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共中央放棄解放臺灣作戰(zhàn)計劃背后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已決定拋棄蔣介石。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分別發(fā)表聲明和講話,聲稱“美國目前無意在臺灣獲取特別權力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并且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臺灣,也不包括韓國,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軍事行動。這就是當時著名的“畫線聲明”。
美國還宣布,從臺灣撤出僑民。美國駐臺的只是一位領事級代表,最高武官不過是位中校。美國國務院里的蘇聯(lián)問題專家們再度要求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認為,如果杜魯門再延遲與中國建交,會使毛澤東更靠近斯大林,危害到美國在遠東的利益。
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心直搗黃龍,渡海作戰(zhàn)。渡海攻臺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為此,解放軍三度修改作戰(zhàn)計劃,參戰(zhàn)兵力增至16個軍。
國民黨上下人心惶惶,島內(nèi)社會秩序混亂,特別是海南島失守之后,很少有人再相信“共軍只能陸戰(zhàn),不能渡海”的說法。在許多人看來,臺灣步海南之后塵,落入中共之手只是個時間問題了。90英里的臺灣海峽昔日擋不住鄭成功的海師,今天潰不成軍的國軍又怎能阻擋得住排山倒海的百萬雄師!
臺灣日月潭邊的涵碧樓中,蔣介石這時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暗地里已開始考慮各種退路。
于是,有些官員曾試探提出到菲律賓建立流亡政府問題。5月26日,美國代理國務卿韋布曾向菲律賓政府詢問,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是否可以去“避難”?菲律賓總統(tǒng)季里諾對此持不歡迎態(tài)度,外長羅慕洛說,如果蔣介石來菲律賓,他下令要蔣在24小時內(nèi)離境。
1950年6月15日,美國中央情報局遠東情報處對臺灣局勢作了公開評估:“臺灣在7月15日以前可能遭到中共全面攻擊。由于國民黨軍隊軍紀蕩然,民心浮動,中共將于發(fā)動攻擊數(shù)周內(nèi)順利占領臺灣?!?/p>
面對危局,臺灣當局向美國發(fā)出呼救,要求美國派遣兩個中隊的戰(zhàn)機進駐臺灣,以及從沖繩速運上萬噸武器彈藥支援臺灣。但美國對此反應冷淡。
世事難料。昔日一呼百應不可一世的蔣“總統(tǒng)”真的已面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絕境了!
然而,90英里的臺灣海峽,忽然間橫空掠過一陣意想不到的風云:金日成領導的北朝鮮軍隊竟救了四面楚歌的蔣介石。
1950年6月25日,星期天,進入雨季的臺北迎來了多云轉晴的天氣。7點剛過,早已隨夫人皈依基督教的蔣介石已做完早操、結束祈禱,準時命人打開了收音機,他知道這個時間是大陸新華社廣播新聞的重要時刻,他每天必聽,尤其是重要社論。
“夫人,蔣先生,有重要消息?!蓖蝗唬⑽拿貢蚬却颐ν崎_餐廳門走進來報告:“美國之音廣播,兩個小時以前,北朝鮮部隊越過三八線,韓戰(zhàn)爆發(fā)?!?/p>
“這可是上帝保佑我們??!韓戰(zhàn)爆發(fā)必能演成世界大戰(zhàn)!”宋美齡先是一愣,旋即喜形于色地說道。
蔣介石挺直腰板,雙目炯炯地盯著沈谷,仿佛要從沈谷的神情中探出這個消息的真?zhèn)?。“立即給邵毓麟發(fā)電報,查實情況,了解美國動態(tài)?!笔Y介石畢竟是蔣介石,久經(jīng)政治舞臺使他養(yǎng)成了遇事沉著的習慣,此刻他頭腦清醒地對沈谷吩咐道。
直到晚上10點鐘,臺灣駐韓國“大使”邵毓麟才給蔣介石發(fā)來第一封電報,電報非常簡單,只是證實了沈谷消息的真實性。半個小時后,第二封電報才使蔣介石對戰(zhàn)況有了大致的了解。
邵毓麟在第二封電報中分析說:“韓戰(zhàn)對于臺灣,更是只有百利而無一弊,我們面臨的中共威脅,以及友邦美國遺棄我國與承認‘匪偽’的外交危機,已因韓戰(zhàn)爆發(fā)而局勢大變,露出一線轉機。中韓休戚與共,今后韓戰(zhàn)發(fā)展如果有利南韓,亦必有利我國。如果韓戰(zhàn)演成美俄世界大戰(zhàn),不僅南北韓必統(tǒng)一,我們還可能會由鴨綠江、由東北而重返中國大陸。如果韓戰(zhàn)進展不幸而不利南韓,也勢必因此而提高美國及自由國家的警覺,加緊援韓絕不致令中共渡海進攻臺灣了?!?/p>
面對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焦慮地注視國際上,特別是美國的反應。6月25日凌晨,北京中南海內(nèi)菊香書屋的毛澤東書房,燈光依舊亮著,執(zhí)勤的警衛(wèi)換了一班又一班,可毛澤東卻仍然徹夜不眠。書桌上的兩個煙灰缸堆滿了小山似的煙蒂,桌上主席閱過的文件也堆得高高的,上面布滿圈圈點點的批注。偶爾主席也站起身,伸展一下坐得麻木的腰,自己捶幾下背,聆聽窗外的雨聲,踱步沉思。兩天之后,一個最讓毛澤東擔心的局面隨之出現(xiàn)了: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于6月27日宣布“臺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他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臺的進攻,確保臺灣及臺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zhàn)爭蔓延。在毛澤東看來,美國的這一行動,顯然無異于救了國民黨的命。
也是在6月27日,美軍第七艦隊司令史樞波到臺北訪問,隨后美國派賈納德少將出任駐臺軍事代表。
賈納德赴任,使美國在臺的軍事代表級別由中校提高至少將,顯示美國提升了對臺關系,標志著美國已走上了扶蔣保臺的道路。
7月31日,不可一世的美國遠東軍總司令、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率大批幕僚浩浩蕩蕩飛抵臺灣。麥克阿瑟此行可謂躊躇滿志,出盡了風頭。走下飛機,麥克阿瑟親吻了臺灣“第一夫人”宋美齡的手。面對狂妄至極、極為傲慢的麥克阿瑟,蔣介石心中雖頗為不快,但有求于人,況且人家畢竟是救命恩人,他只能強作歡顏。
次日,雙方經(jīng)過協(xié)商后達成了協(xié)定:
一、雙方陸海空軍歸麥克阿瑟指揮,共同防守臺灣;
二、增派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常駐臺灣,在臺灣設立軍事聯(lián)絡辦事處。
對于美國的行動,毛澤東立即作出強烈反應,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但在內(nèi)部指示中,中共中央不能不承認:我們沒有與美國現(xiàn)代化的海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可能,“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臺灣增添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臺灣海峽擋著”,只好把“打臺灣的時間往后推延”。與此同時,由于6月27日美國總統(tǒng)又同時宣布美國將出兵韓國,中國東北邊防以及可能的增援朝鮮的問題日益緊迫,中國的戰(zhàn)略重點也被迫轉向東北地區(qū)。至此,中央進攻臺灣的準備工作逐漸停頓下來,以致最終不得不在事實上放棄了這一作戰(zhàn)計劃。
(摘自《南方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