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吟
我到天堂去:心中佛,鏡中花
■劉詩吟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天堂寺我只去過一次,這一次也就夠了。我是不信仰佛教的。卻也被天堂寺洗凈心思。
與友人驅(qū)車來到天堂寺,開始我以為那只不過是一間寺廟,沒想到那一片都被稱作“天堂寺”。初夏時節(jié),陽光很足,還能聞到空氣中的陽光與樹葉混在一起的清新的味道,我很喜歡這個味道,很像生命。
很有趣的是,在天堂寺寺內(nèi)與寺外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寺外人群熙攘,街上的叫賣聲不絕于耳,很有些煙火氣。而當(dāng)你踏過高坎寺門,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寺廟群里,皆莊嚴(yán)肅穆,來往的人群面容虔誠,靜默不語,又仿若沒有煙火的仙境。
自認(rèn)不是心靜的人,許是還沒到心靜的年齡,不免有些浮躁,來天堂之前也是抱著游覽的心思,但是當(dāng)我真正地走進(jìn)這里,卻情不自禁地也沉默下來,我已經(jīng)不敢大呼小叫,而是同其他的游客一樣,靜靜傾聽這千年的佛音。
與友人走到宗喀巴大殿門前,我瞧見寺內(nèi)宗喀巴大佛像寶相莊嚴(yán),佛像前還有正在做功課的喇嘛,突然有些邁不動腳,就像倉央嘉措曾說的那樣,“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蔽议_始害怕,自己帶來的塵世俗氣吵醒這位大師。
我曾說過,我是不信佛的,卻在這時想要膜拜,我不懂這突如其來的崇拜與敬仰來源于哪里,我甚至不知道他究竟叫什么,也不懂他,事實上,他也不需要我這蕓蕓眾生中微小一粒的懂得,而我知道,在這時,我的心中只有崇拜與敬意,我想,我的膜拜或許是來源于遙遠(yuǎn)的敬意,我不信仰,卻已經(jīng)崇拜得五體投地。
天堂寺不是最為著名的寺廟,比它的建筑鬼斧神工的太多了,比它名氣大的太多了,比它游客多的太多了,但或許是應(yīng)了那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天堂”依舊讓我心馳神往。
天堂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海拔2200米,據(jù)說,自唐代初建到解放初期,天堂寺歷時1000多年,其間曾數(shù)度毀于兵燹,又多次重建擴建,建筑規(guī)模日趨宏大。天堂寺前身為“陽莊寺”,到明嵩幀年間(約1 639),青海名僧丹瑪·崔臣嘉措重建該寺,稱力“朝天堂”(即“喬典堂”之音轉(zhuǎn)),自此以后人們便將該寺叫做“天堂寺”,沿用至今。
我終于決心走到殿中,奉了些香火,殿中的喇嘛還在念念有詞地翻著經(jīng)書、做著功課,我不敢叨擾,輕手輕腳地站在邊上,仰望著面前那高23米、寬9.52米的木雕鍍金宗喀巴大佛像,他表情肅穆,眼神卻是一派慈善溫柔,我再沒了玩笑的心思,只是輕輕閉上雙眼,靜聽佛音,洗清世俗。
輕聲走出宗喀巴大殿,殿門前坐著一位給來往的人送香燭的喇嘛,我與他交談,并觀察著那些蜂擁而至然后有遽然散去的人群。我的心從未這樣安靜過,像一個長久佇立在這里守門人,心中沒有一絲繁雜。
我與友人又走到了一處經(jīng)筒面前,路人接排隊轉(zhuǎn)動經(jīng)筒,沒有交談,人們虔誠地重復(fù)著轉(zhuǎn)動經(jīng)筒的動作,表情肅穆莊嚴(yán)。我從未轉(zhuǎn)過經(jīng)筒,也跟隨路人的腳步,遵循規(guī)律,內(nèi)心虔誠地轉(zhuǎn)動著經(jīng)筒。
世尊作此教言:轉(zhuǎn)動一日經(jīng)輪可以圓滿一億心咒的功德,這是諸佛善逝親口宣說的教言??谥姓b咒,手轉(zhuǎn)經(jīng)輪,心里觀想咒輪,如此能夠三者不離經(jīng)常修持,來世可以獲得殊勝竅訣的解脫法。修習(xí)正法如是修,消除業(yè)障如是修,十八地獄諸有情,愿獲解脫如是修,往生極樂勝剎土,成就佛道如是修。
我不禁想,什么才是佛?按照《六祖壇經(jīng)》的說法,眾生皆具佛性,“不悟,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話雖簡單,參透卻太難,修佛之人窮極一生都無法弄清其中的奧妙與真諦,更何況是我這樣世俗氣繁重的閑人。我現(xiàn)在閉上眼睛依舊能夠想起在天堂寺的那天,那天的我好似已經(jīng)不是平日的我,那么清凈,那么自然,頗有些洗盡鉛華之感悟。我?guī)е瓮娴男乃?,出來時心里卻是一片澄凈。
我不懂佛,佛也不懂我,現(xiàn)在的我依舊不信佛,但是我知道,于我而言,佛就是那心中佛,那水中月,那鏡中花,我觸不到,卻能時刻感受到那平靜與自然。
我想,這大抵是天堂寺為我們帶來的意義,我依舊慶幸曾來過這里,感受這里帶給我的一份安寧和溫暖,以及從未體會過的平靜、安寧、天真和那生命帶來的澎湃,希望這里在千百年之后依舊能夠一如往常,能讓人們感受到“此心安處”以及“活著真好”。
(編輯:劉詩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