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茜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
談論肥胖
劉 茜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近30年來肥胖談論引起了心理學家長久的討論和研究。肥胖討論特指人們愛圍繞自己的體型進行消極交流的現(xiàn)象?,F(xiàn)有理論常通過進化論、女權(quán)主義思想、心理學進行分析。在研究范式上也由質(zhì)性向量化轉(zhuǎn)變,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男女的肥胖談論從形式到內(nèi)容上都大相徑庭。但是由于對象和跨文化研究的確實,肥胖討論仍有亟待發(fā)掘的研究潛力。
肥胖討論;貶損
人類學家Nichter和Vuckovic通過訪談法定性的研究方法對美國青少年女性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生常圍繞自己的體型進行消極的描述和自我貶低,總是經(jīng)常在談話中對自己的身體表現(xiàn)出很高的自我貶損。Nichter和Vuckovic將這種談話命名為肥胖談論,指女性之間圍繞自己的身體外貌進行的信息交流、討論談話(Nichter & Vuckovic,1994)。Ousley等學者則從社會比較的角度對肥胖討論進行了具體分析,他們認為了解肥胖討論包含以下5個方面:(1)與自己預想中的體型比較;(2)透露出恐懼變胖的情緒;(3)將自己的鍛煉、飲食習慣與別人比較;(4)對他人的體型進行評價;(5)與他人討論減肥和鍛煉策略(Ousley,Cordero,& White,2008)。由于當今社會傳播推崇以模特身材為標準的審美促使女性更多的進行社會比較,強制的使女性更關注自身體型。當然,不只是審美標準的苛刻化造成了女性喜歡進行肥胖討論,來自社會當中的對女性的期許,同樣會形成一種瘦壓力在女性群體進行肥胖討論時如果主體過瘦,在進行肥胖討論時其余的個體可能會覺得其過分虛偽。過胖者進行社會比較之后會產(chǎn)生內(nèi)疚的情緒,責怪自己為什么不按時運動會引起其心理不同程度的恐慌。
實際上,在心理學家解釋肥胖討論之前,就有許多其他領域的學者試圖對其進行解釋。從生物學角度看男性在擇偶時將女性的外貌和身材放在首要考慮位置,女性擇偶時則考慮多種特征。女性如果外貌更具有吸引力代表女性更健康,對男性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所以在生存根源上解釋了為何女性更傾向于關注個人體型。女性之間有意無意會進行比較,當與比自己胖的人進行社會比較時,會使個體產(chǎn)生對自己的自信。如果與比自己更瘦的人比較時就會對自己的體型產(chǎn)生不滿足感和危機感。而且在肥胖討論的過程中,個體如果不加入,會被認為是在夸耀自己的體型從而不被群體接納。在面臨這種群體壓力的情況下,大多女性還是會從眾。一方面為了讓自己融入集體,一方面為了給予別人心理寬慰使自己增強自信心?;蛘呤菑娜后w中獲得安慰從而體驗積極的情感和社會支持。女權(quán)主義則認為是苛刻的審美標準造成的,社會審美越來越趨于更瘦,大部分人無法達到這種標準,女性不得不進行社會比較進行肥胖討論,這種強制性的審美迫使女性不得不進行肥胖討論。
早期研究肥胖討論采取訪談,但目前多采用實驗法。實驗研究主要包括文章材料模擬情景和真實接觸兩種方式。模擬情景法主要用于考察肥胖談論中女性可能遵從的社會規(guī)范、是否遵從規(guī)范對女性受喜歡程度的影響。模擬情境法的實驗材料通常是一篇短文,其情景是肥胖討論,前面的文章給出了幾位女性肥胖討論的具體內(nèi)容,要求被試選擇一種表達方式,其關注的是目標人物的受社會喜歡度。真實情景法中混入了研究者的同伙,通過同伙對肥胖討論引起被試對肥胖討論的表達。研究者被試在身體相關談論中是否發(fā)生從眾、并考察被試對肥胖討論的態(tài)度。通過實驗研究,研究者關注到男女在肥胖討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男性更關注肌肉女性更關注體型。女性對自己身體做出的評價大多是消極的,男性對自己的評價則更客觀。
肥胖討論對個體發(fā)生怎樣的影響,現(xiàn)在還尚未統(tǒng)一。研究發(fā)現(xiàn)在短期時間肥胖談論對身體不滿意并沒有顯著作用,但有瓊斯發(fā)現(xiàn)在1年的追蹤測試中,肥胖談論對身體不滿意有消極影響。尼特則持積極態(tài)度,他們指出肥胖談論增加了人們情感交流的次數(shù),使人們更親近。對于一些身材超重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從“肥胖談論”中獲得支持理解以及一些可行的減肥方法。在一項8個月的追蹤測試中發(fā)現(xiàn),減少個體參與肥胖談論降低負面情緒,改善暴食癥狀(Becker,Bull,Schaumberg,Cauble,& Franco,2008)。瓊斯等人通過1年的追蹤測試證明,經(jīng)常參與到肥胖談論中的人會對自己的身型較為不滿;經(jīng)常暴露在肥胖談論中會干擾人們的飲食習慣,這就為身體健康埋下了潛在隱患。此外,肥胖談論易誘發(fā)消極情緒,這對那些體質(zhì)偏胖的人來說尤為明顯。
現(xiàn)有的研究上,心理學家正在努力擴大被試對象,但是對于跨文化研究和生態(tài)效度的拓展還有待橫向研究。同時對于肥胖討論的作用還有待深入研究,因此對肥胖討論還需進一步驗證和開發(fā)。
[1]Nichter,M.,&Vuckovic,N.Fat talk.In N.Sault(Ed.),Many mirrors:Body image andsocial relations[M].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4:109-131.
[2]Ousley,L.,Cordero,E.D.,& White,S.Fat talk among college students:How undergraduates communicate regarding food and body weight,shape & appearance.Eating Disorder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8,16(1):73-84.
[3]Becker,C.B.,Bull,S.,Schaumberg,K.,Cauble,A.,&Franco,A.Effectiveness of peer-led eating disorders prevention:A replication trial.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J].2008,76(2):347-354.
劉茜,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應用心理學碩士。
C
A
1006-0049-(2017)12-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