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金融研究取得新進展
鄭醒塵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指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對研究工作提出新要求。深刻領會指導思想、切實把握工作要求,是推動中國金融研究取得新進展的關鍵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指出,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具有同等重要性,“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是國家走在世界前列的必要條件”??陀^而言,當今世界不同文明的活動重疊程度空前提高。由于對自身以及客觀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著差異程度很高的認知鴻溝,主要存在于哲學政治社會領域。值得重視的是,這種差異是內生主導的。例如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都共同發(fā)源于古猶太教,但當今世界近百年的大規(guī)模沖突,無不伴隨著不同勢力教徒對現實利益認知的巨大分歧。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至今不斷的地區(qū)沖突表明,西方文明主導的全球治理面臨困境,需要新的理念和思路,包括來自東方的哲學和方案。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發(fā)展,中國正在向中高收入國家轉型,已在國際社會具有重要影響。中國如何走向世界前例,如何有效參與全球治理,需要有效的理論和決策支持,更需要以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為前提。
講話提出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出基于中國實踐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為世界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要從問題開始,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從基本原理中把握馬克思主義精髓,不能采取教條主義或實用主義。
講話強調,思想、方法是研究獨創(chuàng)性的前提。中華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研究應重視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有文化自信;要吸收借鑒國外知識和方法,但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迷信“唯一準則”。
當前需要推動中國實踐的理論升華,作為中國解決問題、與世界溝通的基礎。一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已將近40年,一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有很多重要現象很難用西方經典理論來進行有效的解釋;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面臨諸多挑戰(zhàn),傳統(tǒng)理論開出的不少“藥方”與實際存在較大差異,在其他國家也有諸多類似情況。二是中國作為國際社會重要成員,行動能力、影響力都在快速上升,日益引起全球的關注和重視,期待與疑慮共存。開展對話交流是增進合作、化解矛盾的切入點,其中縮小雙方認知差異是關鍵。三是全球治理的諸多問題需要中國參與,更需要中國根據自身發(fā)展經驗,提供可行的解決思路和方案。這都意味著以實踐為基礎,發(fā)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當務之急。
西方傳統(tǒng)哲學為現代化進程發(fā)揮了基礎作用,存在諸多優(yōu)點,但世界政治、經濟、金融等領域現今的諸多困境,既是西方社會科學的困境,也是傳統(tǒng)哲學的認知困境。包括:一是堅持“唯一真”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及排他性思維,放大了人性的認知弱點。二是習慣于對立的思維模式,導致了沖突僵局以及通過暴力謀求安全。三是分解、分立認知路徑,對不同因素之間的聯系尤其是決定性影響,缺乏積極、全面、長期考慮,導致風險失控。四是對哲學研究停留在言語、思維層面,但“言不盡意、意不盡道”,不覺察根本規(guī)律很難實現真正的理性。這些涉及諸多領域。哲學層面的認知困境對西方社會科學產生廣泛影響。
相對西方而言,中國傳統(tǒng)哲學從近代史看存在不少不足之處,但從更長歷史看,正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推動了中華文明多次在歷史危難時刻得以浴火重生。中國哲學更重視通過“絕圣棄智”擺脫固有認知框架束縛,而非死守教條;更重視融合互補,而非排斥消滅;更重視萬物一如的同情同感,而非人為割裂排斥;更重視對本質問題的洞察認知,而非言語思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特質在于獨特的覺察認知機制,而不是具體教條或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用恩格斯的論述“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說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是有益的。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深化,其創(chuàng)新成果將可以為西方傳統(tǒng)哲學提供借鑒和啟示。
講話要求用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新實踐,打造在國際社會易接受、能引領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并要求智庫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chuàng)新。全球治理需要新理念和新思路,以有效走出現實困境,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借鑒、融合、創(chuàng)新是關鍵。這一方面需要對東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有深刻理解,提出的理念和思路能與現有文化、制度基礎有效銜接;另一方面需要圍繞解決現實問題,突破傳統(tǒng)思維范式的束縛,用新內涵、新邏輯支撐新理論,避免新瓶裝舊酒。舊理論范式面臨困境之時,內容創(chuàng)新是有效的突破方法,但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包括理論創(chuàng)新。
這些是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礎,對智庫研究提出很高要求,需要高質量的成果提供支撐。
中國金融體系在改革開放之后的轉型相對滯后于實體經濟,金融領域的理論基礎基本來自西方,金融監(jiān)管理念和思路也深受西方影響。但在中國經濟運行和調控機制處于向市場化進一步轉型的過程中,與西方典型的市場經濟模式存在一定差異,這意味著西方理論與中國實際之間存在不適應之處。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發(fā)達國家的金融體制也彼此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既與法律體系的不同有關,如美國與德國;也與文化、歷史淵源有關,例如英國與美國、澳大利亞與美國。這些都反映了背后的理念和思路差異,與監(jiān)管哲學有關。中國無論引進哪種模式,都將在法律、文化、體制、歷史等基礎條件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意味著金融領域的改革發(fā)展在諸多方面存在兩難甚至三難困境(trilemma),需要中國的金融研究在借鑒消化發(fā)達國家知識、方法的基礎上,在哲學思想層面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理念和立場,在具體思路上形成適應中國市場的方法論和概念、機制,以推動金融體系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發(fā)展,有效防控系統(tǒng)性風險。為此,金融研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對金融發(fā)展的哲學理解
如何看待金融行業(yè)功能定位和實際影響,涉及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如何權衡金融行業(yè)競爭力與金融體系穩(wěn)健性的關系?這在英國引發(fā)很大的爭論,堅持競爭力優(yōu)先觀點擔心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被紐約大幅超越。又如,如何看待監(jiān)管成本與金融行業(yè)發(fā)展的關系?這在美國一直是爭議的焦點,從2002年的《薩班斯法案》到2010年的《弗蘭克-多德士法案》都面臨著持續(xù)強烈的反對聲音。再如,如何看待金融行業(yè)凈利潤在社會財富分配中所占份額的持續(xù)快速上升?這是全球普遍現象,并伴隨著全球1%以及0.1%人口擁有財富的比重快速攀升,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與之根本相關。這一現象引起廣泛關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多次在演講中要求國際社會重視這一兩極分化問題。
相關的理念、立場、觀點、方法決定金融體系的具體定位和發(fā)展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意味著需要把普通公眾的利益放在主體地位,并作為優(yōu)先目標。但如何在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中充分貫徹這一點,值得關注。同時,如何立足中國國情來看待風險與責任、權利的配置關系等等,也是中國金融改革需要把握的基本問題??傊?,需要加深對金融發(fā)展的哲學理解。
(二)促進金融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國文化、制度環(huán)境、發(fā)展階段等方面具體情況與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異,決定了中國金融體系具有自身發(fā)展方式,對實踐的分析研究需要考慮這些條件。其中,中華文化對中國金融體系具有多重作用:一方面對金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相關思想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金融市場運行規(guī)律,對完善金融市場治理機制具有指導意義。
理論作為實踐總結,實際包含相應的條件組合。國外的理論和做法難以用于國內,往往與具體條件差異有關。這導致相近的原理機制產生不同結果,在證券市場有過案例。這意味著在運用國外理論或方法時,不僅要充分掌握原理和機制,也必須重視中國具體條件的差異性,充分評估這種差異可能導致的后果。其中理論包含的假設條件,特別是被理論模型忽略的因素更需得到重視。需慎重權衡這些被忽略因素在中國市場條件下的實際影響。
由于中國市場條件的特殊性,國外現有理論模型不適合中國國情在所難免;一些金融市場的基本結構也與國外有很大差異,意味著可能需要對國外模型的機制甚至基本概念作出相應調整。同時,中國傳統(tǒng)哲學包括獨特的世界觀、方法論,其觀察問題的視角、對系統(tǒng)的理解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手段具有較大靈活性,更重視從整體角度去把握原理、機制。因此,基于中國金融實踐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在充分理解國外理論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實踐和哲學思想基礎,更有助于形成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研究成果。這項工作蘊含很大挑戰(zhàn),需充分理解消化國外理論的原理,也需充分領悟中華文化的實質,特別是識別問題、看待問題的方式。
(三)加強交流,促進跨國合作
事實上,中國金融行業(yè)在過去20多年經歷了快速發(fā)展,但金融服務的質量、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有諸多經驗教訓值得分析總結,以更好推進中國金融的下一步發(fā)展和改革。改革開放為我國金融業(yè)帶來一大批熟悉西方金融理論和實踐的人才,上述實踐總結將帶來理論層面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這有賴于對總結方式進行必要引導,在理論層面進行觀察挖掘。具體而言,需在以下方面推進工作:
一是加強案例研究和經驗交流。我國金融行業(yè)發(fā)展涉及眾多領域調整和轉型,建立在對西方金融理論進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加強案例研究可以深入分析經驗教訓背后的結構性、機制性原因,從而以中國的國情和實踐為基礎推動理論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可能是對國外理論的補充和完善,也可能形成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論框架??傊^去幾十年的金融轉型發(fā)展為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同時,基于一些相似的條件或經歷,加強案例研究的國際交流,有助于使我國金融改革少走彎路,也有助于更好地推進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促進規(guī)則、機制銜接。
二是加強對國外金融領域重要方法的本土化改造,使之有效發(fā)揮作用。從過去幾十年的金融轉型歷史看,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微貸技術在中國的推廣過程中,一些城市和農村的小型銀行機構采取了不同的本地化改造做法,導入了不少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特點的創(chuàng)新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總結這些創(chuàng)新做法,可以發(fā)現其背后的理性思考,可以為發(fā)展相關理論提供基礎。在金融領域的改革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需要參考、借鑒國外的做法。為避免模仿帶來的風險,需要在深度消化吸收理論原理的基礎上,重視結合國情進行本土化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為改革實踐所必須,也是理論發(fā)展所必須。
三是加強基礎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過去幾十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防止金融危機全球蔓延是當今國際社會的重要任務。這不僅需要各國加強自身基礎工作,包括微觀審慎基礎,也需要切實有效的全球監(jiān)管合作,關鍵在于形成廣泛的共識基礎?;A領域的理論研究合作有助于擴大共識,應用研究的合作則有助于提高行動協(xié)調性、一致性。這種共識基礎和協(xié)調機制的效果已經在一些國家層面得到驗證。例如澳大利亞的實踐表明,相關部門就合作機制形成共識、就應對市場風險加強溝通、協(xié)調行動,可成功地避免危機發(fā)生。中國參與理論和應用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將有助于營造更好的外部環(huán)境,也有助于更好地豐富完善中國的金融理論基礎。
作者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book=40,ebook=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