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人兩屈秦兵
春秋時期的鄭國,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是個較小的諸侯國,夾在晉楚兩霸之間,還有秦國的東進,是個多戰(zhàn)之地。自古以來,小國在大國縫隙間生存不容易,這也逼出了鄭國人的智慧,鄭國人兩度不戰(zhàn)而屈秦兵之事,就很值得后人思量。
公元前630年9月,晉文公、秦穆公率兵圍困了鄭國國都,原因是鄭國曾助楚擊晉,且晉文公重耳在流亡鄭國時,鄭國人沒有按公子的禮遇接待他。晉國的目的是想納跟隨晉文公的鄭國公子子蘭為太子。
鄭國的軍事力量不能與晉國或秦國相抗衡,秦晉共同包圍鄭國,鄭國是根本無法以實力抵御的。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鄭文公說:“怎么辦呢?”良久,佚之狐說:“有一人,國君如能用他,派去見秦君,必能退兵?!编嵨墓珕柺钦l,回答說:“燭之武?!睜T之武也是鄭國的大夫,為人正直而有智慧。鄭文公召燭之武到宮中,請他去見秦穆公。燭之武說:“臣在壯年時就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中用了?!彼麤]答應鄭文公的指派。鄭文公向燭之武道歉說:“我不能早用您,這是我的過錯,請您原諒?,F(xiàn)在國家危急了求您,如果鄭國滅亡了,對您和您的家人也不利??!”話說到這個份上,燭之武就答應了。晚上,燭之武趁著夜色,抓著繩索悄悄地溜下城墻,閃入秦營。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圍鄭,鄭國已經(jīng)認可滅亡了。不過,如果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利,那也就罷了。現(xiàn)在鄭國與秦國隔著晉國,滅亡鄭國,秦國無法得到鄭國的一寸土地,只能是有利于晉國。貴君何必滅亡鄭國以陪送鄰國呢?鄰之厚,君之薄也。亡鄭只會有損于秦國。您如果舍棄滅亡鄭國,鄭國會對秦國感恩戴德,留鄭國為東道主,秦國經(jīng)鄭國與關(guān)東諸侯國交往,鄭國可以提供物資、食宿等各種幫助,才真正有利于秦國?!鼻啬鹿c頭稱是。燭之武接著說:“您曾經(jīng)幫助晉公子夷吾回國為君,他在秦國時許愿把晉國黃河以西的焦邑、瑕邑送給秦國作為回報。夷吾被立為晉君以后,立即就拒絕了秦國,這您是知道的?!鼻啬鹿揪蛯x惠君的食言很生氣,現(xiàn)在燭之武又提起這事,他心中自然不快。燭之武接著說:“晉國的貪欲是無法得到滿足的,既要向東擴張侵略鄭國,又要損害秦國向西擴張,晉國不損害秦國的利益,它到哪里擴充領(lǐng)土呢?您滅亡鄭國是損害秦國以利晉國。要不要繼續(xù)圍困鄭國,您就看著辦吧!”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很有道理,遂與鄭人結(jié)盟,留下杞子、逄孫、楊孫幫助守衛(wèi)鄭國,自己帶大兵撤退而去。
晉將知道秦國與鄭國結(jié)盟撤兵后,都十分生氣,子犯向晉文公要求攻擊秦兵。晉文公說:“不可。如果不是穆公的幫助,我不會成為晉君。因別人之力成功,而攻擊幫助過自己的人,不仁;與自己的盟友為敵,不智;秦、晉相約圍鄭而來,如果兩國相互攻擊而去,那叫‘以亂易整’,不武?!睍x文公說服了眾將,亦撤兵而去。
一年之后,幫助守衛(wèi)鄭國的秦將杞子發(fā)情報給秦穆公說:“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啬鹿鹆素澬?,他就此咨詢老臣蹇叔。蹇叔堅決反對襲鄭,他說:“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之所為,鄭必知之?!鼻啬鹿宦牐瑳Q定派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率兵東進襲鄭。
自今陜西省鳳翔縣到河南的新鄭縣,一千多里,秦軍冬天出發(fā),第二年春天二月到達今滑縣。秦軍的行動,早已被鄭國人偵知。但聰明的鄭國人裝作不知,利用商人以慰勞秦軍的名義去挑破秦軍的偷襲陰謀?!班嵣倘讼腋邔⑹杏谥埽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沂瑰岣嬗卩??!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個鄭國商人遇見秦兵,先獻上四張熟牛皮,接著又送上十二頭牛。很禮貌,也很大方。但他第一句話,就開門見山地說出了鄭君已經(jīng)知道了秦軍要到鄭國這件事,并說已經(jīng)做好了迎接秦軍的準備。這就把秦國人欲里應外合偷襲鄭國的陰謀徹底戳穿了。接著,商人又派人把慰問秦軍的情況報告鄭君?!板帷笔求A站的傳車。這個商人竟能“使遽告于鄭”,從弦高的行為、言語來看,他絕不是個一般商人,他是一個接受了鄭國國君“伐謀”任務的高級商人?!蹲髠鳌返挠涊d表明,鄭國利用商人執(zhí)行“伐謀”任務,揭破秦軍的偷襲陰謀,以阻止戰(zhàn)爭的發(fā)生,是毫無疑問的。
鄭穆公接到弦高的情報后,派人到秦將的住處去查看,他們已經(jīng)“厲兵、秣馬”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鄭國使者毫不客氣地揭破了杞子等人的陰謀,讓他們離開。杞子逃往齊國,逄孫、楊孫逃往宋國。孟明視知道接應他的秦國將領(lǐng)已經(jīng)被趕走,想襲擊鄭國已絕不可能。他說:“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可,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本偷販绲艋瑖吮?。
三年之內(nèi),小小的鄭國兩度在面臨滅亡之際,通過伐謀伐交而轉(zhuǎn)危為安,這是真正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歷史告訴我們,當面臨戰(zhàn)爭風險時,事實上是有許多辦法可以選擇的,那種認為只有戰(zhàn)爭一條路可走的想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名崗 編寫)
People of the State of Zheng Beat Army of the Qin State Twice
更正:《孫子研究》2017年第四期“兵學藝苑”欄目書法“孫子兵法·勢篇”作者應為劉全和,特此更正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