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德
潘知常生命美學體系試論
王世德*
潘知常教授自1984年起開始構(gòu)建“生命美學”理論體系,至今已對該理論做過4遍系統(tǒng)梳理并著有20多本專著。他的重大貢獻在于,突破了美學界普遍存在的困惑,闡明了美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人在審美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感受到的一種意義和價值?!吧缹W”以審美活動為中心,以“個體的啟蒙”與“信仰的啟蒙”為兩個基本點,認定審美作為一種生命活動,是要實現(xiàn)無限的自由,是一種終極關懷的理想態(tài)度、一種詩意的棲居方式。審美活動是以超越生命有限性為特征的理想活動,而美也就是人類生命進步理想和超越性價值的形象表現(xiàn)。
潘知常 生命美學 審美活動 進步理想
為什么本文題曰“試論”?因為潘知常教授30年前提出“生命美學”,獨樹一幟,成為實踐美學、文藝美學之后的一大熱點,引起大家關注。幾十年來,他一直勤奮努力,不斷豐富發(fā)展,探索力求達到廣、深、細的高度,已初步形成體系,而且他現(xiàn)在正值盛年,精力壯旺充沛,他這個體系還正在豐富發(fā)展中。我個人對它的感悟體會是否符合其實際,沒有把握,姑妄“試論”。如果說得好,也許能促成其成熟、成人之美,促進美學理論完善,助其一臂之力。
這為什么是“試論”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認為他30年寫出了20多本專著,已初步形成體系,我就應該寫成一部專著進行研究與論述,才與其相稱。現(xiàn)在我接受他的意見,姑且先寫一文,以后也許可再繼續(xù)研究續(xù)寫。
潘知常在1984年底作《美與當代人》報的責任編輯時,寫了《美學何處去》,提出美學應該爆發(fā)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向“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現(xiàn)活動”還原。在1989年出版的《眾妙之門——中國美感心態(tài)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中提出“美是自由的境界”,說“美學應該以研究審美活動與人類生存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為核心”。1991年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生命美學》,圍繞個體生命闡釋審美活動。這是他對生命美學的發(fā)展過程的第一遍大梳理。
第二遍梳理的產(chǎn)物,是1996年在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詩與思的對話》;第三遍梳理的產(chǎn)物是2002年在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美學論稿》,這是他的美學研究中“個體的覺醒”的階段。他發(fā)現(xiàn),僅僅從主觀的個體角度研究美學是不夠的。因為審美活動雖然是主觀的,是“存在者”“有限性”的,但是它所期望證明的卻是“普遍必然的”,是“存在”“無限性”的,其中有信仰維度,愛的維度,超越現(xiàn)實關懷的終極關懷的維度,是人類進步理想的維度。
2009年他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愛故我在——生命美學的視界》,繼而又于2012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沒有美萬萬不能——美學導論》,這是他對生命美學的第四遍梳理。他此時已進入了“信仰的覺醒”的階段,他對生命美學的思考也基本趨于定性與成熟。
他的重大貢獻在于:突破了美學界當時普遍存在的困惑,懼怕被說成是主觀唯心主義,怕說審美活動使對象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價值和意義,而只能說:物質(zhì)實踐創(chuàng)造了美,審美才能反映美。實際上,客觀的物、對象身上,沒有美這個客觀的自然屬性。美不是一個實體,而是物在適應與滿足人的審美需要的審美活動中,能滿足人這種需要的一種意義和價值。美,人對美的感覺,是人在審美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感受到的。它是生命感受需要活動創(chuàng)造的。它是我們的精神欣賞的、理想的、人喜愛的需要,也是“非我的外在形象與對象”。
潘知常由此探索的生命美學初步有了一個體系: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點,是審美活動。
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就是審美活動。在《生命美學》中,他說明了: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是人要欣賞美、提升生命感受的精神境界。在《詩與思的對話》中,他說人要在詩意形象中感受詩意的美。在《沒有美萬萬不能》中,他從歷史發(fā)展上、邏輯根源上說明人類為什么非有審美不可。他還說明:審美滿足了人的缺失性和成長性需要;審美歷史上曾經(jīng)怎么樣,邏輯上應當怎樣;以及在西方、東方、傳統(tǒng)、當代發(fā)展上;美有多種不同形態(tài),有不同品種、不同類型和形式等。
而且,一個真正的體系應該包括理論、歷史、現(xiàn)狀三方面的充分展開及其融會貫通,需要令人耳目一新,令人信服。在這些方面,潘知常都有所研究。
生命美學體系的兩個基本點,涉及美學研究的邏輯前提,一個是“個體的啟蒙”:從“我們的覺醒”走向“我的覺醒”,以及“情感高于理性”,“知識回到創(chuàng)造”,“反映回到感悟”,“認識回到審美”。一個是“信仰的啟蒙”。這涉及信仰和愛的維度,是深層關懷而不是現(xiàn)實關懷;不是占有和實用,而是人性的精神提升。
從新世紀開始,潘知常的生命美學體系十分強調(diào)以超越維度和終極關懷為視閾,在此基礎上,進行生命美學的全新建構(gòu),進一步闡釋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需要和全新的價值和意義。
什么需要?審美需要。什么價值?審美的價值。什么意義?審美的詩意、意境、境界、理想的詩意境界。生命,生存,生活得自由自在。稱心如意,有濃郁滋味、興趣,快活愉悅,神質(zhì)悉移,精神境界就像換了一個人,不是斤斤于占有實用,而是境界始大,盎然挺立,自由四顧,躊躇滿志,與天地神人合一,自由超越,全身心的愉悅愜意,情悅神暢。
一句話,就是要重視、突出、強調(diào)“生命美學”的“生命”,不只要有“生物學”的意義:要吃飽穿暖,生存、生活得平安和安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社會學”的意義:要自由自在,稱心如意,有人格尊嚴,有詩意理想,豐富生動,幸福進步,平等博愛。這是生命美學體系內(nèi)必須強調(diào)的一點,至關重要。
所謂“憂世”的現(xiàn)實關懷要提升到超越維度,提升到“憂生”的終極關懷,其核心內(nèi)容,也就是這一點。
美,要通過豐富多樣、生動鮮明的形象,體現(xiàn)出人類生命的進步理想,其核心內(nèi)容就是這一點。馬克思說,人的本質(zhì),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正說明了人的生命,必須重視其社會學上的意義。
要重視人的自由生命的理想實現(xiàn),則是生命美學最核心的奮斗目標。
為現(xiàn)實關懷目標奮斗,一旦納入人類為進步理想的終極關懷目標奮斗的維度,就進入了真正的人的生活,就具有了精神解放的性質(zhì),就獲得了精神愉悅的自由享受。所以,人與現(xiàn)實的對應,以與理想的對應為前提,是借現(xiàn)實形象的“花”,獻給它象征和表現(xiàn)的理想精神的“佛”,借“形象”暗示和隱喻出“象外”的意境、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它讓欣賞者直觀到本質(zhì),直接感悟到審美實質(zhì),不是經(jīng)過分析、概括、提煉去認識出現(xiàn)象后的本質(zhì),而是和現(xiàn)象本質(zhì)融為一體,一拍即合,一見鐘情,直接感應和領悟為一。這就是“審美”的特殊感應和領悟,獨特的共鳴、陶醉、感動肺腑、神質(zhì)悉移,并且是物我合一、內(nèi)容形式合一、形神合一、情景合一,都融為一體。這可以稱之為“形象大于思想”的審美感應,它包括了全身心深廣的感應、感受和感悟,不是思想概念印象所能表達,乃是沉浸在神質(zhì)悉移的全身心感動、感應的陶醉中,無法分析,只能體驗,就像糧食釀成了酒。審美者陶醉理想追求的醉境中,已不能分析出認識概念的來源因素,而是沉浸在渾然一體,游心太玄的理想境界、生命狀態(tài)。
如果說實踐活動與認識活動是一種現(xiàn)實活動,那么,審美活動就是一種理想活動,其中折射的是人的一種終極關懷的理想態(tài)度。在人類形形色色的生命活動中,多數(shù)是以服膺與生命有限性為特征的現(xiàn)實活動中。例如向善的實踐活動,求真的認識活動,都無法克服手段與目的的外在性、活動的有限性與人類理想的無限性的矛盾。只有審美活動是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為特征的理想活動,它能象征性地消除生命活動的有限性。它是對人類最高目的的理想實現(xiàn)的超越維度的活動,它能讓生命、自由、情感實現(xiàn)理想,靈府朗然,詩意地棲居于在大地之上。審美,使我們仿佛進入理想的勝境。
每個人活著,都有生命,都是存在者。但活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等于不“存在”。有的人雖然死了,但精神偉大不朽,雖然人不在了,但卻還“存在”著。這些區(qū)別的關鍵就在其精神有無價值、意義,是否符合人類生命的進步理想。理想的審美活動,創(chuàng)造理想的人生,發(fā)射出詩意的光輝。這才是我們的理想。由此可見,進步理想,才是核心,其重要性遠遠超過軀體的存在與否,生命的生死存亡。
潘知常在1991年6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美學》第28頁上說:“審美活動與人的理想本性同在,是自由生命的全面實現(xiàn)?!比丝傇谧非罄硐胫?,要實現(xiàn)物質(zhì)到精神的自由、愉悅和幸福,有審美價值和意義,要超越現(xiàn)實,要創(chuàng)造理想的生命、生存、生活和存在。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就在于不屈從不沉淪于有限,看淡現(xiàn)實自然、既存的存在,而要創(chuàng)造出意義,超逸出既存現(xiàn)實自然的狀態(tài),彰顯出澄明的意義,有理想與追求。一句話,人是自己生存、生活、存在的理想的創(chuàng)造者。潘知常在《生命美學》第84頁以“第二造物主”為標題指明了審美活動對于人類輝煌生活的意義。人類有血肉情懷,能創(chuàng)造美好理想的物質(zhì)和精神世界。這些成果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中“異化”成統(tǒng)治與否定他的力量,但在進步理想的制度中恢復成他創(chuàng)造的生活,發(fā)射出無限燦爛的光輝。而在審美活動中,人獲得了無限、自由、創(chuàng)造、解放、超越、拯救、意義、價值、幸福,等等,審美活動是不斷向意義生成的理想本性的一種終極關懷。①潘知常:《生命美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頁。
用凡庸的眼光看,山水是無情無意的;用異化的眼光看,山水是壓抑自己的異己之物;用審美的眼光看,山水是象征自己自由偉大力量的輝煌生命。劉勰對山水有兩句經(jīng)典名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就因為人有寄予生動活潑的情意于物的審美理想,有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情懷,對生命、生存、生活有無限的熱愛和信仰,是黑夜中的太陽,能使生命發(fā)射出無限燦爛的輝煌!所以,禪宗“拈花”,可見花在微笑,感悟到靈性恬美澄明的創(chuàng)造。人類還能創(chuàng)造出貝多芬優(yōu)美的交響旋律,莎士比亞璀璨美妙的戲劇情色!
海德格爾說人類需要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上,這是很高的理想的美學要求。海德格爾說:“如果人作為筑居者僅耕耘建屋,由此而羈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么人還并非棲居著。僅當人是在詩化的承納尺度之意義上筑居之時,他方可說筑居的棲居?!边@種“神性”的目標的內(nèi)涵,就是向前向上的理想,不斷生成的全面自由的理想人性,終極關懷,理想的無限,超越向前的審美維度。審美,必須以終極關懷的眼光,突出人性的審美理想,方能稱之為是“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
而藝術(shù)品突出的自由詩意境界,就是詩意(不是一般意義)的美,激情感人的造型、精魂、神韻、生機,生命的妙理。鏡中映像,水中倒影,比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象更美,也就因為增添了“新的詩意”。李白的詩:“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笨吹剿性拢罩兄?,深思妙感,增添無限奇幻美景,啟人想象更多生命、更新更豐富的含蓄情意,更多異彩神姿,以及自由解放的奇絕新趣、奇幻妙想,進入無限自由的理想超越,獲得意外的動情神馳的生命體驗,由此,人也就獲得了恬然澄明的審美理想的境界!
生命美學的要義是什么?
它認定審美是一種生命活動,其要義是要超越有限的束縛與限制,要進入無限的自由,又不斷生成新的意義和價值。人的心態(tài),要力求表現(xiàn)為知、情、意新的存在方式,要不斷生成,向上向前,不斷超越、創(chuàng)造,求取新的發(fā)展,審美體驗,就是要體驗這個意義和價值。它不是事物(審美對象)的被占有,也不是實用的意義和價值,而是審美的意義和價值。
潘知常《生命美學》第215頁引述了禪宗公案,說:“老僧三十年前為參禪時”,“見山是山”,山是一個客觀對象性存在。后來有了進入對象性質(zhì)的知識,“見山不是山”,乃是占有、實用的性質(zhì)的認識了。再后來,發(fā)現(xiàn)對象有生命,和我生命有相通、相契合處(是“我生命的”休歇處),發(fā)現(xiàn)是與我“有關聯(lián)”的山和水。既不是“我”,又不是“無我”(與我無關的外物),而是“非我”(不是我,但與我關聯(lián),屬人[我]的世界)。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表面上一樣:“依前只是山水”,但實際上不一樣,是從與人外在的對象,經(jīng)過否定之否定,成了與人有關,屬人的主客結(jié)合、主體間性的世界,從美學上說,是人的審美世界了。潘知常教授引用這公案之例,說明了美學研究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審美體驗”這個美學范疇的真正涵義。這也是“審美活動”的“核心范疇”的真正涵義。
這個涵義說明了什么呢?
它既不是冷靜認識對象的與我(人)無關的性質(zhì)和意義,又不是動情體驗我的與物無關的生命情意。既不是對象,又不是我,而是與對象有關,又是與我有關;是“非我”“非對象”的審美對象中與我生命情意契合、共鳴的生命情意。是我生命情意中熱愛此審美對象中與我情意契合、共鳴的生命情意。兩者契合、融合、共鳴為一體,這就是審美體驗的實質(zhì)和內(nèi)涵。
物在我之外,就需要我去理解。但要我去理解,又必須動情地共鳴和體驗,這就需要用生命去感受和體悟。審美體驗,要人的理性、認識的幫助,但又要去掉理性、認識等強制性的硬殼包圍,回到生命真實感受、直悟、體驗、共鳴的真實,去除主客兩分、物我兩分的弊端,從“非我”中體驗到我與物共契一體的生命情意。這也是人類生命要“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獲得理想的“審美體驗”的核心實質(zhì)與真切內(nèi)涵。
吃飯穿衣,一切生命活動,為什么又可說無非妙道,都要、都可以貫穿這詩意和審美體驗?這就是說它離不開事物對象,又必須有審美者的情意體驗貫穿其中。它離不開審美者情意體驗,但必須通過審美對象中內(nèi)含的與人生命情意的契合貫通,物我生命情意直接本身,必須貫穿于物我之中;又不是與物我都無關的獨立外在之生命,而必須融合于物我之中。要直尋、現(xiàn)量、不思量、非思量,要理解后更深刻的感覺、直悟,一拍即合、一見鐘情。又不離開事物、理解。直接感受中有本質(zhì)理解,與感覺直悟合一,也就是胡塞爾、海德格爾重視的“本質(zhì)直觀”,即“詩意”感悟?;氐绞挛锉旧恚庇X、感悟、審美體驗,兩情融合,生命合一,又快又易,又深又真切,不求還在目前,醒悟卻快速深切,直接活潑。當然,個體生命的這種深切體驗,是花長期刻苦鉆研思考也得不到的,就像宋代禪僧法演偈詩中說的:“唯許佳人獨自知”,它道出了“審美體驗”的真切內(nèi)涵和獨有特點。
而且,它體驗到了生命、生存、存在,生活在無限詩意和美之中。審美詩意的心醉神馳更是無比重要的物質(zhì)實踐、科學技術(shù)、道德教育、歷史經(jīng)驗等都無法代替的。就像辛棄疾詞說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它啟發(fā)和引導我們體悟到:我們對山和水的審美體驗就是山水的嫵媚、雄偉、廣深高闊,能和我們精神胸襟心境相契合、共鳴。審美體驗,最為根本、重大的意義在于:提升人類生命的精神境界、心態(tài)、情緒、意趣,影響人類、世界前景,弘揚人類幸福美滿的進步理想等。這一切,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顯眼,卻又無處不在,往往又是容易被忽略、輕視,實際上卻是怎么強調(diào)其重要性也都不會過分。它恰如其分,正好像點到了針灸中的“穴位”,能啟發(fā)我們更高深廣細地獲得對審美的重要體悟。
潘知常在《生命美學》第229頁上有段話說道:“審美體驗不同于科學知識、道德修養(yǎng)或歷史進步,它是生命的自我拯救?!彼盁o異于生命的再造”,清除了生命的迷妄,讓生命自由展開,使單調(diào)乏味、空虛無聊的生命成為豐富多彩、自由自在的生命。這也就“拯救”和“再造”了有輝煌意義的生命,在眾多生命渾渾噩噩、百無聊賴的虛擲以及浪費生命的迷茫、苦悶等死、被役于物、不知所求中,創(chuàng)造和拯救出了寶貴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有了信仰、理想、追求、詩意、家園,生活在春花秋月中,時刻感到“都是人間好時節(jié)”,有進步理想充溢。無疑,在幸福歡樂的節(jié)慶中,即使肉體生命有限,也能永垂不朽,雖死猶生,永存在美好自由無限的詩意中。因此,人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過去的回憶和反思中,對未來的夢想追求中都需要美好的詩意的理想,作為精神的支撐!美的鼓舞力量!
這樣來看,審美感覺,是人所具有的“享受的感覺”,是人們所特有的歡樂的享受,是人本質(zhì)力量的證明,是人的生命最高存在方式,是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性,是人的靈性、創(chuàng)造性,是超越“異化”,是詩意的棲居方式。
*王世德,男,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著名美學家,文藝評論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四川美學會會長。著有4卷本《王世德文藝審美學文集》、3卷本《王世德美學研究精選》等。本文原文篇幅較大,題為《美是人類生命進步理想的形象表現(xiàn)——潘知常生命美學體系試論》,現(xiàn)擇其第一、二節(jié)刊發(fā)。
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