氏家族文學與文化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梳理了史氏家族各字輩的文學作品情況,論述了史氏家族(主要是史浩與史彌寧)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該家族與地域文化、佛教文化、士紳群體文化的關系;鄭國畫《南宋四明史氏三相政治活動及其比較研究》(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著重分析了史氏三相的政治活動,并通過比較來顯示個人在整個家族和社會發(fā)展中的實際作用、地位和影響;夏令偉《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則對史氏家族的歷史、政治與文學等問題作了論述。

      2.家族傳記性書籍的出現。陳恩黎《四明史氏家族》(寧波:寧波出版社,2010年)與鄭傳杰、鄭昕《史氏家族》(寧波:寧波出版社,2011年)二書皆以史家三相作為敘述重心,勾勒了史氏家族的歷史。

      3.專題研究領域的拓展。如臺灣黃敏枝《南宋四明史氏家族與佛教的關系》(載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一文從寺廟墳觀及與高僧的關系入手,討論了史氏家族與佛教的關系。文末附有《史氏家族功德墳觀寺表》《現存史氏家族墳墓表》,為史氏家族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周芬、張如安《論宋代鄞縣史氏家族的文學創(chuàng)作》(《寧波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則全面論述了史氏家族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是史氏家族文學研究的拓荒之作。

      四、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個體研究

      個體研究,指的是對史氏家族代表成員的具體研究。它既存在于一些通論性著作中,如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分專節(jié)討論了史浩與張浚的爭論、史彌遠的廢立與擅權、史嵩之拜相等問題。張如安《漢宋寧波文學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分別以“史浩詩歌的賢相風范與‘真隱情趣’”“史彌寧詩的天機妙悟與誠齋風貌”二節(jié)論述了史浩、史彌寧的文學成就;更多的個體研究則以專論形式呈現,枚舉于下:

      1.史浩研究。由于史浩為史家三相之首,且相關文獻較多,價值較大,目前對他的研究最為深入。

      (1)著作方面:臺灣蔣義斌《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學術》是最早專門研究史浩的著作。該書原為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學位論文,完成于1980年,2009年由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該書旨在藉史浩研究,窺探南宋孝宗朝政局與學術之大要,共分九章,論述了史浩的生平、交游及著述。俞信芳《帝師丞相史浩》(寧波:寧波出版社,2009年)從近百部古文獻尤其《鄮峰真隱漫錄》中征引材料,對史浩的生平行實進行了細大不捐地排比、考證,既依據時間線索梳理史浩的一生,又以專題形式突出史浩的宗教觀念、文學藝術成就等,使得該書性質介于年譜與傳記之間,具有獨特意義。

      (2)學位論文方面:如趙曉濤《史浩其人其詞初探》(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評述了史浩的出處行實、文學思想及詞作;喬東山《南宋名臣史浩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則分析了史浩的政治活動及政治思想。

      (3)論文方面,數量甚多,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事實證補。如莊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三則》(《河北學刊》1990年第5期)、湯梓順《南宋名臣周必大、史浩、虞允文及第年月考》(《河南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都對史浩中進士的時間作了考訂;曾維剛《史浩詩輯佚四首》(《江海學刊》2012年第3期)輯補了四首史浩集外詩歌。二是事跡評述。這方面的論文有俞信芳《鄞籍中興宰相史浩二三事》(《寧波師院學報》1991年第3期)、何忠禮《試論南宋孝宗朝初年與金人的和戰(zhàn)——兼論對張浚和史浩的評價》(《浙江學刊》1998年第6期)、諸葛憶兵《老成謀國的南宋宰相史浩》(《文史知識》1999年第11期)、汪圣鐸、喬東山《史浩與宋金和戰(zhàn)——以德順之敗和隆興北伐為中心》(《浙江學刊》2011年第2期)、武鋒《史浩父子所睹普陀山觀音靈異事件探微》(《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等。三是文學研究。依文體不同,又可分三類:其一,史浩詞研究。趙曉嵐《論史浩的詞》(《詞學》第13輯)全面評述了史浩的詞作,而張如安、周芬《關于史浩詞與道教關系的若干問題》(《寧波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則對前文的疏失作了辨析。其二,史浩大曲研究。一是關于史浩大曲的體制問題,趙曉嵐《論史浩〈鄮峰真隱大曲〉及唐宋宮廷大曲之別》(《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認為:“史浩七套大曲多為‘曲’(歌舞)的表演,其文字載體則是詞牌的反復吟唱,故又可定為詞。在‘曲’向‘詞’漸變之時,敘事性漸為主位,雖未入于‘代言體’之戲劇,作為‘大曲’之‘曲’的嬗變,卻是歌舞‘聲容’之‘曲’向敘事‘代言’之‘曲’轉化的表現,從表演藝術言,可謂轉移;從敘事文學言,可謂發(fā)展。”夏令偉《王國維論史浩大曲辨——兼論兩宋大曲之變》(《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認為史浩大曲是宋代以摘遍為大曲、以詞調入大曲的結果和表現。王東《史浩〈鄮峰真隱漫錄〉中的表演文體研究》(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將史浩《鄮峰真隱漫錄》中的大曲、致語口號、上梁文、撒帳文等歸入表演文體進行研究,其認為“只有《采蓮(壽鄉(xiāng)詞)》可以稱為大曲,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曲破”,又認為“史浩創(chuàng)作中被朱祖謀歸入大曲的《采蓮舞》、《太清舞》、《柘枝舞》、《花舞》、《劍舞》、《漁父舞》等作品是隊舞歌辭”。二是關于史浩大曲的俗字譜考譯問題。吳文光、趙曉楠《關于大曲〈柘枝令歌頭〉、〈柘枝令〉俗字譜及其考、譯》(《中國音樂學》2000年第4期)對《鄮峰真隱漫錄》的各種版本及其中載記的俗字譜進行了考、譯。劉崇德則提出了對該文考譯部分的不同看法(見《燕樂新說》上編第四章第三節(jié)“史浩《鄮峰真隱漫錄》殘存俗字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三是關于史浩大曲的藝術問題。杜興梅《〈采蓮舞〉的多圓結構》(《文藝研究》2001年第5期)就史浩《采蓮舞》所顯現的舞蹈文化由個體回旋到整體圓場的突破、舞場上循弧道圓的圓場原理、音樂流程的回歸等多圓結構與多元文化的構成進行了探微。其三,其他文體研究。如朱燕青《史浩〈昌國保塯青詞〉和〈昌國保塯道場疏〉摭談》(《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一文的著眼點為史浩的兩篇道教文體作品。

      2.史彌遠研究。研究者對于史彌遠的研究并未局限于人物專論,而是常將其與南宋后期的政局聯系起來加以考察。這方面的代表論著有臺灣楊宇勛《史彌遠年譜——以宮廷政爭、宋蒙金三國關系、崇揚道學為中心》(《文史論集》創(chuàng)刊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1990年)、徐美超《史彌遠的政治世界:南宋晚期的政治生態(tài)與權力形態(tài)的嬗變(1208~1259)》(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林嘯《史彌遠與南宋中后期政局》(杭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等。三者皆注重從南宋中后期的政局來觀照史彌遠。

      關于史彌遠的評價問題,歷史上頗有爭議,史美珩《是奸相還是能臣:史彌遠歷史真相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一書針對《宋史》《宋史紀事本末》《續(xù)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的失實之處,就史彌遠誅韓、抗金、廢立等問題作了系列辨析,有一定參考意義。

      3.其他成員研究。(1)史嵩之研究。史美珩《史嵩之起復問題探》(《寧波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對史嵩之因起復而受到的清議指摘問題作了辨正;魏峰、鄭嘉勵《新出〈史嵩之壙志〉、〈趙氏壙志〉考釋》(《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對新見史嵩之資料作了考釋,很見力度。(2)史宅之研究。著眼點主要在于其與吳文英的交游,有吳蓓《吳文英與史宅之關系考論》(《詞學》第21輯)、孫虹《吳夢窗與史宅之交游辨證》(《詞學》第28輯)等。(3)史彌寧研究。張如安《論史彌寧的〈友林乙稿〉》(載《浙東文史論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對史彌寧的詩歌思想與創(chuàng)作藝術作了論述。

      五、目前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及研究展望

      就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材料運用問題。第一,存在重正史、家譜而輕文集、筆記的情況,史浩《鄮峰真隱漫錄》的價值有待進一步發(fā)掘;第二,一些新材料如《南宋史家祖宗畫像、傳記及題跋》尚未被充分運用到研究中來;第三,對于史氏家族墓志的輯錄與研究有待加強。

      2.研究深度問題。由于對學術史了解不夠,重復性研究較為嚴重,尤其體現在對四明史氏家族史的研究上;此外,描述性的研究較多,而專題性的深度研究需要加強。

      3.研究規(guī)范問題。個別研究違背學術規(guī)范,有意回避已有研究,或將別人成果據為己有,不做任何說明。

      那么,如何避免以上問題而推進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在筆者看來,有以下方面可供開拓:

      1.進一步搜求家族文獻。如史浩的經學文獻中除《尚書講義》現存外,其他皆已散佚,筆者即從《欽定周官義疏》引文中輯得《周禮天官地官講義》11條,若聯系史浩的侍講經歷,這些材料便非常重要;又如新出土四明史氏家族墓志甚多,若將之搜集起來,與《南宋史家祖宗畫像、傳記及題跋》作一對比研究,必將有助于史氏家族研究的深入。

      2.政治與文學的通觀研究。戴仁柱認為:“最近的三十年,我仍然堅信政治史是其他所有研究的基礎,尤其是研究史氏這樣的政治家族?!保ā敦┫嗍兰遥耗纤嗡拿魇肥霞易逖芯俊ぷ孕颉罚?頁)目前來看,從政治角度切入史氏家族研究的做法較為常見,而文學的視角也為史氏家族研究提供了另一維度,但是運用政治視角解析史氏家族的文學卻較為少見。在筆者看來,史浩的詩詞、大曲等創(chuàng)作皆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循此而觀,能對其文學作品做出開創(chuàng)性闡釋。此外,史彌遠與江湖詩案、滑稽戲的關系也要從政治視角出發(fā)才能發(fā)掘出深刻意蘊。

      3.拓展研究視野,確立問題意識。如在家族史的研究中,史浩之于家族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發(fā)覆;史彌遠與清議的關系可從胡夢昱案及江湖詩案切入以一斑窺豹。

      綜上所述,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在家族史、家族政治、家族文學、家族文獻等方面已取得了巨大進展,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研究策略與研究范式。通過反思這些研究的得與失,對于接下來的研究必將產生良好的助益。

      責任編輯:梁一群

      K206

      A

      1008-4479(2017)05-0123-06

      2017-03-0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南宋四明史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批準號:16FZW020)的階段性成果。

      夏令偉(1981-),男,中山大學中文系副研究員,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元文學、民國詞學。

      猜你喜歡
      明史家族文學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明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訂誤十一則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0
      明史強志立當下 仰望星空展未來
      HK家族崛起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南明史·藝文志》經部著錄標準商榷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6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阳原县| 芦溪县| 永嘉县| 麦盖提县| 化隆| 平阳县| 仁布县| 虹口区| 桃园市| 池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申扎县| 漳州市| 措勤县| 浑源县| 红安县| 泌阳县| 海南省| 岗巴县| 张家界市| 黎平县| 大兴区| 杭锦旗| 静乐县| 屯留县| 馆陶县| 于田县| 秀山| 大安市| 陈巴尔虎旗| 济宁市| 肥西县| 同江市| 辽阳市| 台中县| 类乌齐县| 柳江县| 黑山县| 乃东县| 绩溪县| 临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