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正當性
李媛媛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也越來越高,而物權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正當性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但現(xiàn)階段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正當性的研究還比較少,所以急需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正當性進行研究。本文將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正當性進行相關的闡述,希望對相關參與者與研究人員帶來一定幫助。
物權法定原則;緩和;正當性
經濟社會在不停地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也越來越高,而物權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正當性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然而,現(xiàn)階段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正當性的研究還比較少,所以急需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正當性進行研究。本文將在物權法定原則的含義、物權法定原則緩和正當性分析等方面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正當性進行相關的闡述,希望對相關參與者與研究人員帶來一定幫助。
1.1 概述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通常也稱為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內容、種類依據(jù)民法等法律統(tǒng)一確定,而不允許當事人依據(jù)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設立及變更。物權法定原則,是物權法原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著物權法的基本特征及性質,嚴格限制著行為當事人在設立新物權、改變既有舊物權內容等方面的意愿和自由。因此,物權法定原則因為它具有保障物權體系安全的作用,而被相關國家規(guī)定成一項基本性原則,它主要發(fā)揮規(guī)范和限制的作用。
1.2 我國《物權法》中關于物權法定原則的體現(xiàn)
很多國家雖然承認物權法定原則,但是該物權法定原則自誕生以來就存在很多爭議。物權法定否認說(也就是物權自由主義)、物權法定嚴格說、物權法定寬松論等學說在我國《物權法》的制定過程中都有相關專家學者提出。而2007年通過的我國《物權法》采用的是嚴格物權法定嚴格說,也就是由法律嚴格限制物權的內容和種類,任何物權領域的自治都不被允許。那么采用物權法定原則的緩和說是否正當?這將對我國《物權法》在精神上是傾向于動態(tài)的物權流動性還是側重于靜態(tài)的物權穩(wěn)定性。換種說法就是,我國《物權法》是更鼓勵財產權自由還是更偏向保障經濟安全,這將密切關系到公民財產的保護和社會經濟的良性發(fā)展。所以,我國《物權法》上關于物權法定原則的解釋顯得極為重要,將會決定我國現(xiàn)行《物權法》究竟更多地發(fā)揮了消極作用還是積極作用。
2.1 物權法定原則緩和能化解其僵化性
物權法定原則的僵化性是其遭到詬病及質疑的原因之一。社會在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其所擁有物所具有的功能,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其所有權,還想通過其所擁有物的利用與流轉,來獲得更多物的價值,以更好地發(fā)揮物的經濟價值與作用以便獲得更多經濟上利益。現(xiàn)階段在這一前提下,為了適應社會生活需要,新型物權類型不斷出現(xiàn),傳統(tǒng)物權類型繼續(xù)改善。而現(xiàn)行《物權法》中的物權法定原則嚴格限制了民事行為主體對于所有物的處分方式和權利,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了阻礙的作用。第一,物權法定原則僵化性體現(xiàn)在,因現(xiàn)行《物權法》沒有規(guī)定而將社會上已經形成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排除在物權體系之外,這也體現(xiàn)了“法律總滯后于社會生活需要,法律穩(wěn)定性越強,滯后性越突出”的特點。第二,物權法定原則僵化性體現(xiàn)在,現(xiàn)行《物權法》所規(guī)定的某些物權在現(xiàn)代社會已經過時,不再適用。物權法定因為它的僵化性弊端很容易和社會實際情況脫節(jié),如果嚴格物權法定,難免會影響社會經濟實際發(fā)展,所以需要對物權法定原則進行緩和。綜上,現(xiàn)階段物權法定原則的僵化性是研究者研究物權法定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關鍵問題,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所以,通過緩和物權法定原則,有利于化解物權法定原則的僵化性弊端。
2.2 物權法定原則緩和能維護物權領域自由和秩序
實踐表明,物權法定原則在規(guī)范與保障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物權法定原則產生以來就遭到很多學者質疑,很多學者否定物權法定原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物權法定原則和私法自治原則有沖突。民法規(guī)范民事行為主體(私人)間關系,尊重民事行為主體(私人)的意愿,故稱為“私法”,其主要保障民事主體私人財產等合法權益。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某些權利(如租賃權)即便具備物權的基本功能,但是因為現(xiàn)行法律不承認其為物權,故其不能具有物權的全部效力。也就是說,在某些情形下,物權法定原則強行破壞了權利屬性的自然歸類,一項財產權利是屬于物權還是屬于債權,不是由權利本身屬性決定,而是立法者的意愿決定。所以物權法定原則使得以規(guī)定私人權利為主的《物權法》帶上了強行法制的色彩,影響了《物權法》的私權本質。有學者認為,物權法定原則是對私法自治的限制,本質上是私法自治下的“法定”。物權法定的基礎是私法自治,而物權法定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私法自治。第一,物權法定是物權法中一項基本原則,本質上符合民法中民事行為的精神內涵。第二,物權法定有限地限制了當事人的意愿,但能更好地實現(xiàn)私法自治,而且這種限制具有正當性。所以,物權法定原則是對私法自治進行限制,但不是根本否定私法。所以說合理地對物權法定原則進行緩和,是符合實際需要的。
2.3 物權法定原則緩和能彌補立法缺陷
實際情況中,往往會因為立法者認知能力存在局限性而造成立法存在缺陷。因為立法技術和立法成本的限制,很難通過立法上的明文規(guī)定去制定一項完善的物權法定制度。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很多,如果采用物權法定,必須制定一部內容龐大復雜、包含社會方方面面的物權法去規(guī)范相關物權行為,并通過法律條文進行規(guī)范。而由于立法者認識能力存在局限性,不可能完全預知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且立法者在物權形態(tài)的取舍也未必完全正確。所以,過分地強調物權法定主義,對于物權立法者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實現(xiàn)起來有很大的難度。故通過緩和物權法定原則,可以彌補由于立法技術局限性以及立法者認知缺陷所導致的立法缺陷。所以,對物權法定原則進行緩和,具有正當性。
本文通過對物權法定原則的含義、物權法定原則緩和正當性進行闡述與分析,對物權法定原則緩和的正當性進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對相關參與者與研究人員起到了一定幫助作用。
[1]尹田.民法思維之展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7.
[2]陳華彬.民法物權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85-91.
[3]王利明.物權法定原則[J].北方法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