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芷亦
無現金社會有多遠
□沈芷亦
人類社會自有商品生產至今,貨幣作為支付中介和清償工具,已被世人熟知,并經歷了實物貨幣取代物物交換、金屬貨幣取代實物貨幣、金本位的紙幣取代金屬貨幣這三次貨幣形態(tài)。貨幣伴隨著社會進步,形態(tài)越來越輕便快捷,每一次貨幣形態(tài)變革,都會極大推動社會生產力。尤其金本位的紙幣取代金屬貨幣是貨幣史上一次重要變革,因為這直接產生了信用貨幣,并衍生出貨幣乘數。而目前愈演愈烈的電子貨幣不同程度代替紙幣的趨勢則被稱為貨幣的另一次變革,這是因為它將貨幣形態(tài)從原有的物質載體向電子化、數字化轉變,并極有可能全面顛覆傳統(tǒng)的貨幣體系。
隨著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網絡經濟的興起,電子貨幣應運而生。俗話說“未來即將到來”。而無現金社會就是社會未來的方向。以支付寶為例,無現金社會更加意味著社會服務的便捷高效、安全普惠和低碳環(huán)保。
依托于移動技術和網絡連接功能,支付工具創(chuàng)新逐步興起,為實現無現金社會奠定了技術可能性。這些支付工具歸納起來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閉環(huán)(Close-loop)移動支付工具。該類支付工具將POS、收單機構和支付網絡整合為一個實體,客戶、發(fā)卡機構與商戶共同參與,創(chuàng)建了一個更加靈活的客戶體驗,并允許消費者的資金交易通過傳統(tǒng)支付網絡來完成,如Level Up支付等。二是開環(huán)(Open-loop)移動支付工具。該類支付工具通過使用現有的支付網絡系統(tǒng)與大量商戶平臺相連接的方式來提升客戶對創(chuàng)新產品與服務的可獲得性,并利用二維碼、無線通訊移動支付技術等提升支付便捷性,如谷歌錢包、蘋果支付等。三是移動商戶、集成和簡化支付工具。該類支付工具通過利用移動連接或匯總交易等途徑,替換、完善、提升當前的POS基礎設施,促進支付流程更便捷和提高商戶訪問速度。
一般來說,持有現金的需求無外乎交易性、預防性、投機性需求,以及經營者的成本考量,當需求發(fā)生以下根本性改變時,無現金社會的出現無疑是理所當然:一是交易性需求不斷下降。之前人們皮夾里持有現金是為了滿足日常支付所需,而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推陳出新,電子貨幣使支付和交易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大多數場景都用不到現金,在一二線大城市帶個智能手機可在日常生活中應對自如。二是預防性需求的弱化。預防動機是指人們?yōu)椴粫r之需而持有現金或保留活期儲蓄,但目前諸多以“余額寶”為代表的網金產品,以“增金寶”為代表的銀行產品,可以在短時間內輕松轉換為現金,故而預防性需求也不斷被削弱。三是傳統(tǒng)投機性貨幣需求下降。以前為了抓住稍縱即逝的獲利機會,人們持有一定比例的現金,以便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采取對策,但目前電子貨幣對應的各類網金產品不僅可以隨時贖回,而且收益隨著整體資金面做動態(tài)波動。四是經營者的成本考量。電子貨幣較現金相比,既可以消除零錢儲備及找零的不利,又可以減少運輸、保管現金所需之人力成本,此外還可通過結賬的高效、便利提高客戶體驗度,極大降低交易成本。
如今,無現金社會已初具雛形。曾幾何時,中國是一個高度現金交易的社會,現金的使用在貨幣總量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自改革開放以來,流通中現金的總量長期是持續(xù)增加。同時銀行卡也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以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為標志,中國銀行卡產業(yè)進入快速發(fā)展期。但從2013年開始,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紛紛興起,以其獨特的技術優(yōu)勢和便利性,快速占據了小額支付的諸多領域,從2010年的1.01萬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16.36萬億元。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共發(fā)布第三方支付牌照270張,其中涉及互聯網支付的企業(yè)共112家。
歸納起來,在Internet小額支付市場、無人自動售賣機市場、人工值守的24小時便利店等場景中,電子貨幣的優(yōu)勢不斷顯現,既可避免信用卡被盜刷的大額風險,又可避免備零及找零時的麻煩(尤其是假幣風險),最重要可以避免貨幣在保管、運輸中產生的偷盜或搶劫風險,2017年3月發(fā)生的“杭州邁入無現金社會,小偷收獲不夠車費”的新聞事件就是典型案例。2017年4月18日,由聯合國環(huán)境署、螞蟻金服等15家成員發(fā)起的“無現金聯盟”在杭州成立,旨在倡導低碳運營、提高商業(yè)技能,加速從現金到無現金支付的轉化。
綜上所述,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電子貨幣以其自身的特點,大大降低了人們因交易、預防和投機等動機產生的貨幣需求,潛移默化中扭轉了人們的思維,減少了現金的日常使用。同時電子化、數字化的貨幣形態(tài)將長期占據貨幣的主導地位,并有著向虛擬化發(fā)展的趨勢,無現金社會或將很快到來!
作者單位:浙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