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 動態(tài)與書評 ·
現(xiàn)象學中的移情
—— 記德穆特·莫蘭教授同濟大學講座
石 磊
2017年4月12日,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德穆特·莫蘭(Dermot Moran)教授在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舉行了題為“現(xiàn)象學中的移情”(Empathy in Phenomenology)的講座。講座由同濟大學現(xiàn)象學中心、歐洲文化研究院組織舉辦,現(xiàn)象學中心主任梁家榮教授主 持。a
作為世界哲學協(xié)會聯(lián)合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Sociétés de Philosophie)主席,莫蘭教授負責召集和組織即將于2018年在北京舉辦的世界哲學大會。在講座開始前,莫蘭教授簡單介紹了世界哲學大會的情況,還順便提及: 2018年的大會計劃邀請當代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作主題發(fā)言——如果他的健康狀況允許的話。
莫蘭教授講座的脈絡如下:首先對移情現(xiàn)象作了較為寬泛的介紹,接著梳理了移情現(xiàn)象在哲學史中的源流,最后依次分析了三位現(xiàn)象學家——舍勒(Max Schel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施泰因(Edith Stein)——對移情現(xiàn)象的論說。貫穿整個講座的一個線索是對以下現(xiàn)象的辨析:移情(Einfühlung)、同情(Sympatie)、一體感(Eins-fühlung)、情緒感染(Gefühlsansteckung)。
什么是移情?泛泛而言,移情就是對其他主體的覺知與理解,在德語中經常用Fremdwahrnehmung(陌生感知)一詞來表達。也有說法認為,移情乃是對他人的模仿(imitation)和反映(mirroring),或使用理性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建構和推理。
現(xiàn)象學拒絕所有的這些做法,并致力于以描述性的方式來澄清移情的本質?,F(xiàn)象學進路為移情問題所做出的第一個貢獻在于,將第一人稱視角設置為出發(fā)點。移情是一個典型的第一與第二人稱視角交織的現(xiàn)象——“我經驗到你的經驗”?,F(xiàn)象學進路做出的第二個貢獻在于,它區(qū)分開不同類型的經驗。胡塞爾等人都承認有一種真正的移情(genuine empathy),它必須要與模仿他人的經驗或者被他人的情緒所觸動的經驗相區(qū)分。
胡塞爾區(qū)分了陌生經驗和自身經驗,并認為移情是一種陌生經驗。同時,他堅持認為,移情是一種直接的對他人的經驗,這種直接性與感知的直接性是相同的,因此移情是一種直接的感知或一種準—感知(quasi-perception)。
從詞語源流的角度看,在英語中,“移情”與“同情”很難被區(qū)分開。事實上,更早被使用的詞語是同情而非移情,比如休謨與斯密在各自著作中的討論;此外,舍勒在德語中使用的詞語也是“同情”(Sympathie)。針對同情現(xiàn)象,德國心理學家利普斯(Theodor Lipps)新造了Einfühlung(移情)一詞,意思是感入他人之內(feel into others)。而當利普斯的著作被譯為英語的時候,英譯者再次生造了empathy一詞來翻譯Einfühlung。因此,從歷史角度來看,“移情”一詞是被生造出來用于翻譯“同情”一詞的,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更多地是歷史上的,而非含義上的。不過,也有人試著從含義方面區(qū)分移情與同情:在移情中,我們認識他人的情感和感受;在同情中,我們關切著他人,我們與他人一道遭受著。但總的而言,這兩個詞語是可以互換的。
斯密是第一個解釋同情現(xiàn)象的哲學家,他也將同情稱作fellow-feeling(同感)。作為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人們唯有在獲得利益的情況下才愿意行動,但他也認為,在沒有利益的情況下,人們也會對他人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憐憫。在同情中,人們并不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僅僅滿足于同情別人所帶來的愉悅。例如,人們在觀看走鋼絲表演的時候,身體會模仿鋼絲上的表演者一道左右來回晃動。斯密認為,同情的基礎就在于這種通過想象力進行的對他人經驗的模 仿。
利普斯的看法承接斯密而來,他也認為移情包括了一種對他人的模仿(Nachahmung),而這種對他人的模仿是深深植根于我們之中的本能。與斯密相比,利普斯拓寬了移情現(xiàn)象的廣度——移情并不限于人或動物這些有生命的東西,甚至也可以延伸到無生命的物(例如,“房屋面向西方”)。
胡塞爾極其詳細地閱讀了利普斯的著作,并吸收采納了利普斯所使用的許多詞匯,諸如“統(tǒng)覺”(Apperception)、“模仿”、“外化”(?usserungen),等等。不過,胡塞爾的這種閱讀是批判性的。他與利普斯一樣相信移情是一種知識,是一種相對于自身經驗的陌生經驗,但他并不同意這種經驗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
胡塞爾的這種態(tài)度基本上標識出了現(xiàn)象學進路面對移情現(xiàn)象時的特點,即現(xiàn)象學進路很大程度上是對利普斯的反動。進一步說,現(xiàn)象學進路反對移情是建立在模仿之上的觀點。
舍勒是較早論述移情現(xiàn)象的現(xiàn)象學家,他的著作《同情的本質與形式》就是專題討論同情的。不過他沒有使用“移情”而是使用了“同情”一詞,有時也用Nachfühlung(即仿照……來感受,to feel after),來表達一種以他人感受為對象的我的感 受。
此外,他還區(qū)分了移情①舍勒使用的是“同情”一詞,但莫蘭教授在講座中主要使用的卻是“移情”一詞。、情緒感染和一體感。一個情緒感染的例子是:一個小嬰兒因為疼痛而哭泣,他旁邊的另一個嬰兒雖然并沒有感到疼痛,卻也開始哭泣。第二個嬰兒所經驗到的情緒并不是第一個嬰兒的情緒,而是他自己的情緒,因此他實際上只具有自身經驗。在一體感的情況中,我和你共同地經驗到了同一個東西,或者說,我感到我和你是一體的(feeling one with somebody),即一體感(Einsfühlung)。一個一體感的例子是:兩個人相愛(falling in love),這兩個人“落入”了同一個共享的“愛”之中,他們共同地、一體地經驗到了這個愛。這兩種情況都不是真正的移情現(xiàn)象,因為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其實都只具有自身經驗。而真正的移情是一種陌生經驗,我和他人之間是有界限的,我的經驗不是他人的經驗。在真正的移情中,必須要認識到他人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我并沒有用我的經驗掩蓋了他人的經驗,我允許他人有他們的經驗,從而讓他人是他人。
舍勒更多地回溯到同情的道德傳統(tǒng)。他認為,盡管同情是一種價值,但它不只作用在有道德的人身上,也作用于不道德的人身上,比如黑幫成員之間的親密,這樣的同情就不是道德價值了。
對比舍勒和胡塞爾有關移情的思考,可以看到:相較于胡塞爾,舍勒區(qū)分了更多層次的東西。例如,他區(qū)分了對他人經驗的準—感知(包括我“看到”他人的經驗,認識他人的經驗)和對他人經驗的想象與經歷(undergo)。舍勒與胡塞爾相同的地方在于,他們都認為移情不是推論,不是間接的感知,而就是直接的感知?!拔覀冊谛χ懈惺艿娇鞓贰?,而非先感知到笑容,再推論出快樂。不過,有時我們需要推論,例如偵探依據(jù)他所掌握的材料來推理出罪犯的心理活動。但這種推論活動并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移情經驗。
在胡塞爾生前,他對移情的思考首先出現(xiàn)在《笛卡爾沉思》中,因此晚于舍勒的有關思考。不過,從耿寧(Iso Kern)編輯的三卷遺稿《交互主體性的現(xiàn)象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胡塞爾其實終其一生都在思考移情現(xiàn)象。
胡塞爾認為,在移情中,我不僅捕捉到了他人的經驗感受,還捕捉到了他人經驗的對象。在此交織的多個意向關系,構成了一個以我、他人、他人經驗的對象這三者為頂點的三角關系——雖然我沒有原本地(origin?r)經驗到他人的經驗,亦即沒有經歷(undergo)他人的經驗,但我確實(即便是非原本地)經驗到了他人的經驗,并且也經驗到了他人經驗所經驗到的對象。就此而言,移情乃是一種直接的、非原本的陌生經驗。直接,是相對于推論而言的,即他人的經驗并不是我推論得到的,而是直接經驗到的;非原本,是相對于原本而言的,即我并不能夠像他人原本地經驗到的那樣去經驗他人的經驗;陌生經驗,是相對于自身經驗而言的,即我在移情中經驗到的不只是我自己的經驗,我的的確確超出了我自己從而經驗到了他人的經驗。為了解釋其中的復雜關系,莫蘭教授通過舉例來說明:有人生氣了,我能夠知道他生氣了,并且能夠知道他因何而生氣(亦即經驗到他人生氣的意向對象),盡管如此,我仍不能原本地經驗他人的生氣。有時候,我也可能為他人的難過而感到難過,但這并不是移情,因為這兩個難過的意向對象是不一樣的——他人是因為考試失利而難過,而我是因為他人難過才難過,因此我仍然沒有原本地經驗到他人的難過,我這時所經驗到的難過只是一種自身經驗,它的對象是他人的難過,而非他人考試的失利。
移情是否真的像胡塞爾所說,是一種陌生經驗,抑或只是一種自身經驗?列維納斯就此批評胡塞爾說,在移情中,我們在他人那里經驗到的仍是我們自己,而他人之為他人,即他者性(otherness),則并沒有被經驗到。莫蘭教授認為,列維納斯的批評并非公允,因為在胡塞爾的文本中,胡塞爾自己就明確地說過,移情并不是把自己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是使我們超越出自身并經驗到他人。
當我們擁有對他人的移情經驗之時,我們首先經驗到他人的身體以及身體之表達。例如,我們通過看到他人的臉,從而感到他的快樂,我們聽到他人的聲音,從而感到他的悲傷。他人的經驗是通過其活的身體(lived body)或肉體(Leib)而傳遞出來的,從而為我們所經驗。這即是說,移情的基礎乃是活的身體。這種說法隱含的前提是:我的身體與他人的身體之間具有相似性。活的身體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就叫做結對(Paarung,pairing)。結對是可能出錯的,在人與動物之間出現(xiàn)的結對錯誤是很危險的。例如,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海豚似乎在對我們笑,這樣就使我們放松警惕與之嬉戲,但許多意外就此發(fā)生,因為海豚“微笑”并不意味著它對人友善——它的嘴只是長得看起來像是在微笑而已。
由于胡塞爾對移情的思考晚至1931年的《笛卡爾沉思》中才公開出來,因此在這之前,除了舍勒的著作,施泰因的《論移情問題》是另一討論過移情的現(xiàn)象學著作 。
在這部著作一開始,施泰因就表達出了她和胡塞爾、舍勒等人共同持有的一個觀點或前提,即假設陌生主體及其經驗已經被給予我們了。我們不再討論“是否能經驗到他人”或“他人的經驗是否能被給予給我們”之類的問題,而是在他人的經驗已經被給予的情況下,去討論“這種經驗如何可能”的問題。
施泰因同樣也認為:移情并不是一體感。在移情中,我們就在當下(here and now)經驗到了他人的經驗,用胡塞爾的話說,我們活生生地在此(lebendig da)經驗到了他人的經驗,因此移情具有與感知一樣的性質。盡管如此,移情并沒有消除我與他人之間的界線。
在莫蘭教授的報告結束后,老師和同學向教授提出了許多問題。其中,同濟大學余明鋒博士的問題涉及移情、一體感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依據(jù)莫蘭教授的報告,舍勒認為一體感是移情的一種,施泰因則認為移情不是一體感,那么,移情與一體感到底是什么關系呢?莫蘭教授對此回答道:區(qū)分這兩者的要點在于,在移情中,我確實經驗到了他人,而在一體感中,我并沒有經驗到他人,盡管此時我與他人正在經驗同樣的東西(the same)。接續(xù)上一個問題,余明鋒博士繼續(xù)說,移情與一體感確實有區(qū)別。以莫蘭教授提到過的“愛”作為例子。在愛中,我對他人有一種移情,可是又不止于此。移情只是愛這個現(xiàn)象的一面,在愛中也有著一體感的一面。那么,愛的一體感的一面是否具有一種跨出—主體(trans-subjective)的超越的力量?莫蘭教授同意這一說法,并補充說,愛與一體感之間也有區(qū)別。在舍勒那里,愛指向價值,而價值并非基于一體感之上。
莫蘭教授在講座中提到,移情現(xiàn)象必須基于我們活的身體。同濟大學梁家榮教授就此問道:移情是否要求一種面對面的相遇(face-to-face encounter)?如果不需要的話,移情似乎更像是想象而非感知,因為感知要求其對象親身在場,而想象則不需要。莫蘭教授回應道:這種看法也是扎哈維(Dan Zahavi)持有的看法,即面對面是移情的基本條件,我們無法移情到一個不在場的人身上,或是移情到一個虛構的人身上。莫蘭教授本人則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例如我的母親已經去世了,我不再能夠與她面對面地相遇,但在我做了錯事之時,我卻依然感到她這時會說:“你不應該這么做?!蔽胰耘f強烈地感到她的在場,與她有一種移情的聯(lián)系(empathic connection)。此外,胡塞爾在談論移情現(xiàn)象時,也時常舉回憶為例,而回憶的對象也是不在場的。
莫蘭教授此次在上海一共舉行了三次講座,除了4月12日在同濟大學舉行的這次講座外,還于4月11日和13日在復旦大學舉行了題為“意向性:現(xiàn)象學進路的基礎”和“人格(person)現(xiàn)象學”的兩次講座。
(責任編輯:韋海波)
石磊,同濟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