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生取向: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基本價值訴求*

      2017-01-30 07:02:29
      教學與研究 2017年10期
      關鍵詞:改革開放民生中國共產黨

      民生取向: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基本價值訴求*

      李合亮

      民生;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價值訴求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根本政治立場,“民生取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核心理念,更是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價值原則。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將民生作為國家富強之本、黨執(zhí)政之基、民族振興之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民生為導向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斷前進,實現了黨的治國理政理念的重大轉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思想領域、意識形態(tài)領域始終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如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維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政治、經濟特別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體地位;二是如何根據新的歷史條件,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進一步結合,在維護社會主義制度特性的基礎上,解放與發(fā)展生產力,探索一條適宜中國發(fā)展的路線、綱領、方針、政策;三是在實行改革開放,撕破舊有體制實行新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面對國內外各種思潮的沖擊與碰撞,如何既推進改革開放、實現經濟快速發(fā)展,又保證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方向。

      圍繞這些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及時做出了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根本性轉變,確立了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實行改革開放。在此基礎上,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建設、社會發(fā)展問題的認識,回答了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本質與任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涵與要求、黨的建設與發(fā)展標準等重大問題,從而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取得這樣的發(fā)展成就,之所以能實現經濟發(fā)展與意識形態(tài)建設協調共進,其中的核心與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理念,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的全過程中均凸顯著一個價值取向:民生。

      一、民生取向: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理念

      近代以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無數社會派別與仁人志士為此而不懈探索與努力,也經過了多次流血犧牲。不過,雖然歷經艱苦卓絕的斗爭與求索,中國社會的不同階級與派別提出了一系列民生主張,如太平天國運動中“均分田地”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資政新篇”、洋務運動的“求強”“求富”、維新派仿效西方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改善民生的設想、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平均地權”和“節(jié)制資本”的“民生主義”,等等,但這些主張最終沒有根本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中國社會仍然處于民不聊生的境地中。而國民黨在大陸統(tǒng)治時期利用執(zhí)政優(yōu)勢也曾打著“民生”的旗號,強化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掌控,實現了從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再到蔣介石力行哲學的流變,但最終沒有獲得民眾支持,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黨的宣傳流于形式”、“黨的主義遭到背叛”、“黨的領導層整體腐敗導致民眾政治信仰全面瓦解”等是其喪失民意基礎的主要原因。[1]歷史的發(fā)展、各個階級發(fā)展的經驗與教訓一再顯示,哪一個政黨、哪一個階級能夠真正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使中國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它就能獲得民眾的支持,就能奪得政權,建立自己的社會制度。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切有了根本性的改觀。中國共產黨從解決“耕者有其田”這個困擾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難題與中國農民千百年來最高的夢想入手,在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實行土地革命,不斷推出適合于中國社會實際的土地政策,贏得了廣大民眾的信任與支持,最終在中國消滅了剝削制度,使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梢赃@么說,人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與建設的根本出發(fā)點,也是支撐其最終走向勝利獲得社會主義中國領導權的根本因素?!肮伯a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jiān)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盵2](P809)正是依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中國共產黨才獲得了民眾擁護并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取得政權,從一個建黨之初只有50多人的小黨,從一個在當時的階級構成中基本上沒有發(fā)言權的小的社會派別成長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的執(zhí)政黨。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尤其堅持人民利益的中心導向,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各項政策的制定均具有民生傾向,即使出現政策失誤或偏頗現象,也只不過是認識不到位、判斷不正確所致,但其背后亦有民生的影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擺脫貧困、讓人民過上溫飽生活的基本任務,更加重視民生,以人為本、提高民眾的幸福感成為黨的主張、政策的核心價值取向,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也是圍繞提升民眾意識、實現公平正義、維護民眾利益、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而展開的。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將民生作為自己的價值導向,主要是因為以人為本、人民利益、人民福祉已經融入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之中,已經成為深入其骨髓的基本觀念?!按_認這個關于黨的觀念,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3](P218)就黨的責任和任務來說,就是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除此之外無他?!霸谌魏螘r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這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則?!盵4](P262)

      民生之所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理念,不僅僅體現在黨的思想、理論、路線、政策均圍繞民眾來建構,一切革命與建設的實踐活動都圍繞人的自由與發(fā)展而展開,更在于黨始終將人民作為其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主體,在整個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進程中將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怎樣培養(yǎng)作為核心問題來對待。在執(zhí)政初期,毛澤東對廣大青年提出了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要求,此后又提出“又紅又?!钡娜瞬艠藴?,從而確立了把培養(yǎng)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基本目標。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立足于中國的發(fā)展與長治久安關鍵在人的高度,提出了建設“四有”新人的目標,這不僅指明了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我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與思想教育的政治方向與目標,也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工程的主體依靠。此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一直成為歷屆黨中央的重要議題,這集中體現在各類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的實施、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的出臺、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特別是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之中,等等。

      二、民生取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社會建設的價值指導

      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艱巨的國家與社會建設任務。首要的是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和2億多人的貧困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威力,不可能為老百姓心悅誠服地接受,也不可能發(fā)揮其效能。無論就本質而言,還是從面臨的根本任務來說,發(fā)展生產力都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性,只有不斷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展現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否則只是理論上的玄談與實踐中的形式主義?!吧鐣髁x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fā)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罩v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盵5](P314)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分析中國社會的性質、發(fā)展階段以及主要矛盾,黨中央做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定:一方面承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定不移地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指出,雖然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社會,但目前只是初級階段,并且這一時期會比較長,必須正確認識而不能試圖超越這個特定階段。

      基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發(fā)展階段與基本國情的充分認識與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認為,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走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大力解放與發(fā)展生產力,這是解決人民群眾溫飽問題、使更多人脫離貧困這一最大民生問題的前提條件。鄧小平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為了實現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中國首先要解決好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問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會使少部分中國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不可能解決大多數人的生活富裕問題,而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如果不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妄圖通過走所謂的資本主義道路,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相反中國可能會退回到落后狀態(tài)?!耙坏┲袊鴴仐壣鐣髁x,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盵6](P206)由此,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民的貧困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經驗總結、歷史結論、建設信心,這為黨的民生政策的制定與國家民生建設的推進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障。

      隨后,在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人民的溫飽問題逐步得以解決,中國共產黨的各項主張與政策的民生導向開始向人的全面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權保障與建設、防止“兩極”分化等方面發(fā)展。黨中央一方面要求各級組織要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關系黨的執(zhí)政地位。“在新的歷史時期,共產黨員要堅持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高于一切的地位。”[7](P39)堅持為人民謀利益是我們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另一方面,又不斷用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的方法來落實民生思想,將民生政策落到實處。于是,加強民生建設的各類政策措施得以實施,教育、就業(yè)、醫(y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逐漸進入黨和政府的視野,農村、農民問題受到更多關注,各類與民生有關的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已經繪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有了真真正正的感覺與體驗。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性明顯增強,社會發(fā)展的和諧度不斷提高。這集中表現為:“取消農業(yè)稅,結束了種田交稅的歷史;實行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建立覆蓋城鄉(xiāng)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實施標準更高的扶貧開發(fā)政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等?!盵8](P470)再一方面,在解決民生問題的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思考新時期如何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以及社會如何實現科學、健康、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而在科學發(fā)展觀中,發(fā)展是第一要務,以人為本是核心,這典型地體現了黨的思想理論的民生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以來,在民生狀況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續(xù)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持續(xù)增強,開始由“溫飽”向“小康”轉變的重要歷史時刻,黨中央不斷探索解決民生問題的新思路與新舉措,不斷拓展民生內容,強化黨和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責任,堅持公平正義,逐步形成了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生理論與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在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為題,對民生問題做了專門論述,指明了新時期加強民生建設的基本思路,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開創(chuàng)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也明確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盵9]

      實際上,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是在堅持民生導向的前提下領導全國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這一時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具有民生特色,黨都更加重視民生、強化民生建設。黨中央要求“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fā)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民生工作面廣、量大、頭緒多,一定要注重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累積性,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做?!盵10]為此,黨的一切理論與政策都要堅持民生導向,違背這一點,就走向了反面。諸如,對于全面深化改革來說,無論怎樣對舊有機制進行革命,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激發(fā)活力,有一點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促進社會公平、保障社會正義、惠及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是其應有之義,是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否則改革的價值與意義就不存在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著明確的說明與要求,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chuàng)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chuàng)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xù)?!盵11](P96)再如,“中國夢”的提出,就更鮮明地體現了民生取向與民生情懷。中國夢是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的統(tǒng)一體,中國夢實質上就是人民的夢,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看來,中國夢不是空洞的口號,不是虛無的設想,而是扎根于實踐,扎根于人民心中,為人民所創(chuàng)造、實現和享有的偉大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是單個人的夢,也不是一部分人的夢,而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追求。因此,“中國夢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國夢的根本歸宿也在于人民?!盵12](P9)

      三、民生取向: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基本原則遵循

      梳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史,不難發(fā)現,黨中央持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想理論體系,不斷總結、探索、完善自己的治國理政理念。從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到“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fā)展社會生產力”[6](P130)的生產力標準,到“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P372)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到“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再到經濟建設的新常態(tài)標準,這充分說明黨的執(zhí)政理念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黨對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認識力與掌控力越來越成熟。而貫穿其中的最核心因素是人民利益的獲取與保證,是黨的民生價值取向。

      “一心為民者,則民向往之”。將民生作為國家富強之本、黨執(zhí)政之基、民族振興之要,以民生為導向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斷前進,經濟建設等各項建設事業(yè)都以此為導向來展開,這反映了黨的治國理政的理念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回歸到“人”這一社會發(fā)展的重點與目的之上。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固然有著自己的利益需求,但最終卻是為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服務的。所以,任何階級、任何政黨如果忽視“人”這一根本要素,不立足于人的發(fā)展來設計自己的理論體系與執(zhí)政之略,雖有短暫興盛的可能,但終會為歷史和人民所拋棄。中國共產黨正是基于對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的發(fā)展理論的正確認識與科學運用,才在領導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這與黨的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與實踐實現了有機耦合。任何一種意識形態(tài),無論結構體系多么嚴謹,無論有多么強大的政權保障,其最終目的是為民眾所接受,進而化為民眾的一種精神,形成一種支持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鞏固統(tǒng)治,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否則,意識形態(tài)建設、執(zhí)政黨建設就成了一句空話??梢环N思想、一種理論如果要真正為民眾所接受,一方面需要理論的科學性與易懂性,另一方面需要民眾自覺自愿地接受。而要做到這一點,固然需要國家強制力支持下的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需要不斷強化思想理論的宣傳教育,不斷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與灌輸,但深入生活,關心民眾,解決民眾所關心的問題,讓其在受益中自覺認同黨,進而認同黨的意識形態(tài),方是最有效的方式。

      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必須遵循民生為本的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人民謀利益有機結合起來,把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維護、實現人民利益統(tǒng)一起來,這是因為人民是中國社會變革的推動者,是國家的主人,而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對象是人民群眾,對工作成果的檢驗離不開人民群眾。為此,要真正完成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任務,鞏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導地位,就必須高度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動向和利益需求,及時解決人民群眾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困難,使黨的政策與措施真正體現且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深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與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需求產生共鳴,從而真正使黨的政策綱領深入人心。事實證明,只有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努力解決干部群眾關心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才能堅定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仰,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凝聚力,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實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坦然面對各種挑戰(zhàn)與壓力,結合中國社會發(fā)展實際,有針對性地強化意識形態(tài)建設,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開放、經濟建設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在維護民眾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實現了有機結合,并努力實踐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不僅有著相同的基礎——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具有相同的價值追求——提高發(fā)展效率和實現公平正義,更有相同的最終目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不僅注重思想理論形態(tài)的發(fā)展,而且為了使其得到最大多數民眾深層次的認同和接受,要求思想理論形態(tài)必須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和實現,從而才能在客觀上真正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做到利益共享,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改革開放則是以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來改變人民群眾利益無法滿足和實現的狀況。”[13](P80)

      總之,“民生取向”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經濟社會建設與發(fā)展的核心理念與價值指導,是黨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構與實踐操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價值?!懊裆∠颉笔屈h的性質與宗旨、經濟建設任務與意識形態(tài)建設需求的集中展現,無論發(fā)展路徑多樣,無論矛盾多么尖銳突出,只要堅持民生取向,一切發(fā)展均可以走上正途,一切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包括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內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民夢必定會實現。

      [1] 梁麗萍.文化“圍剿”緣何失???——國民黨意識形態(tài)建設失敗的原因分析[J].黨政干部學刊,2004,(11).

      [2] 毛澤東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鄧小平文選[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澤民文選[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鄧小平文選[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江澤民文選[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9]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07-02.

      [10] 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4-12-15.

      [1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C].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3] 關海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經驗·問題與路徑選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TheOrientationofPeople’sLivelihood:TheBasicValueDemandsintheIdeologicalConstruction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LiHeliang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people’s livelihoo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deology; value appeal

      The people’s posi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position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dher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orientation” is the core concept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value principle that must be followed i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in 2012,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rosperity, the party’s ruling foundation and the key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sist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take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guide, comprehensively deepens the reform, which has promoted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d the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rty’s concep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項目號:14BDJ019)、齊魯文化英才項目“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探析”(項目號:QL3020801)的階段性成果。

      李合亮,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山東 聊城 252059)。

      [責任編輯李文苓]

      猜你喜歡
      改革開放民生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畫報(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金橋(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快樂語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人大建設(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康乐县| 喀什市| 台湾省| 理塘县| 志丹县| 神木县| 达日县| 延吉市| 汉沽区| 新巴尔虎左旗| 锦州市| 苏尼特右旗| 榆林市| 顺平县| 昂仁县| 福贡县| 错那县| 堆龙德庆县| 梨树县| 正安县| 南充市| 林周县| 措勤县| 聊城市| 桦川县| 广东省| 新安县| 正定县| 通江县| 颍上县| 禹城市| 岳普湖县| 永善县| 响水县| 阳江市| 尚义县| 定州市| 通山县| 乌苏市| 凭祥市|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