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艷
(湘南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東北秧歌教學中的呼吸特點及訓練方法
歐陽艷
(湘南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漢族民間舞蹈主要是“南燈北歌”,即南方流行花鼓花燈、北方流行秧歌。東北秧歌中,吸氣時猶如細細的柳絲,呼氣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這不僅是一種自然的反映,最重要的是有助于舞蹈者心理上和動作上的美感。
東北秧歌;教學;特點;方法
現(xiàn)在的民族民間舞蹈教材中,漢族舞蹈部分的訓練一般主要以東北秧歌、鼓子秧歌和安徽花鼓燈這三大種類為主要題材。無論是東北秧歌的“扭、穩(wěn)、浪”,鼓子秧歌的“穩(wěn)、沉、抻、韌”,還是花鼓燈的“溜的起,剎的住”等這些風格特點,都需要依靠藝術呼吸的配合與協(xié)調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并且通過藝術呼吸達到動作的放與收、動與靜、強與弱這些鮮明的特點。 東北秧歌獨特的風格、節(jié)奏旋律、思想情感融為一體,使強烈的外在動作瞬間能夠轉化為內在的風韻律動,達到一種情感的融合。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動作的“起法兒”常常要用吸氣的方式,而在動作結束還原時則會采用呼氣的方式進行,吸氣時猶如細細的柳絲,呼氣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這不僅是一種自然的反映,最重要的是有助于舞蹈者心理上和動作上的美感。
東北秧歌,是流傳于中國東北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以艮、俏、穩(wěn)、浪為其獨特的風格特點,以“穩(wěn)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為主體風格,展現(xiàn)其獨有的舞蹈風格和美。
(一)快吸氣
在東北秧歌的“踢步”訓練中,音樂的弱拍是動作的強拍,這就要求學生首先學會分辨音樂與動作的強弱特點,做繞花時應與腳在瞬間踢出同步進行,馬上形成相對應的舞姿,而腳落地收回時控制力度慢慢進行,使動作產生一種連綿不斷的感覺。踢出和收回的那一瞬間體內要有一個快呼氣的過程,這個動作的用力過程非??欤谏眢w快速轉換重心的過程中,再把氣慢慢吐出。做繞花組合的訓練時更應如此,以手指帶手腕,慢慢起法兒,快速壓繞的同時壓腕翹指,掌心向前完成一個完整的里繞花;動作的啟動比音樂的節(jié)奏先開始,在弱拍“da”完成挑繞,正拍(即平常所說的重拍)下壓。當身體進行快呼吸時就是手腕繞花的過程,從壓手腕到下一次繞花所走的弧線是慢吐氣的過程。通過呼吸完成踢步與繞花的配合,體現(xiàn)出東北秧歌“扭、穩(wěn)、浪”的風格特點。
(二)停止呼吸
在東北秧歌的“踢步”訓練中,落腳收回時呼吸需要突然停止片刻,氣息瞬間凝固的感覺;另外繞花組合的訓練中更能感受到這一呼吸特點,手腕剛繞完的時候需要呼吸頃刻停頓瞬間,顯得動作干凈利落;這兩個微小的動作充分體現(xiàn)了東北秧歌中停止呼吸的這一特點。
(三)慢吐氣
在動作時要求氣息勻速地、慢慢地進行,優(yōu)美舒展的片花組合中多運用這種平穩(wěn)柔和的呼吸方式貫穿始終,表現(xiàn)了姑娘們穩(wěn)中浪、浪中美的性情。無論是腳下的踢步還是上身的扭動都運用短小的呼氣和提氣加以控制,以便將動作完成的干凈、利落。并且通過藝術呼吸的形式使動作的放與收、動與靜、強與弱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使強烈的外在動作瞬間轉為內在的韻律,將風格、節(jié)奏、情感融為一體。
對低年級進行授課時,對學生應進行由下肢到上肢的肢體訓練,以達到初步解放學生肢體語言的目的。到了中年級教學要引導、啟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表演意識,開發(fā)學生的藝術潛質,培養(yǎng)學生內心對不同音樂風格的分辨能力與體驗能力。而高年級將進入綜合運用階段,通過對典型道具---手絹花的學習與掌握,借此提高學生在心理上與生理上對東北秧歌中技術技巧、表演風格與舞蹈文化的素養(yǎng)。具體來講,在呼吸訓練上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提取動態(tài)的“根元素”
每一個基礎訓練,都尋求以“根”元素為核心的動作訓練,從基礎著手,依據層次進行動作的可變性以及把握動作與呼吸之間的關系,探究各種可能的動作延伸角度以豐富組合訓練,盡力拓寬動作的流動性和舞蹈性,強調并注重動作與呼吸之間巧妙結合的過程,重視“點”“線”之間呼吸的控制,才能較準確地把握東北秧歌動態(tài)特征的訓練目的。
(二)注重心態(tài)特征的提示,強調“以情帶動”
目前課堂上的東北秧歌是徒步做的,體現(xiàn)為“艮勁兒”的步,用呼吸帶動上肢隨重心移動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以及“出腳急,落腳穩(wěn),慢移重心”的步法要點,“點緊促,線延伸”、“穩(wěn)中艮”、“穩(wěn)中浪”、“穩(wěn)中俏”的呼吸處理,這種動靜、收放、強弱對比鮮明、輕重緩急巧妙的動態(tài)特征,鮮明地顯示了東北人熱情、質樸、剛柔相濟的心理特征。情感由肢體語言去描述和體現(xiàn),肢體語言依靠呼吸去美化、升華,從而促進情感與肢體語言的融合。
(三)以“根元素”為據,擴充東北秧歌的表演流動空間
通過具體化的肢體動作進行呼吸,用心去體會呼吸的處理方法,結合基本體態(tài)、節(jié)奏特點、呼吸特點并加以肢體語言的延伸、擴充、豐富,當動作與情感達到一定的融合時,再巧妙地運用到東北秧歌組合及舞蹈作品中去,從而增強東北秧歌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和獨特的舞蹈魅力。
東北秧歌舞蹈訓練中,把握東北秧歌音樂的風格性、旋律性、節(jié)奏性,用呼吸控制動作的快慢、強弱、收放,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東北秧歌動作明快、熱烈、奔放以及出腳快、落腳穩(wěn)、屈伸有彈性的特點。
[1]潘志濤.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05).
[2]王桂霞,何國忠,高原英.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3]王海燕.淺談民間舞中的呼吸[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06).
[4]王靜.如何認識舞蹈教學與表演中呼吸藝教探索的重要性[J].藝教探索.
[5]敖登,高向英.在舞蹈訓練和舞蹈藝術表現(xiàn)力中呼吸的作用[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30):3.
歐陽艷,女,碩士研究生,2003年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畢業(yè)后在湘南學院音樂學院工作至今,2010年開始擔任舞蹈教研室主任至今,擔任的課程有《舞蹈表演》、《舞蹈專業(yè)課》、《表演與化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