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管子》法家兩派說

      2017-01-27 12:00:45柴永昌
      管子學刊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法家管子思想

      柴永昌

      (陜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管子》法家兩派說

      柴永昌

      (陜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現(xiàn)存《管子》一書部分篇章被認為屬于法家系統(tǒng)著作。一些學者認為《管子》是齊法家的代表,甚至認為《管子》以齊法家政治思想為主導,其特點是“法教并重”,強調(diào)《管子》法家與商、申、韓等為代表的三晉法家思想有別。而另一些學者則將《管子》中的一些篇章與三晉法家同等看待。事實上,《管子》中的法家作品應(yīng)分屬不同的兩派,一派體現(xiàn)出“法教并重”的特點,可用“齊法家”概念概括;而《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等7篇則并不體現(xiàn)“法教并重”觀念,應(yīng)屬于三晉法家一派。

      《管子》; 法家; 兩派

      《管子》一書被《隋書·經(jīng)籍志》列于法家著作之首。在宋代,有學者認為《管子》與申韓觀點較近①。20世紀初,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梁啟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以及后來楊幼炯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quán)的《中國政治思想史》②等亦將《管子》納入“法家”范疇與商、申、韓共同論列③。然而在20世紀40年代,李源澄《管子中之法家言》一文較早則指出管子中尤以晚期《先秦政治思想史》,以及后來楊幼炯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quán)的《中國政治思想史》④等亦將《管子》納入“法家”范疇與商、申、韓共同論列⑤。然而在20世紀40年代,李源澄《管子中之法家言》一文較早則指出“管子中尤以晚期之法家言為多”,疑《管子》的作者“為儒法兩家融會后之新法家”“此東方合儒法之法家不能不異于三晉合道法之法家也”[1]。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張岱年先生提出“齊法家”概念,認為《管子》雖雜,但以齊法家思想為主導,并指出齊法家的特點是“法、教統(tǒng)一”“法教并重”*張岱年先生認為:“《管子》基本上是一部綜合性的系統(tǒng)性的著作,具有自己的中心觀點。這個中心觀點就是法教統(tǒng)一,或者說兼重法教。”(張岱年:《齊學的歷史價值》,《文史知識》,1989年第3期。)還說:“《管子》書包容雖廣,但實以齊法家政治思想為主導?!?見《管子新探》“序一”。胡家聰:《管子新探》,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按:張岱年先生認為《管子》雖雜亂,但是有系統(tǒng)的。與三晉法家有重要區(qū)別。這一觀點的在學術(shù)界產(chǎn)生較大影響。時至今日,仍要不少論著認為《管子》法家思想與申韓等為代表的三晉法家有重要區(qū)別*胡家聰說:“《經(jīng)言》各篇屬于一個思想體系,即齊法家管理國家、治理人民的‘牧民’學說體系”,還說“從表面現(xiàn)象來看,其中有法家、道家、儒家、兵家、名家、農(nóng)家、陰陽家、輕重家等等學說,好像大雜燴,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全書各篇是以齊法家政治思想為主導”,還說“從總體上考察《管子》書,《經(jīng)言》的齊法家政治思想乃是全書總的統(tǒng)系脈?!?胡家聰:《管子新探》,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2、47頁。)按:胡先生通過分篇考證研究,雖認識到《管子》有些篇章與申韓思想較近,但仍認為《管子》整體上還是有宗旨的,與三晉法家不同。另一些學者雖不用“齊法家”概念,但卻認為《管子》中的法家具有融合儒法、融合齊學與魯學的特點。。由上述學術(shù)史的簡單回顧即可看出,在《管子》研究史上,一些學者將《管子》與申、韓思想同等看待,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管子》法家與申韓為代表的法家有別。筆者認為,這兩種看法都不夠準確?!豆茏印分蟹椅墨I實際上可分為兩類,一類可用“齊法家”這一個概念來概括,另一類與申韓為代表的三晉法家關(guān)系密切,可歸入“三晉法家”,即《管子》中的法家作品可分屬于兩派。

      之所以要將《管子》書中的法家文本分為兩個不同的派別來看待,主要基于如下兩點認識。

      第一,張岱年先生認為的齊法家“法、教統(tǒng)一”“法教并重”特點來看,《管子》中一些法家性質(zhì)的篇章便不具備這樣的特點。最為明顯如《明法》篇和《明法解》兩篇*按:下文有專門的簡要論述。。胡家聰先生認為《管子》以齊法家政治思想為主導,在論述《法禁》篇時,對羅根澤《管子探源》將《法禁》篇定為“成熟之法家言”的觀點給予充肯定,并認為包括《法禁》在內(nèi)的《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正世》等文,“其思想內(nèi)涵繼承《經(jīng)言》的齊法家學說”[2]251。如果以胡先生《管子新探》第一章“從《經(jīng)言》看齊法家管理國家的學說”中提出的“在齊法家看來,禮義教化和厲行法制是相輔相成的”[2]41的標準來看,《法禁》等6篇并不具有這一特點。而且,胡先生在論述《法法》篇時專門將之與《韓非子》相關(guān)篇章進行比較,得出“《法法》的法治思想后啟韓非學說”[2]256的觀點,在論述《正世》時將之與《商君書》相關(guān)篇章進行比較,認為“《正世》這篇法治論文,正體現(xiàn)兩國(按:指齊秦兩國)法家學說的交流”[2]325,這都說明《法法》《正世》等篇實與三晉法家的關(guān)系較近,不具有“禮法并重”的齊法家特點。更可注意的是,胡先生在肯定羅根澤關(guān)于《法禁》篇的看法時,并沒有注意到一個事實,即:羅根澤先生所謂“法家”主要指以商鞅、申韓為代表的法家。也就是說,在羅先生看來,如《法禁》《法法》《任法》《明法》等篇,應(yīng)與三晉法家同等看待??偨Y(jié)起來,如果承認《管子》中有齊法家作品,那么以齊法家特點來衡量,《管子》中也存在一批與三晉法家觀點一致的著作。現(xiàn)在不少研究《管子》的論著往往以“禮法并重”“法教并重”概況《管子》中的法家思想,一系列專門研究《管子》中法家思想的論著,也幾乎不作區(qū)別,而籠統(tǒng)地認為《管子》法家與三晉法家有別,這是很不準確,很不科學的。

      第二,早有學者指出《管子》中的一些篇章與申韓思想關(guān)系密切。羅根澤將《牧民》《形勢》《權(quán)修》《立政》等“經(jīng)言”中現(xiàn)在被認為是齊法家的著作稱之為“政治思想家”所作,《法禁》《法法》篇是“戰(zhàn)國法家作”[3]4,29,認為《重令》篇“帶極濃厚之法家色彩”[3]33,認為《任法》《明法》篇是“戰(zhàn)國中世后法家作”[3]6,認為“《明法解》解釋《明法》,自多法家之言”[3]76。可以看出,羅先生對《牧民》等“經(jīng)言”諸篇與《法禁》諸篇在性質(zhì)上是明確做了區(qū)分的。陳啟天先生根據(jù)羅先生的考證,在《中國法家概論》中進一步明確認為《管子》中:“純法家語的有《七法》、《法禁》、《法法》、《重令》、《任法》、《明法》、《明法解》等篇?!盵4]231陳啟天所謂“純法家”主要指以商鞅、申不害、韓非等所代表的法家。另,呂思勉先生在《經(jīng)子解題》中對《管子》各篇內(nèi)容和性質(zhì)進行了總結(jié)概況,他論及《法禁》篇時說“其論法制不議,與李斯主張焚書之理頗同”;論《重令》篇時說“如此篇等者,蓋皆主商君之法家言也”;認為《法法》篇既有“主商君之法家言也”,也有“與儒家言相近”的;認為《任法》《明法》《正世》等“三篇皆法家言”;認為《七臣七主》《禁藏》“兩篇亦法家言”[5]201-203。事實上,呂思勉所理解的法家仍主要指以申韓為代表的法家[5]525-532。在呂先生看來,《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正世》《七臣七主》《禁藏》等篇與申韓法家應(yīng)屬于一類。

      由上述三家論述可知,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學者明確指出《管子》一些篇章與商鞅、申韓法家思想應(yīng)歸為一類。在筆者看來,這是符合實際的。我們知道,《漢書·藝文志》將《管子》列于道家,《隋書·經(jīng)籍志》將《管子》列于法家,后來有學者認為《管子》可稱之為雜家*呂思勉《經(jīng)子解題》認為:“此書錯雜特甚,與其隸之道法,毋寧稱為雜家;則謂其必本有條理,亦尚未必然也?!眳嗡济悖骸督?jīng)子解題》,《呂思勉文集?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頁。。到目前為止,認為《管子》內(nèi)容“雜”是學界的共識,即使如主張齊法家主導說的學者也不否認?!半s”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價值,羅根澤認為《管子》于“各家學說,保存最多,詮發(fā)甚精,誠戰(zhàn)國秦漢學術(shù)之寶藏也”[3]3-4。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管子》的價值恰在于其中保存多家學說,不能過分強調(diào)《管子》思想的統(tǒng)一性而忽視各篇之差異。如有學者所言,《管子》保存的法家材料最多,但應(yīng)清楚,其所保存的法家材料并不能完全用“齊法家”概況括之,它也保存有和三晉法家思想立場一致的法家材料。

      《管子》中的一些篇章應(yīng)歸入申韓三晉法家一類,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事實上,張岱年、胡家聰?shù)葘W者把齊法家的特點概況為“法教統(tǒng)一”“禮法并重”就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對此,其他學者的相關(guān)論述也值得參考。

      李源澄《管子中之法家言》認為《管子》中的法家言“為儒法兩家融會后之新法家”,與三晉法家有異,“三晉法家絕無陰陽家色彩,而此則有之”。還說“與三晉尚權(quán)術(shù)務(wù)耕戰(zhàn)而廢禮文恃刑賞以為治之法家不同如此”[1]。蒙文通先生認為《牧民》所講“政之所興,在順民心”“與申、韓之專恃威刑者又殊”;還說“管書之重教化而不恃刑罰,皆大同于儒而反于法也”,“商、韓則皆擯抑工商業(yè),此又《管子》與法家相異而終不離東方之教也”[6]160-162。蒙先生雖認為《管子》是儒者“采法家之長”,“儒、法、道調(diào)和之作”[6]160,但他把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齊法家的作品與三晉法家進行比較,指出二者區(qū)別是三晉法家“專恃威刑”,與張、胡先生概況其實一致。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中,劉澤華先生說“《管子》中法家派著作是東方法家著作的總匯,《商君書》是西方法家著作的匯編”,認為“管法”更注重政治原理和法治理論的探討,而且比較注意事物的分寸,與《商君書》對其他諸子持絕對排斥的立場相比,也很注意吸收其他諸說,理論上要比《商君書》豐滿得多[7]480。余敦康認為今本《管子》包括管子學派的著作和稷下先生的著作兩個部分,說“主張采取禮法并用的統(tǒng)治方術(shù)”是管仲學派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8]360。池萬興說:“《管子》主張道法統(tǒng)一,認為法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性,治國必須以法律制度為準繩,必須嚴格執(zhí)法,以法制斷,這些和秦晉法家思想都具有相通之處。但是,與秦晉法家不同的是,《管子》道法合流,禮法兼重,德法并舉,在強調(diào)法律至上的同時強調(diào)禮義道德對法律制度的巨大反作用。”[9]203楊玲《中和與絕對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一書認為:“從歷史發(fā)展來看,齊法家德法并論,法治、德治俱重,標本兼治的治國之策更具有遠見?!盵10]196

      這些觀點立言角度有所不同,但都強調(diào)“管法”與三晉法家有別,其主要差別概況起來就是:齊法家融入了儒家的思想內(nèi)容,或者說有與儒家思想一致的地方,即重視“法”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的同時,還重視禮教、德治,而不專恃刑威,形成了與商鞅、申韓為代表的三晉法家明顯有別的特點,從這個角度說,“管法”相對三晉法家而言,更具理論包容性。

      事實上,《管子》中就有為我們區(qū)分這類文章的標準。非常顯著的一個例子是:《樞言》說“法出于禮”,而《任法》則說“所謂仁義禮樂,皆出于法”。前者納法于禮,后者納禮于法,即清楚地顯示出不同的學術(shù)立場。若將“法”理解成藏之于府庫由國家強制力實施的制度規(guī)定,那么,由前一立場出發(fā),就給德、教留下了發(fā)揮的空間;若由后一立場出發(fā),德、教便沒有發(fā)揮作用的空間。因此,是“法出于禮”,還是“禮出于法”,正可作為判別《管子》法家篇章內(nèi)部區(qū)分的依據(jù)。由此標準出發(fā),《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7篇顯然與商鞅韓非法家思想為近。這些篇章沒有仁義禮教的位置,強調(diào)君主應(yīng)根據(jù)人情好利惡害之情充分發(fā)揮勢位和刑罰的控制作用。

      羅根澤、陳啟天、呂思勉等學者認為《管子》中一些篇章的思想內(nèi)涵與三晉法家為近,并不約而同地認為《法禁》《法法》《重令》《任法》《明法》《明法解》等6篇屬于“法家”(即三晉法家)的篇章。不同的是,羅根澤說《七法》是“孫吳申韓之學者所作”[3]4,陳啟天則認為《七法》屬于“純法家”,呂思勉則認為《七法》“為兵家言”[5]200。另外,呂思勉認為《正世》《七臣七主》《禁藏》等篇也屬于法家,而羅根澤則認為《正世》既有“似法家言”者,也有“似儒家言”[3]65;認為《七臣七主》“言法者尚多”[3]70;認為《禁藏》比較復雜,既有“法家言”“又撮取儒家之論”“又有吸于墨子之教”之意,所以應(yīng)該是“雜家之言”[3]71?!豆茏印分械哪男┢聭?yīng)歸之于三晉法家一類呢?在上述學者研究基礎(chǔ)上,筆者試著分析如下:

      關(guān)于《七法》,筆者認為不應(yīng)將之列入“法家”(即三晉法家)。羅根澤認為《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按:該文所引《管子》均據(jù)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等句強調(diào)“唯法主義”,進而認為它有“商韓之學者之主張”[3]20。事實上,《七法》關(guān)于國家治理的思路是非常宏闊的,其所謂“七法”指則、象、法、化、決塞、心術(shù)、計數(shù)等,也就是說國家治理需要考慮這七個方面因素,“法”僅是其中之一?!镀叻ā分v“不明于化,而欲變俗易教,猶朝揉輪而夕欲乘車”“不明于心術(shù),而欲行令于人,猶倍招而必拘之”,強調(diào)“化”和“心術(shù)”的重要性,實際上都肯定了德、教在國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恰不是三晉法家所能肯定的。從這個角度講,《七法》實際上體現(xiàn)著“法、禮并重”的思路。因此,《七法》從根本上不應(yīng)歸于三晉法家一類。

      關(guān)于《正世》篇,它講“君道立然后下從,下從故教可立而化可成也。夫民不心服體從,則不可以禮義之文教也。君人者不可以不察也。”羅根澤認為此句“似儒家言”[3]65。胡家聰也以此句為據(jù),認為“以法治國與禮儀教化兼用是齊法家的一貫主張,而《正世》仍具有這種特色”[2]325。筆者認為羅、胡二先先生恰恰是割裂上下文意。而在此句之緊前面,《正世》說“夫君人之道,莫貴于勝。勝故君道立”,而《正世》還說“所謂勝者,法立令行之謂勝”。也就是說,“君道立”的前提是“法立令行”,而在此基礎(chǔ)上“禮義之文教”才有可能。這一思路恰好與《牧民》講的“四維張則君令行”完全相反。也就是說,《正世》篇仍然把通過執(zhí)行“法令”來實現(xiàn)社會控制看作是最根本的舉措,所以《正世》才有“賞必足以使,威必足以勝”的話。《正世》還講“民者,服于威殺然后從,見利然后用”,強調(diào)“厚賞”“重禁”, 這完全與商、韓對民眾的看法一致。由此可見,呂思勉將《正世》作為“法家言”(即三晉法家)是正確的。

      關(guān)于《法禁》篇,呂思勉說“其論法制不議,與李斯主張焚書之理頗同”[5]201。羅根澤對《法禁》與商鞅、韓非子的“法”觀念進行較為詳細的比較[3]29-33,認為它是戰(zhàn)國法家作品。《法禁》講“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認為“非上以為名,常反上之法制,以成群于國”“身無職事,家無常姓,列上下之間,議言為民”“行僻而堅,言詭而辯,術(shù)非而博”等等均在被禁之列,強調(diào)既定之法制不允許民眾議論,與商韓驅(qū)民于農(nóng)戰(zhàn)一樣,凡是干與君主要求不一致的,就不被允許?!斗ń氛f“刑殺毋赦,則民不偷于為善”,還講“君不能審立其法以為下制,則百姓之立私理而徑于利者必眾矣”,強調(diào)刑、法對臣下進行控制的根本作用。該篇作者還列舉18條當“禁”之事,作者對“禁”的重視即體現(xiàn)出對強制力量在君主治理國家中的作用。《法禁》最后一段講“圣王之身,治世之時,德必有所是,道義必有所明”,還講“圣王之教民也,以仁錯之,以恥使之,修其能,致其所成而止”,好像有肯定德、教的意思,實則不然。其所謂道義,正是君所明之“儀”、所陳之“制”。

      關(guān)于《重令》篇,胡家聰認為它“前承《經(jīng)言》諸篇”,“‘重令’的主題思想,淵源于《七法》中的‘不為重寶虧(令),故曰令貴于寶’”[2]253。這樣的論述是有問題的。如上所述,《七法》的包容性是很強的,它不僅“貴令”,而且還講德化,不能因《七法》講“貴令”就認為《重令》與《管子》“經(jīng)言”的齊法家觀點一致。《重令》說:“凡君國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國安。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故安國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嚴罰。罰嚴令行,則百吏皆恐。罰不嚴,令不行,則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虧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從令者死。五者死而無赦,唯令是視。故曰:令重而下恐?!薄傲睢笔蔷髯鞒龅闹贫纫?guī)定和政策決定,《重令》強調(diào)嚴格執(zhí)行君“令”的重要性,認為通過嚴罰實現(xiàn)“重令”,進而實現(xiàn)對臣下的控制,進而鞏固君主權(quán)威?!吨亓睢愤€強調(diào)王者治國之“三器”是“號令”“斧鉞”“祿賞”,事實上并沒有給德、教留下發(fā)揮作用的空間。也就是說,《重令》整篇并不體現(xiàn)“法教并重”的齊法家觀點是非常明確的。

      關(guān)于《法法》篇,胡家聰雖認為它“前承《經(jīng)言》”,但又認為《韓非子》多處引用或發(fā)揮《法法》的法治思想[2]256。在此,我們暫不論《韓非子》與《法法》誰先誰后,即使從胡先生的觀點來看,《法法》與《韓非子》思想的關(guān)聯(lián)性是非常大的。《法法》強調(diào)“私議立則主道卑”,強調(diào)“明君在上,民毋敢立私議自貴”,“法者,民之父母”,和韓非子“以吏為師”之旨一致;《法法》反對以“愛民用民”與商鞅、韓非子一致;《法法》講“民未嘗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功”與商、韓一致;《法法》講“凡人君所以為君者,勢也,故人君失勢,則臣制之”與韓非一致;講“仁而不法,傷正”與韓非子一致,即對君主的道德素養(yǎng)要求不高;《法法》論“壅蔽”“周密”,與申韓一致。《法法》說字:“至用民者,殺之,危之,勞之,苦之,饑之,渴之?!边@與韓非強調(diào)以“刑德”二柄導制臣民的思路一致。因此,《法法》篇雖總體上并不連貫,但就思想內(nèi)容來看,應(yīng)歸之于三晉法家類。

      關(guān)于《任法》篇,它首段講“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shù)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與韓非思想完全一致。第二段把堯和黃帝都說成是通過“明法禁令”而實現(xiàn)天下治理的?!度畏ā诽岢觥胺ㄕ撸煜轮恋馈泵},把“法”提到本體的高度,實不多見。更為重要的是,《任法》認為“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強調(diào)“法”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以此作為臣民行為的根本準則。《任法》還強調(diào)通過生、殺、富、貧、貴、賤“六柄”實現(xiàn)對臣民行為的控制。講“上令而下應(yīng),主行而臣從,此治之道也”,強調(diào)臣民應(yīng)在君“令”范圍內(nèi)活動,都與韓非子思想完全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任法》篇講“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之謂大治”。梁啟超據(jù)此認為:“管子之法治主義,又非有所私于君主也。管子之所謂法,非謂君主所立以限制其臣民,實國家所立,而君主與臣民同受其限制也?!盵11]27并引用“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至“國之不治從此始”一大段,認為“統(tǒng)觀《管子》全書,其于人主公私之辨,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所謂公者何?從法而已矣。所謂私者何?廢法而已矣。以君主而廢法,管子所懸為厲禁。猶之以君主而違憲者,立憲國所懸為厲禁也。商君之言法,不過曰法行自貴近始,而猶未及于君主;而管子則必致謹于是焉”[11]28。梁啟超在此強調(diào)管子與商君之異,把《任法》所講之“法”提高到今日我們所謂“憲法”的高度,以表彰管子的以法治國思想,這實際上是有違《任法》原旨的。首先,《任法》明明強調(diào)“生法者,君也”,說明“法”在根本上由君主所立。既如此,其所謂“法”便不具有超越君主權(quán)力之的力量;其次,《任法》強調(diào)君主應(yīng)當“以公正論”“以法制斷”,而不應(yīng)“私視”“私聽”“私慮”。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君主要保證“法”之落實,必須排除私意,并不能將之與立憲國君主違憲懸為厲禁相提并論。而《任法》中的這些看法實際上《韓非子》完全一致。

      關(guān)于《明法》篇,羅根澤認為“《管子》鈔《韓非》,非《韓非》鈔《管子》”[3]63。胡家聰有相反看法[2]323。關(guān)于誰抄了誰,誰先誰后,暫且不論,但從《明法》與韓非子《有度》的特殊關(guān)系,即可認為與申韓法家旨趣一致。

      關(guān)于《七臣七主》篇,其中從“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至“百姓無怨于上矣”一大段,據(jù)清代學者張佩綸說,是《禁藏》篇之錯簡。呂思勉亦認為該篇有錯簡[5]203。那么《七臣七主》羅列七種君形態(tài),只有“任勢守數(shù)以為常,周聽近遠以續(xù)明”的“申主”被認為是值得推崇的,而其所謂“申主”則正與韓非所講“明主”相合。如果把《七臣七主》中被認為是錯簡的部分剔除,那么,將該篇歸之于三晉法家系統(tǒng)就是合適的。

      關(guān)于《禁藏》篇,筆者同意羅根澤的看法,它的內(nèi)容相對復雜,尚不能輕易歸之于申韓法家一類。

      根據(jù)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在今本《管子》中,《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等7篇,從思想內(nèi)容來看,并不體現(xiàn)“禮法并重”“德法并重”的齊法家特點,而強調(diào)“法”“令”在實現(xiàn)社會控制方面的根本作用。同時,這些篇章對人性的看法一致,強調(diào)人趨利避害的特點,認為君主通過利害杠桿,即可導民于治。另外,這些篇章著還眼于防止奸臣專權(quán),強調(diào)君主控制臣民靠的是權(quán)勢,依據(jù)的是法度,而不是靠道德教化,因此,應(yīng)將之歸入三晉法家一派。

      最后,筆者以為,在《管子》研究過程中,如果一味地從某一角度抽離《管子》一書思想的一致性、系統(tǒng)性,無疑會多多少少掩蓋《管子》因駁雜而獨有的魅力,而著力于單篇或分類的《管子》研究或許更益于研究的深入,其結(jié)論或許更為可靠一些。

      [1]李源澄.管子中之法家言[J].理想歷史文化,1948,(1).

      [2]胡家聰.管子新探[M].北京: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2003.

      [3]羅根澤.管子探源[M].長沙岳麓書社,2010.

      [4]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Z]//“民國時期文獻總庫?民國圖書數(shù)據(jù)庫”.

      [5]呂思勉.呂思勉文集?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蒙文通.先秦諸子與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8]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池萬興.《管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楊玲.中和與絕對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1]陳引馳編.梁啟超學術(shù)論著集(傳記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017-05-19

      本文為2017 年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項目一般項目( 項目號為: 17SZYB01) 階段性成果。

      柴永昌( 1979—) ,男,漢族,陜西華縣人,中國史博士,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

      B226.1

      A

      1002-3828(2017)03-0011-05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7.03.02

      (責任編輯:谷玉梅)

      猜你喜歡
      法家管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滾球游戲
      搞不定的水管子
      崇文区| 麻栗坡县| 新晃| 大田县| 博野县| 金平| 饶河县| 新泰市| 沾化县| 沅江市| 徐州市| 湖北省| 无棣县| 临安市| 阿克陶县| 张掖市| 班戈县| 许昌市| 湖南省| 美姑县| 克山县| 双城市| 正宁县| 阿坝县| 巨鹿县| 梅州市| 宜兰市| 深水埗区| 晋宁县| 南丰县| 桓台县| 拜泉县| 前郭尔| 金平| 微博| 嘉祥县| 乡城县| 苍南县| 山阳县| 陆良县|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