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虹成,陶志倫
(金華家農兩頭烏種豬場,浙江金華 321100)
?
淺議金華豬Ⅱ系的提純復壯及家系選育
陶虹成,陶志倫
(金華家農兩頭烏種豬場,浙江金華 321100)
“家系”又稱“血統”,在種畜禽種質資源保護中,為防止過度近親交配而導致種群退化,確保種群基因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農業(yè)部頒布的《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qū)和基因庫管理辦法》中,對國家級地方豬保種場明確規(guī)定,“母豬100頭以上,公豬12頭以上,三代之內沒有血緣關系的家系數不少于6個”。在《浙江省種畜禽場和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管理規(guī)范》中,對省級地方豬保種場明確規(guī)定,“母豬120頭以上,公豬10頭以上,三代之內沒有血緣關系的家系不少于7個”。地方豬省一級種豬場要求,母豬數不少于80頭,家系數不少于4個。
所謂三代之內(也可說三代之間)沒有血緣關系是指公豬的自身、父母代、祖代之間沒有共同祖先。如表1所示。
表1 四個公豬系譜
從表1內的4頭公豬可以看出,三代之間均無血緣關系,這4頭公豬就代表了四個“家系”。
然而,仍然在這四個家系的基礎上,如果增加了1頭公豬,則情況可能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如表2所示。
表2 五個公豬系譜
由表2可見,4675的祖父與4581的外祖父屬同1頭公豬(1907號); 4675的祖母與4597的外祖母為同1頭母豬(482號);4675的外祖父與4453的祖父為同1頭公豬(1855號);4675的外祖母與4441的外祖母為同1頭母豬(782號)。
由于4675號公豬的出現,把另外4頭公豬都聯結了起來,按照三代之間沒有血緣關系的要求,以上5頭公豬的家系數就只有1個了。當然,這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但是,這種情況在實際生產中,確實是經常出現的,比如某種豬場在省級種豬場的驗收時提供了9頭公豬系譜,可經專家審查,“家系”數只有3個,該種豬場只有到外場引種方得通過。
由表2的例子可見,前4頭公豬為4個“家系”,如果加上了第5頭公豬則反而變成了1個家系。那么,如果5頭公豬參加配種與4頭公豬參加配種,其近交增量是否會更快呢?例如有1頭公豬1號代表一個家系,另外有2頭全同胞公豬3號和5號,同樣代表一個家系。1號公豬分別與2號母豬和4號母豬配種,并分別產生后代7號公豬和8號母豬。
為便于說明,3號公豬和5號公豬也分別與2號母豬和4號母豬配種,并同樣產生后代7號公豬和8號母豬。7號公豬和8號母豬配種,比較兩者后代的近交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1頭公豬與全同胞2頭公豬后代的近親比較
比較近親程度的計算方法:1號公豬后代的共同祖先是1,其通徑為:7—1—8,n1=2
是一個半同胞交配,其近交系數為12.5%。
3號和5號公豬是全同胞,后代的共同祖先是A、B,其共同祖先A和B 的通徑分別為:7—3—A—5—8,nA=4;7—3—B—5—8,nB=4。
根據計算,3號和5號公豬后代的近交系數為6.25%。
上例表明,隨著公豬數的增加,近交增量顯著下降。因此,多留公豬數參加配種,是防止近親交配,確保種質資源和體質健康的重要保證。
家系數十分重要。然而,如果僅僅為確保家系數不變,每個家系的后代均留1頭公豬,從理論上講,其近交增量可能最少,但種豬的質量就很難得以提高。表4列出3個家系,每個家系3頭豬的表型值。
表4 三個家系的表型值和最高值
如果每個家系均選留1頭,則成員的最高值分別為3,6,9,平均值為6;如果完全按照個體大小進行選擇,其成員的表型為7,8,9,平均值為8。但這3頭豬均處于同一個家系,其整個群體親緣關系必然迅速上升而導致近交,進而導致群體性能迅速衰退。為此,可采用在個體選擇的基礎上兼顧親緣關系,確定選擇6,8,9,其平均值為7.7,比每個家系選留1頭的6高1.7。如果考慮多留部分公豬,即可將表型值7也留作種用,即為6、7、8、9,四者平均為7.5,其表型值比6高1.5。
2007年后,隨著兩頭烏豬肉在市場上逐步走俏,金華豬Ⅱ系“絕處逢生”,每年安排純繁數在50窩以上,特別是2011年后,所有母豬全部進行純繁,每年純繁數達200窩左右,為有效選擇提供了良好基礎。大膽采用個體選育兼顧親緣關系進行選擇,總的原則是多選留公豬而不完全拘泥于“血緣”,使金華豬Ⅱ系的整個群體完全得到了提純復壯,且經選育其種質得到了明顯提高和改善。詳見表5(2015年甜菜堿試驗的屠宰測定資料)。
表5 甜菜堿對金華豬胴體品質的影響試驗
由表5可見,金華豬Ⅱ系的提純復壯及選育成果已初顯成效,其瘦肉率已達51.42%~53.91%,平均為52.5%,眼肌面積達24.65~28.75 cm。
“家系”在種畜禽種質資源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單純根據三代之內無共同祖先確定“家系”數,如果無視參加配種公豬數則對種豬場的選育制約影響極大。正是這種制約,使許多地方豬種處在退化之中;同樣也正是這種制約,使外國豬種一次又一次的多次引入。
實踐證明,評價一個種豬群的“家系”數,不在于血緣多少純凈,也不在于現場可以看到多少頭公豬,而主要在于上年度參加配種且繁殖有后代的公豬數有多少。筆者認為,國家級保種場和省級保種場每年參加配種且繁殖有后代的公豬數應不少于10頭,省一級種豬場不少于8頭為宜。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金華家農兩頭烏種豬場每年參加配種且繁殖有后代的公豬數分別為13頭、16頭、19頭、26頭、18頭,這么多的公豬數參加配種繁殖(三代之內無共同祖先的家系數可能不一定很多),完全可以不必擔心“近親”。同時也因全部進行純繁,每年可提供選擇的后備公母豬均達1000頭之多,“近親”所造成的退化也完全可以在選擇中得到化解(近交使基因純合,為選育所必需)。
“家系”數是畜禽種質資源保護的重要基礎,但保持一定“家系”數的目的在于不讓近交增量過快。多年來,筆者通過盡量多選留公豬而不單限于血緣,既保證了金華豬Ⅱ系的迅速提純復壯(不至于過度近親交配),而且使胴體品質得以迅速提高,2015年胴體瘦肉率已達52.5%以上。如果單純注重于血緣確保“家系”數,無視參加配種的公豬數,金華豬Ⅱ系的提純復壯則很難達到目前的選育成果。
對于選育,筆者認為沒有必要對每頭豬進行登記,應注重外貌外形進行比較觀察,然后對后備種豬進行必要的測定(如膘厚)和確定選留。如選留傾向于瘦肉率高者(長、高、細),奶頭細長無瞎眼者,皮薄者,通過表型選擇,可以觀察到的性狀,遺傳力相對較高,通過表型選擇效果較好。
在一個較為封閉的選育群內,其近交增量與參加配種的公豬數成反比,屬高遺傳力的胴體性狀通過個體選擇效果較好,這些都是育種學的基本原理。因此,對有關“家系”數的考核標準進行適當修改,實乃確保選育效果之必須。
農業(yè)部領導要求大力推進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促進種養(yǎng)結合生態(tài)循環(huán)綠色發(fā)展
最近,農業(yè)部領導在上海調研時強調,各級農業(yè)部門要以新的發(fā)展理念為引領,以化肥農藥減量化、畜禽污染綜合治理、秸稈綜合利用等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yè)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促進種養(yǎng)結合、生態(tài)循環(huán)、綠色發(fā)展,不斷改善和優(yōu)化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水果、蔬菜、茶葉等園藝作物化肥施用量較大,大力推進種養(yǎng)循環(huán)、開展水果、蔬菜、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意義重大。要以品牌茶葉、設施蔬菜、柑橘蘋果為重點,大力推進化肥減量施用,推廣“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種養(yǎng)循環(huán)的多種技術模式,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典型。這是推進農業(yè)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舉措,是治理農業(yè)面源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大力推進。
《浙牧》摘
2016-10-08
S828.2
A
1005-7307(2017)01-0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