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古詩文中的勞動之美
鐘芳
千百年來,人類用自己的勞動來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財富,改善生活。在我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中,有不少和勞動有關的詩詞歌賦。
晉代文史學家皇甫謐的《帝王世紀》里記載,“三皇”之首伏羲重農(nóng)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都要“御駕親耕”,百姓也要在這天開始下田耕作。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記述了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僅舉行盛大儀式,還率文武百官親耕。到了宋元時期,二月初二的含義進一步擴大,既是“耕事節(jié)”,又是“勞農(nóng)節(jié)”、“踏青節(jié)”。發(fā)展到明清兩代,皇家對二月初二的勞動意義更加重視。自雍正以后,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會走出圓明園,帶領朝廷官員和皇后、宮女到專門開辟的“一畝園”扶犁耕田。民間流傳著一首打油詩:“二月初二龍?zhí)ь^,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鄙鷦臃从沉嗣髑鍍纱幕实蹖Χ鲁醵皠趧庸?jié)”的重視。
古人都認為,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傳說中龍王抬頭降雨的好日子,農(nóng)人們把這一天當作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來過,預示著春耕勞作要由此開始,新的一年會有一個好收成。所以到了現(xiàn)在,無論節(jié)日內容如何變化,勞動的精神都一直得以延續(xù),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一切成就,是勞動推動了文明進步。
翻開我國古代詩歌作品,歷代文人墨客也寫下了許多關于古人辛勤勞動的詩篇,歌頌勞動之美、勞動之樂的美好情懷?!对娊?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里面就有大量描繪勞動生產(chǎn)的農(nóng)事詩。像那首著名的《伐檀》一開頭就講“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是一首描寫伐木工人勞作的民歌。《芣苢》詩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則是農(nóng)婦們采摘車前子草的樂歌,既生動又歡快,熱情歌頌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高貴品質。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nóng)》婦孺所知,寥寥數(shù)句,就把勞動者的辛勤和勞苦寫到了極致。他的另一首《憫農(nóng)》:“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眲t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nóng)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依然吃不飽、穿不暖、慘遭餓死的現(xiàn)實問題,讀來令人感慨動容。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甘愿歸田務農(nóng),他把農(nóng)活寫進詩里,充滿詩情畫意。譬如他的《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全詩平淡自然、清新質樸,言簡意長,真摯感人,抒寫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享受田園勞作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他在《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一詩中寫道:“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卻不營,而以求自安”,告誡了人們要自食其力,勤奮勞動,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么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呢?
白居易在《觀刈麥》里把勞動的艱辛描繪得細致入微,生動感人。“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蔽逶?,是麥收時節(jié)。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野去,給正在割麥勞作的男子送飯送水,這些農(nóng)民在麥田埋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盡也不覺得炎熱,為的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不能不為詩人對農(nóng)家的同情與憐惜所感動。
“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眲趧幼罟鈽s,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