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禹
(廣西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論“新媒體”對高校音樂理論課程的影響
胡 禹
(廣西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本文以科技時代產物“新媒體”為例,對新媒體的基礎運用和對高校音樂理論課程影響的優(yōu)劣進行比較性研究。音樂理論課程作為高校音樂專業(yè)基礎必修類課程,存在抽象、晦澀且教學手段老式等弊病。通過新媒體手段在課堂的運用,可以對高校音樂理論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修正和促進。
新媒體;互聯網;音樂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互聯網文化如火如荼的展開,“新媒體”這一新生詞匯也成為街頭坊間熟知的名詞。但是,在多數人眼中對于“新媒體”的具體范疇定義恐怕還存在些許歧義。根據英文版維基百科(Wikipedia)中對新媒體(New media)的名詞界定:“相對于現存的紙質媒介、報刊雜志等舊媒體而言,新媒體是指以互聯網為平臺而衍生出的諸多數字工業(yè)而得以著稱,與傳統(tǒng)媒介手段如電視、廣播、印刷等行業(yè)的不同在于新媒體可以通過廣域網進入任何數碼設備并與用戶進行個體對個體(P2P)、線上對線下(OTO)等模式;這種文化傳媒手段也往往具有網絡與使用者之間產生交互、用戶個體線上參與媒介傳播過程的獨我特點?!?/p>
在近十年以來,隨著互聯網、計算機的普及也造就了電子經濟產業(yè)的崛起。社會文化潮流的傳播途徑也從線下轉戰(zhàn)線上,網絡點擊率和流量數據成為了大數據時代下時事要聞的價值依據。而在高校音樂理論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授課技巧隨著新媒體的技術推進也勢必產生諸多影響。本文主要立足于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新媒體課程教學進行比較研究;并對現今音樂理論課程教學提出若干建設性意見以期參考。
音樂理論課程作為音樂學科基礎學科課程包括和聲、曲式、音樂史、民族音樂學等理論科目。教師在授課中往往一方面偏于專業(yè)技術分析造成了課堂環(huán)境成為習題寫作課堂,書中的概念只達到了解而非善加運用;另一方面授課則偏于音樂體裁歷史演變而沒有進行本體分析,課程形式注重于歷史性流變而忽略了個體作品的內在藝術美的表現。音樂藝術作為藝術學科中最為抽象的一門專業(yè),在解釋某個技術術語時由于書面語言描繪概念過于抽象化、邏輯化而缺乏感性、具象、實體性直觀性的認識。在授課形式上形成了被動式的教學現象,無論是授抑或受者都缺乏合適的交流途徑來進行思想維度的互動。
音樂理論課程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書本知識并學以致用為舞臺表演、藝術實踐教學等實踐類活動提供理論依據、提高學生業(yè)務水平。但在筆者實際教學中發(fā)現,理論課程和實踐活動并沒有通過媒介進行整合為有機性整體;涇渭分明的將理論與實踐課程相分開導致了不能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間接消解了學生將書本理論知識系統(tǒng)對現實藝術實踐活動重構。另一方面,在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中,老師與學生都采用傳統(tǒng)的記譜標注形式(五線譜、簡譜)進行手寫而極少使用電子計算機來進行作曲創(chuàng)作和習題寫作。對于電子打譜軟件(如西貝柳斯打譜軟件)、電子音樂制作軟件(如Logic、PRO tools、Sonar等)極少在師范類高校進行普及,對于現今新媒體時代,電子音樂寫作和記譜成為音樂市場的標配,而在高校中實際教學內容與社會文化對專業(yè)人才的業(yè)務要求存在差距。
傳統(tǒng)音樂理論教學模式由于信息更迭較慢,課件制作費時費力、CD等錄音資料收集過程緩慢等客觀原因,造成了在日常授課中往往教師聲嘶力竭的灌輸概念而學生依舊一知半解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但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學生僅僅在大課課堂上才會預習和復習課堂內容,個人空閑時間往往沒有營造出利于專業(yè)修習的學術氛圍。如《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該課程就是一個例子,教師在課堂將流派、風格、體裁進行術語定義并對代表作曲家作品進行聽辨后,學生對于熟練掌握西方嚴肅音樂的風格歸屬和作品詳征的技術標準和專業(yè)愛好都令人堪憂。從實踐教學中可以發(fā)現,僅僅憑借課堂授課有限的時間讓其融會貫通實難從之;興趣愛好以及日常學習生活的形成往往也是塑造個人專業(yè)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關鍵。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監(jiān)管機制導致的后果往往是費力而不討好的教學作派,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雙方互動缺乏導致了抵觸學習情緒劇增。
新媒體手段推進高校課堂教學業(yè)已實驗性實施了一段時間,其中教學質量、水平以及學生評價上眾口不一,下文將對新媒體在音樂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優(yōu)劣勢進行比較分析:
(一)優(yōu)勢表現:
1.教學教具的改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現今音樂理論教學除課堂中教師正常傳授理論知識之外尚需課下對作品及曲譜進行大量的聽辨和分析。之前在紙媒時代,音響和曲譜往往都依賴于去實體書店和音像市場購買,在造價和性價比上讓諸多學生望而卻步從而喪失學習能動性。隨著網絡線上數字音樂庫的建立(如itunes music、網易云音樂等軟件),對西方歌劇、交響樂合集以及中國傳統(tǒng)地方戲曲等音樂種類以極為低廉甚至免費的方式供公眾下載,在信息資源獲取上抹除了時空限制。換言之,一線北上廣高等院校與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高校在專業(yè)信息獲取途徑上是具有平等性和同一性的。在信息扁平化時代下教師除了傳授本專業(yè)業(yè)務內容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激發(fā)學生對獲取知識的興趣;在課堂上不僅要對曲式、和聲等專業(yè)保持專業(yè)敏感度同時也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在線上獲取總譜和音響的計算機搜索技術。在市場機制下,信息獲取能力成為了現今教學培養(yǎng)的一個必備任務,僅僅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思考和主觀能動性的結果往往是在畢業(yè)時即被社會所淘汰。
2.學習進度設置和自我課程規(guī)劃靈活多變
近年來隨著網絡課堂、遠程教育的興起,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手段在網絡上登錄虛擬課堂、微課、公開課進行自主學習。在本校教學課程計劃之外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兼顧其他院校所開設的特色課程。對于師范類較少開設的專業(yè)課程(如:20世紀音樂、序列音樂寫作、先鋒派音樂)等課程可以通過專業(yè)音樂學院的網絡課程進行縱覽;時空上的多維性造就了學生對自我學習進度進行個性設置。除對本專業(yè)課程學習之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大數據尋求當下社會文化熱點和音樂創(chuàng)作新風氣,便于學生足不出戶參與國內外專業(yè)學界學術討論和把握音樂文化生態(tài)圈的潮流動向,這種利用新媒體手段讓專業(yè)知識的融入和多角度剖析同一事物才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本質所在。
3.科技與藝術相互交流,培養(yǎng)新型教師人才
在音樂理論課程中,由于本科學習深度和廣度有限,實踐活動大多局限于中小學教育見習、畢業(yè)實習以及大學生藝術展演等活動中,對于本科師范生田野采風實踐活動的開展力度以及成果都不盡理想。在筆者看來,新媒體的出現在文字、視頻、圖像資料收集、匯編和傳播上具有時空共時性優(yōu)勢,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用新媒體直播平臺觀看專業(yè)院校學者如何界定傳統(tǒng)音樂種屬類別并實施民間音樂科考工作作為理論與實踐的先行參考。通過新媒體直播,學生可以直觀的與外界音樂科考同步并產生線上情境互動;在同一時間區(qū)域內學生足不出戶的掌握了民間音樂采集工作流程并且即時利用計算機進行聽音打譜創(chuàng)編。新型科技與藝術專業(yè)課程相互交流,對于未來的新型中小學音樂教育有昭示性作用。
(二)消極影響:
1.網絡文章、概念模糊了對音樂專業(yè)術語上的定義
網絡帶來了海量信息數據,但是在真實性和準確性上良莠不齊,往往一些音樂專業(yè)術語上的定義比較模糊,在詞條釋義上大多是一些學生或者非本專業(yè)人員進行撰寫造成了學術文獻資料不夠規(guī)范、準確。
2.在人生導向、價值體現、審美情趣上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
新媒體帶來了音樂共享時代,除專業(yè)作品曲目之外,更多在網絡上呈現的則是網絡低俗歌曲、酒吧靡靡之音和流行歌曲。在享用新科技手段的同時,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端正人生自我價值實現目標等。
本文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新媒體教學的對比研究,可以發(fā)現新媒體教學上所凸顯的技術優(yōu)勢和便捷性、互通性等特點。就新媒體的優(yōu)勢和消極影響兩者對比而言,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和學校樹立監(jiān)管、引導職能來正確運用科技手段為課堂教學服務這一癥結。通過網絡工具平臺、電子設備以及專業(yè)課堂教學軟件的運用開展,音樂理論課程可以逐步擺脫與實踐相脫節(jié)、與時代相隔離、與當今文化難以接軌的弊病。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