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續(xù)日本紀》中“渤?!薄案啕悺雹傧嗷旒o事考察

      2017-01-28 08:28:51劉曉東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武藝紀事高麗

      劉曉東

      《續(xù)日本紀》中“渤?!薄案啕悺雹傧嗷旒o事考察

      劉曉東

      筆者系統(tǒng)梳理了《續(xù)日本紀》中與渤海有關(guān)的紀事,從分期角度厘清了該書“渤?!薄案啕悺毕嗷旒o事,由最初的不混,經(jīng)中間的相混,到最后又回歸到不混的全過程,究明了《續(xù)日本紀》中“渤?!薄案啕悺毕嗷斓募o事見于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五,起自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三年(759),止于光仁天皇寶龜九年(778),共計20年,均為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世。此前不見“渤海”“高麗”相混的紀事,此后亦不見“渤海”“高麗”相混的紀事。根據(jù)《類聚國史》的相關(guān)記載,“起自寶字,至于寶龜”這一時間段內(nèi)的紀事由于“唯存案牘,類無綱紀”,又經(jīng)重新修訂。而“渤?!薄案啕悺毕嗷旒o事的出現(xiàn),應(yīng)是與日本朝廷當時的強行冠名和后世日本史官的個別修篡有關(guān)。

      《續(xù)日本紀》渤海 高麗 相混紀事

      渤海與日本通聘的紀事首見于日本六國史的第二部——《續(xù)日本紀》?!独m(xù)日本紀》記有關(guān)日本與渤海交往之事起于圣武天皇神龜四年(727),止于桓武天皇延歷六年(787),跨度為60年,共記載與渤海有關(guān)的史料計112條②《續(xù)日本紀》卷八,元正天皇養(yǎng)老四年(庚申、720)春正月丙子,載有“遣渡島津輕司從七位上諸君鞍男等六人于靺鞨國觀其風俗”條。該條中的“靺鞨國”不能認定就是渤海國,且渤海高齊德于圣武天皇神龜五年(728)上日本天皇的渤海國書中,明確有“通使聘鄰,始于今日”一語,故該條暫不計入。,均為渤海第二代王武王大武藝、第三代王文王大欽茂的紀事。

      毋庸諱言,在《續(xù)日本紀》的相關(guān)紀事中,一度出現(xiàn)“渤?!薄案啕悺毕嗷旒o事。這一現(xiàn)象曾在相當一個階段影響了學界對渤海的認識。其中渤海國王自稱“高麗國王”之紀事,更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其在國際學壇上所造成的混亂,隨處可見。

      過去筆者在研究“渤海樂”性質(zhì)的過程中,曾對這一問題有所涉及③劉曉東:《渤海樂性質(zhì)的文獻學考察》,《北方文物》2012年第2期。。近年又認真研讀了相關(guān)史料,深感對這一既敏感又復(fù)雜且影響深遠的“歷史遺留問題”,有必要再作進一步考察,以就教于學界同仁。

      一、《續(xù)日本紀》中有關(guān)渤海第二代王大武藝世的紀事

      《續(xù)日本紀》中有關(guān)渤海第二代王大武藝世的紀事共有12條,時在渤海武王仁安十年至十三年(727-730),日本圣武天皇神龜四年(727)至天平二年(730),均在《續(xù)日本紀》卷十之中。下面分別抄錄《續(xù)日本紀》卷十的相關(guān)記載。

      1.圣武天皇神龜四年(727)九月,“庚寅(二十一),渤海郡王使首領(lǐng)高齊德等八人,來著出羽國,遣使存問,兼賜時服”。這是日本史料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與渤海直接有關(guān)的紀事。據(jù)此可知,渤海使入日本境,是以“渤??ね跏埂钡纳矸莩霈F(xiàn)的。

      2.圣武天皇神龜四年(727)十二月,丁亥(二十),“渤??ね跏垢啐R(一作齋)德等八人入京”。渤海使入日本京,也是以“渤??ね跏埂钡纳矸莩霈F(xiàn)的。

      3.圣武天皇神龜四年(727)十二月,“丙申(二十九),遣使賜高齊德等衣服冠履。渤??ふ?,舊高麗國也。淡海朝廷(天智天皇時)七年(668)冬十月,唐將李勣伐滅高麗,其后朝貢久絕矣。至是,渤??ね跚矊庍h將軍仁義等二十四人朝聘,而著蝦夷境,仁義以下十六人被殺害,首領(lǐng)齊德等八人僅免死而來”。這里,“遣使賜高齊德等衣服冠履”,明顯是實錄內(nèi)容。而“渤??ふ撸f高麗國也。淡海朝廷(天智天皇時)七年(668)冬十月,唐將李勣伐滅高麗,其后朝貢久絕矣”等語,則不似實錄內(nèi)容,應(yīng)是根據(jù)日本朝廷或史官的臆測而補增的說明,而不是渤海使自己的說明。其稱渤海國為“渤??ぁ?,尤其顯得不倫不類。因為渤海使絕不會自稱其國為“渤海郡”。如果用始稱之名,應(yīng)稱“振國”或“震國”①劉曉東:《渤海“振國”、“震國”名源考察》,《北方文物》2007年第1期。;如果用唐冊封后之名,則應(yīng)與唐廷同步,稱之為“渤海”——即《新唐書·渤海傳》所云:“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雹冢ㄋ危W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19下《渤海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180頁。。而此前唐廷是以“靺鞨”(靺羯)族稱來指代渤海國的。如果一定要用州府之名,則應(yīng)稱“忽汗州”或“渤海都督府”。高齊德等此行,《續(xù)日本紀》已明確稱其為“渤??ね跏埂?,可見高齊德是以“渤??ね酢钡拿栂蛉毡窘榻B大武藝身份的。日本此時對渤海并不了解,以為其主號稱“渤??ね酢?,則稱其使為“渤??ね跏埂?、稱其所統(tǒng)之地為“渤??ぁ本褪抢硭斎坏?。其實,稱其使為“渤??ね跏埂笔强梢缘?,但稱其所統(tǒng)之地為“渤??ぁ本褪峭纳x了③類似情況,中國文獻也偶有出現(xiàn),如《冊府元龜》卷971外臣部朝貢四云:(開元九年)“十一月己酉,渤??れ呿H大首領(lǐng)、鐵利大首領(lǐng)、拂涅大首領(lǐng)契丹蕃朗將俱來朝,并拜折沖,放還蕃。”該條記載還重出于同書卷974外臣部褒異一。這里,“渤??れ呿H”的出現(xiàn),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如同日本,即實錄記述者的誤解,以為渤海郡王之使應(yīng)來自渤???。第二種情況可能“郡”字是衍文,即從“渤??ね酢倍堋R驗榇撕笥涊d渤海來使朝貢者均為“渤海靺鞨”或“渤?!?,絕無作“渤??れ呿H”者。。因為“渤??ね酢笔翘瞥诓澈=▏旰?,對渤海第一代王大祚榮冊封之號。大祚榮棄世后,第二代王大武藝又襲封此號。對此,《舊唐書·渤海靺鞨傳》有明確記載:“睿宗先天二年(713),遣郎將崔忻(原作)往冊拜祚榮為左驍衛(wèi)員外大將軍、渤??ね酰砸云渌y(tǒng)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歲遣使朝貢。開元七年(719),祚榮死,玄宗遣使吊祭,乃冊立其嫡子桂婁郡王大武藝襲父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ね酢⒑龊怪荻级??!雹埽ê髸x)劉昫等:《舊唐書》卷199下《渤海靺鞨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360頁。這里,已明確說明“以其所統(tǒng)為忽汗州”。《新唐書·地理志》亦稱之為“渤海都督府”①(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3下《地理志七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128頁。。唯獨不能稱之為“渤海郡”。因為唐代所封的渤海郡王、渤??す鶠榫粑环馓?,與唐代行政區(qū)劃的府、州、郡、縣無關(guān)。不能因為大祚榮、大武藝有渤??ね醯姆馓枺蛯⑵渌y(tǒng)之地稱之為渤??ぁV劣凇安澈?ふ?,舊高麗國也”,同樣,也是日方對渤海國源頭的誤判。而這種誤判也正是《續(xù)日本紀》中一度出現(xiàn)的渤海高句麗繼承國認識的源頭。

      4.圣武天皇神龜五年(戊辰、728)春正月,“庚子(三),天皇御太極殿,王臣百寮及渤海使等朝賀?!边@里,“渤??ね跏埂北缓喎Q為“渤海使”。

      5.圣武天皇神龜五年(戊辰、728)春正月,“甲寅(十七),天皇御中宮,高齊德等上其王書并方物。其詞曰:‘武藝啟:山河異域,國土不同。延(一作遙)聽風猷,但增傾仰。伏維大王天朝受命,日本開基,奕葉(一作業(yè))重光,本枝百世。武藝忝當列國,監(jiān)(原作濫)總諸蕃,復(fù)高麗之舊居,有扶余之遺俗。但以天涯路阻,海漢悠悠,音耗未通,吉兇絕問。親仁接援,庶協(xié)前經(jīng),通使聘鄰,始乎今日。謹遣寧遠將軍郎將(一作龍毅都尉)高仁義、游將軍果毅都尉德周、別將舍航(一作舍那婁)等二十四人赍狀,并附貂皮三百張奉送。土宜雖賤,用表獻芹之誠;皮幣非珍,還慚掩口之誚。主理有限,披瞻未期。時嗣音徽,永敦鄰好。’于是高齊德等八人并授正六位上,賜當(常)色服。乃宴五位以上及高齊德等,賜大射及雅樂寮之樂。宴訖,賜祿有差?!?/p>

      下面,側(cè)重考察渤海王的國書。

      “山河異域,國土不同”。武藝于國書中開篇就明確了渤海與日本之間的對等關(guān)系:“山河異域”——渤海與日本各處一方;“國土不同”——各有不同的轄區(qū)。

      “大王天朝受命,日本開基,奕葉(一作業(yè))重光,本枝百世”是對日方的贊美,與此相對應(yīng),“武藝忝當列國,監(jiān)總諸蕃,復(fù)高麗之舊居,有扶余之遺俗”則是對自己的稱揚。這里“天朝”無疑是指大唐?!疤斐苊?,日本開基”意謂“日本開基”,已得到天朝“受命”(其實日本并沒有受到唐朝的冊封)。盡管自7世紀初以來,日本力求對唐朝實行“對等外交”,但唐朝畢竟是當時東亞第一大國,事實上不惟唐朝不可能把日本放在與自己對等的地位來看待,就是渤海也不會把日本同唐朝等同起來。就武藝國書而言,在日本天皇方面是“大王天朝受命,日本開基”。在渤海大武藝方面則是“武藝忝當列國,監(jiān)總諸蕃”。大武藝認為,自己“斥大土宇”“監(jiān)總諸蕃”,作為一國之君的地位也是得到“天朝”認可的。所謂“忝當列國”,也從另一個層面表明了自己與日本的對等和并列。這不僅是渤海的認識,也是唐朝的認識。由唐玄宗親自主撰的《大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條下云:“遠夷則控契丹、奚、靺羯、室韋之貢獻焉”;《大唐六典》于尚書戶部之“河南道”條下則云:“遠夷則控海東新羅、日本之貢獻?!雹冢ㄌ疲├盍指Φ确顒茸ⅲ骸洞筇屏洹返诙?,《尚書戶部卷第三》,京都:日本京都大學藏本,寶永七年刊。這里出現(xiàn)的“靺羯”即包括渤海,可見渤海與日本并列作為向大唐朝貢的“遠夷”。唐玄宗于開元十二年(724)泰山封禪,《舊唐書·禮儀志》云:“……戎、狄、夷、蠻、羌、胡朝獻之國:突厥頡利發(fā),契丹、奚等王,大食、謝褷、五天十姓,昆侖、日本、新羅、靺鞨之侍子及使,內(nèi)臣之番,高麗朝鮮王,百濟帶方王,十姓摩阿史那興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賢王,日南、西竺、鑿齒、雕題、牂柯、烏滸之酋長,咸在位。”③(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23下《禮儀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990頁。這里出現(xiàn)的“靺鞨”即包括渤海,可見日本與渤海同樣并列作為大唐的“朝獻之國”。

      有必要解釋一下這里出現(xiàn)的“靺羯”和“靺鞨”。唐代文獻所出現(xiàn)的“靺羯”和“靺鞨”均為族稱,即“勿吉”族稱的演變。就三者的年代序列而言,應(yīng)該是勿吉——靺羯——靺鞨①李玲、東青:《也談靺鞨名稱之始見》,《北方文物》1997年第2期。。我不贊成簡單地把上文所引的“靺羯”“靺鞨”就當成渤海國本身,還是應(yīng)該就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當前學術(shù)界有一種傾向:中國文獻中出現(xiàn)“靺羯”或“靺鞨”字樣的紀事,只要其年代在渤海國存續(xù)時間內(nèi),往往就一口咬定是渤海國,并將其作為渤海初稱“靺鞨國”的證據(jù)來應(yīng)用。就《舊唐書》而言,其分設(shè)《靺鞨傳》和《渤海靺鞨傳》;就《新唐書》而言,亦分設(shè)《黑水靺鞨傳》和《渤海傳》。可見中國正史就不是把渤海國存續(xù)時間內(nèi)的靺鞨都當做渤海來記敘的。就前引《大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條下之“遠夷則控契丹、奚、靺羯、室韋之貢獻焉”而言,同書卷四尚書禮部之“凡四蕃之國經(jīng)朝貢已后,自相誅絕及有罪見滅者,蓋三百余國。今所在者,有七十余蕃”條下,唐宰相李林甫等在注其存者中就明確提到“契丹、奚、遠蕃靺鞨、渤海靺鞨、室韋”。②(唐)李林甫等奉勅注:《大唐六典》第二冊,《尚書禮部卷第四》,京都:日本京都大學藏本,寶永七年刊??吹竭@種排列順序,大家就會一目了然,即前引《大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條下的“遠夷則控契丹、奚、靺羯、室韋”中的“靺羯”無疑就是《大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條下的“遠蕃靺鞨、渤海靺鞨”。另外,日本史料中出現(xiàn)“靺鞨”字樣的紀事,其年代在渤海國存續(xù)時間內(nèi),也不能一口咬定就是渤海國。如《續(xù)日本紀》卷八元正天皇養(yǎng)老四年(720)正月丙子條下的“遣渡島津輕司從七位上諸君鞍男等六人于靺鞨國觀其風俗”的紀事,以及日本多賀城碑謂多賀城“去靺鞨國界三千里”的紀事,其中的“靺鞨國”,據(jù)日本學者石井正敏和中國學者馬一虹考證,都不能認定是渤海國③[日]石井正敏:《“續(xù)日本紀”養(yǎng)老四年條的“靺鞨國”——“靺鞨國”等于渤海說的檢討》,《亞洲游學》3(特集)《東亞的遣唐使》,東京:勉誠出版社,1999年;馬一虹:《古代日本對靺鞨的認識》,《北方文物》2004年第3期。。

      對應(yīng)天皇的“奕葉重光,本枝百世”的贊美,武藝則稱揚自己“復(fù)高麗之舊居,有扶余之遺俗”。高句麗、扶余均為漢魏以來東夷立國中之佼佼者,渤海在“監(jiān)總諸蕃”——統(tǒng)一和兼并以粟末靺鞨為主體的周邊靺鞨舊部的同時,還占據(jù)當年高句麗故地——“復(fù)高麗之舊居”(也暗指領(lǐng)有高麗遺民),領(lǐng)有扶余遺民——有扶余之遺俗(當然也暗指占據(jù)了扶余故地)。武藝的這段言詞。就是在夸耀:渤海不僅統(tǒng)一了靺鞨諸部(其實黑水就沒有被其統(tǒng)一),還把領(lǐng)地擴大到當年高句麗和扶余之故地(其實高句麗和扶余之故地也沒有全部為渤海所占據(jù)),并領(lǐng)有其遺民,也取代了過去高句麗、扶余等東夷大國在這一區(qū)域的統(tǒng)治地位,已儼然成為可以與日本對等的泱泱大國。

      “但以天涯路阻,海漢悠悠,音耗未通,吉兇絕問?!边@是說渤海與日本之間此前并無任何聯(lián)系。

      “親仁接援,庶協(xié)前經(jīng),通使聘鄰,始乎今日”與“時嗣音徽,永敦鄰好”都表明了渤海與日本平等外交的意愿。同時也表明渤海此行就是首開渤海、日本鄰國通聘之先河。

      6.“二月壬午(十六),以從六位下引田朝臣蟲(一作從)麻呂為送渤海客使?!边@里,稱日本送使為“送渤海客使”。

      7.圣武天皇神龜五年(戊辰、728)夏四月,“壬午(十六),齊德等八人,各賜彩帛、綾、綿有差。仍賜其王璽書曰:‘天皇敬問渤??ね酰菏⒕咧謴?fù)舊壤,聿修曩好,朕以嘉之。宜佩義懷仁,監(jiān)撫有境。波濤雖隔,不斷往來。便因首領(lǐng)高齊德等還次,付書并信物,彩帛一十匹、綾一十匹、絁二十匹、絲一百絇、綿二百屯,仍遣送使發(fā)遣歸鄉(xiāng)。漸熱,想平安好!’”。

      這是日本天皇與渤海交往的第一封國書。渤海武藝國書開篇用“武藝啟”,是一種自謙的口氣,也表明了對對方的尊敬。而日皇國書開篇則用天皇“敬問渤海郡王”,雖有“敬”字,但下文“朕以嘉之”自稱為“朕”,其實已把自己擺到了尊上的位置。這里,“恢復(fù)舊壤”應(yīng)是承武藝“復(fù)高麗之舊居,有扶余之遺俗”而來,但明顯曲解了武藝的原意?!绊残揸俸谩睉?yīng)是承武藝“親仁接援,庶協(xié)前經(jīng),通使聘鄰,始乎今日”而來,但也明顯有悖于武藝的原意。也許日本朝廷就是有意把渤海當成了高句麗繼承國,也有意讓渤海按高句麗舊例來“聿修曩好”。

      8.圣武天皇神龜五年(戊辰、728)“六月庚午(五)送渤海使使等拜辭”。這里出現(xiàn)的“送渤海使使”字樣,可能是衍一“使”字?!八筒澈J埂碑敿词妨?的“送渤??褪埂?。這里以“渤?!敝复澈?。

      9.圣武天皇神龜五年(戊辰、728)六月“壬申(七),水手以上總六十二人,賜位有差”。這是對“送渤??褪埂彪S行人員“賜位”。

      10.圣武天皇天平二年(庚午、730)八月“辛亥(二十九),遣渤海使正六位上引田朝臣蟲麻呂等來歸”。此前的“送渤??褪埂薄八筒澈J埂币锍枷x麻呂,這里則被稱作以“遣渤海使”。

      11.圣武天皇天平二年(庚午、730)九月癸丑(二),“天皇御中宮,蟲麻呂等獻渤海郡信物。令獻山陵六所,并祭故太政大臣藤原朝臣墓?!边@里仍稱渤海國為“渤海郡”。

      12.圣武天皇天平二年(庚午、730)冬十月庚戌(二十九),“遣使奉渤海信物于諸國名神社”。這里稱渤海國為“渤?!薄?/p>

      總結(jié)上述12條出現(xiàn)“渤?!弊謽拥募o事,可知渤海國首次遣使聘日是以“渤??ね跏埂钡纳矸荼蝗辗浇哟摹K?,日方最初稱渤海王為“渤??ね酢薄⒎Q渤海使為“渤??ね跏埂笔钦_的。但稱渤海國為“渤??ぁ眲t是對“渤??ね酢边@一封號的誤解。不過在《續(xù)日本紀》卷十的上述記載中,偶爾也出現(xiàn)稱“渤海郡王使”與“渤海使”互換、“渤??ぁ迸c“渤海”互換的現(xiàn)象??梢钥隙ǖ卣f,上述12條紀事,除了第三條中的“渤??ふ?,舊高麗國也。淡海朝廷(天智天皇時)七年(668)冬十月,唐將李勣伐滅高麗,其后朝貢久絕矣”的內(nèi)容外,其余部分均應(yīng)出自當時的實錄。值得注意的是,《續(xù)日本紀》卷十的內(nèi)容中根本就沒有稱渤海國為“高麗國”、渤海使為“高麗國使”、渤海王為“高麗國王”的任何記載。

      二、《續(xù)日本紀》中有關(guān)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世的紀事

      《續(xù)日本紀》中除卷十涉及的渤海的紀事在渤海第二代王大武藝世,其余卷十三、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九等15個卷目中涉及渤海的紀事均在有關(guān)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世。而《續(xù)日本紀》中“渤?!迸c“高麗”相混的記載正發(fā)生在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世的相關(guān)紀事中。

      《續(xù)日本紀》卷十三記渤海使胥要德等出訪日本事,先后出現(xiàn)“渤海郡副使”“渤??汀薄安澈B贰薄安澈=纭薄安澈!薄安澈J埂薄安澈?な埂薄安澈?ね酢薄扒膊澈4笫埂薄扒膊澈J埂钡茸謽樱痪硎洸澈<拌F利去日本事,以“渤?!敝复澈痪硎哂浫毡緰|大寺奏大唐樂、渤海樂等,以“渤海”指代渤海國;卷十八記渤海使慕施蒙等出訪日本事,出現(xiàn)“渤海使”“渤海國王”等字樣。通觀卷十三、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的有關(guān)紀事,這四卷內(nèi)容中,與大武藝世的紀事同,即絕無稱渤海國為“高麗國”、渤海使為“高麗國使”、渤海王為“高麗國王”的任何記載。

      “渤?!迸c“高麗”相混的紀事始自《續(xù)日本紀》卷二十一。卷二十一關(guān)于渤海的紀事分別為天平寶字二年(758)和天平寶字三年(759)。天平寶字二年(758)的紀事先后有九月、十月和十二月,并無“渤海”與“高麗”相混的紀事。如稱渤海國為“渤海”或“渤海國”,稱渤海使楊承慶為“渤海大使”或“渤海使”,稱遣渤海使小野朝臣田守為“遣渤海大使”或“遣渤海使”。

      “渤?!迸c“高麗”相混的紀事首見于天平寶字三年(759)。以下考察天平寶字三年(759)的有關(guān)渤海的紀事。

      “三年(己亥,759)春正月戊辰朔,御太極殿,受朝。文武百官及高麗蕃客等各依儀拜賀”,這里的“高麗蕃客”無疑即指“渤海蕃客”,這是《續(xù)日本紀》中首次出現(xiàn)“渤?!迸c“高麗”相混的紀事。

      以下的相關(guān)紀事分別為:

      “庚午,帝臨軒。高麗使楊承慶等貢方物。奏曰:‘高麗國王大欽茂言:……’

      詔曰:‘高麗國王……’

      乙酉,帝臨軒。授高麗大使楊承慶……

      二月戊戌,賜高麗王書曰:‘天皇敬問高麗國王……’”

      通觀天平寶字三年(759)有關(guān)渤海的紀事,與其說是“渤?!迸c“高麗”相混,不如徑直說是以“高麗”代“渤海”。如稱其使為“高麗使”,稱其王為“高麗國王”,稱其國為“高麗”,根本不見“渤?!弊謽印?/p>

      此后的《續(xù)日本紀》中,開始出現(xiàn)“渤?!迸c“高麗”相混的紀事。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渤海”“高麗”互見。卷二十七只稱“渤海”不見“高麗”字樣。卷三十一除天皇國書里稱渤海王為“高麗國王”外,其余部分均稱“渤海”。卷三十二把“渤?!睂懽鳌案啕悺闭邇H一見,其余部分均稱“渤?!?。卷三十四有關(guān)渤海紀事11條,均稱“渤?!?,不見“高麗”字樣。卷三十五有關(guān)渤海的紀事16條,其中只有寶龜九年(778)的3條稱“高麗”,寶龜十年(779)以后的13條均稱“渤?!?。

      卷三十九是其后有關(guān)渤海紀事的最后一卷,載有桓武天皇延歷五年(丙寅、786)和六年(787)之間的渤海紀事兩條,均稱“渤?!保辉俪霈F(xiàn)“高麗”字樣。

      總結(jié)《續(xù)日本紀》中大欽茂世的紀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起自卷十三的圣武天皇天平十一年(739),此下接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直到卷二十一的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二年(758),這一階段計20年間,絕無“渤?!薄案啕悺毕嗷斓募o事。第二階段起自卷二十一的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三年(759),此下接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四,直到卷三十五的光仁天皇寶龜九年(778),這一階段計20年間的紀事,出現(xiàn)“渤?!薄案啕悺毕嗷斓募o事。第三階段起自卷三十五的光仁天皇寶龜十年(779),直到卷三十九的桓武天皇延歷六年(787),這一階段計9年間的紀事,不再出現(xiàn)“渤海”“高麗”相混的紀事。此后《續(xù)日本紀》中不見有關(guān)渤海的紀事。

      三、“渤?!迸c“高麗”相混紀事緣起的推究

      《續(xù)日本紀》卷二十一首開以“高麗”代“渤?!奔o事之先河,此后才出現(xiàn)“渤?!迸c“高麗”相混的紀事。按楊承慶于天平寶字二年(758)隨小野朝臣田守出使日本,《續(xù)日本紀》卷二十一在天平寶字二年(758)的紀事中稱楊承慶為“渤海大使”、稱小朝臣野田守為“遣渤海大使”,十二月的紀事中尚有“渤海王”“渤海國王”的紀事,十二月壬戌(二十四),楊承慶“入京”時,還被稱為“渤海使”,可七天后(天平寶字三年春正月戊辰朔),在天皇“御太極殿,受朝”的儀式中,“渤??汀本妥兂闪恕案啕愞汀薄T龠^兩天,“庚午,帝臨軒”,“渤海使”就變成了“高麗使”,“渤海國王”也變成了“高麗國王”。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日韓學者多認為源自渤海王自稱“高麗國王”。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不合邏輯的?!独m(xù)日本紀》卷二十一,記“渤海大使”楊承慶與“遣渤海使”小野朝臣田守同時“來朝”,并于天皇“御太極殿,受朝”、“帝臨軒”之前,小野朝臣田守奏上由“渤海”得知的一系列“唐國消息”,而且還特別提到“其唐王賜渤海國王敕書一卷,亦副狀進”。試想,連唐王都承認的“渤海國王”,怎么可能自稱為“高麗國王”呢?對照天平寶字三年(759)春正月“庚午,帝臨軒。高麗使楊承慶等貢方物。奏曰:‘高麗國王大欽茂言’”的記載,一年后另一位渤海使訪日,《續(xù)日本紀》卷二十二則記為:天平寶字四年(760)春正月“丁卯,帝臨軒。渤海國使高南申等貢方物。奏曰:‘國王大欽茂言’”。這里在“國王大欽茂言”前面為什么就沒有“高麗”字樣呢?而同卷在后面天皇詔書中不是也稱渤海國王大欽茂為“高麗王”的字樣嗎?可見卷二十二記載的“國王大欽茂言”前面是應(yīng)該有“渤?!眱勺值?,只是被日本朝廷和日本史官給抹去了。而卷二十一的“高麗國王大欽茂言”中的“高麗”兩字,應(yīng)是日本朝廷和日本史官的對“渤?!眱勺值拇鄹?。

      《續(xù)日本紀》卷二十一記“奏曰:‘高麗國王大欽茂言’”,事在天平寶字三年(759)春正月初三,可平城京出土的一塊木簡,卻清楚地記有“依遣高麗使回來天平寶字二年十月廿八日進二階敘”等墨書文字①[日]田中琢:《平城京》3“文字、木簡、陶器”,東京:日本巖波書店,1984年。??梢娫谒^“奏曰:‘高麗國王大欽茂言’”之前的65天前,作為“遣渤海使”的小野朝臣田守在日本朝廷上已經(jīng)被冠以“遣高麗使”并“進二階”了。而這件事在《續(xù)日本紀》卷二十一天平寶字二年(758)十月二十八日的記載卻是“授遣渤海大使從五位下小野朝臣田守從五位上”。既然出于某種需要,“遣渤海使”在朝廷上可以被冠以“遣高麗使”,那么出于同樣的需要,“渤海國王”被冠以“高麗國王”就不足為怪了。

      而且天平寶字三年(759)的紀事,在反映“屬國入朝”方面的禮儀稱謂上,相當謹嚴。一以貫之,絕不含糊。如稱“渤海蕃客”為“高麗蕃客”,稱渤海使為“高麗使”,稱“渤海國”為“高麗國”,稱渤海國王為“高麗國王”。

      《續(xù)日本紀》的編纂,前后幾經(jīng)易手,并經(jīng)過多次修訂?!额惥蹏贰肪硪凰钠咚d的藤原繼繩與桓武天皇延歷十三年(794)所上表中曾注明:“但起自寶字,至于寶龜。廢帝受禪,韞遺風于簡策;南朝登祚,闕茂實于洛誦。是以故中納言從三位兼行兵部卿石川朝臣名足、主計頭從五位下毛野公大川等奉詔編輯,合成二十卷,唯存案牘,類無綱紀。臣等更奉天敕,重以討論。芟其蕪穢,以撮機要;摭其遺逸,以補闕漏??舜酥ξ啵C首尾差違。至如時節(jié)恒事,各有所司。一切詔詞,非可為訓。觸類而長,其例已多。今之所修,并所不取。若其屬國入朝,非常制敕,語關(guān)聲教,理皈勸懲。摠而書之,以備故實。勒成一十四卷,系于前史之末”。

      這段表文表明,“起自寶字,至于寶龜”的這部分記事是由石川名足、毛野公大川編輯的,由于“唯存案牘,類無綱紀”,又由藤原繼繩等“更奉天敕,重以討論”,進一步重新修訂。而《續(xù)日本紀》中一度出現(xiàn)“渤?!迸c“高麗”相混的紀事恰恰就出現(xiàn)在天平寶字三年(759)至寶龜九年(778)之間,與“起自寶字,至于寶龜”的記載正相合。而且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五恰合“一十四卷”之數(shù)。

      可見在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三年(759)至光仁天皇寶龜九年(778),即這20年期間,一度出現(xiàn)的“渤海”與“高麗”相混的紀事,固然與日本朝廷出于某種需要的強行冠名有關(guān),同時,也應(yīng)與日本史官重新修訂這十四卷時,個別史官考慮到“屬國入朝,非常制敕,語關(guān)聲教,理皈勸懲”等情況有關(guān)。

      可歷史畢竟是不能篡改的,不唯《續(xù)日本紀》本身在卷三十五寶龜十年(779)以后的記事中沒有出現(xiàn)“渤?!迸c“高麗”相混的紀事,就連其后的日本史書也沒有出現(xiàn)“渤?!迸c“高麗”相混的紀事。

      小 結(jié)

      總結(jié)本文的上述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渤海首次聘日是在渤海第二代王大武藝世。大武藝是以唐朝所封的“渤??ね酢钡纳矸萸彩蛊溉盏摹9蚀?,日方稱渤海使為“渤??ね跏埂笔强梢岳斫獾?。但稱渤海為“渤??ぁ眲t是錯誤的。而稱“渤海郡者,舊高麗國也”,更是錯上加錯。

      第二,《續(xù)日本紀》中關(guān)于武藝世的紀事均見于卷十,共計12條,起自圣武天皇神龜四年(727),止于圣武天皇天平二年(庚午、730)。在這一階段的紀事中,并未出現(xiàn)“渤?!薄案啕悺毕嗷斓募o事。

      第三,《續(xù)日本紀》中“渤?!薄案啕悺毕嗷斓募o事見于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五,起自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三年(759),止于光仁天皇寶龜九年(778),共計20年,均為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世。此前不見“渤?!薄案啕悺毕嗷斓募o事,此后亦不見“渤海”“高麗”相混的紀事。

      第四,《續(xù)日本紀》中一度出現(xiàn)的“渤?!薄案啕悺毕嗷斓募o事,推測一是與日本朝廷當時的強行冠名有關(guān),二是與后世日本史官的個別修篡有關(guān)。

      K242

      A

      2096-434X(2017)01-0114-08

      劉曉東,黑龍江省博物館研究員,研究方向,渤海國史、渤海考古;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① 編者注: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的高句麗,歷史文獻中也稱“高麗”。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出現(xiàn)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quán),因其統(tǒng)治者姓王,史學界稱之為“王氏高麗”。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并沒有直接繼承關(guān)系。

      劉 毅

      猜你喜歡
      武藝紀事高麗
      楊塘紀事
      散文詩(2022年19期)2022-11-03 02:24:04
      高麗莉作品賞析
      ViVi美眉(2020年1期)2020-04-26 10:09:49
      李蘭娟
      母與子
      武藝 沈月是很自然不矯揉造作的女生
      正月紀事
      紅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40
      學抖空竹紀事(外四首)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0
      《高麗史》1所見女真諸部朝貢高麗情況研究
      “故事”與“新詮”——對話武藝
      詩書畫(2016年3期)2016-08-22 03:18:30
      武藝 二十四孝圖
      詩書畫(2016年3期)2016-08-22 03:18:28
      名山县| 济南市| 涡阳县| 临江市| 承德县| 阿拉善左旗| 梓潼县| 合江县| 青岛市| 绵阳市| 星座| 洛隆县| 海宁市| 苗栗市| 上犹县| 灵川县| 望奎县| 奉化市| 芮城县| 榆中县| 灵山县| 莒南县| 无极县| 雅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堆龙德庆县| 桃源县| 盘山县| 扎囊县| 木兰县| 龙岩市| 甘肃省| 大连市| 宿松县| 江安县| 怀安县| 田林县| 综艺| 遂昌县| 安乡县| 临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