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明+方惠莉+方建陽+盧吉勇+熊壽群
“合福高鐵”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高鐵線路,從歷史文化深厚的合肥,到古樸悠閑的福州,一路上的風景美得讓人窒息:有讓人夢回的徽州發(fā)源地績溪、歙縣,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婺源,攝影家天堂西遞宏村,還有黃山、武夷山等風景。
安徽段·夢回徽州之旅
安徽段途經(jīng)合肥南、巢湖東、南陵、銅陵北、旌德、績溪北、歙縣北、黃山北等11個站,有古徽州文化旅游區(qū)、龍川景區(qū)、黃山、皖南古村落等多個5A級景區(qū),古村與山水相融。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后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贊嘆:“薄海內(nèi)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后人引申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經(jīng)歷了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結(jié)構。黃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光明頂、天都峰并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巖構成,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花崗巖洞穴與孔道。全山有嶺30處、巖22處、洞7處、關2處。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
黃山集八億年地質(zhì)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跡于一體,兼有花崗巖造型石、花崗巖洞室、泉潭溪瀑等豐富而典型的地質(zhì)景觀。前山巖體節(jié)理稀疏,多球狀風化;后山巖體節(jié)理稠密,多柱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后山秀麗”的地貌特征。
西遞、宏村古民居村落位于安徽省黟縣境內(nèi)的黃山風景區(qū),是徽州文化的載體,集中體現(xiàn)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西遞始建于公元11世紀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由于河水向西流經(jīng)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驛站,稱“鋪遞所”,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西遞屬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胡氏聚居村落。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jīng)商,他們經(jīng)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jīng)商轉(zhuǎn)向官場所產(chǎn)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fā)展。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峰,當時村里有大約600家民居。
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cè)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過很多窄巷,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村中街巷大多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在敬愛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公共建筑之前有小廣場?,F(xiàn)今的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徽派民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主要包括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大多數(shù)民居都對公眾開放。主要建筑有明萬歷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庭院園林代表桃李園、祠堂代表敬愛堂等。
宏村位于黃山腳下,是一座有著大量明清時期歷史建筑的古村落。村中還構建了完善的水系和頗具特色的“牛”形布局,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該村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最初叫作弘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永樂年間,汪氏族長請風水先生勘定環(huán)境,重新布局了建筑,并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進行大規(guī)模的興建,并為避乾隆帝“弘歷”之諱,而更名為“宏村”。村內(nèi)現(xiàn)在依然留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其中明代建筑1幢,清代建筑102幢,民國時期建筑34幢,大都保存完好,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有著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統(tǒng),是宏村的一大特色。村民們將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內(nèi),開鑿了一條近1米寬的水圳,九曲十彎,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同時也起到調(diào)節(jié)氣溫和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構成了宏村獨特的風貌。
江西段·畫里鄉(xiāng)村之旅
雖然只有婺源、德興、上饒、五府山四個站,卻囊括了江西北部最美的風景線。包括畫里鄉(xiāng)村婺源、“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巖”三清山、“饒南仙子”五府山等景點,這條線路說是在畫中走一點都不為過。
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書鄉(xiāng)”“茶鄉(xiāng)”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
婺源篁嶺景區(qū),位于婺源縣東北部,距縣城45公里,總面積38平方公里,每當春暖花開時,置身于篁嶺萬畝梯田中,黃燦燦的油菜花與遠山、近水、粉墻、黛瓦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畫卷,在這里您可以讓心靈自由飛翔。
這是婺源田園風光的代表。從篁嶺開始,公路始終在山間盤旋,從江嶺向下看,只見層層梯田,曲折的線條,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邊聚集的三四個村莊,四周圍繞著青山,構成了一幅極美的婺源農(nóng)村風光畫卷。當你站在山頭俯視山下層層梯田時,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一直盤繞到山頂,高低錯落,壯麗雄偉,水面和藍天交相輝映,如詩如畫般在畫圖里點綴著一小撮粉墻黛瓦,分外可親。
婺源是當今中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后的后龍山上的林木,歷來得到村民悉心的保護。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后,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樹、古橋、古祠堂、古府第、古樓臺、古碑和珍禽飛鳥保護得更好了,成了全國“生態(tài)文化旅游示范縣”。
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丫山,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其中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懷玉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家自然遺產(chǎn)、國家地質(zhì)公園。
三清山主體南北長12.2公里,東西寬6.3公里,平面呈荷葉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位于歐亞板塊東南部的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結(jié)合帶的懷玉山構造快體單元內(nèi)。地處懷玉山脈腹地,屬花崗巖構造侵蝕為主的中山地形。山勢是東、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緩。從山腳至山頂,水平距離5000米,海拔由200米陡增至1816米。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崗巖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崗巖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態(tài)最多樣的峰林;2373種高等植物、1728種野生動物,構成了東亞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huán)境;1600余年的道教歷史孕育了豐厚的道教文化內(nèi)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宮古建筑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館”。
世界遺產(chǎn)大會認為:三清山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qū)域內(nèi)展示了獨特花崗巖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巖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xiàn)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吨袊鴩业乩怼冯s志推選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質(zhì)學家一致認為是“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巖”。
福建段·清新人文之旅
合福高鐵的福建段共有武夷山北、建甌西、南平北、古田北、閩清東、福州等7個站點,一路風景秀麗,人文底蘊深厚,直達“榕城”福州。
在這里,可以漫游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地武夷山,慢品武夷山大紅袍清心茶韻,慢游五夫古鎮(zhèn)品味朱子文化?;蜃哌M萬里茶道起點下梅古村,看古民居風情聽茶商往事,感受當年水浮路轉(zhuǎn)的繁榮景象。
武夷山水自古即已享有 “碧水丹山”之譽,奇絕神秀,溪水澄碧清澈,千折縈回,山挾水轉(zhuǎn),水繞山行,形成了“曲曲山回轉(zhuǎn),峰峰水抱流”的奇觀。天游峰東接仙游巖,西連仙掌峰,壁立萬仞,高聳群峰之上。每當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云,彌山漫谷,風吹云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九曲溪蜿蜒十五華里,碧水盈盈,“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背酥穹るS波游弋,景隨槳移,春色滿目。凌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
古田翠屏湖位于福州的“后花園”古田縣城東郊。1958年,國家在此興建“一五”計劃重點工程、我國第一座地下水電站——古田溪水電站,筑起長412米、高71米的大壩蓄水,淹沒了逾千年歷史的古田舊縣城,形成了水域面積達37.1平方公里、蓄水量為6.41億立方米的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這里四周群山環(huán)抱,層巒疊嶂,四季如春;湖面煙波浩淼,空氣清新,水質(zhì)碧澄,素有“福建太湖”、“福建千島湖”之美譽。
翠屏湖系山中之湖,從湖中望山,東南向的文筆峰,西北向的五華峰和東北向的羊角峰,形成三峰鼎立,為湖光山色之奇觀。湖中島嶼隔水相峙,有的綠樹成蔭,花草扶疏;有的果園如林,茶山鋪翠;泛舟其間,如入桃源勝境,是旅游、療養(yǎng)、度假、避暑的理想之地。
福州為福建省省會,背山依江面海,與臺灣只有一海之隔,具有典型的古城風貌,閩江穿市而過,市內(nèi)有三山(烏山、于山、屏山),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久被山間靈氣熏染的原因,2000多年的福州,一派沉穩(wěn)靈動的模樣,青青石板的古調(diào)悠長,氤氳蒼翠的諸山群湖,古剎鐘聲、美食佐胃。
福州人一直相信一句話:“七溜八溜,不離福州”,說福州人不思進取也罷,說福州這個城市不夠銳意創(chuàng)新也罷,福州,就是一座慢節(jié)奏的城市,一個適合在午后逡巡流連于大街小巷的地方。
漫步三坊七巷,在繁華都市中觀賞明清古建筑,感受城市里坊,親近近代名人,來一場懷舊之旅。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是福州老城區(qū)經(jīng)歷了建國后的拆遷建設后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
坊巷內(nèi)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筑數(shù)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杰,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