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軒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淺析中國風歌曲創(chuàng)作的文化內涵
李雨軒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中國風”音樂自20世紀初開始萌芽,至今已經成為風靡全國乃至世界華人領域的優(yōu)秀音樂流派。歷久彌新的“中國風”音樂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望春風》、《東風破》、《蘇麗珍》等一大批優(yōu)秀作品。本文將透過經典,尋根溯源,剖析“中國風”最具價值的文化內涵,并嘗試探索“中國風”發(fā)展最本質的回歸點。
中國風;傳承價值;文化內涵
“中國風”,一個近年來被華人文化圈甚囂塵上的詞匯,于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心理和欣賞習慣。如今,“中國熱”潮流的興起使它再度成為了熱銷文化的代名詞被遠播海外。隨著中國經濟步入世界貿易的高速軌道,中國音樂也在不斷吐故納新中創(chuàng)造出獨具匠心、自成一脈的新文化——中國風。
強弱鮮明的節(jié)拍,流行動感的節(jié)奏,古典音韻的巧妙運用,不斷更新著“中國風”的定義。在電子音樂Loop的創(chuàng)作模式下,循環(huán)的美妙旋律深入腦海,讓聽眾耳目一新。同時,也使我們加深了對“中國風”的理解:創(chuàng)作素材多取自古代文學典故,靈感來源與中國社會文化息息相關,編曲大量采用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主旋律通常為民族五聲宮調式,創(chuàng)作及演唱技法融入節(jié)奏藍調等西方現(xiàn)代音樂元素的音樂流派。
東西結合的巧妙運用,使得中國文化內涵借由音樂發(fā)聲,擦出藝術的火花,也讓東方的審美情思得以延伸。其實,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淵源已久,自1924年普契尼創(chuàng)作歌劇《圖蘭朵》后,《茉莉花》民歌小調式的音韻就成為了西方人了解中國音樂的符號。20世紀30年代后,黎錦暉、李臨秋等早期中國音樂人更是開啟了借鑒西方音樂的創(chuàng)作先河。直至2002年陶喆重新改編《望春風》,“中國風”的概念真正形成,并借助2003年周杰倫創(chuàng)作的《東風破》一曲風靡全國?!爸袊L”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經典,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怎樣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具有情感共鳴的古典意境”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好的創(chuàng)作題材是成就“中國風”音樂文化內涵的關鍵。我們可從中國傳統(tǒng)社會、自然生產中的山歌小調、敘述歷史傳說或往事舊故的民間歌謠等多個方面進行發(fā)掘,窺探深刻的社會題材,也將最真實的情感與哲思融入其中,才能夠表達出中國風最美的內涵。
中國風的創(chuàng)作可以有很多形式,很多題材,同時,文化內涵也豐富多樣。從黃安在20世紀80年代開中國風新潮之作的《鴛鴦蝴蝶夢》,到中國風曲式初現(xiàn)端倪的《愛江山更愛美人》,再到躊躇滿志的《東風破》,無疑都說明了這一點。
(一)大陸歌曲
回顧最初的中國流行音樂,20世紀40年代,黎錦暉創(chuàng)作的《毛毛雨》被公認為流行歌的開山之作。這首帶有傳統(tǒng)民歌特點的中國式歌曲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巧妙結合,開啟了中國風創(chuàng)作的先河。其實,中國風創(chuàng)作的風格可以有多種多樣,但中國風的情感始終是堅守如一的,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文化內涵,更將世代華人的情思連接在一起,在枝繁葉茂的民族之樹上開花結果。諸如黎錦暉創(chuàng)作的《桃花江》、《薔薇處處開》以及“黎氏八駿”中黎錦光創(chuàng)作的《夜來香》、《天涯歌女》等,都是具有中國風特色的典范。
2005年,后弦發(fā)行專輯《古·玩》,創(chuàng)作概念采用中國風元素,《西廂》作為專輯的點睛之筆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歌手紅遍大陸。在《西廂》這首歌中,后弦恰如其分地引用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的情節(jié),融入自身理解,描述出一段青澀的愛戀?!白哌^西廂撲鼻一陣香,隔壁小姐還在花中央。鞋子忘了原來的方向,停在十八九歲情惆悵”。歌詞中典型的意象,配合五聲音階明朗的伴奏,將敘事情節(jié)娓娓道來,引子部分的黃梅調襯托出水鄉(xiāng)的靜謐,似是一份情竇初開的蜜意于現(xiàn)代的浪漫氣氛水乳交融。十二年前的西廂偶遇,十二年后的人去樓空,一段古代的愛情故事也可能遺恨千古,折射出現(xiàn)代人的情感線條。
繼后弦之后,霍尊在2014年參加《中國好歌曲》所唱的《卷珠簾》使“中國風”再煥生機,清麗的鋼琴聲道出歌詞的意蘊雋永,將“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的意境美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訴說出古人愛情的哀婉動人?!爸袊L”也由此開始更注重敘事寫實的創(chuàng)作風格。
(二)港臺歌曲
1933年,隨著熱映的《桃花泣血記》一起發(fā)行的《望春風》,使其成為了時尚的代名詞。該曲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主旋律依五聲宮調式創(chuàng)作,題材源于《西廂記》的“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锻猴L》最本質的中國風特色在于以高平、低短、高下的旋律走向,生動真摯的歌詞呈現(xiàn)出臺灣的社會現(xiàn)狀。在這首歌曲中,女性被視作生育工具的禮教束縛物化為“如花的少女”只能承受命運的無奈,默默終老余生。于是,臺北的青年作詞家李臨秋有了為女性爭取言論權的初衷,創(chuàng)作了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1980年左右,《望春風》經過“帽子歌后”鳳飛飛的演繹,以國語的新風貌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得到了兩岸聽眾廣泛的認可。今天,當我們再次聽到陶喆用他略帶憂傷的節(jié)奏藍調唱腔唱出《望春風》時,也會讓人倍感親切?!疤煜律倥钡牟黄脚c民間疾苦的心聲相結合,又讓我們感受到在幾十年間女性情感的社會流向。好的流行歌曲總能把握社會的脈搏,洞悉人世間最質樸的情感。而好的中國風也在追求古典審美意境的同時,記錄著華人社會點點滴滴的心路歷程。
方大同,一位用藝術歌曲抒寫中國風的歌手,他的創(chuàng)作之路也體現(xiàn)了華語文化市場中大眾對主流價值觀的回歸與認同。方大同原本屬于華納唱片香港區(qū)旗下的歌手,因早期較為藍調風格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很難在香港打開市場,繼而轉向臺灣市場的發(fā)展,相繼創(chuàng)作了《南音》、《詩人的情人》、《蘇麗珍》等膾炙人口的中國風歌曲。進而打開了內地市場,被人們所熟知。
(三)歐美歌曲
西方音樂人也從中國元素里發(fā)掘出創(chuàng)作靈感,這樣的契機使我們也能從中看到“中國風”的影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莫過于《Nine Million Bicycles》(《900萬輛自行車》)。這首歌第一次被我們所熟識大概是在2006年的世界音樂大獎現(xiàn)場,目睹Katie Melua(凱特·瑪露)那散發(fā)著古典民謠氣息的演繹,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她作品中清新的中國風。說到這首讓她能與諾拉·瓊斯相提并論的作品,筆者不得不驚訝于Melua(凱特·瑪露)具有包容性的特質,甜美清脆的嗓音如Eva Cassidy(伊娃·凱西蒂)指尖輕劃出藍調略帶憂傷的旋律,字里行間訴說著邂逅北京的故事。我想,這也是中國風吸引我們的地方。正如前奏以陶笛悠揚的旋律引出短笛婉轉的回旋,不經意間導游口中冒出的“there are 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北京有900萬輛自行車)”,由她恣意地唱出,久久縈繞心頭。的確,在每一位華人的心中,都有一首自己的“中國風”,借由歌者的聲音,我們也便聽到了自己的心聲。也許這就是“歌者無意,聽著有心”吧。用莎翁的口吻來講倒也不盡如此:副本千萬,愛情卻只有一種,情到深處,表達竟如此相同。正如歌中所唱,“北京有九百萬輛自行車,這是一個無法否定的事實,就如同我愛你至死不渝”。一句簡單的“言他物以詠其辭”卻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
縱觀近年的娛樂市場,好萊塢在商業(yè)價值上逐漸形成了傾向中國電影市場的戰(zhàn)略方向。這不僅取決于中國娛樂市場的龐大價值空間,更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在前些時段熱映的《功夫熊貓2》中,二胡、嗩吶等中國元素隨處可聞,中國風味的配樂將角色的動畫設計展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更凸顯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中國風”的配樂也逐步在電影作品中大放異彩,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中國風”是什么?對于今天的人們而言,它就像是一種含蓄謙遜的處世之風,更像是輕描淡墨的山水畫一般,在“不顯山露水”之間將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蘇麗珍”,猶如一個美麗的倩影時??M繞在王家衛(wèi)的電影中,游走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之下,繼而催生出一首意韻雋永的中國風歌曲——方大同的《蘇麗珍》?!叭绻麤]有如果,錯過才知錯過,連旗袍都會為你復活,還有什么叫你一直沉默?!弊鳛橥跫倚l(wèi)情感寫真的三部曲,“蘇麗珍”的名字貫穿始終,一切浪漫的告白始于《花樣年華》華麗的開場。其實,《花樣年華》最美的不在于精雕細琢的敘事,而是蘇麗珍身著旗袍,在昏暗狹長的小巷中婀娜搖曳的一幕幕橋段。在周耀輝的歌詞中生動地描繪了這一幅畫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情感瞬間傾瀉而下?!叭绻嘁粡埓?,你會不會跟我走?”持續(xù)的沉寂又像是在歌詞中形成了對現(xiàn)實無奈的調侃。無盡的沉默此刻也只留下一個主題:我無意去歌頌或詆毀一段婚外情,這于他們是最好的年華,一切卻又來得那么遲。我想,中國風的美大概就在這里,潛藏符號背后的深意,也許在某一天就會喚起你無限的回味。就像中國畫講究留白,中國風的音樂也不禁散發(fā)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味。
好的流行音樂是記錄時代的聲音,經典的“中國風”也會成為傳唱古今的文化佳作。今天的中國已然擁有了龐大的文化市場,在電影配樂、游戲聲效以及華語音樂等領域亦是方興未艾,供不應求的市場亟待中國發(fā)聲。對于我們而言,一定要做好對中國風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在歌曲創(chuàng)作上與時俱進,不斷融匯新的演唱風格與創(chuàng)作技巧,更要深刻地把握當代社會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將“中國風”最本質的文化內涵融匯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感表達,傳遞具有普世價值的社會能量。真正的中國風不應也不會淪為留于表面的口頭文章,只要表達真情實感、追求文化內涵,作品就一定能與聽者產生共鳴。對于今天的中國風而言,我們更需要提高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藝術涵養(yǎng)與洞悉社會的文化駕馭能力,我們期盼著“中國風”真正可以席卷世界音樂的新潮,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1] 朱學蕊.中國風音樂:民族文化傳播新途徑[J].大眾日報社,2009, 14:55.
[2] 王慧君.中國風音樂的傳統(tǒng)美[J].赤峰學院出版社,2013,22:239-240.
[3] 張曉.流行的中國風—淺談當下中國風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J].大眾文藝,2011,03:1.
[4] 陳瑜.當前藝術文化中的中國元素—關于“中國風”向哪里吹的討論[J].求是,2013,03.
[5] 紅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論王家衛(wèi)電影《花樣年華》[J].北方文學,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