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宏重慶市合川云門中學
新時期高中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廖宏
重慶市合川云門中學
當前階段我國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作為英語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英語的教學質(zhì)量關(guān)系到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現(xiàn)階段的高中英語教學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基于此種情況,在本文當中,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研究了現(xiàn)階段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當中所存在著的一系列問題,并以此為基礎總結(jié)了對應的解決策略。
新時期;高中英語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自從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與國際社會不斷接軌,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階段我國的高中英語教學在基礎英語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對于高等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對現(xiàn)階段我國高中英語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了。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高中當中的使用范圍較為廣泛,基于此種情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為例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
(一)教師對于教材的再加工能力不足
從總體上來看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是一部較為優(yōu)秀的教材,但是由于英語語言的交叉性以及教材必須要照顧到大部分的學生,教材在部分內(nèi)容的編寫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以及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為學生提供對應的教學,但是目前階段我國大部分的高中英語教師都是死板的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同質(zhì)化的教學,從而嚴重影響了部分學生英語知識與英語能力的提高。
(二)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
應試教育在我國一直以來都占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在高中階段尤其嚴重,一些教學與學習活動都必須要以高考為指揮棒,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是以高考為核心進行安排的,同時學生的學習也是以高考為基本目的。因此,大部分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而是僅僅為了讓自己在高考當中占據(jù)更多的優(yōu)勢,這屬于一種被動的學習,學生自身對于英語學習并沒有太高的熱情。同時大部分的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學生往往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傳授的內(nèi)容,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習興趣。
(三)高中英語教學過于不注重學生的英語能力
當前階段在我國的高中英語教學當中,通過高考是最根本的目標,而高考作為一種書面考試,在考試內(nèi)容方面往往過于強調(diào)學生的基礎知識,而并不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雖然目前的高考當中也有聽力等能力測試內(nèi)容,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所占有的比例相對較低,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往往強調(diào)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綜合能力的培訓。
(一)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教材再加工能力
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對于教材再加工的基本能力,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同時合理的安排相關(guān)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異質(zhì)化的教學內(nèi)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的實際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從而提高每個學生的英語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的實際過程當中首先要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避免使用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一味的向?qū)W生灌輸一些學習內(nèi)容,而是應該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教學的實際過程當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的魅力,提高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
(三)注重學習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應該明確的一點在于高中英語教學的最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即使學生能夠掌握足夠多的英語基礎知識,如果無法根據(jù)實際情況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運用,那么也沒有意義,因此,在進行英語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能力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高中英語的教學質(zhì)量關(guān)系到我國英語教育的基礎,對于我國的國家化進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基于此種情況,在本文當中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研究了現(xiàn)階段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總結(jié)了對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對現(xiàn)階段我國高中英語的教學有所幫助。
[1]吳曉威,鞠墨菊.現(xiàn)階段高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及解決建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02):67-71.
[2]邵曉霞,李平.走出故步自封的“堡壘”: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時代訴求[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01):99-104.
[3]許文典.淺探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教學[J].英語廣場(學術(shù)研究),2011,(Z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