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有光
(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51)
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從教育到治理
謝有光
(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51)
我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但現(xiàn)實中教育效果卻不佳,追其原因,主要是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關鍵問題——人的思想來源問題。為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教育回歸社會實踐,進行科學有效的治理。即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機構;實現(xiàn)分權制衡,使權力在法制軌道上運作;注重制度倫理建設,強化制度育人;放活公益社會組織,構建高效的社會運行機制;應用信息和通信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育人。
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治理;依據(jù)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過不同提法,其內涵也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變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概念才逐步約定俗成,成為共用術語。與此同時,隨著該學科建設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也成為該領域統(tǒng)一的標準提法。在日常生活中,這兩個概念經?;煊茫叩膬群嬖谝恍┎顒e。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日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側重工作實踐系統(tǒng)。2016年底,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進行“全方位育人”。這為今后我國思想政治工作謀求新的發(fā)展提供了指導。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曾多次提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宣傳和教育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理論界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在現(xiàn)實中,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仍不盡人意。
例如,2011年,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震驚全國。2歲的小悅悅相繼被兩車碾壓,18名路人視而不見,漠然處之,唯有拾荒阿姨前往援救。近年來,類似的事件還不斷重現(xiàn)。2013年10月15日,人民網強國論壇調查專欄《態(tài)度》在全國范圍內發(fā)起“中國公民道德調查”。在職業(yè)道德建設中,五成民眾認為目前多數(shù)人的職業(yè)道德水平一般,得分最高的三類群體是農民、軍人和農民工,最低的是執(zhí)法人員。2009年12月10日的《法制日報》報道說,中國“一把手”犯案比例超過50%。2015年12月1日,陳杰人在《聯(lián)合早報》刊發(fā)的“如何降低中央委員的犯罪率”文章指出,2014年,中國國家工作人員的犯罪率,相當于國民犯罪率的7倍。
這些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揭示的問題較為一致:人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似乎與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直接的相關性。這就是說,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長期進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現(xiàn)失靈。為什么?值得我們反思!
回顧理論界的研究和現(xiàn)實的做法,我國思想政治工作大都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研究領域,例如研究對象、目標、內容、方法、過程、情景和新技術的應用上,但它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關鍵問題——人的思想來源問題。實踐已表明,思想政治工作不考慮人的思想來源問題是舍本求末,必然犯唯心主義的錯誤;在這種條件下,鴕鳥式的空洞說教往往難以經受現(xiàn)實的拷問或打擊,從而使受教育者產生抵觸情緒,實效性不強。為此,筆者認為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抓鐵有痕,就必須重新認識這一問題,讓思想政治工作從單純的教育回歸到社會實踐,進行科學有效的治理是關鍵。
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轉向從官方到學界也經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1982年,宋任窮在全國黨員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將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一門治黨治國的科學。[1]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要“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特別是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睆拇?,“治理”問題引入道德領域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2012年12月,蘭州大學的王學儉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直接認定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治理活動,是一種社會管理機制或組織監(jiān)管策略。他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治理活動。它應當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特定社會共同體(諸如階級、政黨、集團、群體)所開展的有目的性、有計劃性、有組織性的特殊治理活動——對居于國家統(tǒng)治地位的共同體而言,它是一種政治統(tǒng)治或社會管理的機制;對外在非統(tǒng)治地位的共同體而言,它是一種政治運作或組織監(jiān)管的策略。”[2]由此,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由“教育”轉向“治理”,這不僅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有其充足的理論依據(jù)。
首先,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的思想認識是客觀世界外部各種現(xiàn)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它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的,同時通過實踐進行檢驗。馬克思認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盵3]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也明確指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其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知識是由學生自我建構的,他可以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該理論強調,學習是一種社會活動,它是在一定情境中,個體通過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自我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再次,社會學習理論也強調社會變量對人類行為的重要影響,認為人的行為是在后天的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直接學習緩慢而費力,人類的大部分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的。同時,隨著社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們對外部獎勵與懲罰的依賴越來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內在標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調控。人們如何獲得自我評價的標準呢?班杜拉認為既是獎勵與懲罰的產物,同時也是榜樣影響的結果。另外,盧梭自然教育理論強調的“世界以外無書籍,事實以外無教材”、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主張等也是對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由“教育”轉向“治理”的理論支撐。
讓思想政治工作回歸社會實踐,強調“治理”,并不是否定“教育”,而是對“教育”內涵的豐富和發(fā)展。另外,二者的側重不同,“教育”主要解決人的認知問題,解決將精神變?yōu)槲镔|力量的問題,解決在實踐中產生的錯誤認識。“治理”則強調社會實踐環(huán)境、秩序和規(guī)范等方面的育人作用。它的總體思路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立足人們思想問題產生的根源,創(chuàng)建獨立的組織管理機構,統(tǒng)一領導,突出制度力量,健全社會組織,完善體制機制,著重從權力、制度、組織和技術四個方面進行協(xié)調、穩(wěn)步推進。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但它現(xiàn)有的組織領導機構的級別與其地位不相稱。大家知道,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體制一貫的表述,是“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后來又強調黨委(黨組)一把手要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其它領導成員也要明確任務,負起責任。這種集體領導與負責的工作機制,由于缺乏具體的監(jiān)督和落實機構,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流于形式,處于“務虛”地位。為此,筆者認為必須解決領導機構方面的“一手軟”問題。結合我國的實際,建議成立獨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組織領導機構,具體負責全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協(xié)調”、“督促檢查”、“研究交流”,甚至接受檢舉舉報等工作。
英國政治思想家阿克頓在《自由與權力》一書中指出,“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碑斍埃覈锤┞冻龅男袠I(yè)或部門的“一把手”問題正是“絕對權力”造成的,大量社會問題也是與政府權力的越位、缺位、錯位分不開。前蘇聯(lián)解體的教訓告訴我們,權力腐敗不僅會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而且也將會亡黨亡國。為此,我國為解決權力腐敗,政府權力部門也必須科學配置權力結構,規(guī)范運行程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法制軌道上運作。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需要指出的是,分權制衡思想并非西方的專利,它屬于人類的先進文化,是一種制度文明。所以說分權制衡也非“西化”,我國古代早已有之。例如,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書主決策、門下主審議、尚書主執(zhí)行,三省就實行分權制衡。為避免三省間的齟齬或推諉,唐還建立政事堂議政機制,實現(xiàn)了三省之間的協(xié)調運行。
英國政治哲學家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指出,一種壞的制度會使好人做壞事,而一種好的制度會使壞人也做好事。因此,我國經濟學家梁小民強調,制度的設計要順從人的本性,要利用人這種無法改變的利己心,去引導他們去做有利于社會的事。澳大利亞國家的歷史事實證明,只要法律制度好,哪怕是一群流氓,靠好的制度也能建立文明的國家。為此,我們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努力:(1)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機構要將制度的倫理分析和審查作為其工作職責,努力營造“合乎人性”健康生長的制度環(huán)境,構筑公平正義的制度底線。例如,解決見義勇為不當擔責問題、正當防衛(wèi)過度問題等。(2)進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切實貫徹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科學規(guī)范權力結構和運作體系,加強法治國家建設。(3)貫徹落實國務院頒發(fā)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積極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制定我國的“好撒瑪利亞人法”等。(4)仿效美軍的職務晉升和榮譽、補貼激勵機制,通過利益驅動式的制度設計與安排,構建各行各業(yè)面向基層第一線、經歷優(yōu)先、積極有為的榮譽晉升制度和激勵機制。
公益社會組織,是以社會公益事業(yè)為主要追求目標的社會組織。放活公益社會組織,這不僅能添補國家職能的不足,還是國家治理必要、有益的補充。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機制,建立國家糾錯機制,完善行業(yè)、單位或個人的利益表達機制和多元化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等,構建文明、公平、有序、和諧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是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落實社會治理育人的最有效的環(huán)節(jié)。例如,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獨龍族。他們雖過著較為原始的生活,但民風淳樸,至今還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絕少發(fā)生盜竊現(xiàn)象。無獨有偶,廣西上林縣西燕鎮(zhèn)覃浪村的“無人菜市”,攤位不用看守,買菜、買肉自助稱重付款,買賣全憑自覺與誠信,現(xiàn)已存在10多年。為何能這樣?費孝通的觀點認為,“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維持禮的這種規(guī)范是傳統(tǒng)”,這在當?shù)馗畹俟?,是一種鄉(xiāng)村文化。但筆者認為,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互利的社會運行機制。只要營建好這種運行機制,我想類似這種和諧現(xiàn)象,可在別處或全國范圍內重現(xiàn)。
信息和通訊技術在各行業(yè)的應用,是一個國際性的發(fā)展趨勢,它已成為每個國家必須面對的一種戰(zhàn)略選擇和必須展開的一項戰(zhàn)略任務。所以,我們應用信息和通訊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育人,大有作為。首先,它為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提供新的社會實踐平臺。未來,在現(xiàn)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帶動下,“互聯(lián)網+”將在許多領域創(chuàng)造一種新社會實踐生態(tài),也將為創(chuàng)新實踐育人拓展新的渠道,從而助推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復興。其次,它為“制度育人”和“治理育人”提供技術保障。例如,現(xiàn)實中,我們應用視頻監(jiān)控技術,為施建社會信用體系和依法獎懲提供有力技術支持。“扶老人被訛”現(xiàn)象,在視頻監(jiān)控面前將真相大白;“闖紅燈”現(xiàn)象,在視頻監(jiān)控面前也可被有效遏制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國民素質高,并不是靠教育出來的,大量的是依靠嚴格細致的制度規(guī)范,借助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可靠操作和監(jiān)控,在自己的實踐生活中養(yǎng)成的。否則一些“文明”的西方人也不可能來中國后出現(xiàn)不文明現(xiàn)象。
[1]張蔚萍. 新編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33-34.
[2]王學儉,郭紹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問題再探討[J].教學與研究,2012(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ANewMethod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aShiftfromEducationtoGovernance
XIE You-guang
(Zhangjia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bei 075051)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always bee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spite of this, the effect of this educational work is not to the satisfaction due to a problem overlooked, namely, the origin of people’s thoughts.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ust be shifted from education to social practice, which includes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ding instituti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ethic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icient social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innovative mode for human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work; education; governance;
G641
A
1008-8156(2017)03-0040-03
2017-07-10
2017-08-25
謝有光(1966-),男,河北懷安人,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社科部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網絡政治、社會政策和經貿。
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人的正確思想來源的思想政治工作重構研究”(項目編號:SZ1717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