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婕
(許昌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中國體育文化全球化推進策略探析
侯麗婕
(許昌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出現(xiàn)融合統(tǒng)一的趨勢。在中國體育文化國際化的進程中要正視中西文化的差異,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策略,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眾對中國體育文化的接納程度。
體育;文化;差異;融合;策略
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世界性的體育活動賽事,對世界各國的體育文化取向造成深遠影響。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以武術為代表的東方體育文化也開始走向世界。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融合進行研究有利于中國體育文化向全球化推進。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東方文化。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倡導以和為貴”,主張“和諧統(tǒng)一”。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中醫(yī)、養(yǎng)生、軍事、書法、繪畫、武術等都能夠體現(xiàn)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系統(tǒng)化思想。自從西漢董仲舒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之后,儒家思想就成為官方主導的正統(tǒng)思想,為保證統(tǒng)治階級的穩(wěn)定提供思想根基[1]。文化所具有的滲透性可以影響到人們行為選擇的各個方面。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武術,其宗旨、內容、表現(xiàn)形式、練習方式等都會受到影響。在穩(wěn)定的農業(yè)社會中,人們更希望擁有安靜、和諧、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武術的練習過程當中更強調武術的健身作用、養(yǎng)生作用,提出以較為平和的方式進行武術方面的切磋,倡導武術對優(yōu)化人體生命功能的作用,不提倡沖突強烈、具有對抗性質的競爭活動。
西方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他們在“海洋商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沖突和競爭,因此西方人更加注重冒險和征服,體育活動少了幾分平靜與安逸,而更多的是競爭、征服和冒險。古代斯巴達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軍事訓練,他們追求的是發(fā)達的肌肉、技巧,希望得到速度和力量的不斷提升。奧林匹克運動的起源就和古希臘人對強壯身體的追求有關。西方體育更加注重對物理機械運動中的強度追求,具有較為客觀的評價標準。
隨著全球化交流的頻繁,中西體育文化交流也逐漸增多,然而交流的內容主要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深層次的文化交流還顯得不足。中國傳統(tǒng)哲學強調“天人合一”“內外兼修”,在武術訓練的過程中同樣要求“以意調氣”“形神兼?zhèn)洹?。在中國傳統(tǒng)的拳術練習中還對季節(jié)、環(huán)境、氣候、時辰做出要求,要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中華武術不但追求身體上的強壯,還要求心靈上的靜穆,不能為了追求身體某方面機能的片面強壯而忽視整體機能的協(xié)調。而西方哲學則認為天人有別,人的身體機能可以通過訓練而獲得盡可能的提高,提倡向人體極限挑戰(zhàn)。因此西方競技體育強調通過對人體骨骼、肌肉、關節(jié)、運動、意志等的研究,獲得機體能力不斷向“更快、更高、更強”方向發(fā)展。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和平年代遠比戰(zhàn)爭年代時間久遠,儒家思想占據正統(tǒng)地位,武術的功能被定位為“健體、防身”,要求“習武先習德”,要求在習武的過程中提高道德修養(yǎng),達到“德藝雙馨”的目標。這在“禪武合一”的少林門派更是如此,“武德”要求人們要重義輕利,不能恃能逞強,主張以和為貴[2]。這和西方競技體育所提倡的競爭與對抗的體育文化明顯不同。
對于中西體育文化的差異要辯證地看待,二者同屬于體育的下位概念,在具有分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統(tǒng)一性。中華武術是世界體育文化的一部分,將中華武術文化推向世界可以為世界體育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貢獻,為全人類的身體素質提高提供幫助。東方倡導和諧統(tǒng)一的體育觀是對西方體育的有益補充,可以有效解決西方體育發(fā)展中遇到的難題。在競技體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雖然運動員某方面的身體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也給運動員帶來身體健康方面的影響。東方體育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符合“體育順應自然”的現(xiàn)代體育理念,對當前西方體育發(fā)展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是一劑良方。同時,武術所強調的“身心兼修”“以和為貴”的思想,也是對世界體育思想、體育精神的補充。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西方體育各具優(yōu)勢,在世界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要辯證地將二者綜合起來。
武術國際化是中國體育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在與國際體育文化進行融合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引發(fā)沖突和碰撞,會經歷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在走向世界的進程中,中國體育文化要進行適當?shù)恼{整和創(chuàng)新,求同存異,淡化沖突,從而達到能夠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fā)芽。
(一)前期實行“走出去”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
中國體育文化要能夠被不同文化價值觀的人民所認可,東西方的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是最大的障礙。所以在中國武術國際化的初期應當推行“走出去”的發(fā)展戰(zhàn)略,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文化。要取得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受眾的認同,就要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于中國體育文化鮮明的特性予以適當?shù)恼谘?,從而可以減少中西文化沖突過程中所產生的邊界感,塑造一個具有普適的體育文化形象。為了提高國際認同度,在進行武術文化傳播時淡化我國的民族文化價值觀,嘗試著用受眾所在民族的文化特點和思維方式去進行武術文化的闡釋。少林武僧團最近幾年對世界各國的造訪,讓世界更為直觀地了解到了神秘的中國武術文化,為中國武術文化的國際化走出了重要一步。然而這僅僅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尋求中國武術文化與不同地域的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度融合的途徑和方式是當前急需完成的任務。如果不注重對對方民族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只是一廂情愿地進行武術推廣只能適得其反。當前的武術傳播對象仍然局限于海外華人群體,要擴大傳播對象就需要對受眾的本土文化進行充分的研究,對中國武術文化、形式、內涵進行適度創(chuàng)新,提高本土民眾的接受性[3]。在獲得本土民眾的認可之后再逐步推廣中國武術文化的核心價值。
(二)后期推行“請進來”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
中國武術文化博大精深,要充分理解中國武術就需要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哲學觀點、倫理觀念進行深入的了解,在習武的同時做到內外兼修,從而達到修身養(yǎng)性,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因此中國武術在實行“走出去”的發(fā)展戰(zhàn)略時,還不能放棄中國體育文化的根基。“走出去”要具有立體化、全方位的特點,要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結合起來。武術技術是吸引人們學習的關鍵,既要有功夫展示,又要有適合當?shù)孛癖妼W習的切實可行的武術教育計劃。武術文化氛圍的營造離不開武術影視劇的推廣和武術人員的交流。隨著中國武術熱的興起,還可以向國外推廣中國的武術商品。多種途徑的綜合運用更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武術愛好者深入地了解中國武術文化。中國作為武術文化的發(fā)源地,在國外武術愛好者認可和接納中國武術的前提下,就會主動到中國進行深入地探索,從而增進對中國體育文化的了解。因此“走出去”和“請進來”這兩個過程是相輔相成的,沒有中國體育文化的推廣,就不可能吸引國外武術愛好者前來中國感受中華體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樣,沒有國外武術愛好者對中國文化本源的深入探索,他們就不能親身體驗到中華武術文化的真正魅力。對中華武術內涵的深度體驗需要以中國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需要認可東方的文化價值觀。中國體育文化具有獨特性,它具有和西方體育文化的巨大差異,同時它也具有鮮活性,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吸收新的內容。在“請進來”的過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與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互動的過程中重新建構起自己的思維架構,實現(xiàn)中西體育文化價值觀的完美融合。這些武術愛好者再次走向世界的時候就能夠成為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播者,他們也會因為具備多元文化的思維方式而更好地與當?shù)孛癖娊涣?,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武術的國際化進程。
中國武術的國際化應當是建立在中外體育文化融合的基礎上,中外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既是中國體育文化走向世界的障礙,同時也是促進世界體育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前提。在實現(xiàn)中外體育文化融合的進程中,國家要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策略,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促進西方民眾對中國體育文化的了解、探索和接納。
[1]李燕.文化全球化:文化沖突與和諧發(fā)展[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6):12-18.
[2]劉仁盛,宋廣慶.體育核心價值體系的歷史傳承與未來發(fā)展的初步探索[J].體育科學,2011,31(5):3-13.
[3]謝小蘭,廖理連,許之屏.中外體育禮儀的價值、表現(xiàn)及差異的研究[J].內江科技,2013(6):96-97.
[責任編輯:趙 偉]
Study on the Global Strategy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HOU Lijie
(Xuch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uchang 461000, Chin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re getting integrated. During the proces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dopt a combining strategy of "going out" and "bringing in" to improve people's acceptance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ports; culture; difference; integration; strategy
2016-12-20
侯麗婕(1982—),女,河南許昌人,許昌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G812.78
A
1008-6811(2017)01-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