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立明
(雙遼市興隆鎮(zhèn)中學,吉林雙遼 136421)
初中歷史教學中巧用多媒體導入的藝術(shù)
☆ 肖立明
(雙遼市興隆鎮(zhèn)中學,吉林雙遼 136421)
隨著信息技術(shù)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多媒體逐步深入課堂,使課堂教學更具藝術(shù)魅力。著名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jīng)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shù)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而多媒體的運用正好提升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shù)時代要求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興趣盎然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適應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就歷史學科而言,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不斷地探索各階段教學環(huán)節(jié),把導入作為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為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精心設計導入語,用精彩別樣的導入語喚醒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多媒體;趣味性;銜接;感恩教育;創(chuàng)設情境
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一門科學,課堂的導入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shù)性于一體。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地聽課,有效引導學生集中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導入部分必然成為最自然、最精彩、最恰當?shù)慕虒W開端。所以精心設計歷史課“導入語”是中學歷史教學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用什么方法導入,因課而異,教師有不同的選擇。而更藝術(shù)、更精彩的導入,要適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下面筆者總結(jié)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巧用多媒體導入的幾種方法。
復習導入是歷史課傳統(tǒng)教學中最常用的導入法。它根據(jù)知識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找準新舊知識的結(jié)合點,溫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這種導入方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歷史課是時間連貫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通過復習舊課而引入新課,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促進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關(guān)系,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加全面。
如:在講授《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復習舊知識,多媒體大屏幕出示:請學生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歐洲文藝復興是一場什么性質(zhì)的文化運動?(2)新航路開辟的后果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大屏幕呈現(xiàn)):文藝復興運動不僅為歐洲近代資產(chǎn)階級文化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以后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動員和準備。而新航路的開辟,更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力量逐漸壯大。不久,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再如講授《土地改革》一課時,教師出示課件:同學們,第一課我們學習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成立后,我們國家將對政權(quán)進行鞏固,對內(nèi)和對外的鞏固,對外我們進行的是什么?(學生答:抗美援朝)與此同時,對內(nèi)的政權(quán)鞏固我們首先進行的是土地改革,自然引出要講的內(nèi)容。
歷史故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利用歷史故事中人物的善、惡、美、丑,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利用歷史小故事,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
學生都愛聽小故事,故事對學生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如果教師先給學生講個小故事,就能很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在講授《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一課時,教師出示小故事加圖片的課件:1900年,當時有八國聯(lián)軍(美、英、法、德、意、日、俄、奧)攻陷天津和北京后,非常驕橫傲慢,在一次歌舞宴會上,有一個所謂中國通搖頭晃腦,口噴酒氣,手指樂隊,面對滿臉諛笑的清廷官員說:我出一聯(lián),看看諸位誰對得出?我的上聯(lián)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當時清廷的眾多官員,瞠目結(jié)舌,面面相覷。正在全場悶聲窒氣、尷尬不堪之時,清廷要員中一個下屬,忍無可忍,氣憤萬分,直挺挺地站起來說:我對得出,我的下聯(lián)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边@一對答,使帝國主義分子們大出意外,啼笑皆非,十分狼狽,只好以他們“花天酒地”來圓場。用這樣有趣的小故事導入,很容易把學生帶到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知識內(nèi)容中。如:在講授《人類的形成》一課時,教師可用《圣經(jīng)》中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播放多媒體課件的講述加文字:上帝創(chuàng)世第八天時,男人出現(xiàn)在新的世界之中,他叫亞當。他住在鮮花盛開的園子里,溫順的動物領著活蹦亂跳的小動物同他戲耍,消除了他的寂寞。即便如此 ,他仍感到不快活,因為所有生物都有同伴 ,唯獨他亞當是孤單一人。于是上帝耶和華從亞當?shù)纳砩先∠乱桓吖?,造出了夏娃。亞當和夏娃手拉著手在園中漫游,探究他們的家園。他們的家就叫伊甸園。從此他們就生活在一起繁衍人類。生動的小故事使學生很想了解人類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歌曲最富感染力,學生都喜歡欣賞音樂。教師在課堂上以讓學生欣賞或唱歌的方式導入新課,能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講授《難忘九一八》這一課時,教師用多媒體大屏幕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悲愴的歌曲音樂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到了被日寇鐵蹄踐踏的恥辱歲月,如歌如訴的吶喊激發(fā)了學生了解九一八事變的欲望。進而教師很流暢地過渡到九一八事變的學習中。再比如:在講授《對外友好往來》一課時,教師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西游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請學生說出這首歌曲的出處,學生很容易地回答出來。進而問《西游記》中主要人物是誰,干什么去?學生能答出是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教師進一步講解相關(guān)知識:我們不難看出,在唐朝我國就和一些國家友好往來,這節(jié)課就探究一下大唐時我國的對外友好往來。
提起詩詞,人人都會想到名垂千古、璀璨奪目的唐詩宋詞和敢與之媲美的毛澤東詩詞,詩詞能陶冶情操。詩詞導入法形式靈活,便于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用詩詞導入更能吸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但是古今詩詞浩瀚如海,在實際教學中要想達到最佳效果,教師就必須根據(jù)實際需要去認真篩選,讓詩詞的導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授《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教師在大屏幕中出示毛澤東詩《七律·長征》有音樂背景的課件: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教師指名學生朗讀這首詩,接著進行解讀:這是毛澤東創(chuàng)作的《長征》一詩,詩中概括了長征途中的艱難,贊揚了紅軍不畏艱險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過,要想進一步讀懂這首詩,我們還要學習長征的歷史,由此導入新課內(nèi)容。
情境導入法是歷史教師普遍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重在再現(xiàn)歷史,把學生帶入所要講述的歷史環(huán)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往往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收獲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
在講授《鋼鐵長城》一課時,教師出示準備好的課件:
情境1:播放1949年建國時毛澤東閱兵資料片。(教師提出問題:看看當時的武器裝備怎樣?)
情境2:播放1999年建國50周年大閱兵資料片。(教師提出問題:看看那時的武器裝備怎樣?)
情境3:播放2009年建國60周年大閱兵資料片。(教師提出問題:看看這時的武器裝備怎樣?)
以此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對中國的國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再引到現(xiàn)代化的國防建設,讓學生感知不同歷史時期國防力量的對比,在對比中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把學生帶入本課的內(nèi)容學習中。
總之,教師要像說書人那樣“起講抓得住人”,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教學的實際需要,精心設計導入語,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更具魅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中悟法,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更有效、更實用的導入法,進而優(yōu)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而適應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1]宋曉瑜.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藝術(shù)[J].吉林教育,2016,(04):70-71.
[2]天津市初中歷史學科素質(zhì)教育指導意見[J],人民教育.
[3]張百服.淺談歷史多媒體教學素材的收集[J].吉林課程改革,2007,(01).
[4]王淑文.信息技術(shù)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J].中小學電教,2016,(05):62-64.
[5]王淑艷.淺談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2015,(11):35-46.
[編輯:莊豐源]
G434
A
1671-7503(2017)11-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