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
中學語文課堂動態(tài)教學有效性成為語文教學的熱點話題。結合教學案例,擬從備課、授課、課堂活動等加以分析,教師需要做到準確把握教材,做好教學設計,留給學生思維空間;充分考慮“學情”,結合學生需求傳授問題;把握教學契機,適時誘導深入教學;多維設計問題,讓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要力求靈活有效,構建一種生態(tài)教學。
[關鍵詞]
中學語文;動態(tài)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新課程背景下,受應試教育影響,語文學科教學應有的動態(tài)性無法有效開展,加上許多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綜合研究不足,不少語文教師常常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出現了“重教輕學”“重知識傳授輕過程體驗”的教學弊端。如何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語文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支持者、幫助者和引導者呢?[1]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從備課、授課、課堂活動等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做好課堂教學設計,給學生留下思維空間
教學是動態(tài)生成的,但可以預約精彩。教師需要理會課標理念,深挖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材。對教材的處理做到干凈利落,或高屋建瓴,或抽絲剝繭。既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又不宜面面俱到,過于詳細化。因此,好的教學設計,應該只是教學大致流程的一種體現,對教學內容做概要性的預設,對教學形式的預設要具備模糊性,對課堂結構不做確定性預設,充分考慮到教學過程可能出現的情況,隨時準備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隨機做出調整,讓教學預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在這種教學設計框架下教學,教師才能保持一種寬闊的思路和開放的觀念,更容易吸納學生的新思維、新思想,隨著教學情境的變化,隨時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互動交流,互生新知。
例如,《小狗包弟》一文的教學,由于時代的變化,學生要認識“文革”給人們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領悟作者深刻的自省思想和真摯的情感是有一定難度的。為此,筆者選擇了圍繞問題展開教學對話的方式,讓學生討論:①讀了本文你是否內心受到震撼?為什么而震撼?②開頭一段似乎與本文無關,能否去掉?如果不寫把包弟送上解剖臺,而寫把它寄養(yǎng)到鄉(xiāng)下,好不好?為什么?③讀了本文你對文革、對作者有了哪些認識?④根據本文主旨揣摩插圖的意義,如果讓你配一幅插圖,你怎樣配?這幾個問題都沒有確定的答案,只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發(fā)現,進而逐層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題,讓學生與作家內心靈魂進行對話。
二、充分考慮教學的“學情”,關注學生的需求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因此,教學立足于教與學的真實狀態(tài)和復雜關系,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只關注知識的傳授,應做到心中有學生,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從學生角度想想哪些知識是其真正需要的,從教師角度考慮如何讓孩子能接受這些知識。語文課堂需要一種動態(tài)生成教學內容,不可為了教學而教學,有的東西即使很簡單,但只要是你眼前的這些學生所缺少的,今后對他們有用的,就不能忽略不講。
例如,學習夏衍的《包身工》,對于文章所報道事實的理解并無多大的難度,但不少學生在修辭這一關犯難了,從而暴露了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缺陷,針對課上發(fā)現的這一情況,筆者介紹了與本文有關的幾種修辭知識。這時,教師如果不做這方面的工作,不少學生的這種缺漏將一直存在。同樣的,有的知識雖然與考試無多大關系,卻是學生渴望了解的,教師也必須不厭其煩地解答。例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許多學生在了解了作品的概況、金陵十二釵中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后,對在課文中還未出場的另一女主角薛寶釵心存期待。這時候就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向學生介紹薛寶釵的出場及相關典型情節(jié)。如果此時我們只是簡單的說一句“回去自己學習吧!”,當學生聽到這樣的話語,其興趣必然會蕩然無存。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欲望適時調整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內心。
三、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契機,催生新的生長點
語文課堂動態(tài)教學是在師生、生生、生本之間多元的碰撞解讀交流中形成的,基于學生個體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整個語文教學呈現一種動態(tài)性,總會不斷地產生新的教學生長點。教師要善于把握契機,用自己的教學智慧,適時加以引導,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徐志摩《再別康橋》一詩前,筆者讓學生課外觀看《文人百年——徐志摩》的視頻材料,課堂上介紹作者的時候,我發(fā)現學生更關注的是徐志摩的情感歷程,于是我便從徐志摩追求情感完美的角度入手,延伸到探討徐志摩對詩歌的唯美風格的追求,讓學生從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三方面對《再別康橋》進行鑒賞,這樣鑒賞本詩藝術手法這一教學的重難點便突顯出來,徐志摩在藝術上的風格也就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來了。此時,教師要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fā)現者,抓住課堂教學上的任何一個契機,把這些“偶發(fā)事件”的價值放大,使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成為課堂新生長點。
四、根據學生課堂反應,適時降低問題的難度
問題往往是敲開課堂上師生、生本之間對話的鑰匙。如果設計的問題學生難以解答,課堂教學就難以推進。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反應,適當地降低問題難度,把問題分解為一連串的小問題,前一個問題成為解決后一個問題的起點,形成問題鏈,直至水到渠成地解決最后的問題。
例如,《項羽之死》對項羽形象的分析是個難點,也是個重點,如果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去分析人物,抽象性較強,學生難以回答。筆者針對文中項羽的一言一行,分別進行了提問,如“東城快戰(zhàn)”一節(jié),筆者就提出四個問題:田父騙項羽,這是一個偶然事件嗎?項羽此時面臨著怎樣的處境?此時項羽對部下說了一大段話,你從中看出了項羽怎樣的性格?“愿為諸君快戰(zhàn)”改為“決戰(zhàn)”如何?這四個問題具體可感,一步步推進,引領學生聯系當時軍事形勢分析項羽心理,結果學生輕松地把握到項羽的性格。
五、針對課堂活動設計,體現教學的靈活有效
新課程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它是建立在尊重基礎之上的合作互動關系。為了達到這種師生教學合作互動關系的目的,很多老師已經打破講壇局限,主動與學生融為一體,但也有的教師片面追求課堂活動方式的多樣化,在課堂教學里經常采用了大量的游戲、比賽或小組學習等華而不實的活動。這種看似氣氛熱烈,其實不少教學活動的設計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大理想。那么,怎樣的課堂活動設計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筆者覺得,課堂活動的設計至少得符合三方面的原則,即要有針對性、合作性、時間性。一個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學生的水平,有交流的可能,要留給學生足夠思考和交流的時間,才能行之有效。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一文時,筆者設計一個活動,為各幅秋景擬幾個字數、句式相同的小標題,要求意境優(yōu)美并說出理由。此題因為有了條件的限制,在難度上比僅僅只是擬小標題要提高些,符合班級學生的概括水平,時間設定為三分鐘,相當于考試時作答的時間,加上將討論的結果以調板的形式展現,學生們可以在多個答案的對比中提高鑒賞能力,好的小標題就直接作為參考答案,這樣參與的同學成就感提高了,參與的積極性也就增大了。
六、小結
基于語言文字以及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等,成就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必然要呈現一種動態(tài)課堂的學習狀態(tài)。文章從備課、授課、教學活動等多個層面探討如何構建動態(tài)課程的生成策略,期待更多教師探討當今應試教育下語文教學的動態(tài)課堂研究。教師在教研路上難免會多走一些彎路。筆者想用毛澤東詞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大家共勉。
[參 考 文 獻]
[1]徐光華.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民族教育,2010(6).
[2]張維巖.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學理論,2012(21).
[3]薛玉潔.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5).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