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蠶業(yè)科學研究院 趙曉
淺析蠶種保護
河南省蠶業(yè)科學研究院 趙曉
(一)產(chǎn)卵初期保護
產(chǎn)卵后7~10 d,蠶卵產(chǎn)下后到形成胚子,經(jīng)過一系列發(fā)育變化,約需7 d才能達到該品種的固有色。蠶卵初期的保護溫濕度,以溫度24℃、濕度75%~80%為標準,避免接觸27 ℃以上高溫。從胚子形態(tài)和生理角度來看,此時正值前滯育期。從卵外表看,卵色不斷變化,即淡黃色-淡赤豆色-固有色。從生理上說,逐步進入滯育期。
蠶卵產(chǎn)下2~3 s,精子才進入蠶卵。蠶卵產(chǎn)下5 min后進行第1次成熟分裂,60~80 min進行第2次成熟分裂,真正受精,即雄核、雌核的融合是在產(chǎn)卵后2 h,受精核不斷分裂、增殖、形成胚胎胚子。這段時間卵內(nèi)發(fā)育迅速,呼吸旺盛,對不良環(huán)境抵抗力弱。因此,必須注意防止蠶種堆積、擠壓、避免激烈震動摩擦,以及各種氣味刺激,注意室內(nèi)通風換氣,其溫度以25 ℃、濕度以75%~80%為宜。這一階段任何不良的外界條件都會直接造成不受精卵、死卵增加,降低孵化率。
產(chǎn)生越年卵特征的界限是在產(chǎn)卵后24 h,到了不倒翁胚子,越年卵的特征就更加明顯。產(chǎn)下的受精卵在24~25 ℃下保護,能加深蠶卵的滯育。產(chǎn)卵初期以較低溫度保護,有利于越年性的鞏固。對于較易產(chǎn)生不越年卵的品種,可在產(chǎn)卵后12 h內(nèi),用15~20 ℃溫度保護5 d,可減少不越年卵。
蠶卵達到固有色后結合掛種,及時用排筆撣掃卵面污物,以免卵面發(fā)霉。蠶種懸掛應距地面1 m以上,掛種架離墻至少0.5 m以上,在沒有走廊的保種室,蠶種架要離墻1 m,以利通風換氣。平框種卵面間宜有1.7 cm距離,散卵布間距離 3.3~5.0 cm,懸掛的蠶種要適當固定,以免卵面間發(fā)生摩擦,造成落卵。不同的品種、批次,要分別放置,做好標記,防止混亂。
(二)夏秋期的保護
6月中旬至9月上旬,該期正是高溫多濕或高溫干燥時期,一般在自然溫度下保護,溫度以25 ℃為宜,24~27 ℃為范圍。25 ℃是完成滯育的最適溫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25 ℃保護時間越長,滯育性越鞏固,解除滯育就越慢,將來冷藏過程中的耐冷藏能力也越大。如果溫度過高,接觸時間過長,卵內(nèi)養(yǎng)分消耗過多,嚴重的導致發(fā)生死卵,因此要盡量避免30 ℃以上高溫,絕對防止接觸32 ℃的高溫。
7—8月天氣酷熱,必須降低蠶種室的溫度,可采取室外搭涼棚,室內(nèi)開放電扇,日中在屋頂和涼棚中噴井水,拖地板或放置冰塊等措施降溫,同時要注意排濕。白天緊關門窗,外掛棉簾,夜間外溫下降后,開窗換氣,保持目的溫度。
(三)秋冬期保護
9月下旬至11月底,蠶種在25℃完成滯育后,要逐步降低溫度,9月中旬至10月以20 ℃左右保護為宜,一般來說,這個溫度即對蠶卵生理無害,又不會促進蠶卵解除滯育。滯育卵活性化內(nèi)的有效溫度降為 0~15 ℃,而以 5~7 ℃最有效。進入11月保護溫度降到17~18 ℃,進而降到15 ℃左右,而11月下旬以自然溫度保護。
11月冷暖交替,蠶種在接觸一段低溫后,不宜再接觸較高溫度,這是晚秋初冬的蠶種保護原則。因為蠶卵接觸17.5 ℃以下有相當一段時間時,部分蠶卵已開始解除滯育,如再遇較高溫度,這部分蠶卵胚子就可能開始發(fā)育,而未解除滯育的蠶卵還不能充分解除滯育,從而使一批蠶種胚子發(fā)育開差不一,以后必然造成孵化率降低。對于易解除滯育的品種,更要注意切勿過早接觸較低溫度。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應以18~20 ℃保護直至浴種前幾天才逐步降至室外溫度,否則解除滯育過早,因不耐冷藏而成為死卵。
(四)越冬期保護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氣溫降到水溫以下,即水溫在10 ℃以下時,即可進行蠶種洗落。在洗落整理過程中,由于摩擦振動等物理刺激,會加速解除滯育的進程,其效果相當于5 ℃冷藏20 d的作用。
浴種后,應及時采用5 ℃越冬保護,促使胚子充分解除滯育,達到活性化的目的。在解除滯育的作用方面,7.5 ℃和5 ℃基本接近,但在7.5 ℃以上較高的溫度中,早解除滯育的部分蠶卵可以開始發(fā)育,遲解除滯育的部分蠶卵解除滯育的進程還有所減慢,這樣必然會拉大蠶卵胚子之間的發(fā)育開差。5 ℃在促使縮小蠶卵發(fā)育開差上比7.5 ℃要好,因5 ℃具有雙重作用,它既可以促進遲解除滯育的蠶卵進一步解除滯育,同時對已解除滯育的部分蠶卵的發(fā)育有抑制作用。
蠶卵在 5 ℃中保護 50~60 d,基本上都解除了滯育,為抑制其發(fā)育減少消耗,這時應轉(zhuǎn)入更低溫度冷藏。對完全活性化的蠶種,0 ℃比2.5 ℃要好,因0 ℃對活性化胚子發(fā)育有著比2.5 ℃更有效的抑制作用,而且有效冷藏時間也較長。但在5 ℃低溫保護中,不是所有蠶卵都齊一的活性化了,轉(zhuǎn)入更低溫度2.5 ℃冷藏,尚可在冷藏中補充活性化,也就是說在補充活性化上,2.5 ℃比 0 ℃強。2.5 ℃冷藏期限為60 d,如果冷藏60 d,一般在40天后改為0 ℃冷藏。
秋制越年種的保護是人工越夏,秋制種產(chǎn)卵后人為地給予一定時間的夏期高溫保護的過程。秋制種在呈現(xiàn)固有色后,用溫度25 ℃、濕度75%~80%保護一定時間,一般早秋制種保護30 d,中晚秋制種保護15~20 d,然后隔 2 d降低 1 ℃或每天降低0.5 ℃,一直降至與自然溫度相同,就與春制越年種相同保護。
秋制種人工越夏日數(shù)的長短與冬季浴消的不受精卵淘汰效果有密切的關系,25 ℃高溫保護20 d不易剔除不受精卵,達不到質(zhì)量標準;高溫保護25 d有利于鹽比分離剔除不受精卵,能達到質(zhì)量標準;高溫保護30 d鹽比分離剔除不受精卵效果更好。對于中晚秋制種的蠶種高溫保護天數(shù)應在25~30 d,有利于淘汰不受精卵。
蠶種質(zhì)量不僅取決于飼育期的氣象條件和飼育制種技術,而且與蠶種保護階段的溫濕度和技術處理緊密相關。
蠶種保護主要是指春用種的保護,其實質(zhì)就是對蠶卵越年性的管理,其要領就是根據(jù)蠶卵不同時期的生理特征,給予合理的環(huán)境條件保護,從而使蠶種滯育期和解除滯育及其耐冷藏時間相協(xié)調(diào),并使各卵粒之間的滯育及解除滯育活性比較一致,最后達到孵化整齊,蟻體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