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安
用“活”主持人 打好“民生牌”
文/楊 安
以平民的視角去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這是民生新聞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民生新聞節(jié)目廣受電視觀眾青睞的根源所在,而“以服務創(chuàng)造認可”“好新聞,憑良心”“您的事就是我的事”等節(jié)目理念決定了民生新聞獨有的“平民化”“本土化”和“親民化”特征。在此基礎上,一個“不死板,有思想”“說實話,真幫忙”的主持人就顯得尤為重要,更容易拉近節(jié)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產生一種穿越熒屏阻隔的信任感。那么民生新聞主持人究竟如何“活”起來呢?
在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觀眾往往對那些正襟危坐、字正腔圓的新聞主播不感興趣,甚至有厭煩情緒,這是因為民生新聞取材本就瑣碎、家常,如果主持人用嚴肅的播音腔來播報表達,會讓觀眾有強烈的距離感,久而久之便會使觀眾產生“不愛聽、不相信、不去看”的抵觸情緒。因此,主持人應嘗試對一個個看似平淡的新聞事件進行故事性講述,用“分享”的表述方法把觀眾帶進節(jié)目中,讓觀眾與主持人一起走進新聞發(fā)生地,走進新聞當事人,共同分析,一起評理。比如,《南京零距離》節(jié)目播發(fā)的新聞《欲蓋彌彰 貽害無窮》,在報道某駕駛員為了逃避監(jiān)控視頻抓拍交通違法行為,而使用撿到的他人機動車號牌上路行駛時,主持人這樣說道:“相信您有身份證吧,快摸摸在不在您兜里或者錢包里,您可得拿好了!因為這不僅是咱們身份的證明,還是我們被法律保護賦予權利的憑證,但同時也必須接受監(jiān)督,如果您的身份證丟了還被別人盜用,那么您肯定很生氣,下面這件事,就讓失主張先生很惱火,不過他丟的不是身份證,那是怎么回事呢?”從表面上看,主持人似乎在“顧左右而言他”,有點“文不對題”,而實際上主持人是“活用”語言,借用人人都有,且明白其重要性的身份證來指代車牌照對于車輛的同樣意義,指明涉牌涉證違法行為必將受到嚴懲。在提醒觀眾“檢查”自己身份證安全的同時,又把觀眾帶入到一個因為遺失車牌被盜用而面臨法律風險的新聞事件當中,讓觀眾從“自省自查”到“疑問叢生”,再到評論部分被提醒要保管好自己的車牌,遺失后要及時掛失避免被盜用受牽連的“恍然大悟”。用“活”語言,為新聞題材增色不少。蘭州電視臺《民生視點》主持人在評論《黃牛泛濫 誰來監(jiān)管》時說道:“其實車站派出所的民警與票販子之間本該是貓和老鼠的角色關系,但是我們在這里并沒有看到老鼠對貓的聞風喪膽,看到的卻是碩鼠的肆無忌憚與病貓的缺乏監(jiān)管,那么我們不禁要問,貓咪去哪兒了?”這樣的語言表達,不僅一針見血地指出黃牛黨是危害正常購票秩序和違背公平交易的“鼠”,理應遭到打擊和管控,又用“病貓”和“去哪兒了”這種較為尖銳的語言指出執(zhí)法部門的監(jiān)管缺位,明確地表達了廣大市民對監(jiān)管部門不作為的不滿和憤怒?!盎睢庇谜Z言,用準確的評論概括既抨擊了丑陋又刺痛了遲鈍。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民生新聞主播都是“盡管天天見,只在節(jié)目中”的狀態(tài),此舉可能會給公眾人物營造一種“神秘感”,但長此以往也會導致民生新聞主持人與觀眾的“距離感”。比如,很多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都會涉及“困難家庭罹患重癥亟待救助”的題材,如果主持人只是在節(jié)目中一遍遍地呼吁“請大家盡己所能,奉獻愛心,幫幫這個陷入絕境的家庭”,那么觀眾就會產生疑問,“盡己所能,你作為公眾人物究竟做了那些努力?”這樣的疑問隨著同類型節(jié)目頻繁播出,就會導致主持人說得不疼不癢,觀眾反應冷漠麻木,因為這種死板的“呼吁”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陜西電視臺《都市快報》節(jié)目在報道《情牽小若男》六歲石女亟待援助的消息后,主持人走下主播臺,走進生活中,得知患病女童熱愛畫畫,便組織交大附小的同齡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你好明天——情牽若男”的公益畫作義賣活動,并發(fā)動婦聯、紅十字會醫(yī)院等愛心單位和廣大電視觀眾共同為小患者籌款近十萬元,成功幫助受助對象募集了足夠的手術費用。此舉不僅實實在在地幫助了患病家庭,更通過從熒屏到生活的真實互動,讓廣大電視觀眾相信這是一檔有社會責任感的節(jié)目,這是一群有溫度有良知的新聞人。還有甘肅電視臺的《喧關幫忙》節(jié)目曾播出了《一月紅提 盛產難銷》,主持人在直播結束后的第一時間里,利用個人朋友圈幫助果農傳遞產品銷售信息,又利用周末時間邀請多路媒體代表走進果蔬農莊,義務為永登果農當起了形象代言人和致富引路人,利用公眾人物的傳播影響力和人際關系網幫助原本陷入銷售困境的果農們增收,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不僅讓自己成為果農們心目中的“大好人”,也實實在在地兌現了節(jié)目的服務宗旨。“活”在熒屏外,讓主持人更加“有血有肉”,也讓主持人所代表的民生新聞節(jié)目真實可信!
一個好的主持人是一檔節(jié)目的靈魂,但據筆者了解,絕大多數民生新聞主播都只是完成口播、錄播這些與播音主持業(yè)務緊密相關的工作,很少親自參與新聞調查、現場采訪和后期剪輯,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遺憾和缺位。倘若民生新聞主播能夠全程參與節(jié)目制作,從確定選題到親歷采訪再到后期配音剪輯,這不僅可以大大提升節(jié)目的連貫性和完整性,還能使主持人從全局把握節(jié)目的進程,將自己的發(fā)現、思考和評論融入到節(jié)目中,在還原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獨到的分析和點評,最大程度地引發(fā)觀眾的共鳴。《蘭州零距離》節(jié)目在2016年11月下旬發(fā)布了蘭州市大氣污染橙色預警公告,并按照市政府大氣污染防控指揮部要求,在節(jié)目中告知廣大市民全市范圍內即將開展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措施,消息的播出引發(fā)了部分市民對于私家車出行受限的不滿,很多人通過《蘭州零距離》節(jié)目的熱線電話與微信、微博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配合政府宣傳部門做好這一重點工作,成為擺在節(jié)目組面前的一個嚴峻考驗。作為蘭州地區(qū)關注度最高的民生新聞節(jié)目,節(jié)目主播并沒有拘泥于傳聲筒的角色,而是積極策劃了《大氣污染與市民健康》《機動車尾氣與霧霾成因》等社會調查類專題報道,走進當地環(huán)保部門和醫(yī)療機構進行調查采訪,解開機動車尾氣排放導致大氣污染和霧霾成因的癥結,并且從醫(yī)學角度闡釋霧霾天持續(xù)會對廣大市民健康造成的直接危害和潛在隱患,讓更多的人理解政府部門采取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的意義。與此同時,主持人為倡導廣大市民在限行期內選擇公共交通綠色出行,還策劃制作了《不開車的日子讓雙腳動起來》《支持限行 綠色出行》等公益宣傳片,通過現身說法的方式,讓廣大有車一族欣然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此外,節(jié)目組還邀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最基層但也較為重要的灑水車駕駛員、街道社區(qū)網格化管理員、交警和普通市民等代表走進節(jié)目直播間,共同探討保衛(wèi)“蘭州藍”的重要意義和措施,讓每一位市民達成“蘭州藍綻放在頭頂,激蕩在心底”的共識。作為民生節(jié)目的主持人,在與一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的角色擔當中,很好地扮演了從前期科普宣傳,到中期身體力行再到后期全面輻射的引領作用,使得媒體尖兵走在了這場大氣污染防治戰(zhàn)的最前線。在這樣的基礎上,民生新聞主播就不再是被動的角色,而真正具備了節(jié)目的主導權,可以真正把握一檔節(jié)目或者一個階段性宣傳報道的節(jié)奏、分寸、延伸和導向,從而不僅提升了節(jié)目的可看性,還能有效促進主題宣傳報道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也有利于主持人個人風格的樹立。
一個民生新聞主持人必須始終堅信民生新聞的實質和內涵是“為老百姓說話”和“替老百姓辦事”,并積極地將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實踐當中,堅持百姓立場,評說生活點滴,體現人文關懷,傳播公益能量。與此同時,主持人還要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加深對黨和國家包括地方政府在不同階段的宣傳政策和政令法規(guī)的理解,對新時期廣大市民的訴求和關注進行清晰而深刻的領悟和感知。并堅決摒棄“曲高和寡”和“孤芳自賞”型的主持風格,因為高高在上的說教和片面狹隘的評論,不能贏得觀眾的認可與接受,反而會失去民生新聞傳播的意義和價值。民生新聞反映民情,民生新聞服務為民。用“活”主持人,跳脫出固有模式,在鞏固民生新聞主持人的親和力的同時,錘煉獨特的語言風格,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并且堅定不移地站在平民視角,把握民生新聞事關百姓衣食住行無小事的深刻內涵,才能在民生新聞的征途上繼續(xù)昂首向前。
作者系蘭州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蘭州零距離》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