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華,胡曉瑞
(中國計量大學,杭州 310018)
論標準的類型與形式
——兼談《標準化法》的修改
李容華,胡曉瑞
(中國計量大學,杭州 310018)
本文從哲學出發(fā),討論并提出標準是理性的存在形式,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標準的諸種形態(tài)。而標準形式,歸根結底是標準形態(tài)的外在反映。立足當代新經(jīng)濟下標準形式的新生,《標準化法》應以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對標準形式加以規(guī)定。
標準;標準形式;標準化法
對于標準形式,無論是《標準化法》還是《標準化法修改草案》,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和具體的規(guī)定。在標準化科學中,標準的形式也似乎是一個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常常成為一個被忽略的問題。這種“忽略”在標準僅僅是工業(yè)技術的“文件”時,是可以不予討論和計較的。當社會進入到全球化、信息化和以發(fā)展、合作為主旋律的時代,標準也具有多元的時代特征,如承載競爭的利器、構筑貿易的壁壘、擺渡知識產權的濫用等等。這時,標準的形式,也就具有了獨立存在的價值,需要法律明確予以規(guī)定。
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的本質屬性,而本質屬性往往與本源相關。在標準學的研究中,人們總是依據(jù)泰勒在他的名著《科學管理原理》中對Standard(標準)的論述而視他為標準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由于泰勒是基于“科學管理”的立場來論述標準,因此在泰勒那里,科學管理就成為標準的本源。
科學管理之所以會成為標準的本源,與西方哲學史密切相關。經(jīng)歷了文藝復興的洗禮,西方哲學迎來了理性啟蒙運動時期。在這個時期之前,由于神、上帝是人類社會主宰和根本,因此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現(xiàn)象以不證自明的方式存在。但在理性啟蒙中,理性取代上帝獲得本體性地位,理性的原則使得任何存在都不再不證自明。這樣,西方哲學從本體論時代進入認識論時代,證明成為“存在”的存在方式。為了證明存在,理性本身出現(xiàn)分化,笛卡爾訴諸于知性理性,主張“我思故我在”;貝克萊則訴諸于經(jīng)驗理性,從而主張“存在就是被感知”。這種分化展現(xiàn)出理性本身的困境:本來理性作為上帝這一本體的替代,它要求任何存在都必須經(jīng)過理性的證明,可是理性證明的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存在的問題,而且還讓理性本身陷于分化和沖突。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康德寫下了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凹兇饫硇耘小敝荚跒槔硇詣澏ń缦?,并通過為理性劃定界限而為存在的證明方式確立標準,從而確立知性理性的標準:作為存在的存在方式,證明并非主觀隨意的,而是有邊界的,這一邊界也就成為知性理性的標準。正因為康德的“批判”具有“標準”的含義,所以,它的英語翻譯為Critique。雖然Critique的含義是批評、評論,所具有的標準含義并不顯著,但是作為與Critique具有同源性的criterion時,criterion所具有的標準的含義使Critique本身的標準含義呼之欲出。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勒是標準的standard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而康德則是標準的criterion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由于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與存在、證明、理性的困境有關,因此,在康德那里,criterion意義上的標準的屬性也就被決定:標準是存在能否被證明的理性邊界。它有五重含義:第一、標準與存在的存在方式有關;第二、標準與證明是“存在”的存在方式有關;第三、證明是要有根據(jù)和邊界的;第四、標準是證明的理性邊界;第五、理性是證明的標準或邊界。簡言之,標準是理性的存在形式。
標準作為證明的理性邊界,它的語言起源有康德和泰勒二個出處,說明標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標準包括criterion和standard,狹義上的標準指standard。這就引出這樣的問題:第一、standard為何會成狹義上的標準?第二、標準由廣義向狹義轉變的機制是什么?第三、criterion和standard作為廣義標準的二種形式,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1.1 廣義標準的類型
1.1.1 先驗標準與經(jīng)驗標準
要弄清這個問題,得從廣義標準的本質屬性開始?!皹藴适亲C明的理性邊界”意味著理性是證明的標準。在理性是證明的標準的條件下,不僅證明由理性決定,而且標準也由理性決定。與先驗世界和經(jīng)驗世界的劃分對應,康德從純粹理性的角度,把理性分為先驗理性和經(jīng)驗理性,其中,先驗理性與人類的認識和實踐無關的理性,經(jīng)驗理性則與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有關,因此廣義上的標準也就分為先驗理性標準和經(jīng)驗理性標準。
1.1.2 經(jīng)驗理性標準中的認識標準與實踐理性標準
自康德為理性劃定界限之后,由于先驗理性與人類的歷史、經(jīng)驗和實踐無關,尤其受尼采的“上帝死了”的非理性主義沖擊之后,先驗理性在人類社會中的生存空間已非常有限,而經(jīng)驗理性的地位則大大提高。由于經(jīng)驗理性與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有關,因此經(jīng)驗理性又分為認識理性和實踐理性。與此相應,標準也就分為認識標準和實踐標準。認識標準就是與主觀領域相關的理性界限,而實踐標準則是主觀見諸于客觀活動相關的理性標準。
1.1.3 認識標準中的邏輯主義標準、科學主義標準和實踐唯物主義標準
作為經(jīng)驗理性的類型之一,認識理性在康德之前就存在著理念論與經(jīng)驗論的分野,因此,對于認識的理性標準問題,理念論主張邏輯的優(yōu)先性,從而把邏輯作為證明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從而形成著名的邏輯主義。經(jīng)驗論則強調經(jīng)驗的優(yōu)先性,從經(jīng)驗論的著名代表人物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出發(fā),把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作為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從而形成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邏輯主義與科學主義在認識的真理性問題上的長期爭論不過是唯心主義之間的爭論,而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看,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的標準。而在唯物主義認識論中,“標準”的英文表達是criterion,它說明criterion與認識標準有關。
1.2 狹義的標準
在認識的真理性標準問題上,邏輯主義與科學主義進行了長期的爭論。但是在“知識就是力量”的理論下,自然科學給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和產業(yè)所帶來的力量,使得科學主義比邏輯主義擁有更重要的地位。對于科學的地位,人們總是把培根視為科學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康德對科學的地位的評價也許更高。康德對科學的論述有主要有二個地方: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科學是經(jīng)驗理性的表現(xiàn)形式;在《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中,“權利的科學”是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即科學具有形而上學的地位。
經(jīng)驗理性在理性體系中的地位,以及科學在經(jīng)驗理性中所獲得的“形而上學”地位,使得科學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科學成為一切領域的方法和標準,包括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就是把科學作為管理的基礎和根據(jù)的典范,而他所說的科學管理與標準化管理具有同等的含義。管理作為一種主觀見諸于客觀的實踐活動,當它與科學結合,并且把科學管理等同于標準化管理,也就標志著標準由認識理性的標準走向實踐理性的標準。與認識理性的標準的英文對應于criterion不同,實踐理性下的標準所對應英文是standard。
實踐理性含義下的標準,依著實踐的展開,它的類型呈現(xiàn)出多樣性。由于standard含義下的標準經(jīng)歷了從工業(yè)社會走向后工業(yè)社會的轉變,所以,狹義的標準首先就分為工業(yè)社會的標準和后工業(yè)社會的標準。工業(yè)社會的標準與后工業(yè)社會的標準之間存在許多差別,而這些差別也構成了狹義標準的類型。
1.2.1 標準化的對象中的產品標準與服務標準
工業(yè)社會的標準,它的標準化對象是產品[1],而后工業(yè)社會的標準化對象不僅包括產品,而且包括服務,不僅包括商業(yè)服務,而且包括公共服務。由于標準由產品標準向服務標準進化,因而,在當下,工業(yè)標準本身也在進化,工業(yè)4.0就是這種進化的產物。
1.2.2 標準化的目的中的效率標準與市場進入標準
工業(yè)社會,尤其是泰勒所處的工業(yè)社會,市場是賣方市場,而賣方市場使得標準化的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是,后工業(yè)社會的市場屬于買方市場,它使得標準化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更在于它是市場準入的壁壘[2]。
1.2.3 標準化主體中的生產者標準與利益相關者標準
工業(yè)社會中的賣方市場特征,使得生產者成為標準制定的主體,而后工業(yè)社會的買方市場性質,使得消費者、第三部門、政府對標準產生需求,因此標準化活動中的主體由生產者標準走向利益相關者標準。
1.2.4 標準化的存在方式中的制定標準與事實標準
無論是生產者還是利益相關者,作為標準化的主體,他們的主體性往往表現(xiàn)為主觀能動性??墒?,在主觀能動性方面,理念論和經(jīng)驗論的存在,表明不同主體以及同一主體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下的主觀能動性程度不同,有高有低。它使得:當標準化的主體對標準化活動擁有較高的主觀能動性時,標準化主體就會主動制定標準,這樣的標準就是制定標準;當標準化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較低,但是標準卻在實踐中起到標準和規(guī)范的作用時,這樣的標準稱為事實標準。
1.2.5 標準化效力中的強制性標準與推薦性標準
在工業(yè)社會中,生產者的主導地位,以及生產者與政府之間的利益一致性,使得標準往往是生產者和政府制定的,多是強制性的。但是,后工業(yè)社會的買方市場性,以及消費者和第三部門成為標準的利益相關者,使得標準的自主性增加,從而推薦性標準成為標準的重要形式。
1.2.6 標準化的表現(xiàn)形式中的肯定標準與否定標準
狹義的標準化作為科學與管理結合的產物,使得標準化的表現(xiàn)形式與科學主義本身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在與邏輯主義的論戰(zhàn)中,科學主義主張科學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但是對于科學如何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科學主義本身分化為科學實證主義和科學證偽主義。與此相應,科學主義的標準分為科學的證實標準和科學的證偽標準??茖W的證實標準,是指檢驗的標準是科學,而通過科學的證明和檢驗,預期的結果被證實;科學的證偽標準是預期的結果被證偽。一旦預期被證實,這一預期在價值上就被肯定,而一旦預期被證偽,這一預期便被否定和禁止。與此相應,標準也就分為肯定性標準和否定性標準。在工業(yè)社會中,標準往往表現(xiàn)為肯定性標準,但是隨著后工業(yè)社會的到來,否定性標準也開始出現(xiàn),如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負面清單以及我國有關自由貿易區(qū)當中的負面清單就是典型。
傳統(tǒng)的標準形式,內含在標準定義的討論中。
對于什么是標準,標準化組織和標準化學者的定義可以抽象概括為以下四種:1)標準是一套文件;2)標準是一類規(guī)則體系;3)標準是一套契約;4)標準是一件產品。本文為討論方便,更愿意引述J·蓋拉德在上世紀30年代給出的標準定義,即標準“是對計量單位或基準、物理對象、作用、方法、實施、容量、功能、性能、測量、裝置、條件、職務、權力、責任、行為、態(tài)度、概念和想法的某些特征給予定義、標志和規(guī)定的文件或其他形式。它以口頭、書面或任何一種圖示方法、或利用模型、標樣或其他物理手段表示,并在一定時期內適用”。
ISO/IEC指南2對“標準”定義是:“標準是由一個公認的機構制定和批準的文件?!盜SO把其發(fā)布的規(guī)范性文件分為六種:1)國際標準(ISO);2)技術規(guī)范(TS);3)技術報告(TR);4)指南(Guide);5)可公開提供的技術規(guī)范(PAS);6)國際研討會協(xié)議(IWA)。我國對標準的形式的規(guī)定,在GB/T 20000.1中 對“規(guī)范性文件”解釋,是諸如標準、技術規(guī)范、規(guī)程和法規(guī)等這類文件的通稱[3]。
從以上對標準的定義可以看出,標準的形式,除“文件”外尚有“其他形式”存在,這當是一個共識。而當代標準形式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其他形式”上。具體包括:
2.1 新經(jīng)濟時代中“非正式標準”
“非正式標準”或稱“事實標準”,它以具有壟斷地位的極少數(shù)企業(yè)制定的標準為代表,早已占據(jù)了領先和主導地位。例如,計算機市場上由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和Intel公司的Intel微處理器聯(lián)合共生的“Wintel”標準[4]?!笆聦崢藴省币殉蔀楦鲊嵘a業(yè)、占領市場、向國際進軍的重要手段?!笆聦崢藴省钡奶攸c是,它們不一定具有傳統(tǒng)標準所具有的規(guī)范的標準格式,像互聯(lián)網(wǎng)IP協(xié)議,USB接口協(xié)議。協(xié)議區(qū)別于傳統(tǒng)標準形式的優(yōu)勢在于允許存在不斷地調整以適應技術發(fā)展和市場需求。英國早在2009年發(fā)布的《關于標準化方面的公共政策》就對“非正式標準”做出了界定,并倡導建立一種能夠使正式標準系統(tǒng)對非正式標準進行調整并采納的機制。
2.2 政府與市場關系上的負面清單
現(xiàn)實中,我國標準的形式是豐富的、多樣的。例如,《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從內容上看是對對象和范圍給予規(guī)定的文件,無疑是廣義的標準。再有,衛(wèi)生部頒布的“物品清單”,如《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清單》、《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清單》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清單》等,作為技術法規(guī),表明清單是標準的一種重要形式。
2.3 “工業(yè)4.0”將引起標準和標準化的新一輪革命
“工業(yè)4.0”時代,標準和標準化的內容不僅僅限于工業(yè),而是囊括了服務業(yè)、農業(yè)、通信業(yè)、運輸業(yè)、第三產業(yè)等[5]?!肮I(yè)4.0”時代的標準化將具備全新的理念和框架,擁有自己獨立的發(fā)展路徑。可以肯定的是,“工業(yè)4.0”時代的標準的表現(xiàn)形式將不止一種。
德國工業(yè)4.0提出,需在八個關鍵領域實行標準化,包括:標準化和參考架構方面,計劃和解釋模型用以管理復雜系統(tǒng),為工業(yè)建立全面寬頻的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方面要求部署統(tǒng)一的安全保障架構和獨特的標識符,員工的工作組織和設計方案,員工培訓和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完善監(jiān)管框架的建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八個方面。其中,在第一個方面,即標準化和參考架構方面,提出只有開發(fā)出一套單一的共同標準,不同公司間網(wǎng)絡連接與集成關系才能形成?!皡⒖技軜嫛笔菢藴实摹皹藴省保瑸楦鱾€公司不同的標準提供技術說明,并促使其執(zhí)行?!皡⒖技軜嫛笨梢暈闃藴时憩F(xiàn)形式的一種。此外,工業(yè)4.0需要對共同基本術語達成一致,對關鍵術語制定通用的“工業(yè)4.0詞匯表”?!肮I(yè)4.0詞匯表”是標準的術語解釋,也是標準形式多樣性的展現(xiàn)。
《標準化法》的修改不僅要兼顧過去,立足于現(xiàn)在,更需要面向未來。對于標準形式,《標準化法》應以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予以彈性規(guī)定。為此,本文建議在《標準化法》第2條的基礎上,增加1款規(guī)定標準形式。建議增加的內容為:“標準除規(guī)定的正式形式外,可以采用指南、目錄、協(xié)議、清單等技術文件形式和實物形態(tài)?!?/p>
[1] 松浦四郎.工業(yè)標準化原理[M].北京:技術標準出版社,1981.
[2] 王艷林.質檢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 洪生偉.標準化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4] 劉春青.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俄羅斯標準化概論[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5] [德]阿爾馮斯·波特霍夫,恩斯特·安德雷亞斯·哈特曼.工業(yè)4.0(實踐版):開啟未來工業(yè)的新模式、新策略和新思維[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
The Types and Forms of Standard: Concurrently Discussing the Modific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Law
LI Rong-hua, HU Xiao-rui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discusses and indicates standard is the rational form existed, based on which establishes all the forms. However the forms of standard, ultimately are the external reflection of the types. Based on the rebirth of standard forms in the new economy, for the forms of standard, The Standardization Law should be stipulated with a comprehensive and open attitude.
standard; forms of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Law
D922.17
A
1672-6286(2017)01-0018-06
李容華,女,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法哲學和經(jīng)濟法學,尤其是知識產權和標準化中的法哲學和法經(jīng)濟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