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全明
(300000 天津市河東區(qū)人民檢察院 天津)
刑事再審抗訴證據問題研究
孫全明
(300000 天津市河東區(qū)人民檢察院 天津)
2012年通過的《刑事訴訟法》首次對“證據確實、充分”從三個方面做出解釋,但是對于刑事再審抗訴的證據標準,立法界和實務界仍沒有詳細具體的規(guī)定。本文僅就刑事再審抗訴的證據標準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再審抗訴證據標準的出臺貢獻綿薄之力。
刑事;再審;抗訴;證據
之前的《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第(一)項就是關于定罪證明標準的規(guī)定。但它只是關于法院作出有罪判決即定罪的證明標準,并未涉及量刑的證明標準問題。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在定罪的證明標準問題上除保留了舊《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的規(guī)定(修改后為第195條)外,更重要的是在第53條對何謂“證據確實、充分”做出了明確的解釋性規(guī)定。
2014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的《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guī)定》中第四十七條也開始以列舉的方式就“刑事再審抗訴證據”作出相關規(guī)定。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內部辦案指導文件中所羅列的十點再審抗訴證據也并沒有就再審抗訴證據的證明標準作出解釋和說明,唯有靠以往辦案經驗或者參考類似案件這一條路可走,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再審抗訴工作的開展。
刑事再審證據從來源上劃分可以有兩種分法。第一種是廣義的界定,包括兩類:其一,原判證據。即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中據以定罪量刑的,被享有重審申請權或決定權的主體就其合法性、關聯(lián)性、客觀性而產生質疑的,最終引發(fā)了再審程序的那些關鍵證據;其二,再審新證據。即指的是在原審中沒有使用過、沒有出示過的證據,關鍵在于原判決法院是否不知及未經質證,即沒有合法地進入到審判程序之中,沒有進人審判者視野之中的證據[1]。
引發(fā)刑事再審程序的證據——無論是舊證據還是新證據——均具有普通刑事證據的基本特征,是普通刑事證據里的特殊證據,在法定性、客觀性、相關性等本質屬性方面,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刑事證據并無差異。但另一方面,再審證據又與普通刑事證據具有重要區(qū)別:其一,證據的采證要求不同。必須要在原庭審較為嚴密證據的基礎上再次對刑事案件進行終局性的確認或顛覆,無疑對其證據的證明力、審查標準等有更高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將民事、行政、刑事證據打破界限根據嚴格程度進行層級劃分的話,刑事再審證據在審查、采信、適用標準等方面是最為嚴格的一級證據。其二,證據的提供時間不同。普通證據是在原庭審時即已提供給法庭,而再審證據是在原庭審結束,且判決或裁定生效之后,再次被質疑的原庭審證據或新提交的新證據。其三,證據的范圍不同。在原庭審中,所有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均可以經質證后被法庭采證,成為證據鏈條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再審案件的庭審中,雖然基本也是依照原庭審的程序進行,但對原一、二審認定的控辯雙方均沒有異議的證據事實一般當庭予以認定。重點是圍繞控辯雙方有不同意見的證據、對同一事實控辯雙方提出的不同或相反證據等認定案件的關鍵證據進行充分質證、辯論。證據的認證方式也較之原庭審要更加靈活。
被一國刑事法律確定為刑事再審證據的證據,其收集與采證是在實務界最容易引起爭議與關注的刑事證據。一方面,再審證據的合法性、關聯(lián)性、客觀性本身要求極高,但極易因再審證據的細微瑕疵而導致控辯雙方激烈爭議;另一方面,法律對其種類、提交主體、采證標準等均會有嚴格的限制,避免再審程序被濫用。當前我國刑事再審證據的收集與采證方面反映出的問題比較突出。理論界與實務界對此反映比較集中的主要是四個問題:第一,“確有錯誤”的規(guī)定不夠明確,存在不確定性和非理性化。第二,“新證據”的界定不清,導致司法操作的困難。第三,刑事再審證據的提出主體不科學。第四,刑事再審證據被用來啟動再審程序的次數尚未予以限制。筆者認為,刑事再審證據制度的收集與采證,一方面要注意積極維護正確生效刑事判決的權威性,另一方面要通過充分利用刑事再審證據實現(xiàn)糾正錯案的目的,讓更多的裁判取信于民,彰顯公正,樹立司法權威。
針對實踐中反映出的上述問題,應在具體制度改革方面作如下考慮:①明確刑事再審證據,“追求法律真實為主,追求客觀真實為輔”的價值定位,慎重確定刑事再審證據的范圍。②增強刑事再審的可操作性,采取“綜合+列舉”方式的立法技巧規(guī)定啟動再審的刑事再審證據要件。如此則既可以保護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合法權益,又可以使檢察機關和法院在面臨是否以刑事再審證據為依據啟動再審程序時陷入無法可依的窘境。
首先,從立法上予以重視,進一步完善現(xiàn)有證據類規(guī)定,制定有別于民事、行政的刑事訴訟證據法典,增強刑事再審抗訴案件中關于證據采信的可操作性。
其次,明確刑事再審抗訴證據標準體系的范圍。筆者認為,刑事再審抗訴證據具有普通刑事證據的基本特征,但另一方面,再審證據又與普通刑事證據具有重要區(qū)別。該證據至少應該達到引起“合理懷疑”的程度。因為,在當下“疑罪從無”的司法環(huán)境下,再審抗訴案件只有出現(xiàn)了無法“足以排除所有合理懷疑”或者已經“足以排除所有合理懷疑”的證據時,案件才有可能出現(xiàn)變化。
一般涉及以下四種情形的證據能夠成為刑事再審證據而引起刑事再審程序的啟動。其一,虛假證據被采納;其二,原證據之間被證明存在重大矛盾或沖突;其三,原審依據的主要證據發(fā)生變動的;其四,提供新證據。
最后,設置再審抗訴庭前審查制度。為保護被告人的人權、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和司法資源的浪費,可以參考公訴部門設置的庭前審查制度,設置預審法官,即首先由預審法官對檢察機關提交的再審抗訴證據進行審查,預審法官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原案存在錯誤的可能性,則可助推案件進入再審程序。
[1]周強.從再審理由看刑事再審制度的構建——一個比較法的視角[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報,2011年第一期,第48頁.
孫全明,天津市河東區(qū)人民檢察院控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