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富元
《望岳》與《終南山》對比分析
鄧富元
杜甫的五言古詩《望岳》與王維的五言律詩《終南山》都是描寫高山景象的名作。本文試從詩歌內(nèi)容、寫作角度、修辭手法、聲韻、主旨風(fēng)格等方面對比分析《望岳》與《終南山》的異同。
望岳 終南山 杜甫 王維
兩首詩歌首聯(lián)都刻畫了高山的總體輪廓,但寫作角度不同,“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間接表現(xiàn)了泰山的宏偉高大?!疤医於?,連山接海隅”則直接描繪了終南山自西向東橫向態(tài)勢。兩位詩人都沒有直接稱呼高山的普通名字。“岱宗”是對泰山的尊稱,“太乙”則是道書中對終南山的稱謂【1】。詩作一開始就奠定了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望岳》頷聯(lián)“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與《終南山》頸聯(lián)“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都以陰晴變化來突出名山的巍峨。但是杜甫是從遠望的角度寫泰山將陽光割斷,山南北兩面的天色一昏一曉。王維則是立足“中峰”,縱目四望,感嘆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南北之遼闊,各山谷陽光或濃或淡、或有或無。
《望岳》頸聯(lián)“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與《終南山》頷聯(lián)“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都寫到了高山云景。杜甫是從遠處看整體的泰山,山間高聳的云霧,蕩滌心胸。王維是身在終南山云霧中,前方,白云彌漫,移動時,云向兩邊分散,回頭看時,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起來,遠處青靄浮動,然而走近之后卻發(fā)現(xiàn)什么也沒有。除了云景,《望岳》還寫到詩人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的情景,以一種視覺的漸進感從側(cè)面突顯了泰山的高大。
兩首詩尾聯(lián)的內(nèi)容迥然不同?!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出了詩人誓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的豪情?!坝度颂幩蓿羲畣栭苑颉眲t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表現(xiàn)出終南山的幽靜遼遠和詩人的隱士情懷。
總的來說,《望岳》與《終南山》在內(nèi)容上非常相似,但一人在山外,以望的角度描寫泰山;一人在山中,以游的角度描寫終南山。二者角度不同卻達到了相似的藝術(shù)效果。
兩首詩都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陰陽割昏曉”寫出山的南北兩面被泰山分割成早晨和黃昏,以夸張的手法極言泰山之高。終南山西起隴山,東逾商洛,遠遠未到海隅,而“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是詩人在有限視野里的直觀感受,雖然夸張,但更顯真實。
此外,兩首詩還運用了其他修辭手法?!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對比寫出泰山與眾山的懸殊,突出了泰山巍峨壯麗。“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一句運用了互文的手法,前后兩句互相滲透補充。
《望岳》屬于五言古詩,“了”、“曉”、“鳥”、“小”壓仄聲韻,屬篠部,語勢強勁,給人雄渾端嚴(yán)之感?!督K南山》屬于五言律詩,“隅”、“無”、“殊”、“夫”壓平聲韻,屬虞部,語勢自然柔和,自有一股閑適淡然之氣。
《望岳》是杜甫早年作品,詩中“割”、“蕩胸”、“決眥”、“凌”等字詞營造出威壓豪邁的氣勢。詩人用這種充滿力道的語言,刻畫出泰山宏偉磅礴的景象,表現(xiàn)了自己不畏艱險、敢攀高峰、俯視一切的豪情壯志。同樣是寫高處景色,杜甫晚年作品《登高》與《望岳》形成鮮明對比。令聞?wù)呱摹霸硣[”、蕭蕭而下的“落木”、日益斑白的鬢發(fā)、潦倒多病的異鄉(xiāng)客等意象表現(xiàn)出詩人登高而望時的悲涼心境。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與“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相比較,更是突顯出晚年滄桑與青年豪邁的迥異風(fēng)格。
《終南山》是王維隱居期間的作品,全詩有一種虛實朦朧之感?!鞍自苹赝?,青靄入看無”體現(xiàn)了似有若無、虛虛實實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坝度颂幩?,隔水問樵夫”看似與前三聯(lián)不一致,有些突兀,其實不然。前三聯(lián)描寫的景象都是詩人的直觀感受,有登山經(jīng)歷的人都不陌生,雖是寫景亦有人的參與,尾聯(lián)中“我”發(fā)出了聲音,“人”的形象更加明顯?!案羲睂懗隽司嚯x感,“問”寫出了聲音,隔著較遠的距離發(fā)出聲音,使人聽見,以有聲襯無聲,以有人襯無人,既寫出了終南山的遼闊,又寫出了終南山的幽靜。全詩意境純靜悠遠,含蓄朦朧,極富意蘊,體現(xiàn)出詩人閑適悠然的隱士情懷。
《望岳》是有志青年對名山的頌歌,表現(xiàn)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督K南山》則是隱者描繪的一幅清幽遼遠的山水畫,體現(xiàn)了詩人自然恬淡的生活追求。
【1】蘅塘退士編、陳婉俊注:《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卷五,十六.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