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崇福寺考實與“王世則讀書高巖”辨誤

      2017-01-27 15:44:09劉漢忠
      廣西地方志 2017年4期
      關(guān)鍵詞:通志禪寺縣志

      劉漢忠

      (廣西柳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廣西 柳州 545005)

      崇福寺考實與“王世則讀書高巖”辨誤

      劉漢忠

      (廣西柳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廣西 柳州 545005)

      廣西鹿寨縣雒容鎮(zhèn)高巖在北宋熙寧年間已建有禪宗崇福寺,但未見載于宋至明《輿地紀(jì)勝》《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等地理總志,以及明清民國時期《廣西通志》《柳州府志》《雒容縣志》和新編《鹿寨縣志》。根據(jù)巖內(nèi)宋代石刻題識,可考證出崇福寺及其制度,并考證出舊志所載“王世則讀書高巖”之說為誤傳,讀書巖中者實為宋代柳州文化名家王之才等人。

      高巖石刻;崇福寺;開堂演法疏;王世則;王之才

      一、高巖石刻

      高巖位于距鹿寨縣雒容鎮(zhèn)政府駐地西南3.5千米處,屬石灰?guī)r溶洞,山形橫亙。高巖洞口在距地面約20米高處,東南向。巖體自下而上分為三層,分別為觀音巖、龍盤巖、白象巖,通稱高巖。觀音巖以供奉有觀音菩薩而得名(現(xiàn)為“高巖禪寺”大殿),通往山體另一端。最高處20余米,寬約15米,長40余米。巖外斜磴可上龍盤巖,以形似游龍得名。宋代稱為“廚巖”。熙寧年間經(jīng)人工疏鑿,痕跡仍在。右通白象巖,以石壁浮形如象得名,《寰宇通志》記載“有石如象形”。白象巖在北宋熙寧年間被稱為“上巖”(詳《重修高巖廚門記》),之后出現(xiàn)“白象巖”之稱。

      筆者自20世紀(jì)90年代初至今五至其地,游觀之余,間記壁間題刻。崖壁分布自北宋至晚清題刻共20處,另有當(dāng)代2處不計。觀音巖石刻14件。進入觀音巖數(shù)米處,左側(cè)為崇禎四年(1631)仲春知縣郭元佐“天然大廈”四字碑石。右側(cè)有“天啟甲子孟夏吉日囗村黃仁達(dá)、仁福等囗石門,舍白銀乙兩玖”題刻,為天啟四年(1624)捐銀興建“石門”的題記。觀音巖腹壁題刻有:萬歷四十六年(1618)端陽洛容知縣蔡某與友人游觀題詩①乾隆《柳州府志》卷20《秩官》載,蔡騰蛟是福建海澄舉人,萬歷年間任雒容知縣。乾隆《雒容縣志》記為建寧人,未知是否此人。。陳珣題詩款“康熙歲在己丑九日賜進士第文林郎知雒容縣事貴州施秉縣事陳珣題?!标惈?,字特庵,貴州施秉人,康熙三十二年(1694)進士,旁為“洛江門生崔賜僣和”詩。又有康熙五十七年仲春“內(nèi)閣中書侍授雒容吏”陳以縉詩:“大兄特庵宰雒邑,以次擢少常,縉復(fù)奉命來茲,偶游瞻石壁,敬步原韻”。又“游高巖七律二首”,光緒二十五年(1899)花朝日武生沈兆祿題。葉田主與眾丁編錢定約立規(guī),題款“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十二月十九日立碑”。巖腹盡處,右為天啟三年(1623)龔重光題詩。其右為捐銀米“功德主”題名,記巖內(nèi)寺廟供養(yǎng)“三寶”“三清”“玉帝”“文殊”“普賢”“觀音”等,供養(yǎng)人身份有“弟子”“會首”十?dāng)?shù)人不等。此淺刻小字,漫漶難辨,未見年款,與龔重光題詩鑿刻邊框一致,刻制年代同時或相近。左壁題刻:“王相公墨跡”為紹興初年王安中詩,“修山韋道寶上石”①黨丁文編撰《廣西歷代名人名勝錄》(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頁)不辨“開堂演法疏請”與“王相公墨跡”的關(guān)系,將上石時間誤系為淳熙四年。。又淳熙四年(1177年)“開堂演法疏請”,題名者王光祖等,上石者韋道寶。乾隆《雒容縣志》卷4《山川》記載“石壁刻有請柘公長老疏②“請柘”,《鹿寨縣域舊志》校改為“清祐”。,不確。鄭獻(xiàn)甫詩,款題“辛巳(1821)孟冬象江鄭小谷”,右為馬平李永維詩。宣統(tǒng)三年山左劉文楷“萬古長春”題刻。

      龍盤巖壁右側(cè)高處石刻1件: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野叟張森”《重修高巖廚門記》。

      白象巖題刻5件:巖口自內(nèi)而外斜立,最高處篆書“高巖”二大字,小字款“熙寧四年二月初一日”、“洛容邑簿李京書”?!跺居钔ㄖ尽贰吧嫌袃勺秩缱豢勺R”、嘉靖《廣西通志》“上有兩字不可識”即指此。其下近巖內(nèi)斜面刻“白象巖”三大字,上首刻“嘉定丙子(1216)六月既望轉(zhuǎn)運判官方信孺書”,下題“修武郎權(quán)發(fā)遣柳州軍州事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鄭肅立”,“守巖道者善合、道寶上石”。巖內(nèi)右壁《縣西山高巖有三洞乃成詩留題于壁》詩,作者張森,可知刻于熙寧年間。詩以反書上石,為特例。又《乙巳春歲首春一日訪高巖山》詩,刻石行文自左往右,此式見于宋代石刻。左側(cè)石壁有捐修題識:“弟子歐陽戭修砌巖門石梯,意為永立后嗣。丙戌五月一日?!蹦甏丛?。查閱自宋至今總志、通志、府志、縣志等,記載高巖題刻三五件不等,府志、縣志“藝文類”偶錄詩文兩三篇不等。

      二、崇福寺之由來

      《重修高巖廚門記》涉及北宋時期高巖崇福寺史實,至關(guān)重要,然自北宋起,存世之總志、明清《廣西通志》、乾隆《雒容縣志》、民國《雒容縣志》、新編《鹿寨縣志》等均未記載。題下有小字“桂林秦思慶刻立”。文云:

      崇福寺西有山曰高巖,居僧相繼焚修,廢興不一。其巖有三,中曰廚巖,東有石巷,通出上巖佛像堂,路隘且暗,晝行秉燭。西有石門,瞰近下巖,洞口險峭,人莫能登。寺僧文玨以己資命匠疏鑿,易隘為廣,光瑩四徹,奧室一新,石甃廚門,列成階級。三巖貫通,上下無阻。跡其經(jīng)始,由玨然也。住巖僧善能亦命工緣山麓而上,層甃鱗級,通于洞口。厥功既就,宜可書。時鉅宋熙寧四年辛亥三月十五日,野叟張森述謹(jǐn)記。

      小師童 行師智 太原王詳書。

      乾隆《柳州府志》卷31《藝文》收錄其文,題款有省略之處。

      《縣西山高巖有三洞乃成詩留題于壁》(下題“野叟張森書”):

      穿云登賞幾忘還,何處神仙景可攀。

      好是高巖三洞府,一時攢在縣西山。

      《乙巳春歲首春一日,洛容令尹董瀚仲容因職事寓崇福,歐陽緒椿謨槐、潘溱詔中、周士謙、王椿年、畿九成相拉訪高巖山。王德璘攜茶一啜,濡筆以識歲月云耳》(題刻前小字“修山智道識”):

      首春熙萬國,職事寓崇福。

      士輩來相顧,邀我訪巖谷。

      高巖頗奇特,上有仙墨跡。

      昔仙隱其間,于中有所得。

      按:此詩另見于乾隆《雒容縣志》卷17《藝文》??肌耙宜取睘橹纹蕉辏?065),“崇?!敝Q見于熙寧四年(1071)《重修高巖廚門記》,“智道”即前文之“行師智”,“令尹”為宋代縣令習(xí)稱。嘉慶《廣西通志》“職官表”未記載董瀚。

      據(jù)“崇福寺西有山曰高巖”一語,可知北宋時高巖東南處有禪寺名“崇?!保?dāng)為倚巖麓而立。《重修高巖廚門記》載廚巖“通出上巖佛像堂”(上巖即白象巖),巖中另立佛堂,應(yīng)與崇福寺合一。此南方禪寺選址的通常做法,與柳州天寧寺、壽圣寺情形相同?!熬由嗬^焚修,廢興不一”,則立寺年代為時久遠(yuǎn),參考佛教傳入廣西的時間以及柳州區(qū)域佛寺建立的史跡,崇福寺初立于唐末五代,至遲為宋代初年。熙寧年間,崇福寺已成為官員民眾禮佛之地,高巖遂成游觀勝地,情形可見于題刻。僧人于是緣山麓層甃鱗級,又疏鑿巖間通道,以便登覽。此與建炎改元初柳州《天寧寺重修游山路記》所述情形亦相同,為當(dāng)時游觀風(fēng)氣使然?!兑宜却簹q首春一日訪高巖山》載“因職事寓崇福”,寺院可接待游客小住,亦與柳州天寧寺情形相似。

      南宋時期,高巖禪寺仍然存在,并有開堂演法之舉。淳熙四年(1177)“開堂疏請”石刻略有磨蝕。題刻“昭州”二大字,轉(zhuǎn)行小字“新住持西山福圣禪寺祐公長老為國開堂演法祝延圣壽者”,后為大字疏文:

      古伏以直風(fēng)久寂,邪解競馳,祖令高提,當(dāng)仁不讓,便好逢場作戲,不須韞寶深藏。伏惟祐公長老具眼禪宗,間生法器,手中殺活,得古人陷虎之機,舌底縱橫,有丈夫沖天之氣。杖錫鼎至,鐘鼓更新。愿開不二門,舉似第一義,請升猊座,大振潮音,先炷金爐一瓣香,仰祝楓宸萬年壽。謹(jǐn)疏。

      淳熙四年十二月

      迪功郎權(quán)昭州軍事推官林亦卿押

      迪功郎權(quán)簽書昭州軍事判官廳公事劉瑞押

      通直郎權(quán)簽遣昭州事王光祖押

      高巖祐公 小師道寶上石

      最后一行題款“高巖祐公”后空兩字位,“小師”后有兩三字原空。道寶即韋道寶。“小師”指受戒未滿十夏之僧侶,或僧人謙稱,或指年輕出家人,此處指韋道寶。

      延請住持開堂演法在唐末五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宋代以降相沿不替?!蹲嫱ナ略贰肪?《開堂》記載:“今宗門命長老住持演法之初,亦以謂之開堂者,謂演佛祖正法眼藏,上祝天箅。又以為四海生靈之福,是亦謂之開堂也。”《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指新任命之住持于入院之時,開法堂宣說大法之儀式?!遍_堂儀式主要包括住持接疏、拈疏,由維那宣疏,住持升座后拈香就座,并說開堂功德等內(nèi)容,然后下座送官員等程式。程式偏重于開堂祝壽、祝圣、祝國功能,則稱“開堂祝壽”“開堂祝圣”“為國開堂”;重視講經(jīng)說法,則稱“開堂說法”“開堂演法”“開堂傳法”“開堂示眾”;強調(diào)拈香,則稱“開堂拈香”;強調(diào)法嗣傳承,則稱“開堂嗣法”“開堂續(xù)燈”。高巖開堂疏請稱“為國開堂演法、祝延圣壽”,則為祝壽兼演說經(jīng)義。

      至于“昭州新住持西山福圣禪寺祐公長老為國開堂演法祝延圣壽者”一語,不能僅就字面理解?!拔魃健蔽挥诤蔚?,是否張森詩《縣西山高巖有三洞乃成詩留題于壁》之“西山”?“福圣禪寺”是否“崇福寺”改名?①禪寺改名在宋代為普遍情形,如唐代柳州靈泉寺在宋崇寧年間改稱“天寧萬壽禪寺”,復(fù)于紹興七年改稱“報恩光孝禪寺”。主持禪寺開堂演法者向來為當(dāng)?shù)毓賳T②如嘉定七年柳州報恩寺舉行開堂儀式,鐫刻《報恩光孝禪寺開堂疏》,題名者即柳州知州、司戶參軍、推官、判官等。,而洛容為柳州屬縣,何以請昭州州官王光祖等人主持?必待決此疑惑。

      王光祖,字仲顯,睢陽人。嘉慶《廣西通志》卷20《職官表八》記載其“淳熙中知昭州。”此前王光祖曾任柳州知州,嘉慶《廣西通志》、乾隆《柳州府志》均失記。淳熙元年范成大等四人在桂林龍隱洞的題刻殘文,有“王仲顯”之名,七星巖“范至能率祝元將、王仲顯、游子明、林行甫、周直夫、諸葛時酌別碧虛,時淳熙乙未廿八日”,即淳熙二年(1175)正月范成大將赴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任時所題。此時王光祖正任柳州知州,書證見于范成大《深溪鋪中二絕,追路寄呈元將、仲顯二使君》詩:“賀州歸去柳州還,分路千山與萬山。把酒故人都別盡,今朝真?zhèn)€出陽關(guān)?!贝艘匀喂俚胤Q其人,“賀州”即賀州知州祝元將,“柳州”為柳州知州王光祖。今鹿寨會仙巖“睢陽王仲顯”題刻為淳熙元年(1174)孟秋刻石,柳州馬鞍山仙弈巖“王仲顯偕家屬紀(jì)游”為淳熙二年九月九日題刻,即王仲顯在柳州任上所題。

      至于“西山福圣禪寺”在昭州(今平樂縣),今存最早且惟一書證見于南宋《輿地紀(jì)勝》卷107《昭州》“景物上”之“西山”條?!熬拔锵隆敝疤炖L亭”條記載:“《夷堅志》云廣西昭州最為瘴毒之地,而山水頗清婉,郡圃有亭名天繪。建炎中郡守李丕以與金國年號同欲更之,乞名于寓公徐師川,久而未得。有范某者為易曰清輝,已揭榜,徐謁李,同坐亭上,少焉策杖于四隅,視積壤中有片石,班班如文字然。命取滌之,乃邱濬所作記,其略云:予擇勝得此亭名曰天繪,取其景物自然也。后某年月日當(dāng)有俗子易名清輝者,可為一笑,考命之日不差。今亭在西山福圣寺。”又見于本卷《十詠詩》“斜日山西寺,晚見天繪亭”之句。由此證明“祐公長老”為西山福圣禪寺的住持,接受邀請至崇福寺開堂演法,此行為柳州知州王光祖與高巖佛寺之因緣而促成。

      《大明一統(tǒng)志》所記平樂“天繪亭”故事同于《輿地紀(jì)勝》,但刪除“今亭在西山福圣寺”一語,所記寺觀沒有福圣寺,可見明代已無存。明崇禎年間曹學(xué)佺《廣西名勝志》卷3《平樂府》記載“天繪亭”時,在引用宋代舊志“今亭在西山福圣寺”文后加上了“考亦不存”之語。亭已不存,寺更無論。宋代“西山福圣寺”因《輿地紀(jì)勝》一語存史,與高巖“開堂疏請”相印證,又以此考出住持“祐公”,由此可知史實考證需參合多重證據(jù)之重要。

      三、崇福寺住持制度探析

      宋代佛教事業(yè)與住持制度密切相關(guān)。禪林不斷分化,形成甲乙住持院、十方住持院和敕差住持院三種,后取消敕差住持院。甲乙住持院實行師徒相承世襲制,從屬一定宗派,很少更改;十方住持院則由各方公請著名僧人住持。十方住持的寺院經(jīng)濟有著自身特點。非十方住持的寺院,其財產(chǎn)全部或絕大部分由僧眾自行籌集,十方住持院的收入則較多依靠官府籌集。南宋《慶元條法事類》記載,原為甲乙住持的寺院因“毀壞寺觀不能興葺者”,可按十方住持之制由官府另定主首,從而獲得官府資助。廣右(即廣西)禪寺改十方住持制的時間不一致,但多在北宋時期,如柳州靈泉寺(即天寧寺),王安中《新殿記》有“元祐三年(1088),始以柳州靈泉寺為十方”的記載。熙寧年間,崇福寺僧人修治疏鑿費用仍由寺僧“以己資”,是否已實行十方住持制度,不能確定。但官方與佛寺之間的往來,或者從官府得到相關(guān)扶持,從官員“因職事寓崇?!币皇驴芍?。《重修高巖廚門記》有“寺僧文玨”“住巖僧”“小師童行師智”,此即修行僧,但未見(或題刻殘缺)住持僧即寺院主管僧的題名。至于淳熙四年迎請昭州福圣禪寺祐公長老為高巖住持開堂演法時,佛事活動已呈現(xiàn)出官方色彩,即佛門重大儀式活動需由官方認(rèn)可,顯然已實行十方住持制,反映出崇福禪寺的社會地位。崇福寺自熙寧年間至嘉定年間,一直得到僧人維護,先后有“修山智道”“修山韋道寶”“守巖道者善合、道寶”。

      佛教事業(yè)的興盛與士大夫的大力提倡很有關(guān)系。隨著儒釋融合,士大夫禪悅之風(fēng)甚熾。柳州為朝廷安置貶官之地,南宋紹興初王安中寓柳時居住于天寧寺,行游至高巖題詩刻石,嘉定間轉(zhuǎn)運判官方信孺游觀之地多與佛事相關(guān)。兩宋之交中原板蕩,百姓流離,大量人口南遷移居廣西各地。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云:“人當(dāng)?shù)靡庵畷r,不覺宗教之可貴也,惟當(dāng)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之際,則每思超現(xiàn)境而適樂土,樂土不易得,宗教家乃予心靈上之安慰,此即樂土也。故凡百事業(yè),喪亂則蕭條,而宗教則喪亂皈依者愈眾,宗教者人生患之伴侶也。六朝五代,號稱極亂,然譯經(jīng)莫盛于六朝,五宋即昌于五季,足見世亂與宗教不盡相妨,有時且可擴張其勢力?!雹訇愒?明季滇黔佛教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柳州佛教在南宋時達(dá)于極盛,正與彼時官民流離而希冀皈依宗教之文化心理有直接關(guān)系。另一方面,禪宗以禪定作為宗教修持重要途徑之一,僧釋往往選擇山林勝地以清靜潛修。覺浪禪師語錄云:“世語天下名山僧占多。非僧占也,世人自有所系,不能到耳。即今五岳群巒,窮海絕島,不是龍蛇之所蟄,即鬼怪之所棲;不為逃亡之所依,即奸盜之所伏。自非離塵拔俗,不求聲色貨利之人,忘形死心,弗戀恩愛名位之士,安能孤蹤只影,入無煙火之鄉(xiāng),涉險躋危,造不耕織之地乎!”①覺浪全錄卷24[M].僧釋拓殖本領(lǐng)極強,刻苦耐勞,敢于冒險犯難,往往一瓢一笠即可行腳天下。凡人以為荒野之地,僧釋視為修持樂地,因此往往有開辟草萊之功。唐宋時期廣西文化之傳播,政治勢力未到之地,宗教勢力恒先達(dá)之。隨著佛寺建立,雖遠(yuǎn)處山野之區(qū),士夫民眾慕名而來,于寧靜之域,求證問果,禪寺也因此成為一地文化景觀。高巖崇福寺之興,自不能出此因素之外。

      需要指出的是,熙寧以后的舊志如《輿地廣記》《輿地紀(jì)勝》《輿地勝鑒》等均未記載崇福寺,自后失載無聞。明初《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未記,明嘉靖、萬歷、清康熙、雍正、嘉慶《廣西通志》,乾隆《柳州府志》未記,乾隆《雒容縣志》、民國《雒容縣志》未記,新編《鹿寨縣志》附錄的“寺廟”亦未記。失記原因何在?宋代廣西經(jīng)制州一級多纂修志書,然柳州舊志久佚,僅存片斷于《輿地紀(jì)勝》。此書“景物”(包括山川、寺觀)中未涉及“高巖”或“白象巖”,亦未記洛容縣佛寺。宋時廣西佛教已較為普及,各州縣多有佛寺興建,柳州所屬馬平縣、柳城縣多至數(shù)寺,可證之于《輿地紀(jì)勝》。當(dāng)時若有文獻(xiàn)記載,理應(yīng)采錄。元祚短且未見修志。明前期地方奉朝命編纂志書,或奉命呈送前代舊志,“高巖”“白象巖”入錄《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而此時高巖崇福寺或久已缺載于文獻(xiàn),仍未有記。

      四、明清高巖佛事

      由宋入元、明的數(shù)百年間,有關(guān)高巖佛事的文獻(xiàn)記載未詳。然從佛教傳承關(guān)系而言,似未斷絕。惟此時巖外寺院無存,寺名無考,佛寺移入觀音巖,以巖為殿。萬歷四十六年洛容知縣蔡某與友人游觀題詩、天啟三年龔重光題詩、崇禎四年知縣郭元佐“天然大廈”碑石,以及清代自康熙至清末的詩文題識,都略及佛事。天啟四年捐建的“石門”、年代不詳?shù)木桡y米“功德”題名,更是高巖有寺廟的直接證據(jù)。見于舊志的記載亦不少,乾隆《雒容縣志》卷4《山川》記載下巖(即觀音巖)“內(nèi)供大士”。民國《雒容縣志》卷4《山川》記載:“(白象)巖左有觀音巖,向祀觀音諸神偶像。民國二十一年(1932),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警衛(wèi)團駐雒,因人民迷信,摧殘偶像。”如今仍以巖為殿,稱“高巖禪寺”。因時代變遷、文獻(xiàn)無考,明清時期高巖的佛寺與宋熙寧、淳熙年間的佛寺是否有繼承關(guān)系,無法確定。需要說明的是,乾隆《柳州府志》所載雒容縣東北85里西眉山的崇福禪寺是清代雒容縣的另一寺院,與宋代高巖崇福禪寺無關(guān)。

      五、王世則事跡與高巖無涉

      關(guān)于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狀元永福人王世則讀書于高巖的說法,就筆者所見,最早為康熙《廣西通志》卷6《山川·雒容縣·白象巖》所載:“在城西南七里許,巖有石白如象形,王世則常讀書于此?!奔螒c《廣西通志》卷98《山川·雒容縣·白象巖》引用李紱修雍正《廣西通志》的記載:“宋狀元王世則嘗讀書于此?!鼻 饿萌菘h志》卷4《白象巖》記載“上巖相傳宋狀元王世則讀書處”,又有“石壁刻有王相公詩”之語。乾隆《柳州府志》卷4《山川》明確指出“石壁刻世則詩”。乾隆《雒容縣志》尚以“相傳”存疑,新編《鹿寨縣志》則將“高巖”坐實為“宋代文人王世則(永福人)曾在此幽靜之地,攻書深造,后中狀元”②。此說不僅見于舊志,且盛傳于民間。乾隆《雒容縣志》卷16《藝文》記載清人《春日游白象巖敘》:“附城之白象巖,則以王狀元世則讀書而傳也?!编嵭」阮}壁詩亦有“摩巖分寫狀元詩”之句,此類題詠連篇累牘見于乾隆《雒容縣志》、民國《雒容縣志》、新編《鹿寨縣志》所錄。當(dāng)今新修志書相關(guān)部類、相關(guān)出版物概莫能外,均持此說。然而源于清代舊志之記載,雖鑿鑿其辭,實為誤傳。

      一、在康熙《廣西通志》記載王世則讀書于高巖之前,前代舊志如《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嘉靖《廣西通志》、萬歷《廣西通志》在采錄“高巖”時均無此記載,清康熙年間汪森《粵西文載》卷14《山川·雒容縣》仍未載,因此可以確定,王世則讀書于高巖無前代史傳依據(jù)。要之,明清之際文獻(xiàn)毀損嚴(yán)重,清初采錄所謂王世則讀書高巖事跡入志,輾轉(zhuǎn)因襲,遂有積非成是之勢。此遠(yuǎn)隔宋代數(shù)百年出現(xiàn)之傳說,不可據(jù)信。

      二、王世則世居之地在永福鳳巢山(原名華蓋山),與宋代洛容縣高巖無涉。宋代《輿地紀(jì)勝》卷103《靜江府》、明清《廣西通志》、清代《桂林府志》、清代《永福縣志》有關(guān)王世則的傳記均無讀書于高巖的記載。萬歷《廣西通志》卷27《王世則傳》記載:“世則所居前臨長江,后枕華蓋山,松林秀茂?!本?《山川》“永??h”條記載:“鳳巢山,舊名華蓋山。建隆間鳳來巢,聞于朝。鑿其巢石,得美玉,乃改今名。嶺有池曰玉液池。”(明)曹學(xué)佺《廣西名勝志》卷2《鳳巢山》載“其下即王世則故居”??滴酢稄V西通志》卷5《山川·鳳巢山》有“鑿巢下得美玉以進,后王世則大魁天下”之語。又見于明正德間包?!锻鯛钤籼糜洝罚骸八螤钤跏绖t,桂之永福人也,世居華蓋山下。隋大業(yè)間,有鳳巢于山頂,百鳥群集。宋建隆初,鳳復(fù)來巢,因改華蓋山為鳳巢山,而公應(yīng)瑞生焉?!敝两裢跏绖t故居尚能指認(rèn),新編《永??h志》第十九編載:“永??h學(xué)宮,唐朝初年建于縣城東關(guān)外的儀鳳鋪。宋淳熙六年(1176)遷到鳳山南麓王世則故宅(今交通局辦公處)?!蓖跏绖t斷無舍世居之地而“常讀書”于高巖之理,殆可論定。

      近期筆者赴永福考察王世則史跡。鳳巢山今稱鳳山,環(huán)山麓盡為民居建筑,舊志所云勝跡,不免改觀。至山頂處有澄心寺,與寺僧接談,傳說山間有“狀元巖”。新編《永??h志》載:“山腰東南有狀元坪,正南有狀元石,石上刻‘碧梧翠竹’四字。西南有狀元巖,巖壁刻‘王李二狀元讀書處’。這些地方相傳為宋代王世則和李珙文武兩狀元讀書的地方?!雹儆栏?h志編纂委員會編.永??h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485.古代士人讀書講學(xué)常于山間勝地,王世則世居鳳巢山下,讀書于山間巖廈處,本屬自然。然此文武狀元巖顯然出于后人附會,稱之“相傳”似可,舊志并無記載。

      三、王世則讀書高巖之說由“王相公墨跡”推衍而來。此詩作者與王世則無涉,實為王安中紹興初年流寓柳州游觀高巖時的題刻②劉漢忠.宋代王安中書法傳播之跡考述[J].廣西地方志,2013(3).。詩刻橫180厘米,高55厘米,字徑2寸見方,真書,上首題刻“王相公墨跡”,詩后有“右高巖立春日”一行,署“初寮書”,后小字“修山韋道寶上石”?!俺蹂肌笔峭醢仓械淖郑跋喙睘樵紫嘧鸱Q。詩前“王相公墨跡”一行字為刻石者書題。王安中的嶺南詩文集宋刻本久佚,此詩最早引錄見于宋人周煇《清波雜志》卷6,題為《象州上元》:“王初寮履道《象州上元》詩:二年白玉堂,揮翰供帖子。風(fēng)生起草臺,墨點澄心紙。三年文昌省,拜賜近尺咫。紅蓼盼御盤,金幡裊宮蕊。晚為日南客,環(huán)堵隱烏幾。朝來聞?chuàng)艄模僚3龀鞘孝邸俺鞘小保套鳌疤撌小?。。幽懷不自閑,欲逐春事起。安得五畝園,種蔬引江水。”該詩又見于乾隆《柳州府志》卷37所引佚名《高巖立春日》,民國《雒容縣志·藝文》作“宋王殿撰正言高巖題壁”,誤系作者。

      四、乾隆《雒容縣志》卷15《流寓》云:“王世則,永福人,宋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及第。罷官后讀書于白象之上巖。巖深邃而黯黑,一小巷廣二尺許,神像儼存,即當(dāng)日讀書處也。下巖石壁有立春詩及清祐公長老疏。邑人至今艷稱之。”并特加按語云:“《省志·列傳》王世則,永福人,太平興國八年狀元及第。淳化初,以右正言使交州。還朝,條事跡及山川形勢上之,進直史館。以請立許王為儲貳,太宗怒,謫蒙州。至道二年,徙知永州。其詩題云‘乙巳歲首春一日’則真宗之咸平八年矣。奉旨召還,怡情山水,事未可知。然詩之首四語,即題中所云洛容令尹董瀚仲容因職事寓崇福,歐陽某某等相拉訪高巖山之意也。今崇福不知所在,二詩亦似因游而作。其為讀書于高巖,難以臆斷??傊t所歷,千古爭傳,姑紀(jì)之,以俟后人之考正也。”“深邃而黯黑,一小巷廣二尺許”,是否能容狀元讀書姑且不論,時間具體為“罷官后”,實為牽合所引詩“乙巳歲首春一日”而得:即將“乙巳”定為“真宗之咸平八年”,而咸平年號只有六年,應(yīng)為景德二年(1005),與太平興國八年(983)則相合。然“乙巳歲首春一日”詩與王世則無關(guān)。根據(jù)“怡情山水,事未可知”“其為讀書于高巖,難以臆斷”“名賢所歷,千古爭傳,姑紀(jì)之,以俟后人之考正”諸按語,實可見按語者于此事棄之不舍,姑記之以存疑。

      六、讀書高巖者為宋代名士王之才

      讀書高巖者另有其人,即宋代洛容縣進士王之才。王之才的史實最早見于南宋《方輿勝覽》卷38《柳州》所載:“《進士題名》記:柳有巷談,兩過南宮,雁行侍從,為張亞卿、王之才登科設(shè)也?!鼻 饿萌菘h志》“科舉”中失錄王之才,“張亞卿傳”中有“與同郡王之才齊名”之語;民國《雒容縣志》“科舉”中未記,“列傳”載有王之才。王之才讀書于高巖最早見于景泰《寰宇通志》卷107《柳州府·山川》“洛容白象巖”條所載:“昔王之才、王諤兄弟子孫讀書于此。”天順《大明一統(tǒng)志》卷83《柳州府》“洛容白象巖”載:“昔張鑒、王之才、王諤嘗讀書于此。”嘉靖《廣西通志》卷12《山川志》所載同于《大明一統(tǒng)志》。王之才、王諤傳記見于乾隆《柳州府志》卷25《鄉(xiāng)賢》。王之才,慶歷二年(1042)進士,官至工部侍郎。王諤,嘉定元年(1208)進士,紹定間任兵部侍郎。王梓材、馮云豪《宋元學(xué)案補遺》記載王之才于仁宗時出任韶州知州,敏而有材,修葺州學(xué),常與學(xué)生討論并講解,獎掖秀異之士??h人讀書于風(fēng)景勝地高巖,順理成章,記載雖出于明初通志,而其源則來自宋元舊志,事實無可置疑。

      《寰宇通志》卷107《柳州府》“科甲”條收錄有宋代洛容縣籍進士王之才、王諤、張亞卿、潘通、歐陽吾、陸漢卿、賈昌時、歐陽方、王觀國、秦名虛、李信、熊祐、甘陶、雷升卿、秦彌高、陸琚、張友諒、楊世謙18人,以一縣而言,人才之盛為廣西之冠。宋代士人讀書講學(xué),頗受禪宗僧釋擇選山林勝地之影響。兩宋二百余年間,王之才、王諤兄弟及子孫輩讀書講學(xué),與崇福寺修習(xí)僧釋共處一地,成為宋代廣西文化風(fēng)尚之佳證。

      廣西地方志考察組赴美國國會圖書館考察交流

      2017年6月20日,應(yīng)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邀請,自治區(qū)地方志辦公室副巡視員王艷珍一行3人赴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家檔案館等考察交流廣西地方志、年鑒、古籍文獻(xiàn)和檔案存藏等情況。考察組先后深入美國國會圖書館主題展廳、藏書廳、亞洲文獻(xiàn)部,搜尋、查閱館藏的廣西歷代方志、年鑒和古籍文獻(xiàn),學(xué)習(xí)借鑒圖書館在保護和利用地方文獻(xiàn)方面的經(jīng)驗。在座談會上,雙方就廣西文獻(xiàn)資源網(wǎng)絡(luò)數(shù)字化共享問題進行探討。考察組還給圖書館贈送明《(萬歷)廣西通志》整理影印本和《廣西古建筑志》《廣西之最》《廣西簡志》等。自治區(qū)地方志辦公室機關(guān)黨委專職副書記韋曉、古籍整理處處長韋韓韞參加考察。

      (自治區(qū)地方志辦公室 韋韓韞)

      K291/297

      B

      1003-434X(2017)04-0057-07

      猜你喜歡
      通志禪寺縣志
      縣志里的鄉(xiāng)賢
      飛天(2020年8期)2020-08-14 10:07:31
      雨中游禪寺
      公民與法治(2020年2期)2020-05-30 12:28:56
      德云禪寺(楷書112cm×36cm)
      云南檔案(2019年7期)2019-08-06 03:40:50
      東魏凝禪寺三級浮圖碑
      東魏凝禪寺三級浮圖碑
      《回疆通志》史學(xué)價值論析
      縣志
      方圓(2015年15期)2015-09-10 07:22:44
      2013年山西省市縣志編纂工作成績喜人
      云南編年史之力作——評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記》
      《新疆圖志》通志局本與東方學(xué)會本探析
      黎城县| 临朐县| 随州市| 石家庄市| 咸阳市| 敖汉旗| 镇原县| 岢岚县| 邵东县| 卢龙县| 武陟县| 囊谦县| 本溪市| 茌平县| 台南县| 浮山县| 灵寿县| 凌海市| 霍林郭勒市| 崇礼县| 蒙城县| 兰州市| 界首市| 田东县| 九龙县| 长海县| 青浦区| 浠水县| 十堰市| 永城市| 彭阳县| 宜君县| 绥化市| 清镇市| 衡东县| 永清县| 皋兰县| 东台市| 新余市| 宜春市|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