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薄茹
(亳州學院,安徽 毫州 236800)
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融合
陳薄茹
(亳州學院,安徽 毫州 236800)
我國古箏歷史悠久得到了很多人的熱愛。對于古箏教學,人們重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古箏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還能豐富校園文化,古箏藝術繼承了我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目前我國很多院校都開設了有關古箏的課程,但古箏教學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尤其是音樂與藝術之間,未能達到應有的平衡。本文在分析古箏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如何在古箏教學中將音樂與技術之美相融合。
古箏教學;音樂;技術;如何
最近幾年來,古箏教學的改革日益深化并且日漸深入課堂教學中去。對古箏教學而言,最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如何融合藝術之美與表演技術。為了能夠提升古箏表演的藝術氣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不斷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就當前的情況而言,在教學時教師過于看重技術反而忽視了與藝術的融合。學生在表演時總是形似而神不似,無法展現(xiàn)古箏表演應有的意趣。古箏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以學生自身的水平為基礎,引導學生反復進行練習通過長期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古箏演奏的技巧。但這種教學方式過重視規(guī)范而忽視了內(nèi)涵,使得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不足,無法體會古箏藝術真正的美感。古箏音樂承載著我國文化的底蘊,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時還要能夠領悟音樂的內(nèi)涵。從而使技術與藝術相融合,充分展現(xiàn)古箏音樂令人震撼的魅力。
在古箏教學中嘗試將音樂與技術相融合,不僅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還能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古箏無窮的韻味。傳統(tǒng)古箏教學的方法及內(nèi)容都過于簡單,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努力探討,如何將技術與音樂相結合。唯有如此,才能為學生營造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箏的熱情,讓他們自愿地去學習和掌握與古箏表演相關的知識。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演奏古箏的技巧,對于古箏藝術的文化內(nèi)涵缺少關注。在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安排學生定期參與各種文化活動,讓他們積極努力地去學習古箏演奏。
現(xiàn)代古箏音樂教學將音樂與藝術進行融合,能夠帶給學生完全不同的體驗,有助于他們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教師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嘗試將肢體語言和音樂語言相融合,以《春江花月夜》為例,肢體語言與音樂情感可以完美地進行融合,進而能夠更好地對音樂作品進行詮釋讓聽眾充分地領略音樂之美。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分析肢體語言,來深入了解古箏音樂的含義。此外在古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注重調(diào)動學生所有的積極性,進而讓學生認真主動地去學習古箏音樂。讓學生自發(fā)查找所有與古箏音樂相關的知識,熟悉與音樂相關的故事進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音樂。
在古箏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好地融合音樂和技術必須要打下扎實的技術基礎??梢哉f,演奏者自身的技術基礎水平?jīng)Q定了古箏音樂藝術是否能夠完美呈現(xiàn)。為讓學生懂得技術與音樂相融合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練習,讓學生通過反復的練習去掌握技巧:注重指法訓練,讓學生做到能夠運用熟練的指法去詮釋音樂的內(nèi)涵。在教學時注重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先分析學習的內(nèi)容再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制定一套嚴謹?shù)挠媱?,分步驟分階段地訓練學生,讓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內(nèi)容。通過長期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進而打下十分堅實的基礎。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要求家長配合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斷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
古箏教學注重將音樂與技術相融合,但同時還需關注學生的心態(tài),學生只有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學習心態(tài)直接決定表演作品的美感。故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先端正自身態(tài)度,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使學生感受到良好的氛圍并且積極努力地去學習。大量實踐表明,一些古箏學習者在平時的練習中表現(xiàn)出色,但是在參賽過程中卻會發(fā)揮失常。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學生無法保持良好心態(tài),使得學生在表演時比平時的演奏更容易出錯,動作也顯得生疏。為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平時教學時教師就應當關注學生的心態(tài)的變化。分析學生心態(tài)為何會出現(xiàn)波動,幫助學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讓學生在心態(tài)良好的情況下,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及技術水平。
古箏藝術由來已久,不僅流派紛呈,風格也是千差萬別。每種流派都有屬于自己的曲式結構及演奏技法。傳統(tǒng)民族音樂來自于民間,因此各個流派的風格也與民俗文化關系密切,在演奏之前如果沒有認真學習,就很難真正體現(xiàn)其神韻。傳統(tǒng)箏藝是古箏藝術的根基所在,能夠為古箏藝術源源不斷地提供養(yǎng)分。曹正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要想學好古箏藝術,就必須學好傳統(tǒng)箏藝,充分吸收其精華。由于傳統(tǒng)箏藝承繼了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因此對于細節(jié)的處理十分重視,傳統(tǒng)箏樂所傳承的不僅是旋律還有獨特的技巧。古箏演奏屬于表演藝術。通過聲音,古箏演奏者能夠表達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及愿望,以及對客觀事物的情感。通過旋律、節(jié)拍、和聲、速度等,音樂語言可以傳達各種微妙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注重的不應只是技術更要注重音樂本身,再優(yōu)良的技術都是為了服務音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音樂,在實踐中可以嘗試將音樂與舞蹈相結合,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同時教學效果也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音樂與舞蹈在我國古代統(tǒng)稱為樂舞,舞是樂的形化,或者說是一種有形的音樂。從本質(zhì)上講,舞蹈所展現(xiàn)的是音樂的意境。平時人們所說的音樂,實際上是有所判別的音也就是聲音,但樂是經(jīng)過美化之后的聲音。故此,音是樂的根本所在,而樂則是音的靈魂。樂只可意會無法言傳,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看到代表聲音的符號,而沒有關注聲音的含義?;蛘哒f,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通過音符,音更加具體,也更加容易掌握。而樂無形無象,很難被人理解。在藝術專業(yè)教學中,這是一個難題,因此可以嘗試在古箏演奏中加入舞蹈,用有形的舞蹈動作來展現(xiàn)無形的音樂。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樂曲改編成舞蹈。以《洞庭新歌》為例,該作品描寫了豐收時的景象,熱情歌頌了洞庭湖畔百姓們歡樂的生活,學生可以根據(jù)曲子來改編舞蹈,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理解作品的含義,同時會收到顯著的成效。
音樂源于人的心靈,通過琴弦的振動形成回響。因此對演奏者的技巧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作為演奏者要懂得運用技巧,更要聽從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之中,才能完美地詮釋音樂意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提升學生的聽覺還要教會他們思考,同時還要從下述幾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其一,教師示范演奏。對學生而言,聽教師演奏是一種極佳的學習方法。但具體實踐時要考慮學生自身的承受能力以及領悟能力,教師可先挑選一些簡單而優(yōu)美的作品進行示范演奏,并且最好是一些經(jīng)典的作品。比如,《漁舟唱晚》就是非常不錯的練習曲目,在演奏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想象,體會作品的情感,從而逐漸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其二,學生自己反復練習。通過學生自己彈奏,來強化內(nèi)心的感受。音樂屬于情感藝術,最終的目的在于運用嫻熟技巧表達心靈。人類的音樂活動十分豐富,最基本的是聆聽。演奏不僅需要手指的運動,更需要心靈的感知,只有演奏者將自己的整顆心都交給音樂,才能在演奏時保持心靈與音樂的高度融合進而彈奏出絕妙的樂音。帶來的幸福感與滿足感,只有演奏者親自去體驗才會懂得,也只有達到這樣的境界,彈奏出來的作品才會感人肺腑。
其三,訓練反向思維。古箏教學的效果如何,取決于教師的引導是否得當。作為教師,必須要根據(jù)學生的特征,去挑選適合他們的練習方法。在上述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反向思維,進而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相比于常規(guī)思維,反向思維最大的特征就是創(chuàng)造性。運用反向思維時需要打破常規(guī),從另一個方向著手不必遵循事物原有的時空序列,尋找行之有效有的解決方法。
比如A事物及B事物,以其之間現(xiàn)有的聯(lián)系進行反推,進而得出另一種聯(lián)系。古箏演奏與上述情況相類似。在運用反向思維時,學生可嘗試從最終幻想的畫面著手,反過來尋找到合適的方法從虛到實。在尋找到方法之后,再通過實踐檢驗,然后再回到音樂中去對比和衡量。在開始進行練習時就要關注音樂的內(nèi)容,然后再考慮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訓練,而不是毫無分別地按照統(tǒng)一的步驟進行??梢試L試著在腦海中勾勒出音樂的總體形象及場景,再去選擇恰當?shù)膹椬喾椒?,采用不同的彈法運用各種音色來不斷靠近目標,進而形成完整的畫面。
在古箏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嘗試著融合音樂與技術,肢體訓練必不可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漸了解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熟悉技術的同時還要加強對肢體的訓練,從而使自己的表演更加靈活。就古箏音樂表演而言,肢體語言也是其中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更是古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因此,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提高自身肢體語言的靈活性。肢體訓練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演奏技能,也有助于音樂與技術的高度融合。但有一點必須要注意,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肢體語言,幫助學生在掌握正確技巧的同時,懂得如何在演奏中運用技巧,從而真正實現(xiàn)技術與音樂的融合。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去了解音樂,進而實現(xiàn)音樂與技術的融合。要想滿足上述要求,可嘗試從下述幾點著手:其一,在引導學生學習古箏時,教師要盡一切可能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自覺自愿地去學習。學生一旦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即使在課后他們?nèi)匀粫e極主動地去學習,掌握與古箏相關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的鑒賞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廣泛接觸各種類型的作品,使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感悟更加深刻。其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嘗試使用各種新的方式,比如多媒體等讓學生認真觀看他人演奏,進而學習他人的技巧??偨Y演奏經(jīng)驗,從而讓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得以深化,使音樂與技術得以高度融合。在安排學生觀看他人演奏的同時,教師還應適當?shù)丶右渣c撥,讓學生學習借鑒他人的長處,進而提升自身的表演技術。
綜上所述,最近幾年來,在古箏教學中,人們越來越看重音樂與技術的結合。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甚至使得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越來越低。所以古箏教學必須改變過去的方法,教師應當努力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營造濃郁的學習氣氛。嘗試著將音樂與技術相結合,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及表演能力,使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能夠充分地運用自己的技巧與心靈感悟,賦予古箏藝術動人心魄的魅力。
[1]徐玉蓮.論高師古箏教學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08).
[2]楊妍,趙雪暉.古箏教學現(xiàn)存問題及完善對策[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01).
[3]徐文鳴.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相互交融[J].藝術科技, 2016(02).
J61
A
陳薄茹(1985—),女,漢族,安徽省亳州市人,本科,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亳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古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