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軒河北省衡水中學
淺談力在建筑藝術與技術上的統(tǒng)一作用
楊宇軒
河北省衡水中學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當今時代對建筑的要求也在日益嚴苛,建筑的好壞不僅僅體現在技術上,也體現在建筑風格上。我國建筑形式經過了幾個發(fā)展階段,首先,由原來傳統(tǒng)的單一形式過渡到照搬西方建筑理論的“拿來主義”,其次,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漸提高,我國在建筑理論與形式上經過了認真、冷靜地分析與探索,逐漸了解到建筑的本質,認識到了建筑所包含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建筑方法和風格上完成了華麗的逆轉。本文就結合力的作用,淺談建筑技術與建筑風格之間的聯系與和諧統(tǒng)一的方法。
建筑技術;建筑藝術;美學與工學
1.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建筑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已由單純給人類提供庇護的地方變成了可以提現人類精神文明和個人或集體價值的一種象征符號。建筑原本的概念是“人們用土、石、木、鋼、玻璃、蘆葦、塑料、冰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構筑物。”一般來說,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生存空間”才是目的,即建筑的目的是獲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間”。建筑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術手段,并結合一定的科學規(guī)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所創(chuàng)造的人工生活空間。
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類基本解決生存空間問題,所以對建筑的需求逐漸轉化為更注重提現個人精神價值層面上來,對建筑的美學要求更加嚴格。影響建筑風格和創(chuàng)作的因素有很多,分析一個建筑的角度也有很多。我們結合以前和現在的建筑評論可以了解到,任何一種單一的評價體系都可能會導致失衡,大部分的評價標準都是以美學和藝術風格為基礎,而忽略技術上的高低,導致許多建筑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上的混亂,造成許多建筑風格雜亂無章。只有認清楚建筑的本質,才能將所以因素在分清主次關系的層面上統(tǒng)一起來。縱觀從古至今的優(yōu)秀建筑物,沒有任何一個建筑是脫離美學或是技術而單一存在的,所有的建筑應該都蘊含著一種力,可以講建筑工藝與藝術風格統(tǒng)一在一起。
建筑活動是自從人類出現之后就有的社會活動,在原始時代,人類利用最簡單的樹枝和草葉來搭建簡單的窩棚,并在這個反復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力在建筑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任何一種建筑的構建過程,都蘊含著不同類型的作用力體系。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力的形式:
1.“斗拱”
“斗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建筑風格形式,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周朝之前,房屋的固定是用幾根落地的斜撐來支承屋檐的出挑,在周朝之后,發(fā)明了一種固定的新方法,即把斜撐的支點從地面移到柱子上,這種固定方式一經出現就被大量應用,并且經過了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這種“斗拱”風格被評價為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最具表現力的、典型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的有機單元。仔細研究“斗拱”就會發(fā)現,這種固定方式不僅滿足了支承結構的受力問題,而且這種明確的作用力系體現出一種整齊、對稱的美學感受。如果不分析一個建筑的力學體系,而只是把某種結合方式當成民族的風格特色而強行應用在建筑建造上,不僅會造成建筑的質量問題,還會影響到建筑的本質作用。
2.“幾何體”
世界著名的古埃及金字塔建筑,全部采用幾何體構成。不僅結構穩(wěn)定,而且借助于幾何體自身的力學關系使金字塔呈現出大氣、整齊、莊嚴的建筑風格。建造所用錐體單位有正方體和三角體。正方體的重心和三角體的中心重疊、對稱,構成一種整齊的和諧之美。在廣闊的地面上建造建筑群,并且平衡好各建筑的體積、形狀、距離,本身就是對建筑與環(huán)境的高度統(tǒng)一。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力的美學體驗都是來自于與長期的在自然中的實踐,最后逐漸形成統(tǒng)一的風格??v觀宇宙中的物質,會發(fā)現,其實物體與物體之間無論是宏觀結構還是微觀結構都是由力聯系在一起的。建筑常用的結構單位是幾何體,簡單幾何體不僅易于施工建造,而且?guī)缀误w的力學關系簡單清晰,更容易被大部分追求穩(wěn)定感的人們所接受。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人類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對空間的功能性要求也越來越多嚴格。其實,空間組合的美學性、統(tǒng)一性,體現的就是力學體系之間的聯系。
3.“有機建筑”
“有機建筑”是賴特發(fā)明的一種概念,是指事物所固有的本質特征,“有機建筑”是指按照物質所具有的本質特征而從內部到外部來建造的一種建筑形式。這種本質特征是建筑的本體生命力,它就是作用力系,隨著人們美學體驗的提高,對作用力系的認識也不斷得到增加??虏嘉靼UJ為“這種美學觀是以數字、也就是秩序作為基礎的”。他所說的“這種美學觀”,是他建立的一種以工業(yè)基礎為前提的新的美學觀。他認為建筑應該更強調建筑自身的整體感,即各平面、墻面、拐角等結構單元在建造的過程中應該互相調整以達到和諧統(tǒng)一,創(chuàng)造出一種純粹的美感。建筑材料或許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建筑的統(tǒng)一結構,但是空間力系啃超越材料而完成對整體風格的補救。
古語云:倉稟實而知榮辱,衣食足而知禮節(jié)。應用在建筑上也是這個道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藝術,以實現個人的價值。從美學角度來看,能帶給人類美學體驗的事物形態(tài)大部分是由簡單物質形態(tài)組成的。從這個概念中可以大致看出結構呈現的作用力量。這種結構力量是力的美學表現。建筑依賴與力學體系,形成具有空間造型藝術價值的人類居住環(huán)境,不僅滿足人類對于生存環(huán)境的要求,而且滿足人類對藝術對美的追求。
當代人們對建筑的感性體驗應該要以理性的物理思維方式為基礎,而不能像中國古典思想那樣過于傾向于感官體驗的美學性而忽視對理性技術的分析與欣賞,造成建筑理論、風格與形式失衡。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外國先進技術的大量涌入,造成許多人盲目崇拜外國文明,而漠視我國傳統(tǒng)文脈,建造了一部分離奇夸張、缺乏合理科學理論支撐、不符合力學關系、毫無建筑本質藝術體現的、經不起時間考驗的“紙盒子建筑”,這就更是新世紀的我們認識到,正確認識建筑的技術與藝術和諧契合,走出一條合理、冷靜的建筑創(chuàng)作道路的重要性。我國建筑的發(fā)展道路還很長,我們任重道遠。
[1]沈紅軍,郭淑玲.建筑藝術與技術的結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
[2]秦佑國.建筑、藝術與技術[J].新建筑,2009(03)
[3]王澤猛.現代建筑的技術與藝術[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7(01)
楊宇軒(2000-),男,河北省唐山人,河北省衡水中學,學生,學歷:高中,研究方向: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