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愛
金中都萬寧宮與明清故宮
景 愛
萬寧宮是金代皇帝的行宮,始建于金熙宗皇統(tǒng)三年(1140),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進行大規(guī)模增修。由于萬寧宮地近中都城,成為皇帝經(jīng)常駐蹕之處,金章宗為元妃李師兒在瓊?cè)A島上修建了梳妝臺。金代的萬寧宮是對瓊?cè)A島及周邊海子的統(tǒng)稱,包括了今日的北海和中海。元大都大內(nèi)、明清故宮紫禁城占用了金代萬寧宮的部分地域,其間存在明顯的文化傳承關(guān)系。
金代 萬寧宮 明清故宮
今日的首都北京源自遼南京、金中都,與此相關(guān)的是明清故宮源于金代萬寧宮。前者經(jīng)過許多專家學者論證,已成為學術(shù)界共識;后者卻很少有人提及,許多人都不清楚,故撰此文以記之。
古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古代帝王行宮園林多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金中都萬寧宮即今北京城內(nèi)北海公園和中海,古稱海子、太液池,是由“三海大河”積水而成的池沼。
北京的河流以永定河為最大,永定河即桑干河,又稱渾河,水患比較多,故康熙皇帝賜名永定河,祈求平安。永定河越過燕山以后,便進入華北平原。由于河道中的泥沙比較多,常常沉積于河底,產(chǎn)生河道的移動。最初的永定河自三家店出山以后,是經(jīng)過石景山區(qū)衙門口村東流,沿老山、八寶山轉(zhuǎn)向東北,進入昌平區(qū),沿清河東流,與溫榆河相匯合,再與潮白河合而為一。后來永定河向東南移動,經(jīng)田村、紫竹院、高梁河,由德勝門進入積水潭,轉(zhuǎn)向南流,經(jīng)什剎海、北海、中海、南海一線,又轉(zhuǎn)向東南流經(jīng)石碑胡同、長巷三條、蘆草園、北新灣、后池、紅橋、跳傘塔,至龍?zhí)逗谫Z家花園出城,流向馬駒橋,與潮白河相匯合。上述永定河的走向是在地質(zhì)時期形成的,一直持續(xù)到漢代。漢代以后永定河繼續(xù)南移,最后移動到現(xiàn)在的位置。不過漢代以前的舊河道并沒有完全消失,只是其水量不斷減少。目前在北京城區(qū)的舊河道已全部被水泥板所覆蓋,變成了地下的暗河。這條地質(zhì)時期形成的永定河故道,由于經(jīng)過了什剎海、北海、中海,故被當代學者稱作“三海大河”。①景愛:《警報:北京沙塵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頁。
現(xiàn)在的什剎海、北海、中海原是地勢最低洼的地方,故而形成了沼澤,后人筑堤加以防洪,元代稱作海子,于是出現(xiàn)了三海之稱。南海是明代出現(xiàn)的,與人類活動有關(guān),不是天然的湖泊。北海中的瓊?cè)A島(俗稱白塔山)原是湖中的小土丘,與湖景連為一體,站在這里可以觀水、觀樹。這片水域在遼南京城、金中都城的東北近郊,初為遼金帝后休閑娛樂的場所,后來在此修建宮室,成為皇家園林,金章宗賜名為萬安宮。
南京折津府為遼朝陪都,南京留守多為宗室權(quán)貴,遼圣宗之胞弟耶律隆慶便長期擔任南京留守。據(jù)《遼史》所載,遼景宗偕其皇后蕭綽曾六次駐蹕南京,在“澶淵之戰(zhàn)”以前,遼圣宗與蕭太后曾長期駐于南京。遼朝末年,耶律淳在此稱帝,史稱北遼。由于這種原因,其近郊的瓊?cè)A島成為遼朝帝后、皇族休閑的重要場所。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列“煤山梳妝臺”一目,稱:“又有梳妝臺于此山相近,予幼時往游,尚有杞材數(shù)條,今盡腐朽,存臺基而已。相傳為耶律后蕭氏洗妝之所?!雹偕虻路骸度f歷野獲編》卷24《畿輔》,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604頁。煤山即今景山,西與瓊?cè)A島相鄰,故沈氏稱瓊?cè)A島梳妝臺“于此山(煤山)相近”。楊士奇《郊游記》稱,降而觀于浮屠之址,問僧此寺所創(chuàng),僧指其南廢址說:“此遼太后梳妝臺也”。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載,瓊?cè)A島在太液池中,其巔古殿,相傳為蕭太后梳妝臺。毛奇齡《西河詩話》亦稱,遼太后梳妝臺在太液池東小山上,一名瓊?cè)A島。②景愛:《歷史上的蕭太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316-317頁?!队瓢姿娇傆洝酚涊d:“西苑作鎮(zhèn)則曰白塔山,白塔山者,金之瓊?cè)A島也?!侗逼綀D經(jīng)》載:遼時名曰瑤嶼,或即其地?!雹邸稓J定日下舊聞考》卷26《國朝宮室》,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64-365頁。這些都表明,瓊?cè)A島上有蕭太后梳妝臺之說,是有一定根據(jù)和道理的,并非子虛烏有。
《金史·地理志》關(guān)于萬寧宮有如下的記載: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大定十九年(1179)建,后更為壽寧,又更為壽安,明昌二年(1191)更為萬寧宮,瓊林苑有橫翠殿。寧德宮西園有瑤光臺,又有瓊?cè)A島,又有瑤光樓?;式y(tǒng)元年(1141)有宣和門,正隆三年(1158)有宣華門,又有撒和門。①《金史》卷24《地理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23頁。
這段簡短的記載,為研究金代萬安宮提供了重要線索。天眷三年(1140)九月,金熙宗至燕京(當時燕京尚未改稱中部),至皇統(tǒng)元年(1141)九月返回上京,他在燕京駐蹕了整整一年之久。此行與誅殺宗盤、達懶,將河南、陜西地退給宋朝有關(guān),他詔命元帥府“復取河南、陜西地”。都元帥宗弼(兀術(shù))至燕京,朝金熙宗于“行在所”,②《金史》卷4《章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75-76頁。此“行在所”即太寧宮。在此期間于瓊?cè)A島上修建了宮室,以便于休憩。當時修建了多少處宮殿,無明確記載,宣和門應(yīng)是宣和殿之正門;金熙宗“貫綜經(jīng)史,喜文辭”,宣和門應(yīng)為金熙宗所命名。他居住的地方應(yīng)是宣和殿,這是最早見于記載的宮殿。海陵王遷都燕京以后大興土木,改建京城,一并改建了瓊?cè)A島宮室,由于他是弒殺金熙宗篡位,對金熙宗懷有厭惡情緒,對宮室重新改名,宣華門應(yīng)為海陵王所命?,F(xiàn)在北海公園寶塔山上的太湖石,據(jù)《北平舊志》所載,為“宋艮岳之遺,金人攆致于此”③(清)李有棠:《金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604頁。。海陵王受漢族文化影響比較深,性喜奢侈,他把汴京開封城艮岳的奇石(太湖石)拆運到太寧宮的可能性比較大。大定十九年(1179),金世宗大規(guī)模改建瓊?cè)A島,又增建了不少宮殿,將整個瓊?cè)A島行宮命名為太寧宮,與他崇尚中庸,實施仁政治國思想有關(guān)。壽寧宮、壽安宮之名與祝壽有關(guān),應(yīng)是金世宗晚年所改。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四月,有“改壽安宮名萬寧”④《金史》卷9《章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18頁。的記事,可以證明。大定十九年(1179)五月,金世宗“幸太寧宮”,到七月離開,前后駐蹕三個月之久,其改建太寧宮當在此以前。
金章宗時代,是萬寧宮最重要時期。金世宗晚年,太寧宮改稱壽安宮,金章宗即位以后,壽安宮之名曾保留了兩年,明昌二年(1191)四月,改壽安宮為萬寧宮。此后他經(jīng)常到此駐蹕,處理朝政。承安元年(1196)三月至八月,他在此停留五個月之久,處理了很多朝政,如敕尚書省處理刑獄,實行區(qū)種法,命禮部尚書張暐祈雨于北獄,派出橫賜夏國使,詔出倉粟減價售民以救災(zāi),規(guī)定寺僧大師太德許度弟子數(shù)量,命有司收葬西北路陣亡骸骨等重要事情。承安二年(1197)四月至八月,金章宗又在萬寧宮居住了4個月,“御紫辰殿受朝”。⑤《金史》卷10《章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38-239頁,第241-242頁。紫宸殿應(yīng)當是萬寧宮中最重要的宮殿,很可能是金章宗時代所修建。
萬寧宮的命運與金中都城的興衰是一致的。萬寧宮初建于金熙宗時代,到金世宗金章宗時期達到鼎盛時期。金世宗死前曾留下遺詔,提出“移梓宮壽寧宮”,說明他對壽寧宮(萬寧宮)非常重視、非常留戀。金章宗召集百官商議,“皆謂當如遺詔”。只有他的老師移刺履提出不同意見,稱移梓宮于離宮屬于非禮,不便于“萬國之臣”朝祭,最后改在京城中的大安殿舉行殯儀。⑥《金史》卷95《移刺履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100頁。
金章宗對于萬寧宮更是鐘愛有加,成為他重要的休閑場所。他經(jīng)常偕同元妃李師兒到此尋歡作樂,為李師兒修建了梳妝臺?!督鹋_集》記載:“妝臺,李師兒所筑……妃嘗與章宗露坐,上曰:‘二人土上坐’,妃應(yīng)聲曰:‘一月日邊明’。上大悅?!薄秷蛏教猛庥洝罚骸罢伦跒槔铄峰ㄊ釆y臺于都城東北隅,今禁中瓊?cè)A島妝臺,本金故物也,目為遼蕭后梳妝樓,誤。”①《欽定日下舊聞考》卷29《宮室·遼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20頁?!段鼋蛑尽酚涊d京師南葆臺,相傳是明昌間李妃避暑之臺,后人附會其說,今人有稱李師兒的梳妝臺應(yīng)在豐臺區(qū)大葆臺漢墓。其實李師兒的梳妝臺并非一處,金章宗為她修建了多處梳妝臺,據(jù)《析津志》記載:“洗妝臺在南城,金故宮之西,壽安酒樓之北,此臺貯李妃,以為梳妝之所?!雹谛軌粝椋骸段鼋蛑据嬝饭袍E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4頁。這是金中都城內(nèi)的李妃梳妝臺。其實,大葆臺是藥師院支院,與李妃無關(guān)。
金代的萬寧宮是以瓊?cè)A島為中心,許多重要的宮室多修建于此。瓊?cè)A島最初只是一個小土丘,到了金代不斷挖湖取泥,堆積到土丘之上,使瓊?cè)A島的面積在擴大,其高度也在不斷增長。還有“三海大河”的水量也在減小,使瓊?cè)A島暴露的陸地隨之而擴大。萬寧宮不是僅指一處宮殿而言,而是對瓊?cè)A島及周圍水域的統(tǒng)稱。在水域的東西兩岸,還有許多閑置的土地。《金史》記載,張僅言在少府監(jiān)任上,“護作太寧宮,引宮左流水溉田,歲獲稻萬斛”③《金史》卷133《叛臣·張覺子·張僅言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846頁。。宮左指的是湖水的東岸,說明當時湖東有許多空閑地,湖西亦應(yīng)如此。
萬寧宮屬于皇帝行宮,可以隨意占用東西兩岸的空閑地修建各種宮殿,萬寧宮設(shè)有提舉司,隸屬于工部,專門負責宮室的修建事宜,萬寧宮有多少宮殿。史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見于《金史》記載的,只有萬寧宮,瓊林苑橫翠殿,寧德宮西園瑤光臺,瓊?cè)A島上瑤光樓,宣和門、宣華門、撒合門(“撒合”屬女真語,其義不明),熏風殿、紫宸殿。實際這些只是主要的建筑物,并非是建筑物的全部。紫宸殿見于承安元年(1196),“七月庚辰,御紫宸殿受諸王、百官賀,賜諸王宰執(zhí)酒”④《金史》卷10《章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36頁。。據(jù)此,紫宸殿為舉行朝拜集會的大殿,不是寢殿。寢殿為何名,缺乏明確記載。熏風殿在海陵王時代就出現(xiàn)了,《大金國志》記載“正隆三年五月,上坐熏風殿,命吏部尚書李通、翰林直學士蕭廉召對,因言:朕夜夢至上帝所,殿中人語如嬰兒……”⑤《大金國志》卷14《海陵焬王中》,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95頁。據(jù)此分析,熏風殿可能是寢殿,或在寢殿附近,故海陵王睡醒以后能夠召李通、蕭廉前來釋夢。
皇帝到萬寧宮駐蹕,要有皇后、皇妃和宮女陪同侍奉;文武大臣和兵丁,也要同行。他們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根據(jù)身份的高低提供住所?;实鄣母鞣N隨行人員至少要有數(shù)百人,甚至逾千人。他們居住的房舍需要千余間,散布在湖水東西兩岸,成組成群,以便于管理?!督鹗贰酚涊d,明昌六年(1195)五月丙戌,金章宗“命減萬寧宮陳設(shè)九十四所”⑥《金史》卷10《章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36頁。。皇帝皇后皇妃和有身份的官員,在其下榻處都要配置裝飾點綴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稱作“陳設(shè)”。被裁減的“陳設(shè)九十四所”,這個數(shù)字是很大的;如果將未被裁減陳設(shè)的宮室也計算在內(nèi),其數(shù)字就更大了。金章宗是以奢侈著名的,由于萬寧宮花費太大,影響到國庫開支,只好作一些精減。
金中都城郊的太液池(當時無此稱,此是借用后代的稱謂)是指今北海和中海,它們南北連在一起,兩岸樹木蔽天,有林草荷花之美。萬寧宮的宮殿只有皇帝皇后、皇妃所居是在瓊?cè)A島(今白塔山)上,陪同的其他人居處應(yīng)是在太液池東西兩岸,即明清故宮的西北部和今中央國務(wù)院大院的東北部。
《北平舊志》記載:“太液在城右,東瞰瓊?cè)A島,而西、北、南部三面極深廣,東南有儀天殿,中架長橋以通往來。”①(清)李有棠:《金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604頁?!侗逼脚f志》是明代文獻,所說太液池西、北、南面三面極深廣,反映出金代亦應(yīng)如此。其東南的儀天殿,當在明清故宮的西北部,即今團城中的宮殿;所謂長橋應(yīng)在北海與中海之間,這里是太液池東西兩岸比較狹窄的地方,故適于架長橋。相當于現(xiàn)代金鰲玉蝀橋的位置。
金朝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中州集》,錄有《史學宮詞》,云:
寶帶看褠水府仙,
黃旗綠扇九龍船。
熏風十里瓊?cè)A島,
一派歌聲唱采蓮。
詩中所描寫的是金朝皇帝、皇后、皇妃乘坐的九龍船,在太液池(海子)中游玩的情景?!稗癸L”本指南風,這里是指后妃的胭脂香氣,“熏風十里”是指船行十里。皇帝是從瓊?cè)A島登船,自北南行,至中海而歸,往返十里。北海與中海的分隔,是民國以后出現(xiàn)的,金代時彼此是連接在一起的。
金代詩人趙秉文(1159-1232)《扈蹕萬寧宮》有“遙想熏風臨水殿,五弦聲里阜民財”之詩句,說明熏風殿位于太液池邊,可以從這里登船游湖,有會彈琴的妃子宮女陪同,胭脂香氣四處飄散;“熏風十里”不為夸張。
元世祖忽必烈曾于中統(tǒng)元年(1260)十二月,“至自和林,駐蹕燕京近郊”②《元史》卷4《世祖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68頁。。所謂“燕京近郊”,就是萬寧宮。萬寧宮風光壯麗宜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時金朝已經(jīng)滅亡二十余年,他看到金中都城已殘破不堪,水源不足,難以修復,決定在舊城東北修建大都城。他看中了萬寧宮的地理環(huán)境,便以瓊?cè)A島為中心修建皇城,將瓊?cè)A島圈入皇城之中,大內(nèi)西對瓊?cè)A島。到了明代,皇城和大內(nèi)整體南移,西對太液池,清代仍舊。③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27頁“元大都”,第31頁“明北京城”,第41頁“清北京城”。這里正是金代萬寧宮的南部,明清故宮紫禁城是在金代萬寧宮舊址東南部修建的?,F(xiàn)在故宮博物院慈寧宮西北有壽安宮,正是金世宗時代萬寧宮的舊名,恐非偶然的巧合。萬寧宮舊地與明清故宮的出現(xiàn),具有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在講述明清故宮歷史時,對此不容遺漏。歷史的連續(xù)性就是文化傳承,是不能忘記的。由此,金朝對北京城的貢獻,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證據(jù)。
K878
A
2096-434X(2017)01-0061-05
景愛,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遼金史、金代文物;北京,100043。
祝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