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慧[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哈爾濱 150025]
張峻石老師的“救救孩子”
⊙胡心慧[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哈爾濱 150025]
劉心武的《班主任》中的張峻石老師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一位優(yōu)秀的、像超人一樣有拯救感意識的人物形象。那么,把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放到今天來看是否還會和以往的認知一樣呢?
文章中有一處專門描寫張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這樣寫道:“張老師一對厚嘴唇里迸出的話語,總是那么熱情、生動、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銹的播種機,不斷在學生們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識的種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息地把學生心田上的灰塵無情地掃去……”在這里就明顯地奠定了文章的基調(diào),想要把張老師塑造成一個救世主的形象。
接著我們看張峻石老師對學生宋寶琦,張老師先去宋琦寶家進行家訪,在與宋寶琦談完話后,在張老師心里,宋寶琦是沒有政治覺悟的,籠統(tǒng)地說宋寶琦這樣的小流氓身上有資產(chǎn)階級思想,有封建時代的“哥兒們義氣”。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宋寶琦這樣的學生不過就是缺少家庭關(guān)愛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一個初中生并不足以被標榜上那些標簽。接著文章中又寫道“請抱著解決實際問題、治療我們祖國健壯軀體上的局部癰疽的態(tài)度,同我們的張老師一起,來考慮考慮如何教育、轉(zhuǎn)變宋寶琦這類青少年吧!”這是一種極具政治色彩的口吻,有一定的夸張成分。下文張老師與宋寶琦在關(guān)于《牛虻》一書的對話時,張老師也是順從時代的聲音,把一切都歸罪于“四人幫”,并且滿懷熱情地要去拯救這些孩子,如文中所寫“張老師只覺得心里的火苗撲騰撲騰往上躥,一種無形的力量沖擊著他的喉頭,他幾乎要喊出來——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在現(xiàn)在看來這樣的話讓我們覺得空洞。文中的張老師能出現(xiàn)這樣的想法,可見張老師自身對當時的形勢就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老師自身就是迷茫的又何以去救學生呢?這樣的說法在文章中是矛盾的。
再來看張老師如何對學生謝惠敏。謝惠敏本身就是一個思想上被當時時代所扭曲的一個孩子,從處理麥穗事件的結(jié)果上看,張老師同謝惠敏一樣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這里可見張老師本身也是受了時代思想的影響。文中對學生石紅的描寫是給予了肯定態(tài)度的,張老師和石紅在小說中被分到同一類中,表現(xiàn)在張老師對石紅過分的肯定,如文中所描寫的石紅的兩本學習筆記,被拿到班會上和家長會上傳看過,更讓張老師覺得欣喜的是,這孩子常常能夠根據(j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原則去思考、分析一些問題,這些思考和分析,往往比較正確,并體現(xiàn)在石紅積極的行動中。讀者不要忘記,無論是石紅還是宋寶琦,或是謝惠敏,他們都還只是一個初中生,沒必要被標榜上政治色彩,也沒有多么高的政治覺悟,實際上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張老師無論是對石紅肯定的態(tài)度,還是想拯救宋寶琦和謝惠敏,文中這樣充滿政治色彩的話語不在少數(shù)。例如,文中寫道“他疼愛謝惠敏,如同醫(yī)生疼愛一個不幸患上傳染病的健壯孩子;他相信,憑著謝惠敏那正直的品格和樸實的感情,只要傾注全力加以治療,那些‘四人幫’在她身上播下的病菌,是一定能夠被殺滅的?!笨梢?,從宋寶琦到謝惠敏,張峻石老師都沒有反思過自身的思想問題,其實,在那樣的年代大家都是迷茫的,每個人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文革”影響,可是在文章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的張老師是一個被推向神壇的人物形象,讀者會感到張老師所說的、所做的都是對的,容易造成一種張老師就是一個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形象的認識誤區(qū)。
教師不是神話,更不應(yīng)該用道德標準綁架教師,教師不是沒有錯誤的,教師也是普通人,教師與學生的關(guān)系不是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在下,一種拯救與被拯救的關(guān)系,而應(yīng)該是在應(yīng)有的尊重上相互平等,教學相長。教師不僅是在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解惑,更在于內(nèi)圣外王,自我反思,提升自己??鬃右惨欢缺蝗送葡蛏駢?,盲目地信奉儒學中的一切,而今,我們以理智的眼光看待時,實際上是有其精華,也有其不足。
魯迅《狂人日記》中也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狂人吃人,同時承認自己吃人,有對自己的估價和反思,有懺悔的精神。這能揭示“吃人”的本質(zhì),能反映出尖銳的社會問題,表現(xiàn)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nèi)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劉心武《班主任》一文寫于1977年,“文革”結(jié)束后的第一年,故事素材來源于劉心武在北京十三中的教學體驗,劉心武自己也坦言“寫完后,夜深人靜時自己一讀,心里直打鼓——這不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嗎?”可見,文章的基調(diào),文章中人物形象的設(shè)置都是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的。張峻石老師的“救救孩子”似乎與魯迅的樹人心態(tài)有所不同,應(yīng)當是反思荒謬政治環(huán)境之后的一種反抗情緒,但依然是屬于政冶寫作范疇。
作 者:胡心慧,黑龍江外國語學院中文系2016級本科生。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