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科·
《水滸傳》在民國語文教育中的接受史*
·張心科·
《水滸傳》的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過程與其在語文教育中被接受的歷程息息相關。其在民國語文教育中的接受可分為新學制前后(1917-1928)、新標準時期(1929-1937.06)和抗戰(zhàn)內戰(zhàn)時期(1937.07-1949)三大階段。其在每個階段教科書中的收錄情形及影響因素、闡釋結果與方式以及其在課外閱讀中的接受均不相同。梳理其在語文教育中的接受史有助于考察古典文學與現(xiàn)代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
《水滸傳》 民國 語文教育 接受
昔人有言:“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不過,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樣,施耐庵的《水滸傳》的價值也是在近代才逐漸得到認可,在今天已被譽為“四大名著”之一。在其被確立為“經(jīng)典”的過程中,“少年”們所閱讀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什么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有小學教科書節(jié)選《水滸傳》,而且無一例外地節(jié)選了其中的《武松打虎》(或名《景陽岡》)或《李逵殺虎》?為什么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有中學教科書將其選入,而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其又退出了中小學教科書呢?本文將其接受分成新學制前后、新標準以及抗戰(zhàn)內戰(zhàn)三個時期,從教科書收錄、影響因素、闡釋情形與課外閱讀四個層面,梳理其在民國語文教育(教科書)中的接受過程與闡釋情形,并分析影響其接受與闡釋的因素。
1.教科書收錄
中國古代以文章為正宗,以小說等為小計,文章系經(jīng)國之大業(yè),而小說為街巷之談資,所以小說的地位一直不高。這種認知自然也影響了教科書選文標準的確立。清末民初的小學國文教科書中的課文以介紹知識的說明文和訓誡道德的議論文為主,很少有文學作品,更不要說小說了。中學國文教科書簡直就是古文的匯編。
在此期間,一些改革者逐步認識到小說的重要價值。清末,梁啟超甚至認為小說是建構新國民心理結構的重要憑借。他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說:“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并以讀《水滸》的效應為例來說明小說在轉移讀者的心性中所起的作用:“讀《水滸》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雹倭簡⒊匾曅≌f的價值,提高了小說的地位。但是,小說,尤其是古典小說的正宗地位的確立,無疑還是在“五四”前夕以胡適、陳獨秀為首的文學革命者和以黎錦熙、錢玄同為首的國語運動者掀起的文學革命和國語運動之后。1917年,胡適發(fā)表了著名的《文學改良芻議》。他在文中指出:“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研人皆文學之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爾”,并預言,以小說為主流的“白話文學將為中國文學之正宗”②。1918年,他又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建設新文學”的主張。他認為這“新文學”就是“國語的文學”,是用“活文字”(白話文)作的文學,而《水滸傳》《西游記》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目前的“國語”并無一定的標準,“我們今日要想重新規(guī)定一種‘標準國語’,還須先造無數(shù)國語的《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無論是在“國語的文學”還是在“文學的國語”建設中,編寫以國語文學為主體的教科書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真正有功效有勢力的國語教科書,便是國語的文學:便是國語的小說,詩文,戲本。國語的小說,詩文,戲本通行之日,便是中國國語成立之時。試問我們今日居然能拿起筆來作幾篇白話文章,居然能寫得出好幾百個白話的字,可是從什么白話教科書上學來的嗎?可不是從《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書學來的嗎?這些白話文學的勢力,比什么字典教科書都還大幾百倍?!雹?/p>
1920年,教育部通過了胡適等人提交的將“國文”改為“國語”的議案,宣布小學采用白話文教科書,文言教科書逐年廢止。于是,小學出現(xiàn)了《新體國語教科書》,中學出現(xiàn)了《白話文范》等白話文教科書。在胡適的號召下一些從事初等、中等教育的教師提出應將《水滸傳》選作教材,如《白話文范》的編者之一何仲英在《國語文底教材與小說》中就提到,“從《水滸傳》一直到《老殘游記》,其中經(jīng)過有價值的白話小說,不下若干部……寫情記事,實在有的比現(xiàn)在空洞的國語議論文見解得深;而且所用的白話,有的非常純粹簡凈,可以為模范。所以有人認為白話小說,為統(tǒng)一國語底利器,也認為國語文唯一的教材……我以為中國著名的白話小說,雖抵不上西洋所謂浪漫派、寫實派底佳作,然而文意兼茂的尚多,即單就文學上描寫的技能說,亦殊可取。所以在現(xiàn)在國語文底材料中,白話小說獨居特殊的地位”。不僅課內如此,“就教材底課外適宜說,小說實在比較的有興趣,比較的能持久。再深一層說,與其讀一部高等小學理科讀本,不如看一部《老殘游記》;與其讀盡乾嘉時文人底專集,不如看一部《儒林外史》;與其模仿這篇傳,模仿那篇傳,不如看一部《水滸傳》;與其學詩、學詞、學歌、學賦,不如看一部《紅樓夢》和《鏡花緣》。所以我敢說白話在現(xiàn)在,雖不能說是國語文底唯一教材,也當占國語文教材底大部分”④。
何仲英還介紹了自己在天津南開學校教學《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片段來討論白話文教學內容確定的問題:
《水滸傳》的武松打虎一段,從“武松在路上行上幾日”起,到“一步步捱下崗子來”,分段寫,用新式句讀,然后考查《水滸傳》的來歷(見商務印書館《小說叢考》),然后研究《水滸傳》的內容(學生有看過的,談起來津津有味),然后詢問字義,“怎地”“恁地”怎么講?“端的好酒”的“端”字何以作“真”字解?“休得胡鳥說”的“鳥”字,何以就指“男子的生殖器”?不但要明其當然,還要明其所以然,那就不可不研究聲音學了。全篇意思既然明白,段落也早分清楚,然后就要問怎樣吃下十八碗酒?怎樣拿哨棒做個線索?是組織上應當研究的;然后再問“原來那大蟲拿人……”“原來打急了……”“原來使盡了氣力……”那幾句話,為什么要用“原來”字眼?又有讀廟門榜文后欲轉身回來一段,風過虎來叫聲“啊呀”翻下青石來一段,被驚出冷汗一段……皆故作驚人之筆,如何描寫傳神?如何措詞琢句?是修辭上應當研究的。我研究到這些問題,學生沒有不喜歡推敲,沒有不入神注意,我真敢相信學生有了這種研究興趣,將來有少數(shù)的人研究古文,定能“勢如破竹”。⑤
根據(jù)何仲英的記敘,這一時期有許多中學向學生推薦把《水滸傳》當學習國語的教材來使用,如南京暨南學校的張國仁就讓那些從南洋來的不大會說國語的學生讀《水滸傳》,“居然日有進益,現(xiàn)已文理粗通了”;又如天津南開學校教員們常在國文課上教小說,學生因此在課外讀了《儒林外史》《水滸傳》《老殘游記》等,“常常利用或模仿到文字上”⑥。
雖然《水滸傳》完全符合胡適、何仲英所認為的選作教科書課文的標準,但是在正式出版的教科書中小學只選擇了其中的《武松打虎》或《李逵殺虎》(見下表);雖然胡適在《中學國文的教授》中明確指出,教學時“須用一件事的始末起結作一次的教材。如《水滸》劫‘生辰綱’一件事作一次,鬧江州又是一次”,但是并無一種中學教科書對其進行節(jié)選,甚至連上述力主將其選作教材的何仲英在編寫中學教材《白話文范》時也不選。什么原因?
小學國語、國文教科書
魏冰心、范祥善等初小《新學制小學教科書初級國語讀本》《武松打虎》第8冊世界書局1924年12月12版魏冰心、范祥善等高小《新學制小學教科書高級國語文讀本》《李逵殺虎》第4冊世界書局1925年3月初版
2.影響因素
雖然《水滸傳》具備“活文學”的基本特征(“國語”加“文學”),而新學制以后中小學國語、國文教科書也以白話文學為主,按理應該會被大量選入,但是并沒有被大范圍、多數(shù)量地選入中小學國語、國文教科書。這主要與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課文入選的基本條件有關,即其必須符合“文質兼美”的標準?!拔摹敝刚Z言文字,“質”指思想內容。
三套小學國語中有兩套節(jié)選了其中的《武松打虎》、一套節(jié)選的是《李逵殺虎》,其原因有二:一是新學制時期小學國語教育宗旨由實用轉向審美。以前小學國文課程文件強調國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啟發(fā)德智”,而1923年吳研因起草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小學國語課程綱要》所規(guī)定的國語課程目的在于“練習運用通常的語言文字,引起讀書趣味,養(yǎng)成發(fā)表能力,并涵養(yǎng)性情,啟發(fā)想象力及思想力?!焙茱@然,因為兒童對動物很感興趣,而且喜歡游戲,所以“武松打虎”“李逵殺虎”很容易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而且可培養(yǎng)其勇敢的品質,啟發(fā)其想象的能力。當然,也有論者在談閱讀移情時說:“我們讀《水滸》見武松景陽岡打虎而恐怖?!雹叨沁@兩個片段結構完整、敘述曲折、描寫生動。何仲英在《白話文教授問題》一文中討論哪些作品“能夠做模范文”時首先就提到了《武松打虎》:“中國名家小說,雖多長篇,然而有高尚的思想,優(yōu)美的結構,能自成段落,節(jié)錄教授者,不妨酌選。如《水滸傳》中‘武松打虎’一段;《儒林外史》中敘述‘王冕放牛畫荷花孝親’一段(第一回),荊元彈琴,季遐年寫字兩段(第五十九回);皆描寫如生,可選。”⑧
3.闡釋情形
在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無論是《武松打虎》還是《李逵殺虎》,除了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閱讀、寫作、說話)外,就是把它當成提高閱讀興趣、發(fā)揮其想象力的憑借(為了便于兒童接受,初小《新學制小學教科書初級國語讀本》將一些動作、心理描寫都略去,而且和高小《新學制國語教科書》一樣都將原書中的方言“大蟲”改成了“老虎”或“虎”)。
為了規(guī)避此前小學國文教學側重知識灌輸和道德訓誡的弊端,在闡釋時幾乎不涉及這兩方面的內容。如《新學制小學教科書初級國語讀本》(1924)的編輯大綱撮要稱:“材料選擇,處處顧到兒童生活,低年級供給兒童想象生活的材料……內容又多可以表演的以助兒童興趣,并使他的觀念確實?!痹谠摃校淝皟烧n是《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和《李廣射石》,后兩課是《孫唐斗獅》(一、二),都是情節(jié)曲折生動、人物智勇兼具的故事,兒童讀起來自然興趣盎然。高小《新學制國語教科書》的編輯大要稱,課文“以兒童文學為主”,材料“注重傳記、小說”,形式“活潑有趣”?!段渌纱蚧ⅰ穼懙氖俏渌梢杂铝^景陽岡的故事,其后的《老子》寫老子憑智慧過函谷關的故事。收入《李逵殺虎》的《新學制小學教科書高級國語文讀本》的編者與《新學制小學教科書初級國語讀本》的編者同是魏冰心和范祥善,其編輯旨趣應該是一致的。與之配套的教學用書《高級國語文讀本教學法》設置的該課目的就是“欣賞《李逵殺虎》的小說,并藉以引起兒童閱讀小說的興趣”。為了增強這種興趣,設置了吟誦和想象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體味”文本,其中的想象就是讓學生能做到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如《李逵殺虎》(一)中的想象:“李逵怎樣背著老娘,向亂山深處,僻靜小路而走?沂嶺的山腳山上,情形怎樣?李逵怎樣趁著星明月朗,一步一步捱上嶺去?老娘共說了三次話,各次的態(tài)度怎樣?李逵為甚么把娘放在大青石上?為甚么把撲刀插在側邊?李逵從老娘坐的地方,走到溪邊,大約有多少路?李逵自己怎樣先喝了幾口水?怎樣東觀西望?李逵怎樣手掇石香爐?怎樣系了香爐?怎樣性急起來?怎樣夾七夾八,走上嶺來?到松樹邊不見了娘,李逵心里怎樣?怎樣叫娘喝水?叫了一聲不應,李逵怎樣心慌?怎樣定眼四看?老娘究竟到了甚么地方去?”當然,從這些問題的設置也可以看出,編者還希望學生關注文本的用語,通過細讀來體會其記敘描寫的精妙之處。高小《新學制國語教授書》中的《武松打虎》除在教學內容中同樣設置想象環(huán)節(jié)外,還在備考中稱:“本教材是小說,旨趣在描寫武松的勇猛?!?/p>
4.課外閱讀
1.教科書收錄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了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在隨后出版的大批教科書中大量出現(xiàn)了《水滸傳》的節(jié)選(見下表),其中小學國語教科書有5套,節(jié)選的是“武松打虎”(又名“景陽岡”)片段。在中學,不僅首次出現(xiàn)了《水滸傳》的選段,而且竟然有15套國文教科書,其中3套還選了2篇,共18篇。在這18篇中,有12篇是“武松打虎”(“景陽岡武松打虎”“景陽岡”)片段,有3篇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山神廟”“高太尉計害林沖”),有2篇是“智取生辰綱”,有1篇是“石碣村湖泊”??梢哉f,這是《水滸傳》在中小學接受的高潮期。
小學國語、國文教科書
中學國語、國文教科書
傅東華《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景陽崗》《石碣村湖泊》第1冊第2冊商務印書館1933年9月30版1934年6月55版馬厚文《初中國文教科書》《景陽岡》第5冊光華書局1933年版徐蔚南初級中學學生用《創(chuàng)造國文讀本》《武松打虎》第6冊世界書局1934年1月再版張鴻來、盧懷琦《初級中學國文讀本》《景陽岡武松打虎》第1冊北平廠甸師大附中國文叢刊社 1934年8月再版沈聯(lián)璧、薛無兢、畢任庸、沈春暉《高中當代國文》《山神廟》第3冊中學生書局1934年8月初版夏丏尊、葉圣陶、宋云彬、陳望道《開明國文講義》《智取生辰綱》第3冊開明書店1934年11月初版夏丏尊、葉紹鈞《國文百八課》《景陽岡》第1冊開明書店1935年版馬厚文《標準國文選》《景陽岡》第3卷大光書局1935年8月改版宋文翰《新編初中國文》《景陽岡》第3冊中華書局1937年3月初版宋文翰、張文治《新編高中國文》《高太尉計害林沖》第5冊中華書局1937年版
2.影響因素
當時的教科書實行審定制,尤其是1932年日軍轟炸了占據(jù)中國中小學教科書出版的半壁江山的商務印書館后,其他出版社出于商業(yè)利益的考慮紛紛出版了多套中小學教科書,這在客觀上增加了《水滸傳》入選的幾率。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新的原因。
3.闡釋情形
雖然每篇從《水滸傳》中節(jié)選的課文都會綜合承擔語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以及審美、思想教育的任務,但是編者對中小學不同的學段中所選錄的《水滸傳》的片段所賦予的教學功能各有側重和不同。
(1)小學教科書中的闡釋
其次是作為進行思想教育的材料。無論是高小《復興國語教科書》(1933)還是《復興國語課本》(1935),都是商務印書館在遭日軍轟炸后編寫出版的,“復興”既指中華民族復興,又指商務印書館復興。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編寫的,兩書的主旨相同,篇目變化不大,甚至均有的《武松打虎》一課的練習、插圖完全相同。兩書的主旨就是加強民族主義教育,如前者的編輯大意中羅列的三條選材標準是:“1.指導兒童學習平易的語體文,并欣賞兒童文學,以培養(yǎng)其閱讀的能力和興趣。2.注重體格、德性、經(jīng)濟、政治的訓練,以養(yǎng)成健全公民。3.灌輸黨義,提倡科學?!痹趦蓵小段渌纱蚧ⅰ分暗恼n文有寫對祖國忠貞不渝的《蘇武牧羊》,之后有表揚“一彈使奸雄破膽”“一彈把帝制推翻”的烈士犧牲精神的《四烈士冢上沒字碑歌》。將其作為思想教育的材料,在初小《分部互用兒童教科書南部國語》(1934)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因為在《武松打虎》之后還編有一篇課文《小武松》:
張先生講過景陽岡的故事,教我們唱《小武松歌》:
世界像座景陽岡;帝國主義像大蟲。我是一個小武松,提起哨棒向前沖。沖!沖!沖!沖過全世界,打得帝國主義沒蹤影。國家像座景陽岡,貪官污吏像大蟲。我是一個小武松,提起哨棒向前沖。沖!沖!沖!沖過全國家,打得貪官污吏沒蹤影。社會像座景陽岡,土豪劣紳像大蟲。我是一個小武松,提起哨棒向前沖。沖!沖!沖!沖過全社會,打得土豪劣紳沒蹤影。
這首歌,我們和張先生大家唱了三遍。張先生對我們說:“現(xiàn)在,我不唱這首歌了,你們自己去唱罷!我年紀比你們大得多了,你們唱‘我是一個小武松’,我得唱‘我是一個大武松’哩!”我們聽了,都笑得嘴像裂皮石榴般合不攏來。
顯然,編者虛擬了一個師生合唱的情景,來教育孩子們要和大人一道爭做現(xiàn)代的武松,像打虎一樣,要把壓制人民的帝國主義、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統(tǒng)統(tǒng)打倒!
(2)中學教科書中的闡釋
首先是作為印證文法、語法規(guī)則的語料。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現(xiàn)了大批“知識+選文”型的中學國文教科書。在這些教科書中,選文成為印證文法、語法規(guī)則的語料。選入《水滸傳》片段的《初級中學混合國語教科書》(1931、1932)、初級中學用《基本教科書國文》(1931)、《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1933、1934)、《開明國文講義》(1934)、《國文百八課》(1935)等均是這類教科書。如《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的編輯大意稱:“本書習作各課,依新標準實施方法關于習作各項之規(guī)定,供給語法文法及文章作法之教學及練習材料,以兩者更互穿插,并依精讀教材之程度及性質排列之。其所引舉之例解,在可能范圍盡量由已讀教材中搜取?!睍小毒瓣枍彙繁划斪鹘庹f“記敘文的方法”知識的例證,《石碣村湖泊》被當作解說“敘述文的流動”知識的例證。又如《國文百八課》的編輯大意稱:“本書每課為一單元,有一定的目標,內含文話、文選、文法或修辭、習問四項,各項打成一片。文話以一般文章理法為題材,按程配置;次選列古今文章兩篇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辭,就文選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統(tǒng);最后附列習問,根據(jù)著文選,對于本課的文話、文法或修辭提舉復習考驗的事項?!钡谑哒n的文話是《過去的現(xiàn)在化》,用施耐庵敘寫“武松打虎”的片段來說明“現(xiàn)在的說法”的寫作方法:“作者所敘述的明明是幾年前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的事,而所用的卻是現(xiàn)在的說法,作者和所敘述的事件,仿佛同一時代似的?!蔽倪x《景陽岡》和《愚公移山》,則是來印證文話中所介紹的寫作方法。文法《單句的分解》則用“武松走了一程……”等來說明主語的省略、虛缺及成分的倒錯等語法知識。在習問中結合文話和文選設置有關寫作方法和語法的練習題目。
其次是作為用以形成文學史觀念的作品。前文在分析《水滸傳》出現(xiàn)接受高潮時已提及這一時期的高中第二學年的國文教科書普遍是以文學源流為綱。如收錄《水滸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片段的《高中當代國文》(1934)、《新編高中國文》(1937)均是如此,《新編高中國文》的編輯大意就稱:“本書選材順文學史之次第,有古代以至現(xiàn)代作家之代表作品,使學生對于文學源流及其發(fā)展得有一系統(tǒng)之概念?!焙茱@然,編者是將《水滸傳》作為明代通俗小說的經(jīng)典來看待的,并選入在藝術成就上較高的這個片段來向學生展示的。
4.課外閱讀
1.教科書收錄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翱箲?zhàn)第一”成為各民族人民統(tǒng)一的心聲。中國教育界和其他各界一道奮起反抗侵略,宣傳救國思想。其中國文、社會等科承擔了重要的任務,而國文教科書中選文的收錄成了重中之重。在這之后,《水滸傳》片段仍出現(xiàn)在中小學國語、國文教科書中,但數(shù)量明顯減少。193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準備實施教科書國定制,但是一時又來不及編訂出版官編教科書,所以就通過購買版權的形式從書局手中購買一些較好的教科書的版權,然后改換一下教科書的名稱和出版者,有時稍微調整一兩篇課文,就使之以官編教科書的面目出版發(fā)行。如收入《武松打虎》的《初小國語教科書》(1940)和《修正高小國語教科書》(1939)分別購買的是前述初小《開明國語課本》(1932)和高小《復興國語課本》(1935)的版權。真正的國定本小學國語教科書是國立編譯館編、七家聯(lián)合處1946年出版的《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和1947年出版的《高級小學國語》,而這兩套書中根本就沒有出現(xiàn)《水滸傳》的選段。中學國文分別購買的是宋文翰等編寫、中華書局1937年3月出版的《新編初中國文》和《新編高中國文》的版權,所以下表中收入《高太尉計害林沖》的《高中國文》其實就是《新編高中國文》的翻版。而真正的國定本中學國文教科書是教育部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編輯、七家聯(lián)合處1946年出版的《初級中學國文甲編》??梢姡嬲膰ū局袑W國文教科書并沒有收錄《水滸傳》的片段。所以,這一時期新編的教科書中收錄《水滸傳》片段的,只有《開明新編高級國文讀本》一套??梢?,這是《水滸傳》在教科書中接受的低潮期。
小學國語、國文教科書
中學國語、國文教科書
2.影響因素
教科書不選《水滸傳》的片段,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政府實施教科書國定制,降低了《水滸傳》的入選幾率。國定制禁止民間書局私自編寫教科書,而是由官方編寫,讓民間翻印。這樣,教科書出版的數(shù)量就驟減。也就是說,1937年之后只有幾套以官方名義出版的教科書,《水滸傳》入選的幾率自然也就驟降。更何況隨后抗戰(zhàn)爆發(fā),經(jīng)濟蕭條、物資緊張,連印刷教科書的紙張都匱缺,即使政府允許編寫,一些民間出版機構也無力新編、出版教科書。
3.闡釋情形
4.課外閱讀
注釋:
①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新小說》1902年第1號。
②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5期。
③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期。
⑦ 孫俍工《從文藝的特質上解釋國語文的價值》,《學生雜志》1924年第11卷第7期。
(責任編輯:徐永斌)
*本文系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清末民國中學文學教育研究(1902-1949)”(項目編號15FJK004)階段性成果。
張心科(1973—),男,安徽宣城人,教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史、文學教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