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鎮(zhèn)鎮(zhèn)莆田學院
新公共服務:超越新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
涂鎮(zhèn)鎮(zhèn)莆田學院
公共管理是一種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產生于后工業(yè)社會,建立在過度復雜、不確定的社會治理基礎之上。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新公共服務作為一種超越新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應運而生,引起了全社會廣泛關注。文章將對新公共服務內涵進行分析,并從主體、理念及方法等方面探討新公共服務在實踐中的應用。
新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模式
后工業(yè)時代下,行政理論范式轉化為社會治理模式轉型帶來了更多發(fā)展機遇,由傳統(tǒng)管理型朝著服務型方向轉變,使得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日益暗淡,新公共服務成為熱門話題。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不斷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以此來改善民生服務。
自新公共管理出現(xiàn)以來,在西方理論界遭到了多方質疑,并從多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批評,但由于異議沒有形成合力,沒有提出可取代它的新理論模式。登哈特夫婦對新公共管理反思,在保留了新公共管理精髓,融合了公共行政中詮釋性、批判性等構建全新的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所謂新公共理論,是指關于治理體系中,公共行政官員角色的轉變,強調公民的中心位置[1]。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種行政理論范式,更是社會治理范式。在實踐中,新公共服務強調行政人員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具體來說:一是政府職能為服務;二是公共利益是目標,并非副產品;三是為公民服務,而不是顧客服務。
(一)主體方面
新公共管理與服務都超越了傳統(tǒng)公共行政,以集權、專業(yè)等解決政府內部管理問題,將行政定位為整個領域內的事務,如政府、企業(yè)等如何運作。因此它們治理主體具有多元特點,具體來說:一是政府與市場結合。就職能來看,政府主要承擔部分職能推向社會與市場,推行公共企業(yè)民營化,以此來減少政府負擔,使得市場能夠發(fā)揮自我調節(jié)作用。就結構方面,政府下放決策與執(zhí)行權力,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將政府公共部門劃分為多個運作部門,將大量的服務職能下放給低層機構,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工作上,從而促進組織結構朝著扁平趨勢發(fā)展。就服務理念而言,將政府與公眾的關系視為企業(yè)與顧客,政府服務要以顧客滿意度為標準,顧客享有消費、選擇及監(jiān)督等主權,對政府各項工作形成了監(jiān)督和約束。同時,運用企業(yè)模式塑造政府,私營部門管理方法被借鑒到公共部門,如彈性化管理形式等,以此來強調服務質量。二是政府與社會結合。新公共服務重視公民權,促進公民權發(fā)展的社區(qū)與市民社會,通過二者整合,增強公民參與意識,最大限度上公共參與政治的范圍,從而實現(xiàn)善治目標。
(二)理念方面
新公共服務堅持“顧客導向”、“顧客滿意”宗旨,政府將公共產品進行市場化調整,鼓勵他們之間相互競爭,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以此來突破公共行政閉門造車弊端,從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證明了公民開始在公共生活領域占據(jù)重要地位,可以在市場領域內,自由選擇服務[2]。但值得注意的是,顧客角色在賦予公民自助選擇權時,將它們排除在政策之外,公民僅通過選擇表達自己需求。究其根本是顧客自身的性質,因素從根本上決定了自己處于主動還是被動狀態(tài)。因此,雖然從形式上做出了巨大的改變,但是從根本上來看,公民依舊處在治理客體層面,與政府之間還存在距離,尚未實現(xiàn)完全平等,并沒有直接行使自身參與權。
(三)治理方面
相比較來看,傳統(tǒng)公共行政主要奉行官僚行政理論,政府部門實施層級管理,對于職位職權予以嚴格的劃分,上級對下級要絕對服從,而公務員在其中處于重力狀態(tài),過于僵化、缺乏彈性等。而在新公共服務理論下,在內容上,公共管理者行為更具自主權,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管理工作,具有較高的管理空間,在內部采用可選擇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共部門執(zhí)行效率。同時,新公共服務提倡公民意識與博愛精神,引導公務員樹立服務意識,更多的是如何提高有效性。除此之外,在管理方式上以彈性化方式為主,并加強內部約束,避免濫用裁量權。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以平等姿態(tài)進行溝通,消除主體之間的隔膜和障礙,解決公共問題,從而在結果上實現(xiàn)公共利益目標。
新公共服務下,參與層次非常簡單,一是參與管理權,允許員工介入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組織決策,以此來調動人員參與熱情,但該方式要確保員工合法權益,最大限度上提高管理水平。二是重視基層官員,作為整個組織的核心,基層官員與公眾接觸最為密切,引導他們參與到決策與管理當中,能夠強化政府的反饋效率,形成良好的互動形態(tài),且能夠協(xié)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公眾內心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從而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四)價值方面
雖然,新公共管理與服務都批判了傳統(tǒng)公共行政,但并未放棄對理性的關注,而是走向了兩個不同的維度。其中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當下的主流行政理論面臨著合法危機,故要重拾價值理性,將行政從追求單純的工具理性當中脫離出來,以此來強調價值理性對于行政實踐的重要意義,通過該方式將行政回歸到治理本質上,可見新公共服務對于管理的超越是顯而易見的,符合當代社會發(fā)展需求。
根據(jù)上文所述,社會實踐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正式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全新的社會治理模式——新公共服務應運而生,在實踐中從根本上摒棄了傳統(tǒng)官僚制的行政,且突破了新公共管理模式,從而為行政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引導行政逐漸朝著服務方向轉變,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為人民群眾服務。
[1]趙猛,趙德龍,王海龍,等.新公共服務理論視域下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模式研究[N].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06):30-33.
[2]郭萍萍.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新模式探析——以福建省邵武市民生“110”為例[N].新余學院學報,2016,(05):76-78.
涂鎮(zhèn)鎮(zhèn)(1998-),男,福建莆田人,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